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求谏
吴兢
太宗威容俨肃,百僚进见者,皆失其举措。太宗知其若此,每见人奏事,必假颜色,冀闻谏诤,知政教得失。贞观初,尝谓公卿曰:“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主若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败,岂可得乎?故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至于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虞世基等,寻亦诛死。前事不远,公等每看事有不利于人,必须极言规谏。”
贞观元年,太宗谓侍臣曰:“正主任邪臣,不能致理;正臣事邪主,亦不能致理。惟君臣相遇,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朕虽不明,幸诸公数相匡救,冀凭直言鲠议,致天下太平。”谏议大夫王珪对曰:“臣闻,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是故古者圣主必有争臣七人,言而不用,则相继以死。陛下开圣虑,纳刍荛,愚臣处不讳之朝,实愿罄其狂瞽。”太宗称善,诏令自是宰相入内平章国计,必使谏官随入,预闻政事。有所开说,必虚己纳之。
贞观五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自古帝王多任情喜怒,喜则滥赏无功,怒则滥***无罪。是以天下丧乱,莫不由此。朕今夙夜未尝不以此为心,恒欲公等尽情极谏。公等亦须受人谏语,岂得以人言不同己意,便即护短不纳?若不能受谏,安能谏人?”
贞观八年,太宗谓侍臣曰:“朕每闲居静坐,则自内省,恒恐上不称天心,下为百姓所怨。但思正人匡谏,欲令耳目外通,下无怨滞。又比见人来奏事者,多有怖慑,言语致失次第。寻常奏事,情犹如此,况欲谏诤,必当畏犯逆鳞。所以每有谏者,纵不合朕心,朕亦不以为忤。若即嗔责,深恐人怀战惧,岂肯更言!”
贞观十六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自知者明,信为难矣。如属文之士,伎巧之徒,皆自谓己长,他人不及。若名工文匠,商略诋诃,芜词拙迹,于是乃见。由是言之,人君须得匡谏之臣,举其愆过。一日万机,一人听断,虽复忧劳,安能尽善?常念魏征随事谏正,多主朕失,如明镜鉴形,美恶必见。”因举觞赐玄龄等数人勖之。 (《贞观政要》)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因举觞赐玄龄等数人勖之。 勖:勉励 |
B.寻亦诛死寻:不久 |
C.如属文之士属文:叮嘱写文章 |
D.言语致失次第次第:(言语的)顺序、先后 |
A.皆失其举措其若是,孰能御之 |
B.愚臣处不讳之朝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
C.言而不用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
D.又比见人来奏事者乃使从者衣褐 |
①公等每看事有不利于人,必须极言规谏
②诏令自是宰相入内平章国计,必使谏官随人,预闻政事
③公等亦受人谏语,岂得以人言不同己意,便即护短不纳
④所以每有谏者,纵不合朕心,朕亦不以为忤
⑤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
A.① ② ④ | B.② ③ ④ | C.① ③ ⑤ | D.① ② ⑤ |
(1)朕虽不明,幸诸公数相匡救,冀凭直言鲠议,致天下太平。(4分)
(2)所以每有谏者,纵不合朕心,朕亦不以为忤。(4分)
(3)常念魏征随事谏正,多中朕失,如明镜鉴形,美恶必见。 (4分)
答案
小题1:C
小题1:D
小题1:A
小题1:(1)我虽然不聪明,幸而有你们多次匡正补救我的过失,希望凭借你们耿直的进言,使天下达到太平。
(2)所以每有前来进谏的,纵然所奏之事不符合我的心意,我也不认为是他忤逆犯上。
(3)我经常想到魏征遇事随时规谏纠正,许多事都切中我的过失,就像明洁的镜子照见自己的形体一样,美丑都全然显现。
解析
小题1:属文:写文章
小题1:者:代词,代“……的人”;A代词,他们的/假如,如果;B助词,“的”/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C连词,如果或但是/表因果关系,因而
小题1:③为太宗劝臣子纳谏⑤为王珪之语
小题1:(1)“相、匡、直言鲠议,致”各1分(2)“纵、合、以为,忤”各1分(3)“谏正、中、鉴,见”各1分
参考译文
宗仪表威武,面容严肃,百官中进见的人,都举止失当。太宗知道大家这样,每次接见臣下启奏事情,必定做出和颜悦色的样子,希望听到臣子的直言规谏,知道政治教化的得失。贞观初年,太宗曾对王公大臣们说:“一个人想看到自己的面容,必须要有一面明镜;一个国君想知道自己的过失,必须借助于忠臣。国君如果自以为贤能,臣子又不匡正,想不陷入危亡失败的境地,怎么可能呢?所以,国君失掉国家,臣子也不能单独保全他的家。至于像隋炀帝那样残暴淫虐,臣下都闭口不说话,终于听不到自己的过失,结果国破身亡,他的大臣虞世基等人,不久也被诛***。前朝的事情不远,你们今后凡看到我做的事不利于百姓的,一定要直言规劝。”
贞观元年,太宗对侍臣说:“正直的国君任用了奸邪的臣子,不能使国家达到治平;忠正的臣子侍奉邪恶的国君,也不能使国家达到治平。只有(正直之)君遇上(忠正之)臣,如同鱼得到水,这样天下才可以安定。我虽然不聪明,幸而有你们多次匡正补救,希望凭借你们耿直的进言,使天下达到太平。”谏议大夫王珪说:“我听说木头经过墨线就能锯直,国君采纳规谏就会圣明。所以,古代的圣明君主一定有直言谏诤的臣子七个,向国君进言不被采纳就要以死相谏。陛下开启圣明的思虑,采纳我等鄙陋之人的意见,愚臣处在这个不避忌讳的朝代,实在愿尽自己愚劣的能力。”大宗称赞王珪的话对。下令从今以后宰相进宫筹商国家大事,一定让谏官跟随进去,让他参加接见,了解国家大事,如果有所陈说,一定虚心采纳。
贞观五年,太宗对房玄龄等人说:“自古以来,帝王之中多有放纵情性、喜怒无常的,高兴时就任意赏赐无功的人,发怒时就乱***无罪的人。因此,国家遭受损失,造成混乱,没有不是从这里开始的。我现在从早到晚,无时不把这件事放在心上,常常希望你们尽情极力规谏。你们也要接受别人的规谏,怎能因为别人的话不符合自己的心意,便立即庇护自己的短处而不采纳呢?假若自己不能接受别人的规谏,又怎能规谏别人呢?”
贞观八年,太宗对侍臣说:“我每次闲居静坐,就自己从内心反省,常怕自己的所作所为,上不符天意,下为百姓怨恨。只想得到正直的人来匡扶规谏,希望自己的视听能与外界相通,使百姓不怀怨结于心。另外,近来看见前来奏事的人,大都心怀恐惧致使语无伦次。普通奏事,情况尚且如此,更何况想直言规谏的,一定会畏惧触犯龙鳞。所以每有前来进谏的,纵然所奏之事不符合我的心意,我也不认为是他忤逆犯上。假若当即对他喝斥责怪,我深怕奏事人心怀恐惧,怎敢再说话呢。”
贞观十六年,太宗对房玄龄等说:“能正确了解自己的人就明智,但确实很难做到啊。就像写文章的人和从事技艺的工匠,都自以为有超人之术,别人赶不上。如著名的工匠和文士,互相品评比较,诋毁斥责,杂乱无章的文词、低劣的技艺于是就暴露出来了。从这说来,国君必须得到辅佐、规谏的臣子,指出他的过失。一天之中,国事纷繁,由一个人去听政决断,虽再三思虑劳神,又怎能件件事都处理得好呢?我经常想到魏徴遇事随时规谏纠正,许多事都切中我的过失,就像明洁的镜子照见自己的形体一样,美丑都全然显现。”于是举起酒杯,赐酒给房玄龄等几人,勉励他们。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求谏吴兢太宗威容俨肃,百僚进见者,皆失其举措。太宗知其若此,每见人奏事,必假颜色,冀闻谏诤,知政教得失。贞观初,尝谓公卿曰:“人欲自】;主要考察你对文言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去秋人还,蒙赐书及所撰先大父墓碑铭,反复观诵,感与惭并。
夫铭志之著于世,义近于史,而亦有与史异者。盖史之于善恶无所不书;而铭者,盖古之人有功德、材行、志义之美者,惧后世之不知,则必铭而见之。或纳于庙,或存于墓,一也。苟其人之恶,则与铭乎何有?此其所以与史异也。其辞之作,所以使死者无有所憾,生者得致其严。而善人喜于见传,则勇于自立;恶人无有所记,则以愧而惧。至于通材达识,义烈节士,嘉言善状,皆见于篇,则足为后法。警劝之道,非近乎史,其将安近?
及世之衰,人之子孙者,一欲褒扬其亲而不本乎理。故虽恶人,皆务勒铭以夸后世。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为,又以其子孙之所请也,书其恶焉,则人情之所不得,于是乎铭始不实。后之作铭者,当观其人。苟托之非人,则书之非公与是,则不足以行世而传后。故千百年来,公卿大夫至于里巷之士,莫不有铭,而传者盖少。其故非他,托之非人,书之非公与是故也。
然则孰为其人,而能尽公与是欤?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盖有道德者之于恶人,则不受而铭之,于众人则能辨焉。而人之行,有情善而迹非,有意奸而外淑,有善恶相悬而不可以实指,有实大于名,有名侈于实。犹之用人,非畜道德者恶作辨之不惑,议之不徇?不惑不徇,则公且是矣。而其辞之不工,则世犹不传。于是又在其文章兼胜焉。故曰: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岂非然哉?
然畜道德而能文章者,虽或并世而有,亦或数十年、或一二百年而有之。其传之难又如此,其遇之难又如此。若先生之道德文章,固所谓数百年而有者也。先祖之言行卓卓幸遇而得铭其公与是其传世行后无疑也而世之学者每观传记所书古人之事至其所可感则往往衋然不知涕之流落也,况其子孙也哉?况巩也哉!其追晞祖德,而思所以传之之由,则知先生推一赐于巩而及其三世。其感与报,宜若何而图之?抑又思若巩之浅薄滞拙,而先生进之;先祖之屯蹶否塞以死,而先生显之,则世之魁闳豪杰不世出之士,其谁不愿进于门?潜遁幽抑之士,其谁不有望于世?
既拜赐之辱,且敢进其所以然。所谕世族之次,敢不承教而加详焉。愧甚不宣。巩再拜。
----选自曾巩《寄欧阳舍人(欧阳修)书》
小题1:对下列划线词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 ( )
A.生者得致其严 严:严肃 |
B.警劝之道 道:作用 |
C.议之不徇 徇:徇私,袒护 |
D.所谕世族之次 次:排列 |
A.则足为后法则告诉不许 |
B.惧后世之不知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
C.有意奸而外淑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
D.先祖之屯蹶否塞以死死犹为厉鬼以击贼 |
A.铭志能够著称后世,它的意义与“史”相接近,但是它的内容却与“史”有所不同。 |
B.文中,作者就碑文写作提出了看法,一是撰写碑文要态度公正,二是撰写碑文要慎选作者。 |
C.文章既论述了铭志的作用,也由衷赞扬了欧阳修为他祖父所作铭志的“公与是”。 |
D.这篇文章虽是感谢信,但又不仅仅止于感谢,文章还重点述说了“史”的社会意义,也表达了对道德文章兼胜的赞许与追求。 |
先 祖 之 言 行 卓 卓 幸 遇 而 得 铭 其 公 与 是 其 传 世 行 后 无 疑 也而 世 之 学 者 每 观 传 记 所 书 古 人 之 事 至 其 所 可 感 则 往 往 衋 然不 知 涕 之 流 落 也
小题5: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 苟其人之恶,则与铭乎何有?(3分)
(2) 则知先生推一赐于巩而及其三世。其感与报,宜若何而图之?(4分)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
教人者固以无有不教为与善之公,而抑以有所不教以待人之悟。故有所启焉,以开示其所未知,必待其有求通之志,而诚不能及之,自怀愤憾以不宁,乃一示以方,而欣然请事也。(王夫之《四书训义》)
小题1:孔子和王夫之都倡导 的教育原则。教师“不启”“不发”的目的是 (此空请从第二段文字中摘录词语回答)。(2分)
小题2:综合这两段文字,说说上述教育原则的实施对学生提出哪些要求。(3分)
江公皋传
[清]蓝千秋
江公讳皋,字在湄,号磊斋,世居桐城之龙眠山下。性敏慧,弱冠举于乡。未几,成进士,除瑞昌令。
瑞昌隶九江,负山带湖,民疲苶多盗,逋赋①日积。公至日,前令坐系凡三辈,其一竟以累死,妻子不能归,公慨然白府,身任所逋,悉罢遣前令,归其妻孥子女。县郭并河,岸崩壅故道, 公捐俸
倡首集赀筑堤,为完久计,民号之曰“江公堤”。是时闽、楚告警。瑞昌与楚邻,奸民乘间行剽劫,吏议发兵剿,公曰:“此辈迫饥寒为盗,抚之甚易,迫即走楚壤藉寇耳。”因勒乡堡长宣谕利害,督丁壮材勇者巡察,时刺取其渠魁②击***之,盗遂息。
未几,迁巩昌守。时大军入蜀,道巩昌,军兴旁午③,民疲困,卒益骄悍,或窃出渔夺,无敢呵者。公行部巡行所属部域,考核政绩。出郊,见数骑驰突过车,斥止验问得实,立缚送大帅斩以徇,由是兵卫肃然莫敢犯。
越四岁,移刺柳州。柳僻南服,俗犷悍。时新收粤西,兵留镇柳州,军中多掠夺妇女,哭泣思归。公白大府,缴营帅籍所掠赴郡讯之,恳归者量远近给资遣还,凡数百人。明年,柳帅卒,饷不继,士擐穿甲哗军门,公遽出,与期匝一周月给,士卒信公,稍解去。即驰书告台省趣发饷。饷应期至,军乃戢。粤西山峻削,柳尤连险,万石离立,斤斧所不厦,颇多巨木。时上方修太和殿,使者采木且及柳,柳人大恐。亡何,使者至,公即呼柳民问所产巨木地,令前导,公骑偕使者往视木。行数里,至绝巘下,山石嶙峋,木森森挺出,下临崖谷,马不能前。公解鞍,踞地稍憩,徒步邀使者登,使者有难色。公日:“上命也,木苟可出,守臣当先以身殉。”遂短衣持筇,扶两小吏先登,使者强随之,半崖路绝,无置足所。公仰视木顾使者日:“何如?”使者咋舌,大呼亟返,曰:“是不可取。”公曰:“木具在是,赖使者为上言不可取状。”使者遂还,奏免,柳民欢呼戴上恩德。
公享年八十有一,卒康熙乙未。公性廉明,故所在有声绩。为人孝友恬淡,通达时务,习吏事。始终洁白一节,贤达皆叹仰之。(有删节)
【注】①逋赋:拖欠的赋税②渠魁:首领③军兴旁午:军队征敛繁多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缴营帅籍所掠赴郡讯之籍:登记 |
B.即驰书告台省趣发饷趣:通“趋”,前往 |
C.使者采木且及柳且:将要 |
D.公仰视木顾使者日顾:回头看 |
①性敏慧,弱冠举于乡 ②为完久计,民号之曰“江公堤”
③时刺取其渠魁击***之,盗遂息 ④饷应期至,军乃戢
⑤守臣当先以身殉 ⑥柳民欢呼戴上恩德
A.①②④ | B.②③④ | C.①⑤⑥ | D.③⑤⑥ |
A.江皋到瑞昌任县令时,当地贫困多盗,百姓长期拖欠赋税,前任县令也因此受到牵累。江皋慨然承担所拖欠的赋税,私下放走了前县令和他们的妻儿;又率先捐出俸禄集资修筑河堤,造福当地百姓。 |
B.江皋能体谅民情。他反对发兵剿灭“迫饥寒为盗”的平民,只***掉了贼寇首领,消除了盗患;对军中被掠夺而思归的妇女,量远近给资遣还,凡数百人。 |
C.江皋处理政事冷静果决。有军人骄横凶悍,渔夺百姓,他严厉惩治,使军队不再扰民;驻柳州军队因欠饷喧哗军门,他迅速应对,设法应期发给军饷,平息了事端。 |
D.江皋通晓吏事,做事灵活有谋略。朝廷修太和殿,派使者来柳州山中采集巨木。江皋邀使者亲临巨木产地,其地势险要令人咋舌,使者返回后据实奏免,减轻了百姓的负担。 |
(1)此辈迫饥寒为盗,抚之甚易,迫即走楚壤藉寇耳。(5分)
(2)斥止验问得实,立缚送大帅斩以徇,由是兵卫肃然莫敢犯。(5分)
芋老人者,慈水祝渡人也。子佣出①,独与妪居渡口。一日,有书生避雨檐下,衣湿袖单,影乃益瘦。老人延入坐,知从郡城就童子试归。老人略知书,与语久,命妪煮芋以进。尽一器,再进,生为之饱,笑日:“他日不忘老人芋也。”雨止,别去。
十馀年,书生用甲第为相国。偶命厨者进芋,辍箸叹曰:“何向者祝渡老人之芋之香而甘也!”使人访其夫妇,载以来。丞、尉闻之②,谓老人与相国有旧,邀见,讲钧礼③,子不佣矣。
至京,相国慰劳曰:“不忘老人芋,今乃烦尔妪一煮芋也。”已而,妪煮芋进,相国亦辍箸曰:“何向者之香而甘也!”老人前曰:“犹是芋也,而向之香且甘者,非调和之有异,时、位之移人也。相国昔自郡城走数十里,困于雨,不择食矣;今日堂有炼珍④,朝分尚食⑤,张筵列鼎,尚何芋是甘乎?老人犹喜相公之止于芋也。老人老矣,所闻实多:村南有夫妇守贫者,织纺井臼,佐读勤苦,幸获名成,遂宠妾媵,弃其妇,致郁郁死,是芋视乃妇也。城东有甲乙同学者,一砚、一灯、一窗、一榻,晨起不辩衣履,乙先得举,登仕路,闻甲落魄,笑不顾,交以绝,是芋视乃友也。更闻谁氏子,读书时,愿他日得志,廉干如古人某,忠孝如古人某,及为吏,以污贿不饬罢⑥,是芋视乃学也。然则世之以今日而忘其昔日者,岂独一箸间哉。!”
老人语未毕,相国遽惊谢曰:“老人知道者!”厚资而遣之。于是芋老人之名大著。
(节选自周容《芋老人传》)
【注】①佣:受雇打工。②丞、尉:知县的佐职。③钧礼:平等之礼。④炼珍:烹制精美的食品。⑤尚食:这里指朝廷赏赐的食品。⑥不饬:不守规矩,行为不端。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老人延入坐 延:邀请 |
B.书生用甲第为相国 用:由于 |
C.厚资而遣之 资:钱财 |
D.于是芋老人之名大著 著:显著,显扬 |
A.何向者祝渡老人之芋之香而甘也亚父者,范增也 |
B.今乃烦尔妪一煮芋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
C.无不同于芋焉于是余有叹焉 |
D.何向者祝渡老人之芋之香而甘也吾尝终日而思矣 |
①谓老人与相国有旧,邀见讲钧礼
②相国亦辍箸曰:“何向者之香而甘也!”
③今日堂有炼珍,朝分尚食,张筵列鼎,尚何芋是甘乎?
④乙先得举,登仕路,闻甲落魄,笑不顾,交以绝
⑤于是芋老人之名大著
⑥老人能于倾盖不意,作缘相国
A.①③⑤ | B.②③⑥ | C.②③④ | D.④⑤⑥ |
A.十年后,书生身居相国之位,回想起芋老人的一饭之恩,感恩图报,让芋老人的儿子不再当佣工了。 |
B.芋老人认为,相国在饥寒交迫之时,饥不择食,故觉得芋头很香;而当上相国之后,美味佳肴享用不尽,自然就觉得芋头不如十年前那样香了。 |
C.文章由相国十年前后食芋而味道不同引发议论,说明了“时位移人”的道理,并批评了富而弃其妇,贵而绝其交,为吏而背其所学等社会现象。 |
D.芋老人虽然只是乡下一个粗陋的老百姓,但深明事理,擅长言辞,将许多达官显贵不能讲明的道理,用生活中浅显的例子表述清楚。 |
(1)相国昔自郡城走数十里,困于雨,不择食矣。(3分)
(2)然则世之以今日而忘其昔日者,岂独一箸间哉!(3分)
(3)相国遽惊谢曰:“老人知道者!”厚资而遣之。(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徐霞客传
钱谦益
徐霞客者,名弘祖,江阴梧塍里人也。生于里社,奇情郁然,玄对山水,力耕奉母,践更繇役,蹙蹙如笼鸟之触隅,每思飏去。年三十,母遣之出游。东南佳山水,皆几案衣带间物耳。有再三至,有数至,无仅一至者。
其行也,不治装,不裹粮;能忍饥数日,能遇食即饱,能徒步走数百里,凌绝壁,冒丛箐,扳援下上,悬度绠汲。居平未尝为古文辞,行游约数百里,就破壁枯树,燃松拾穗,走笔为记,如甲乙之簿,如丹青之画,虽才笔之士,无以加也。
游台、宕还,过陈木叔小寒山,木叔问:“曾造雁山绝顶否?”霞客唯唯。质明已失其所在,十日而返。曰:“吾取间道,扪萝上龙湫,有宕焉,雁所家也。其颠罡风逼人,有麋鹿数百群,围绕而宿。三宿而始下。”其与人争奇逐胜,皆此类也。
母丧服阕,益放志远游。访黄石斋于闽,穷闽山之胜,皆非闽人所知。登罗浮,谒曹溪,归而追及石斋于云阳。往复万里,如步武耳。谓昔人志星官舆地,多承袭傅会;江河山川,多囿于中国一隅。欲为昆仑海外之游,穷流沙而后返。小舟如叶,大雨淋湿,要之登陆,不肯,曰:“譬如涧泉暴注,撞击肩背,良足快耳!”丙子九月,辞家西迈。僧静闻愿登鸡足礼迦叶,请从焉。遇盗于湘江,静闻被创病死,函其骨,负之以行。瘗静闻骨于迦叶道场,从宿愿也。
霞客还滇南,足不良行,修《鸡足山志》,三月而毕。病甚,语问疾者曰:“张骞凿空,未睹昆仑;唐玄奘衔人主之命,乃得西游。吾以老布衣,孤筇双屦,穷河沙,上昆仑,历西域,题名绝国,死不恨矣。”
余之识霞客也,因漳人刘履丁。履丁为余言:“霞客西归,气息支缀,闻石斋下诏狱,遣其长子间关往视,三月而反,具述石斋系状,据床浩叹,不食而卒。”其为人若此。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虽才笔之士,无以加也加:超出 |
B.过陈木叔小寒山过:经过 |
C.质明已失其所在质明:天刚亮 |
D.多承袭傅会傅会:把无关系的事物硬说成有关系 |
①力耕奉母,践更繇役 ②凌绝壁,冒丛箐,扳援下上
③就破壁枯树,燃松拾穗,走笔为记 ④譬如涧泉暴注,撞击肩背,良足快耳
⑤孤筇双屦,穷河沙,上昆仑 ⑥闻石斋下诏狱,遣其长子间关往视
A.①③⑥ | B.①④⑤ | C.②③⑤ | D.②④⑥ |
A.徐霞客十分喜欢山水,曾登雁荡山十日而返,放志远游一生,终穷天下之胜,对自己的一生毫无遗憾。 |
B.徐霞客出游行装简单,常忍受饥饿翻山越岭,虽有重重困难和险阻,仍不忘记录旅行见闻,文采斐然。 |
C.徐霞客曾跟随僧人静闻登鸡足山,途中静闻遭遇强盗而病死,徐霞客最终将静闻葬于迦叶道场,了却静闻的夙愿。 |
D.徐霞客游览考察之后,认为一些天文地理书中有错误之处,后腿脚有病,不便行走,于是修撰《鸡足山志》。 |
(1)吾取间道,扪萝上龙湫,有宕焉,雁所家也。(4分)
(2)静闻被创病死,函其骨,负之以行。(3分)
(3)具述石斋系状,据床浩叹,不食而卒。(3分)
最新试题
- 1Jane got up at 7, dressed and made herself up, and then
- 2若双曲线x2-y2k=1的焦点到渐近线的距离为22,则实数k的值是______.
- 3如图,∠1和∠2互补,那么图中平行的直线有[ ]A.a∥bB.c∥dC.d∥eD.c∥e
- 4People always say that the earlier one learns a language, th
- 51938年9月,在德国慕尼黑召开的四国首脑会议作出决议,把波兰的苏台德地区割让给德国。错误:______________
- 6下列有关分子原子和离子的说法正确的是A.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B.原子转变成离子过程中质子数发
- 7利用有理数加法解下列各题:(1)存折中原有550元,取出260元,现在存折中还有多少钱?(2)潜水艇原停在海面下800m
- 8如果ξ是一个离散型随机变量,那么下列命题中,假命题是( )A.ξ取每个可能值的概率是非负实数B.ξ取所有可能值概率之和
- 9我们生活在“水球”上,地球表面的70.8%被水覆盖. (1)降雨是自然界中水循环的一个环节. _________ 、 _
- 10如图7,小明用不干胶纸剪了一个标准的大写英文字母“A”,若∠1=72°,则∠α=___ __°.
热门考点
- 1已知点C为线段AB的黄金分割点,且AC=1cm,则线段AB的长为______.
- 2培养和发展人的道德品质、提高人的精神境界的重要途径是 [ ]A、跑步B、旅游C、创新D、劳动
- 3若4x-3y-6z=0,x+2y-7z=0(xyz≠0),则的值等于( )。
- 4某同学在探究“酸与碱能否发生反应”时,用稀NaOH溶液、稀盐酸和酸碱指示剂进行实验的过程见下图。下图所加试剂①②③分别是
- 5已知a、b两数在数轴上对应的点如图所示,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a+b>0B.ab>0C.a-b&
- 6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A.隽(juàn)语 考妣(bǐ) 锲(qì)而不舍 草菅(jiān)
- 7下列制度中在元朝时首创的是[ ]A.三省六部制B.科举制C.行省制度D.郡县制
- 8①某同学探究恒力做功和物体动能变化间的关系,方案如图所示。他想用钩码的重力表示小车受到的合外力,为减小这种做法带来的误差
- 9如图,梯形ABCD中,AD//BC,AD=2,BC=8,AC=6,BD=8,则梯形ABCD的面积是 .
- 10阅读下面一段新闻材料,然后写一则新闻点评,要求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3分)2013年12月19日,沈阳网友“沈阳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