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言文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报任安书(节选)司马迁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报任安书(节选)
司马迁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已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侮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虽累百世,垢弥甚耳!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身直为闺阁之臣,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故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今少卿乃教之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之私心剌谬乎?今虽欲自雕琢,曼辞以自解,无益,于俗不信,适足取辱耳。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书不能尽意,故略陈固陋。
谨再拜。
小题1:下列各组中加线实词的解释(括号内),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不可(穷尽)记西伯拘而演(推演)《周易》
B.不韦(迁徙)蜀,世传《吕览》草创未就,会(适逢)遭此祸
C.(考订)其成败兴坏之理 则仆偿前辱之责(责任)
D.仆(确实)已著此书垢弥(满)甚耳
9.下列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司马迁“忍辱而苟活”的原因的一项是(3分)
①思垂空文以自见        ②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③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   ④亦欲以究天人之际
⑤藏之名山,传之其人      ⑥书不能尽意,故略陈固陋
A.①④⑤   B.②③⑥   C.②④⑤   D.③⑤⑥
小题2:下列各句对选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中谈到孔子等人郁郁不得志,而发愤著述的事例,意在自况,以抒发满腔的愤激之情。
B.司马迁著《史记》的目的在于研究历史,借鉴前人,而不拘泥于前人,力求有自己的见解。
C.最后司马迁针对任安的指责,陈述了自己艰难的处境及其不能推贤进士的原因。
D.司马迁虽有为写史而活的决心,但从他复信的最后几句还是可以看出他满腔的愤怒之情。
小题3:翻译下列句子(13分)
⑴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陈情表》)(3分)
⑵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项脊轩志》)(3分)
⑶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逍遥游》)(4分)
⑷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兰亭集序》)(3分)
答案

小题1:A
小题1:C
小题1:D
小题1:⑴刚出生六个月,我慈爱的父亲就不幸去世了,经过了四年,舅舅又逼迫母亲改了嫁。⑵于是叫人再次修缮了南阁子,那式样与以前稍有不同。⑶若能顺应万物的本性,并且把握“六气”的变化,而在无穷无尽的境域中遨游的人,他还要凭借什么呢!⑷我一向认为把生和死同等看待是荒诞的,把长寿和短命同等看待也是虚妄的。
解析

小题1:B迁,贬谪;C责,通“债”;D 弥,更加
小题1:①是对前人思想的揣测和推断,不属于说明自己的原因;③⑥不属于对“忍辱而苟活”原因的说明
小题1:复信最后流露的是悲凄之情
小题1:本题考查翻译能力。注意关键词的翻译。如⑴见、夺、语意各一分。⑵乃、复、制各一分。⑶若、御、辩、恶各一分。⑷固、齐、妄各一分。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报任安书(节选)司马迁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主要考察你对文言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小题。(20分)
六国论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年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取胜,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锋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小题1:下列句中加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六国丧:交互子孙之不甚惜:对待
B.思厥祖父:对已去世尊长的敬称赂秦耶:全部,一概
C.至丹以荆卿为计始祸焉:迅速终继五国灭:改变
D.后秦击赵者:第二次以天下之大:如果
小题2:选出加点字活用现象相同的一组(   )
A.日削割,以趋于亡强者夭而病者
B.驼种树李牧连
C.不有佳,何伸雅怀一夫
D.忧劳可以国,逸豫可以亡身以天下之民
小题3:下列文言句式不相同的一组是(   )
A.赵尝五战于秦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B.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C.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
D.祸患常积于忽微且何谓阁子也
小题4:下列加线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岂非人事B.不抑耗其实而已
C.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D.视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小题5:翻译下列句子(8分)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4分)
(2)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小题。(21分)
李文耕,字心田,云南昆阳人。家贫,事亲孝,服膺宋儒之学。嘉庆七年进士,以知县发山东,假归养母。母丧,服阕,补邹平。到官四阅月,不得行其志,引疾去。以官累,不得归。十九年,大吏闻其干略,起复补原官。
在邹平五年,治尚教化。民妇陈诉其子忤逆,文耕引咎自责,其子叩头流血,母感动请释,卒改行。听讼无株累,久之,讼者日稀。善捕盗,养捕役,使足自赡,无豢贼,数亲巡,穷诘窝顿。尝曰:“治盗必真心卫民,身虽不能及者,精神及之,声名及之。”终任,盗风屏息。课诸生,亲为指授,勉以为己之学,民呼李教官,又呼为李青天。调冠县,迁胶州,浚云、墨二河。道光二年,擢济宁直隶州,未之任。巡抚琦善特荐之,宣宗夙知其名,即擢泰安知府。
调沂州,立属吏程课,谓:“官不勤则事废,民受其害。教化本于身,能对百姓,后然可以教百姓。”属吏皆化之。沂郡产檞树,劝民兴蚕,建义仓备荒,捕盗如为令时。寻擢兖沂曹道。司河事,修防必躬亲。属厅请浚淤沙,需银五万,往视之,曰:“无庸!春涨,即刷去矣。”果如其言。
五年,迁浙江盐运使,未几,调山东。时盐业疲累,充商者多无籍游民。文耕知其弊,请分别征缓,以纾商力。责富商领运,不得因引滞贱价私卖,课渐裕。七年,擢湖北按察使,复调山东。严治胥役,诈赃犯辄置重典。断狱宽平,责属吏清滞狱,数月,积牍一空。谓:“山东民气粗而性直,易犯法,亦易为善,故教化不可不先。”
居三岁,调贵州。州县瘠苦,希更调,不事事。适权布政使,请以殿最为调剂,俾久任专责成。凿桐梓葫芦口,以息水患。黔产绸,无绵布,设局教之纺织。贫民艰生计,重利而薄伦常,撰文劝导,曰家喻户晓篇。十三年,休致归。
文耕平生以崇正学、挽浇风为己任,在山东久,民感之尤深,殁祀名宦。
(《清史稿·李文耕传》 
注:①窝顿:盗匪多的地方。②殿最:古代官吏每三年一次的考绩,“殿”指政绩差,“最”指政绩好。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任,盗风屏息终:终于
B.云、墨二河浚:疏通
C.以商力纾:缓解
D.渐裕课:赋税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民受害尔无忘告乃翁
B.官累,不得归夫夷近,则游者众
C.勉以为己学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易安
D.重利薄伦常吾尝终日思矣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山东任职期间,李文耕认为山东百姓脾气粗犷,性子刚直,容易犯法,也更容易向善,
所以应先实行感化。
B.调任贵州后,李文耕请求朝廷能用官员考绩作为调剂官员的标准,这样就可以使他的任期
能够长久。他还扶持农桑,教百姓纺织。
C.李文耕在邹五年中,肃清盗贼有自己的方法,他让捉盗贼的差役生活富足,不受盗贼的引
诱利用,并且亲自巡查,最终使盗贼消失了。
D.李文耕治理水患非常出色,修筑防水设施,一定要亲临现场,做兖沂曹道时,为朝廷节约
了五万两银子。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12分)
⑴听讼无株累,久之,讼者日稀。(4分)
⑵贫民艰生计,重利而薄伦常,撰文劝导,曰家喻户晓篇。(4分)
⑶教化本于身,能对百姓,后然可以教百姓。(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文言文阅读
何易于尝为益昌令。县距刺史治所四十里,城嘉陵江南。刺史崔朴尝乘春自上游,多从宾客歌洒,泛舟东下, 直出益昌旁。至则索民挽舟。易于即自腰笏,引舟上下。刺史惊问状。易于曰:“方春百姓不耕即蚕隙不可夺易于为属令当其无事可以充役。”刺史与宾 客跳出舟,偕骑还去。
益昌民多即山树茶,利私自入。会盐铁官奏重榷管,诏下所在不得为百姓匿。易于视诏曰:“益昌不征茶,百姓尚不可活,矧厚其赋以毒民乎!”命吏铲去。吏争曰:“天子诏‘所在不得为百姓匿’,今铲去,罪益重。吏止死,明府公宁免窜海裔耶?”易于曰:“吾宁爱一身以毒一邑民乎?亦不使罪蔓尔曹。”即自纵火焚之。观察使闻其状,以易于挺身为民,卒不加劾。
邑民死丧,子弱、业破不能具葬,易于辄出俸钱,使吏为办。百姓入常赋,有垂白偻杖者,易于必召坐与食,问政得失。庭有竞民,易于皆亲自与语,为指白枉直。罪小者劝,大者杖,悉立遣之,不以付吏。治益昌三年,狱无系民,民不知役。改锦州罗江令,其治视益昌。 是时故相国裴公出镇锦州,独能嘉易于治。尝从观其政,导从不过三人,其察易于廉约如此。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易于出俸钱辄:动不动就
B.亦不使罪尔曹蔓:指牵连
C.刺史惊问状:样子
D.其察易于廉约如此廉约:清廉简约
小题2: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线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易于诏曰                   有垂白偻
其治益昌                   罪小者劝,大者
A.两个“视”字相同,两个“杖”字不同
B.两个“视”字相同,两个“杖”字也相同
C.两个“视”字不同,两个“杖”字相同
D.两个“视”字不同,两个“杖”字也不同
小题3:比较下列各句中加线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     )
①易于属令                  ③使吏
②以易于挺身民              ④指白枉直
A.①句和②句不同,③句和④句相同B.①句和③句相同,②句和④句不同
C.①句和②句相同,③句和④句不同D.①句和③句不同,②句和④句相同
小题4:下列对文意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何易于为益昌令时,刺史治所城嘉陵江南,而刺史崔朴乘春游乐,何易于腰笏引舟至其处并责备了他,使他羞愧难容。
B.在诏下所在不得为百姓匿时,何易于先是命吏铲除茶树,后自纵火焚之,观察使认为他挺身为民而没有弹劾他。
C.何易于辄出俸钱助贫困百姓丧葬,体恤老人并向他们问政得失,百姓打官司,他亲自了解情况,公正决断并及时处理。
D.何易于改绵州罗江令,是时故相国裴公刺史绵州,能观察何易于治政,因而他观察到何易于廉约如是。
小题5:用“/”为划线部分断句:
易于曰:“方春百姓不耕即蚕隙不可夺易于为属令当其无事可以充役。”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燕攻齐,齐破。闵王奔莒,淖齿***闵王。田单守即墨之城,破燕兵,复齐墟。襄王为太子征①。齐以破燕,田单之立疑,齐国之众,皆以田单为自立也。襄王立,田单相之。
过菑水,有老人涉菑而寒,出不能行,坐于沙中。田单见其寒,欲使后车分之衣,无可分者,单解裘而衣之。襄王恶之,曰:“田单之施,将欲以取我国乎?不早图,恐后之。”左右顾无人,岩下有贯珠者②,襄王呼而问之曰:“汝闻吾言乎?”对曰:“闻之。”王曰:“汝以为何若?”对曰:“王不如因以为己善。”曰:“奈何?”曰:“王嘉单之善,下令曰:‘寡人忧民之饥也,单收而食之;寡人忧民之寒也,单解裘而衣之;寡人忧劳百姓,而单亦忧之,称寡人之意。’单有是善,而王嘉之,单之善,亦王之善已。”王曰:“善。”乃赐单牛酒,嘉其行。
后数日,贯珠者复见王曰:“王至朝日,宜召田单而揖之于庭,口劳之。乃布令求百姓之饥寒者收谷之。”乃使人听于闾里,闻丈夫之相与语,举曰:“田单之爱人,嗟!乃王之教泽也!”
《战国策·齐策六》          
注:① 征:证明。②贯珠者,采集珍珠的人。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田单之立疑:迟疑
B.襄王之恶:憎恶
C.不早图,恐之后:落在后面
D.乃布令求百姓之饥寒者收之谷:给粮食吃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线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齐破燕今有一言,可解燕国之患
B.出不能行,坐沙中燕、赵、韩、魏闻之,皆朝
C.王不如以为己善于是相如前进缶,跪请秦王
D.赐单牛酒,嘉其行不知又汉,无论魏晋
小题3: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文字,补出后句子意思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A.欲使后车分之(以)衣。
B.田单之施,将欲以(之)取我国乎?
C.(皆)称寡人之意。
D.(单)乃使人听于闾里。
小题4: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能直接表现贯珠者的智慧的一组是
①岩下有贯珠者,襄王呼而问之。
②王不如因以为己善。
③单有是善,而王嘉之,单之善,亦王之善已。
④乃赐单牛酒,嘉其行。
⑤王至朝日,宜召田单而揖之于庭,口劳之。
⑥田单之爱人,嗟!乃王之教泽也!
A.①②③B.②③⑤C.①④⑥D.④⑤⑥
小题5: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破燕之后,“田单之立疑”,为后来襄王猜忌他埋下了伏笔。
B.见田单爱护百姓的举动,“襄王恶之”,君臣关系出现危机。
C.襄王呼贯珠者而问之,表明他渴求一个能给他出主意的人。
D.闾里百姓的话,显示出贯珠者的智慧使君臣危机已趋化解。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文言文(本题共5小题,共22分。)
书鸡鹤事             
(明)王世贞
余恒以未明起礼诵,而虞不获①。时童子买一鸡,犹稚,久之始能啼。然不为置敌偶,不辨其能斗与否也。园丁以一驯鹤至,步中庭饮食自如。鸡始自匿不敢近,已就食焉而稍亲,已又若有竞者。鸡倏起搏鹤,鹤喙其冠而举之,数掷乃下,冠血涔涔流矣。鸡复奋翼起,高与鹤齐,然不能突其喙而入。鹤复喙翼而举之,又数掷不下。童子为解之,鸡尚竦身自淬砺也②。已,复如前,则为鹤所蹈,而数喙其翼。童子惧其遂毙也,抱而去,息之它所。
浃晨③,鹤复食庭中鸡匿身松柏间忽然从后奄至趣其后距鹤惊不暇反顾而走则追逐之走愈急逐愈劲匿跳入水中乃已。又明日,园丁复以鹤之雄至,谓戾足⑤以刺五尺童子者。鸡复持击前鹤法击之,则改遁愈甚。自是鹤匿林,左右探伺,计惟有走而已。
嗟夫!鹤之形,高五倍于鸡,其大三倍之,其力四倍之。鸡不以不相当,故逆;自沮斗而不以伤,故退却。从容以定其气,多方以图其间,掩其所不备,攻其所不能,顾破其胆,使不复振。夫岂直悍勇矫敢哉?厥亦有胆智焉,季路之所以饰而冠也。彼二鹤者,但植立毋缩,一喙足以逆十距无难也。计不出此,而不羞走者,何也?汝⑥独不忧夫摩空之雕,俯而尽汝技,汝不血肉乎?(略有删改)
注释: ①虞不获:担心做不到。②淬砺:磨练砥砺,准备再战。③浃晨:次日早晨。④趣:通“促”,逼近。⑤戾足:犹翻足,举足。⑥汝:谓鹤。
小题1:对下列各句中加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然不为置敌偶:对手
B.一喙足以十距无难也逆:迎接
C.汝独不忧夫空之雕摩:接近
D.破其胆,使不复振顾:回头看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线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余恒未明起礼诵从容定其气
B.自沮斗不以伤鹤复喙翼举之
C.汝独不忧夫摩空雕园丁复以鹤雄至
D.已又若有竞彼二鹤,但植立毋缩
小题3:下列各句,括号中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鸡)已又若有竞者B.使(鹤)不复振
C.(鹤)走愈急,逐愈劲D.(鹤)自沮斗而不以伤
小题4: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和写法的分析与概括,错误的一项是(3分)
A.首段写鸡鹤搏斗,鸡三斗三败,写法并无雷同。“冠血涔涔流矣”,生动形象,鸡惨败之状如在目前。
B.鸡与前一只鹤角斗失败后并不气馁,而是细致周到地观察后一只鹤疏忽之处,一举偷袭成功,使鹤藏匿于树林中,不敢轻易出来活动。
C.文章最后一段,一方面议论鸡之所以胜,另一方面议论鹤之所以败,全面而警策,在对比中引发人们的思考。
D.文章以小见大,通过鸡鹤决斗鸡反败为胜的故事说明了弱小者可以凭借勇敢和智慧战胜强大者的道理,也对怯懦少智一味逃跑者提出了批评与警告。
小题5:断句和翻译(10分)
(1)用“/”给文中加波浪线的文字断句。(3分)
鹤复食庭中鸡 匿 身 松 柏 间 忽 然 从 后 奄 至 趣 其 后 距 鹤 惊 不 暇 反 顾 而 走 则 追 逐 之
(2)翻译下面的句子。(7分)
①复如前,则为鹤所蹈,而数喙其翼。(4分)
②厥亦有胆智焉,季路之所以饰而冠也。(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