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言文阅读 >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论语》)
鞅曰:“辩慧,乱之赞也;礼乐,淫佚之征也;慈仁,过之母也……罚重,爵尊;赏轻,刑威。爵尊,上爱民;刑威,民死上。故兴国行罚。”                (《商子》)
小题1:在为政问题上,孔子与商鞅的主张是不同的。请分别用一个词来概括他们的主张。(2分)
孔子:               商鞅:               
小题2:请对孔子和商鞅的主张作简要评述。(3分)
答:                                                                          
                                                                           
答案

小题1:德政(仁政)   法治(严刑峻法)  (每格1分)
小题2:孔子强调仁政的重要意义却轻视法治,商鞅强调法治的重要作用却否定仁德礼乐才干的作用,但都有失偏颇。(2分)我们应提倡依法治国,以德辅政。(1分)(孔子重仁德轻视法治,在礼乐崩坏的时代具有积极意义;商鞅重法治藐视仁德,在乱世时代具有积极意义,但都有失偏颇。(2分)我们应提倡依法治国,以德辅政。(1分)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孔子认为“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商鞅认为“故兴国行罚。”从原文可以明显看出孔子的观点:以仁治国。商鞅的观点:以刑法治国。
点评:所谓整合信息,就是把分散的信息集中起来,把零碎的信息加以条理化、系统化,这样方可对阅读材料有更深一层的理解,获得更有价值的东西。
小题2:
试题分析:首先应该看到他们两个人所生活的年代是不同的,因此对于他们的观点应该结合当时是社会背景去考虑。再者,任何一种观点都是有利有弊的,因此,我们应该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
点评:对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必须作出客观周全的判断,不可以偏概全,不可主次颠倒,不可主观臆断。文本的主要观点是隐藏在文本采用的材料之中的,基本倾向是隐含在作者对材料的处理和评说之中的,对文本材料的解读、对作者材料处理与评议的分析是我们获取文本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认识的必由之路。离开了对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准确判断,就失去了对其进行“负责任”的评价的基础。
核心考点
试题【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主要考察你对文言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陶庵梦忆序
   〔明〕张岱
  陶庵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駴駴为野人。故旧见之,如毒药猛兽,愕望不敢与接。作《自挽诗》,每欲引决,因《石匮书》未成,尚视息人世。然瓶粟屡罄,不能举火。始知首阳二老,直头饿死,不食周粟,还是后人妆点语也。
  饥饿之余,好弄笔墨。因思昔人生长王谢,颇事豪华,今日罹此果报:以笠报颅,以蒉报踵,仇簪履也;以衲报裘,以苎报絺,仇轻暖也;以藿报肉,以粝报粻,仇甘旨也;以荐报牀,以石报枕,仇温柔也;以绳报枢,以瓮报牖,仇爽垲也;以烟报目,以粪报鼻,仇香艳也;以途报足,以囊报肩,仇舆从也。种种罪案,从种种果报中见之。
  鸡鸣枕上,夜气方回。因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今当黍熟黄粱,车旋蚁穴,当作如何消受?遥思往事,忆即书之,持问佛前,一一忏悔。不次岁月,异年谱也;不分门类,别《志林》也。偶拈一则,如游旧径,如见故人,城郭人民,翻用自喜。真所谓痴人前不得说梦矣。
  昔有西陵脚夫,为人担酒,失足破其瓮。念无以偿,痴坐伫想曰:“得是梦便好!”一寒士乡试中式,方赴鹿鸣宴,恍然犹意未真,自啮其臂曰:“莫是梦否?”一梦耳,惟恐其非梦,又惟恐其是梦,其为痴人则一也。余今大梦将寤,犹事雕虫,又是一番梦呓。因叹慧业文人,名心难化,政如邯郸梦断,漏尽钟鸣,卢生遗表,犹思摹榻二王,以流传后世。则其名根一点,坚固如佛家舍利,劫火猛烈,犹烧之不失也。
                                   ——选自光绪刊本《琅嬛文集》   
小题1:下列各句中划线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然瓶粟屡罄:充实
B.不岁月次:排次序
C.自其臂曰:啮:吃
D.余今大梦将寤 :睡觉
小题2:全是表现陶庵生活困顿的一项是:(  )(3分)
①披发入山,駴駴为野人②然瓶粟屡罄,不能举火③直头饿死,不食周粟④以衲报裘,以苎报絺⑤今当黍熟黄粱,车旋蚁穴
A②③④              B③④⑤               C①②④               D①④⑤
小题3:下面对文章内容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在文前描摹自己“披发入山”,布衣素食,甚至到了“断炊”地步的心理时,联想到了伯夷、叔齐二老饿死在首阳山的事迹。
B作者回顾繁华过后,最终归于沧桑幻灭之时,写到《枕中记》中卢生在邯郸旅店中昼寝入梦,历尽富贵荣华,醒来之后黄粱尚且未熟的典故。
C.作者把今日之困苦饥饿归于往日奢华,把五十年来的盛衰荣辱看成人生大梦一场。所以“遥思往事,忆即书之,持向佛前,一一忏悔”。
D.在《陶庵梦忆序》里,作者的国破之恨、故园之思和亲历沧桑易代巨变后的心灵之痛,通过真实的描写中来体现。
小题4: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3分)
(2)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2分)
(3)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答题。(10分)
小题1:徐子曰:“仲尼亟称于水,曰‘水哉,水哉!’何取于水也?”孟子曰:“源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苟为无本,七八月之间雨集,沟浍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 
《孟子 离娄下》
孟子对孔子称赞水做了自己的解释:“源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结合文段,说说你的看法。(4分)
小题2: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其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其妻问所与饮食者,则尽富贵也。其妻告其妾曰:“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问其与饮食者,尽富贵也,而未尝有显者来,吾将施良人之所之也。” 
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遍国中无与立谈者。卒之东郭墦间,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顾而之他,此其为餍足之道也。 
其妻归,告其妾,曰:“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今若此!”与其妾讪其良人,而相泣于中庭。而良人未之知也,施施从外来,骄其妻妾。
由君子观之,则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几希矣。
《孟子 离娄下》  
孟子以齐人的做法为例,讽刺社会上的哪一种人? 从中得到什么启示?(3分)
小题3:昔者,尧荐舜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故曰,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 曰:“敢问荐之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如何?” 曰:“使之主祭,而百神享之,是天受之;使之主事,而事治,百姓安之,是民受之也。天与之,人与之,故曰,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舜相尧二十有八载,非人之所能为也,天也。尧崩,三年之丧毕,舜避尧之子于南河之南,天下诸侯朝觐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讼狱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讴歌者,不讴歌尧之子而讴歌舜,故曰,天也。夫然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而居尧之宫,逼尧之子,是篡也,非天与也。《泰誓》曰: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此之谓也。” 
结合文段,谈谈你对“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的理解。(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杨烈妇传
唐•李翱  
建中四年,李希烈①陷忭州。既又将盗陈州,分其兵数千人抵项城县。盖将掠其玉帛,俘累其男女,以会于陈州。
县令李侃不知所为。其妻杨氏曰:“君县令,寇至当守;力不足,死焉,职也。君如逃,则谁守?”侃曰:“兵与财皆无,将若何?”杨氏曰:“如不守,县为贼所得矣!仓廪皆其积也,府库皆其财也,百姓皆其战士也,国家何有?夺贼之财而食其食,重赏以令死士,其必济!”于是召胥吏、百姓于庭,杨氏言曰:“县令,诚主也;虽然,岁满则罢去,非若吏人、百姓然。吏人百姓,邑人也,坟墓存焉,宜相与致死以守其邑,忍失其身而为贼之人耶?”众皆泣,许之。乃徇曰:“以瓦石中贼者,与之千钱;以刀矢兵刃之物中贼者,与之万钱。”得数百人,侃率之以乘城。杨氏亲为之爨②以食之,无长少必周而均。使侃与贼言曰:“项城父老,义不为贼矣,皆悉力守死。得吾城不足以威,不如亟去;徒失利,无益也!”贼皆笑。有蜚箭集于侃之手,侃伤而归。杨氏责之曰:“君不在,则人谁肯固矣!与其死于城上,不犹愈于家乎?”侃遂忍之,复登陴。
项城,小邑也,无长戟劲弩、高城深沟之固。贼气吞焉,率其徒将超城而下。有以弱弓射贼者,中其帅,坠马死。——其帅,希烈之婿也。——贼失势,遂相与散走。项城之人无伤焉。
刺史上侃之功,诏迁绛州太平县令。杨氏至兹犹存。
赞曰:凡人之情,皆谓后来者不及于古之人。贤者古亦稀,独后代耶!及其有之,与古人不殊也。若高愍女③、杨烈妇者,虽古烈女,其何加焉!予惧其行事湮灭而不传,故皆叙之,将告于史官。
【注】①李希烈:唐代宗时为蔡州刺史,兼御史中丞、淮西节度留后,唐德宗时为淮宁节度史。建中三年,自称建兴王、天下都元帅。建中四年叛唐。十二月,攻陷汴州(今河南开封)。兵败后,被部将毒死。②爨:烧饭。③高愍女:指作者所作的《高愍女碑》。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俘其男女累:抓捕
B.县令,主也诚:诚然
C.众皆泣,之许:答应
D.君不在,则人谁肯矣固:坚固
小题2:以下六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杨烈妇“智勇双全、忠于国家”的一项是(3分)
①君县令,寇至当守
②夺贼之财而食其食,重赏以令死士,其必济
③吏人百姓,宜相与致死以守其邑 
④杨氏亲为之爨以食之,无长少必周而均
⑤有蜚箭集于侃之手,侃伤而归
⑥有以弱弓射贼者,中其帅,坠马死
A.①②③B.①③⑤
C.②③⑥D.③④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李希烈叛军连下两州,又兵临项城,县令李侃先是“不知所为”,继而又“伤而归”,在妻子杨氏的鼓励下,终于坚定了抗敌之志。
B.在叛军兵临城下的危急关头,杨氏挺身而出,帮助县令丈夫谋划抗敌对策,激励差吏和百姓抗敌守城,终于取得了项城之战的胜利。
C.杨氏向丈夫和差吏、百姓细陈守与不守的利害得失,又登城喊话瓦解敌军,关键时刻充分展示了她过人的智慧和胆识。
D.本文采用了对比的手法以李侃与杨氏对比,突出杨氏的形象。
小题4:翻译。(3分)
虽然,岁满则罢去,非若吏人百姓然。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冷泉亭记
白居易
东南山水,余杭郡为最;就郡言,灵隐寺为尤。由寺观言,冷泉亭为甲。亭在山下水中央,寺西南隅。高不倍寻①,广不累丈,而撮奇得要,地搜胜概,物无遁形。
春之日,吾爱其草薰薰,木欣欣,可以导和纳粹,畅人血气。夏之夜,吾爱其泉渟渟②,风泠泠,可以蠲③烦析酲④,起人心情。山树为盖,岩石为屏,云从栋生,水与阶平。坐而玩之者,可濯足于床下;卧而狎之者,可垂钓于枕上。矧⑤又潺湲洁澈,粹冷柔滑。若俗士,若道人,眼耳之尘,心舌之垢,不待盥涤,见辄除去。潜利阴益,可胜言哉?斯所以最余杭而甲灵隐也。
杭自郡城抵四封,丛山复湖,易为形胜。先是领郡者,有相里君造虚白亭,有韩仆射⑥皋作候仙亭,有裴庶子棠棣作观风亭,有卢给事元辅作见山亭,及右司郎中河南元藇最后作此亭。于是五亭相望,如指之列,可谓佳境殚矣,能事毕矣。后来者,虽有敏心巧目,无所加焉。故吾继之,述而不作。
【注】①寻:古以八尺为一寻。②渟渟(tíng):水停滞,平静的样子。③蠲:出去,免除。④酲(chéng):酒醒后所感到的疲惫如病的状态。⑤矧(shēn):况且。⑥ 仆射(yè):尚书省长官。
小题1:对下列加线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灵隐寺为尤,优异、突出B.地搜胜:概要
C.卧而之者狎,亲近D.山树为盖:伞
小题2:下列对文章有关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眼耳之尘,心舌之垢”是指曾经入耳入目的秽物恶音,以及不好的思想和言论。
B.“斯所以最余杭而甲灵隐也”,意为这就是冷泉亭在余杭和灵隐堪称第一的原因。
C.“佳境殚矣,能事毕矣”是说天下美景皆集于此,建亭者已黔驴技穷,本领有限,再也造不出新亭了。
D.“故吾继之,述而不作”,意思是所以我只继承沿循,只记述不再添造新的亭子。
小题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春之日”,草木欣欣向荣,可以“畅人血气”,启发人积极向上。
B.“夏之夜”,泉平水净,风凉气清,能使人得到一种超尘脱俗、除污去垢后的快感。
C.作者赞美冷泉亭的原因,全在其客观景物之美,而不注重景物对人的精神的感召作用。
D.本文的感人之处在于作者写出了自己的真实经历和内心感受。
小题4:翻译(6分)
①潜利阴益,可胜言哉?
②后来者,虽有敏心巧目,无所加焉。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完成题。(6分)
①子曰:“不愤①不启,不悱②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
②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论语·述而》)
【注】①愤:苦思冥想而仍然领会不了的样子。②悱:想说又不能明确说出来的样子。
小题1:从教育的角度看,“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与“诲人不倦”有何区别?(2分)
小题2:启发式教学对老师和学生分别有什么要求?请结合语段①作简要分析。(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