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言文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后面题目。(9分,每小题3分)傅介子,北地人也,以从军为官。先是龟兹、楼兰皆尝***汉使者,语在《西域传》。至元凤中,介子以骏马监求使大宛,因...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后面题目。(9分,每小题3分)
傅介子,北地人也,以从军为官。先是龟兹、楼兰皆尝***汉使者,语在《西域传》。至元凤中,介子以骏马监求使大宛,因诏令责楼兰、龟兹国。介子至楼兰,责其王教匈奴遮***汉使:“大兵方至,王苟不教匈奴,匈奴使过至诸国,何为不言?”王谢服,言:“匈奴使属过,当至乌孙,道过龟兹。”介子至龟兹,复责其王,王亦服罪。介子从大宛还到龟兹,龟兹言:“匈奴使从乌孙还,在此。”介子因率其吏士共诛斩匈奴使者。还奏事,诏拜介子为中郎,迁平乐监。
介子谓大将军霍光曰:“楼兰、龟兹数反覆而不诛,无所惩艾。介子过龟兹时,其王近就人,易得也,愿往刺之,以威示诸国。”大将军曰:“龟兹道远,且验之于楼兰。”于是白遣之。
介子与士卒俱赍金币,扬言以赐外国为名。至楼兰,楼兰王意不亲介子,介子阳引去,至其西界,使译谓曰:“汉使者持黄金锦绣行赐诸国,王不来受,我去之西国矣。”即出金币以示译。译还报王,王贪汉物,来见使者。介子与坐饮,陈物示之。饮酒皆醉,介子谓王曰:“天子使我私报王。”王起随介子入帐中,屏语,壮士二人从后刺之,刃交胸,立死。其贵人左右皆散走。介子告谕以“王负汉罪,天子遣我来诛王,当更立前太子质在汉者。汉兵方至,毋敢动,动,灭国矣!”遂持王首还诣阙,公卿将军议者咸嘉其功。上乃下诏曰:“楼兰王安归尝为匈奴间,候遮汉使者,发兵***略卫司马安乐、光禄大夫忠、期门郎遂成等三辈,及安息、大宛使,盗取节印献物,甚逆天理。平乐监傅介子持节使诛斩楼兰王安归首,县之北阙,以直报怨,不烦师众。其封介子为义阳侯,食邑七百户。士刺王者皆补侍郎。”
(汉书卷70傅介子传)
①龟兹qiū cí:西域古国名,在今新疆库车县一带。②楼兰:西域古国名,曾经为丝绸之路必经之地,现只剩遗迹,地处新疆若羌县北境。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责其王教匈奴***汉使遮:拦截
B.王服谢:谢罪
C.于是,遣之白:明白
D.介子与士卒赍金币赍:携带
小题2:与“因诏令责楼兰、龟兹国”中的“因”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B.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
C.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D.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小题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能表现傅介子胆识和智慧的一组是(    )
①大兵方至,王苟不教匈奴,匈奴使过至诸国,何为不言 
②匈奴使属过,当至乌孙,道过龟兹 
③匈奴使从乌孙还,在此 
④龟兹道远,且验之于楼兰 
⑤楼兰王意不亲介子,介子阳引去,至其西界 
⑥汉兵方至,毋敢动,动,灭国矣
A.①④⑤B.②④⑥C.②③⑤D.①⑤⑥
小题4:将第Ⅰ卷文言文中的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2分)
①匈奴使属过,当至乌孙,道过龟兹。(4分)
②即出金币以示译。译还报王,王贪汉物,来见使者。(4分)
③遂持王首还诣阙,公卿将军议者咸嘉其功。(4分)
答案

小题1:C
小题2:D
小题3:D
小题4:⑴匈奴使者刚走,将要到乌孙,路过龟兹。
⑵随即拿出黄金财物让译官看,译官回去报告了楼兰王,楼兰王贪图汉朝的财物,来见汉朝使者。(“即”“示”“译”“报”各1分,句意1分)
(3)于是介子就带着楼兰王的头回去晋见朝廷,参加商讨的公卿将军都赞许他的功劳。(“遂”“诣阙”“嘉”“公卿将军议者”定语后置各1分,句意1分)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白:禀告
小题2:
试题分析:A、凭借,依靠;B、趁机;C、顺着;D、于是,就
小题3:
试题分析: ②为楼兰王说的话 ③是龟兹王说的话 ④是将军霍光说的话
小题4:
试题分析:
试题分析: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关键字(1)过:经过;道过:路过 (2) “即”: 随即;“示”:出示;“译”: 译官;“报”: 报告(3)“遂”: 于是;“诣阙”: 晋见朝廷;“嘉”: 赞许;“公卿将军议者”定语后置,译为“参加商讨的公卿将军”。
【参考译文】
傅介子是北地人,因参军当了官。从前,龟兹、楼兰都曾***害过汉朝的使者,记载在《西域传》。元凤年间,傅介子以骏马监的身份,要求出使大宛,于是王下诏命令他去指责楼兰、龟兹国。介子到了楼兰,指责楼兰王教唆匈奴堵截***害汉朝使者:“大军就要到来,王如果没有教唆匈奴,匈奴使者经过楼兰到其他各国去,为什么不说?”楼兰王谢罪表示顺服,说:“匈奴使者刚走,将要到乌孙,路过龟兹。”介子来到龟兹,又指责龟兹王,龟兹王也服罪。介子从大宛回到龟兹,龟兹王说:“匈奴使者从乌孙回来,现在在这里。”于是介子率领他的部下***了匈奴使者。介子回到汉朝后,把这件事奏给皇上,皇上下诏书授介子中郎的官职,又升为平乐监。
介子对大将军霍光说:“楼兰、龟兹反复无常而不去讨伐,就没有惩罚的办法了。介子路过龟兹时,发现龟兹王很好接近,容易得手,希望能前往刺***他,借以在西域国展示我大汉的威力。”大将军说:“龟兹路远,暂且到楼兰试一下。”于是,大将军禀告皇上后,就派介子出发了。
介子与士兵一起携带黄金财物,扬言要用来送给外国人。到了楼兰,楼兰王流露出不喜欢介子的神情,介子假装带领士兵离去,在西面的边界停了下来,派译官回去,并对楼兰王说:“汉朝使者带着黄金和五彩丝绸,前去赏赐各个国家,楼兰王不来接受,我们要离开到西边的国家去了。”随即拿出黄金财物让译官看。译官回去报告了楼兰王,楼兰王贪图汉朝的财物,来见汉朝的使者。介子与他坐着饮酒,陈列那些财物给他看。等到楼兰王和他的手下都喝醉了,介子对楼兰王说:“汉朝派我秘密地和你谈一些事情。”楼兰王起身随介子进到帐篷里,让其他人退避,二人单独讲话,两个壮士从后面刺***楼兰王,两把剑刺穿了胸,楼兰王立即死去,那些贵人和楼兰王身边的侍从都逃散了。介子宣布:“楼兰王背弃汉朝,皇帝派我来诛***他,应当改立以前在汉朝做人质的太子为王。汉朝大军将到,不得反动,反动就灭亡楼兰!”于是介子就带着楼兰王的头回去觐见朝廷,参加商讨的公卿将军都赞许他的功劳。皇帝于是下诏说:“楼兰王安归曾经被匈奴反间,窥伺(侦察)拦截汉朝派往西域的使者,出兵***害略卫司马安乐、光禄大夫忠、期门郎遂成等人,以及安息、大宛派来的使者,抢去汉朝使者带去的节印和安息大宛所献文物,很是违背天理。平乐监傅介子持节出使诛斩了楼兰王的头,挂在北阙,用正直来报答仇恨,不烦劳军队。现在封介子为义阳侯,赏七百户人口的封地。刺***楼兰王的两个壮士都补为侍郎。”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后面题目。(9分,每小题3分)傅介子,北地人也,以从军为官。先是龟兹、楼兰皆尝***汉使者,语在《西域传》。至元凤中,介子以骏马监求使大宛,因】;主要考察你对文言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2013·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马文升,字负图,貌瑰奇多力。登景泰二年进士,授御史。历按山西、湖广,风裁甚著。成化初,召为南京大理卿。满四之乱,录功进左副都御史。振巩昌、监洮饥民,抚安流移,绩甚著。是时败寇黑水口,又败之汤羊岭,勒石纪之而还。进右都御史,总督漕运。淮、徐、和饥,移江南粮十万石、盐价银五万两振之。孝宗即位,召拜左都御史。弘治元年上言十五事,悉议行。帝耕藉田,教坊以杂戏进。文升正色曰:“新天子当使知稼穑艰难,此何为者?”即斥去。明年,为兵部尚书,督团营如故。承平既久,兵政废弛,西北部落时伺塞下。文升严核诸将校,黜贪懦者三十余人。奸人大怨,夜持弓矢伺其门,或作谤书射入东长安门内。为兵部十三年,尽心戎务,于屯田、马政、边备、守御,数条上便宜。国家事当言者,即非职守,亦言无不尽。尝以太子年及四龄,当早谕教,请择醇谨老成知书史者,保抱扶持,凡言语动止悉导之以正。山东久旱,浙江及南畿水灾,文升请命所司振恤,练士卒以备不虞。帝皆深纳之。在班列中最为耆硕,帝亦推心任之,诸大臣莫敢望也。吏部尚书屠滽罢,倪岳代滽,岳卒,以文升代。南京、凤阳大风雨坏屋拔木,文升请帝减膳撤乐,修德省愆,御经筵,绝游宴,停不急务,止额外织造,振饥民,捕盗贼。已,又上吏部职掌十事。帝悉褒纳。正德时,朝政已移于中官,文升老,连疏求去,许之。家居,非事未尝入州城。语及时事,辄颦蹙不答。五年卒,年八十五。文升有文武才,长于应变,朝端大议往往待之决。功在边镇,外国皆闻其名。尤重气节,厉廉隅,直道而行。卒后逾年,大盗至钧州,以文升家在,舍之去。
(节选自《明史·马文升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景泰二年进士       登:升职
B.功进左副都御史录:记载
C.巩昌、临洮饥民振:救济
D.石纪之而还勒:铭刻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马文升劝谏皇上修身爱民内容的一组是(  )
①新天子当使知稼穑艰难 ②即非职守,亦言无不尽 ③凡言语动止悉导之以正 ④文升请命所司振恤 ⑤减膳撤乐,修德省愆 ⑥止额外织造,振饥民,捕盗贼
A.①②③B.①⑤⑥
C.②④⑥D.③④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马文升仕途顺利,政绩卓著。他被委任御史以后,历任多项职务。功业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处理受灾民众的善后问题;二是击败扰乱社会秩序的贼寇。
B.马文升为人正直,处事严明。他敢于直言劝谏,奏事进言均得到采纳;又能够严格考察部属,曾罢免贪婪懦弱者三十余人,奸人怨恨,对他大肆威胁和污蔑。
C.马文升尽心军事,关注民生。他任兵部尚书十多年,对屯田、边备等职责勇于进言。在代吏部尚书时,南京等地遭遇风雨灾害,他又请求皇上救助灾地百姓。
D.马文升文武全才,声名远扬。朝廷大事往往等他决断,又有显赫边功,外国皆闻其名。为人重气节,品行端正,以至于大盗各处***扰,也不去钧州他的家乡。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在班列中最为耆硕,帝亦推心任之,诸大臣莫敢望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家居,非事未尝入州城。语及时事,辄颦蹙不答。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译文:
马文升,字负图,相貌奇异,很有力气。景泰二年考中进士,被任命为御史。先后巡按山西、湖广,依法裁处奸邪,名声很大。成化初年,被征召升任南京大理寺卿。满四作乱时,马文升凭借所记功劳提拔为左副都御史。赈济巩昌、监洮的灾民,抚慰安顿流亡百姓,成绩显著。当时,在黑水口打败袭扰之敌,又在汤羊岭打败他们,刻石记功后返回。提升为右都御史,总管督率漕运事宜。淮安、徐州、和州三地发生饥荒,他从江南调拨十万石粮食,五万两盐价银赈济灾民。孝宗即位,被征召拜官为左都御史。弘治元年马文升上书条陈十五件事,经过讨论后全部付诸实行。孝宗效仿古天子亲自耕种藉田,教坊就向孝宗进献杂戏。文升严肃地说:“天子刚刚登基应当让他懂得农事的艰难,你们演戏是什么意思?”立即呵斥他们离去。第二年,担任兵部尚书,依旧督率团营。天下太平的时间已经很久,使得军政荒废松弛,西北少数民族不时到边塞附近窥伺。文升严格考核各个将校,罢免了三十多个贪婪懦弱的将校。奸人对他十分怨恨,夜间拿着弓箭守候在他的门口,有的写了诽谤信射到东长安门内。马文升治理兵部十三年,尽心于军务,在屯田、马政、边备、守御方面,多次上书陈述有利国家、合乎时宜的事。只要是对国家有利的,即使不在职责范围内,马文升也会言无不尽。他曾经认为太子年龄到了四岁,应当尽早晓谕教诲,请求选择敦厚谨慎、老成持重、精通典籍的人,由他们教育扶持太子,所有的言谈举止都以正确的方法引导。山东大旱,浙江及南京闹水灾,文升奏请皇帝命令有关部门赈济抚恤,操练士卒以备不测。都被孝宗采纳。马文升在朝廷官员中年高德劭,皇上也诚心诚意地任用他,诸位大臣没有人敢望其项背。吏部尚书屠滽被罢免,倪岳代替屠滽,倪岳死后,用文升代替他。南京、凤阳刮大风、下大雨,屋子被毁坏,大树被拔起,文升请求皇上减少宴饮撤去歌舞,修养德行,反省过失,开御前讲席,杜绝宴会游乐;停下不亟待解决的事务,停止额外的织造;赈济饥民,搜捕盗贼。后来,文升又上书谏论吏部掌管的十件事。文帝都加以赞扬并采纳。正德年间,朝政被宦官把持,文升年迈,接连上疏要求回乡,皇上答应了他。在家闲居,无事从不到州城去。说到当时政事,总是皱着眉头不回答。正德五年去世,享年八十五岁。马文升文武兼备,擅长应付事变,朝中的大事常常等待他来决定。镇守边关有功,外国都听说他的名声。特别重视气节,磨砺自己端正不苟的品性,一生走正直之道。死后一年多,盗匪到了钧州,因为文升的家在钧州,就离开了。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2013·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李揆,字端卿,陇西成纪人,而家于郑州,为冠族。少聪敏好学,善文。开元末,举进士,献书阙下,诏中书试文章,擢拜右拾遗。乾元初,兼礼部侍郎。揆尝以主司取士,多不考实,徒峻其堤防,索其书策,深求贤之意也。其试进士文章,曰:“大国选士,但务得才,经籍在此,请寻检。”由是数月之间,美声上闻。自此颇承恩遇,遂蒙大用。时京师多盗贼,有通衢***人置沟中者,李辅国方恣横,上请选羽林骑士五百人以备巡检。揆上疏曰:“昔西汉以南北军相统摄,故周勃因南军入北军,遂安刘氏。皇朝置南北衙,文武区分,以相伺察。今以羽林代金吾警夜,忽有非常之变,将何以制之?”遂制罢羽林之请。揆在相位,决事献替,虽甚博辨,性锐于名利,深为物议所非。又其兄自有时名,滞于冗官,竟不引进。同列吕,地望虽悬,政事在揆之右,罢相,自宾客为荆南节度,声问甚美。惧其重入,遂密令直省至管内构求过失。密疏自陈,乃贬揆莱州长史同正员。揆既黜官,数日,其兄改授为司门员外郎。后累年,揆量移歙州刺史。初,揆秉政,侍中苖晋卿累荐元载为重官。揆自恃门望,以载地寒,意甚轻易,不纳,而谓晋卿曰:“龙章凤姿之士不见用,獐头鼠目之子乃求官。”载衔恨颇深。及载登相位,因揆当徙职,遂奏为试秘书监,江淮养疾。既无禄俸,家复贫乏,孀孤百口,丐食取给。萍寄诸州,凡十五六年,其牧守稍薄,则又移居,故其迁徙者,盖十余州焉。元载以罪诛,除揆睦州刺史,入拜国子祭酒、礼部尚书,为卢杞所恶。德宗在山南,令充入蕃会盟使,加左仆射。行至凤州,以疾卒,兴元元年四月也,年七十四。
(节选自《旧唐书·李揆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家于郑州,为冠族   代:世世
B.少聪敏好学,善文属:撰写
C.深求贤之意也昧:冒犯
D.经籍在此,请寻检恣:任意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李揆深受朝廷器重的一组是(  )
①献书阙下,诏中书试文章 ②自此颇承恩遇,遂蒙大用 ③遂制罢羽林之请 ④后累年,揆量移歙州刺史 ⑤奏为试秘书监,江淮养疾 ⑥入拜国子祭酒、礼部尚书
A.①②⑥B.①③④
C.②④⑤D.③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揆自幼好学,入仕后美名上闻。他出身显贵人家,聪明敏捷,好学上进,开元末年步入仕途。他主张考查进士务必选拔有真实才能的人,受到广泛好评。
B.李揆有远见卓识,上疏得到认可。当时京城治安混乱,盗贼***人,李辅国请求选羽林军以备巡视。李揆引西汉旧事说明,如羽林警夜则难以应付突然之变。
C.李揆汲汲于名利,深受人们非议。他在相位时,论及大事头头是道,却热衷追名逐利。他嫉妒吕地位超过自己,密令捏造吕的过失,最后反而自食其果。
D.李揆与元载交恶,仕途遭遇坎坷。他自恃门望高贵,鄙薄元载出身寒微,元怀恨在心。元登相位后,对他报复,致使他全家衣食无着,在各州飘泊十多年。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兄自有时名,滞于冗官,竟不引进。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牧守稍薄,则又移居,故其迁徙者,盖十余州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译文:
李揆字端卿,是陇西成纪人,却在郑州安家。(他的家族)世代是名门望族。李揆年少时就聪慧敏捷而好学,擅长写文章。开元末年,考中进士,把自己写的文章进献给朝廷,(皇帝)下诏令中书省考查他的文章,提拔他做右拾遗。乾元初年,兼任礼部侍郎。李揆曾认为主考录取士人,大多不考查核实,只是使他的防备(措施)严厉,求取考生的文章与策论,严重违背了求取贤能之士的要旨。李揆考查进士的文章,说:“大国录取人才,只是务必要选拔有真才实学之人,至于那些古代经典或某些专门著作都在这里,请任意找寻查看。”因为这种做法,几个月里,美好的名声使皇上知道。从此很受皇帝恩遇,于是被重用。当时京城中盗贼很多,(甚至)有在大路上把人***了扔在沟中的人,李辅国正放纵专横,上书请求选羽林骑兵五百人以备巡视。李揆上疏说:“从前西汉让南北军相互牵制,所以周勃才能趁机带南军闯入北军,于是使汉军得以安定。朝廷现在设置南北两个府衙,文官、武官分别,来相互窥伺查探。现在用羽林军代替金吾军在夜间巡查警备,一旦有意外事故发生,将拿什么来制止这些意外事故呢?”朝廷于是下令取消了李辅国关于羽林军的请求。李揆任宰相时,处理大事、进献策略、更替人事,虽然广博明辨,但是太汲汲于名利,深受人们非议。并且他的哥哥当时本有声望,却停留在闲散官吏的位置上,李揆竟然不加推荐。与他同朝为官的吕,虽然地位、名望远不及李揆,但处理政务方面却在李揆之上,吕被罢免相位,以太子宾客的身份任荆南节度使,名声很好。李揆害怕吕重新入朝为相,于是秘密地命令直省到吕管辖的地方捏造吕的过失。吕秘密地上疏为自己辩白,于是朝廷把李揆贬为莱州长史同正员。李揆被罢黜后,不几天,他的哥哥被改任司门员外郎。以后几年,李揆遇赦做了歙州刺史。起初,李揆把持政务时,侍中苗晋卿多次举荐元载担任要职。李揆自恃门望高,认为元载出身贫寒,(对他)态度非常轻蔑,不采纳侍中苗晋卿的举荐。并且对晋卿说:“风采出众的人不被重用,素质低下、生性猥琐之人却求官。”元载深深地怀恨在心。等到元载登上宰相之位后,趁李揆应当变换职位,于是奏请朝廷任李揆为试秘书监,到江淮养病。李揆没有了俸禄后,家道再次贫乏,一家百余口,靠乞讨度日。在各州间飘泊度日,这样的日子持续了十五六年,当地州郡长官稍有轻慢,就又迁居,所以他搬迁的地方,大约有十多个州。元载因为获罪被***,朝廷任命李揆为睦州刺史,入京拜为国子祭酒、礼部尚书,为卢杞所憎恨。德宗在山南,命令李揆担任入蕃会盟使,加任左仆射。走到凤州,因病去世,其时为兴元元年四月,享年七十四岁。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2013·高考辽宁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公讳尧臣,字伯庸。天圣五年举进士第一,为将作监丞、通判湖州。召试,以著作佐郎直集贤院,知光州。岁大饥,群盗发民仓廪,吏法当死,公曰:“此饥民求食尔,荒政之所恤也。”乃请以减死论。其后遂以著令,至今用之。郭皇后废,居瑶华宫,有疾,上颇哀怜之。方后废时,宦者阎文应有力,及后疾,文应又主监医。后且卒,议者疑文应有奸谋。公请付其事御史,考按虚实,以释天下之疑。事虽不行,然自文应用事,无敢指言者,后文应卒以恣横斥死。
元昊反,西边用兵,以公为陕西体量安抚使。公视四路山川险易,还言某路宜益兵若干,某路贼所不攻,某路宜急为备。至于诸将材能长短,尽识之,荐其可用者二十余人,后皆为名将。是时,边兵新败于好水,任福等战死。今韩丞相坐主帅失律,夺招讨副使,知秦州;范文正公亦以移书元昊不先闻,夺招讨副使,知耀州。公因言此两人天下之选也,其忠义智勇,名动夷狄,不宜以小故置之。且任福由违节度以致败,尤不可深责主将。由是忤宰相意,并其他议,多格不行。明年,贼入泾原,战定川,***大将葛怀敏,乃公指言为备处,由是始以公言为可信,而前所格议,悉见施行。
初,宦者张永和方用事,请收民房钱十之三以佐国事。下三司,永和阴遣人以利动公,公执以为不可。
京师数为飞语,及上之左右,往往谗其短者。上一切不问,而公为之亦自若也。
公在政事,论议有所不同,必反复切劘,至于是而后止,不为独见。在上前,所陈天下利害甚多,至施行之,亦未尝自名。
公为人纯质,虽贵显不忘俭约。遇人一以诚意,无所矫饰,善知人,多所称,荐士为时名臣者甚众。有文集五十卷。将终,口授其弟纯臣遗奏,以宗庙至重、储嗣未立为忧。天子愍然,临其丧,辍视朝一日,赠左仆射,太常谥曰文安。
(节选自欧阳修《王尧臣墓志铭》)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后遂以令     著:显著
B.以天下之疑释:消除
C.多不行格:搁置
D.永和遣人以利动公阴:暗中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王尧臣为人正直的一组是(  )
①公请付其事御史,考按虚实 ②不宜以小故置之
③尤不可深责主将 ④由是始以公言为可信 ⑤公执以为不可 ⑥公为之亦自若也
A.①②④B.①③⑤
C.②③⑥D.④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尧臣军事才能杰出。西北边境因元昊作乱发生战争时,王尧臣通过实地考察,对兵力部署、要塞防卫等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B.王尧臣在陕西体量安抚使任上,当现今的韩丞相因好水之战指挥失当致使任福等人战死而被贬官时,敢于仗义执言。
C.王尧臣居官任职期间,处理政务遇到意见不一致时,一定与大家反复讨论,直到取得共识为止,从不固执己见。
D.王尧臣一生历任多职,为国为民,临终仍挂念国事。皇帝亲自参加他的丧礼,并且停止朝政一天以表达哀思。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饥民求食尔,荒政之所恤也。”乃请以减死论。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遇人一以诚意,无所矫饰,善知人,多所称,荐士为时名臣者甚众。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译文:
王尧臣,字伯庸。天圣五年考取进士第一名,担任将作监丞、湖州通判。皇帝下诏应试,凭借著作佐郎的身份到集贤院当值,担任光州知州。当年出现大饥荒,成群的强盗打开百姓的粮仓,法官依照法律应判决(他们)死刑,王尧臣说:“这不过是饥民求食罢了,这应是救济饥荒的法令所要体恤的。”于是请求以减免死罪论处。这以后就拟定法令,到现在仍在使用。郭皇后被废除,住在瑶华宫,有病,皇帝很哀怜疼爱她。在皇后被废除时,宦官阎文应很有权势,等到皇后病了,阎文应又主管监察太医。皇后将要去世的时候,有人怀疑阎文应有奸谋。王尧臣请求把这件事交给御史(处理),拷问查究其中的实际情况,来消除天下人的疑虑。事情虽然没有实行,但是自从阎文应掌权以来,没有敢指责议论的,后来阎文应因为恣意横行被下令处死。
元昊谋反,在西边有战事,任命王尧臣为陕西体量安抚使。王尧臣视察四周道路山川的险阻与平坦,回来后说某条路应该增加若干士兵,某条路贼兵不会进攻,某条路应该立即做准备。对诸位将领的才能大小,全都了解,举荐可以重用的有二十多人,后来(这些人)都成了名将。这个时候,边境上的军队刚刚在好水战败,任福等战死。现今韩丞相因为主帅出战失利而获罪,免去讨招副使职务,掌管秦州;范文正公也因为写信给元昊不事先上报皇帝,免去讨招副使职务,掌管耀州。王尧臣于是上言说这两个人是天下共推的人选,他们忠贞正义智慧勇敢,名声震动夷狄,不应该因为小的原因就处置他们。况且任福因为违背节制调度才导致失败,更不可以苛刻责罚主将。因为这违背了宰相的意图,连同其他的议论,大多被搁置不能实行。第二年,贼兵攻入泾原,在定川大战,***死了大将葛怀敏,都是(当时)王尧臣指着说应做准备的地方。从此才认为王尧臣的话是可以信任的,先前所搁置议论,全都被施行。
当初,宦官张永和刚刚掌权,请求收取民房钱的十分之三用来辅助国事。命令颁发到三司,张永和暗中派人用私利劝说王尧臣,王尧臣执意认为不行。
京师有人多次制造流言蜚语,传到皇帝的左右近臣那里,这些流言往往说他的短处。皇帝全都不过问,而王尧臣对此也是泰然自若。
王尧臣处理政事,对有所不同的地方进行议论,一定反复讨论,直到得出正确的结论为止,从不固执己见。在皇帝面前,陈说天下利害的时候居多,等到政令实行,也并未自己夸耀。
王尧臣为人质朴,虽然地位显贵但不忘勤俭节约。(王尧臣)对待别人全都真诚,没有虚假掩饰,善于识人,常常称誉别人,所推荐的人成为当时名臣的很多。他有文集五十卷。(他)临终的时候,口授他的弟弟王纯臣写下奏章,把江山社稷看作最重要,把储君未立当作忧愁。皇上怜悯,亲临他的丧事,停止朝政一天,追赠左仆射,太常赠与谥号文安。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2013·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姚敬恒先生事略
[清]全祖望
《李二曲集》中别辑前代讲学诸君,有出于农工商贾之中者,共为一卷,以勉学者。以予近所闻,近日应潜斋高弟有曰凌嘉印、沈文则、姚敬恒,皆拔起孤露之中,能成儒者。凌、沈之名尤重,见于沈端恪公所为传,而敬恒躬行,与相鼎足,顾未有知之者。
敬恒,讳宏任,别字思诚,杭之钱塘人也。姚氏,故杭之右姓。敬恒少孤,其母贤妇也。敬恒不应科举,隐于市廛,稍营十一之息以养家。其母一日见敬恒贸丝,银色下劣,愠甚,曰:“汝亦为此恶行乎?吾无望矣。”敬恒皇恐,长跪谢,愿得改行。乃受业于应先生潜斋,每日朗诵《大学》一过,潜斋雅爱之。一言一行,服膺师说,泊然自晦,凡事必归于厚。沈甸华之卒也,潜斋不食二日,敬恒问曰:“朋友之丧而若此,无乃过欤?”潜斋喟然叹曰:“为其无以为丧也。”敬恒曰:“请为先生任之。”殡葬皆出其手。潜斋不肯轻受人物,惟于敬恒之馈不辞,曰:“吾知其非不义中来也。”然敬恒不敢多有所将,每时③其乏而致之,终其身无倦。潜斋之殁,敬恒执丧如古师弟子之礼。姚江黄先生晦木于人鲜可其意者,独见敬恒而许之,曰:“是独行传中人物也。”
尝游于闽,闽督姚公盛延之,访以海上事。敬恒对曰:“游魂不日底定矣。但闽中民力已竭,公当何以培之?”闽督肃然颔之。然敬恒以学道故,所营十一之息无甚增益而勤施,渐不可支,遂以此落其家。
晚年以非罪陷缧绁。宪使阅囚入狱,敬恒方朗诵《大学》,宪使异之,入其室,见其案上皆程、张之书也,呼与坐而语之,大惊,即日释之。然敬恒卒以贫死。其平生但事躬行,不著书,故鲜知者。予既附志于《潜斋墓表》中,复摭拾其事以传之,以配凌、沈二君,且以待后世有二曲其人者。惜访其母姓,竟不可得。
(选自《全祖望集汇校集注》)
【注】 ①孤露:父亡无所荫庇。②市廛(chán):店铺集中的地方。③时:通“伺”。④海上事:清政府平定台湾之事。⑤游魂:指当时据守台湾的郑氏政权。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敬恒皇恐,长跪    谢:感谢
B.访以海上事访:询问
C.闽督肃然颔之颔:点头同意
D.遂以此其家落:使……衰败
小题2:下列对本文主人公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姚敬恒品学兼优,只因他是商贾而非士大夫,以致名声未彰。
B.姚敬恒轻财重义,经常用他的经商所得接济他人。
C.姚敬恒识见高远,提醒闽督姚公应以培养民力为当务之急。
D.姚敬恒临难不惧,虽蒙冤入狱,仍诵读经典,泰然自若。
小题3: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应潜斋安贫乐道,在生活拮据时也不轻易接受他人的馈赠。
B.李二曲肯定那些出身商贾却能恪守儒家规范的人,全祖望对此深表赞同。
C.作者借助黄晦木的评价来强化对姚敬恒人格与节操的肯定。
D.本文主要以传神的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这与《烛之武退秦师》的写法相同。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敬恒躬行,与相鼎足,顾未有知之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母一日见敬恒贸丝,银色下劣,愠甚。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朋友之丧而若此,无乃过欤?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译文:
《李二曲集》中另外编辑了前代讲学的很多人,有的出身于农工商贾,一共写成一卷,来劝勉学习的人。根据我最近所听到的,近来应潜斋的高徒有叫凌嘉印、沈文则、姚敬恒的,都是从父亲离世、无所荫庇,能成为儒家风范的人中选拔出来的。凌、沈二人的名声更响,在沈端恪所写的传记中能见到,而姚敬恒亲身践行,和他们(凌、沈二人)并列,不过没有了解他的人。
敬恒,名宏任,别字思诚,是杭州钱塘县人。姚氏,是杭州以前的大姓。敬恒早年失去父亲,他的母亲是一个贤惠的妇人。敬恒不参加科举考试,隐没在集市店铺之中,渐渐地靠经营收取十分之一利息的职业来养家糊口。他(姚敬恒)的母亲有一天看见姚敬恒做蚕丝买卖,(使用的)银子的成色不好,很生气,说:“你也做出这等丑恶的行径吗?我没有希望了。”敬恒非常惶恐,长久地跪着谢罪,愿意改掉以前的不好品行。于是在应潜斋先生那里接受学业,每天诵读《大学》一遍,潜斋很喜欢他。一言一行,敬恒服从老师的教诲,淡泊而韬光养晦,凡事必求宽厚仁道。沈甸华去世,潜斋两天没吃饭,敬恒问他说:“朋友去世(你)竟然(悲伤)成这样,恐怕有些过分吧?”潜斋感慨叹息说:“因为我没有办法为他办理丧事。”敬恒说:“请允许我为先生主持这件事。”殡葬的事务都由敬恒操办。潜斋不肯轻易接受别人的东西,只有对敬恒的馈赠不推辞,说:“我知道他的钱财不是靠做不仁义的事得来的。”然而敬恒不敢多拿出东西来,每每等到潜斋匮乏的时候送给他,终其一生,从不倦怠。潜斋死后,敬恒执行丧礼如同古代老师和弟子的礼节一样。姚江有个叫黄晦木的先生,很少有人能够符合他的心意,唯独见到敬恒而称许他,说:“这是一个像《后汉书·独行传》中的人物一样的人。”
曾经在闽游学,闽都督姚公盛情招待他,拿平定台湾的事情向他询问。敬恒回答说:“郑氏政权不久就被平定了。只是闽中的民力已经消耗尽了,您应当拿什么来使它恢复元气呢?”闽都督恭敬地点头同意。然而敬恒因为学习儒家学说的缘故,收取十分之一利息的职业所取得的收入没怎么增加却勤于布施,财力渐渐不支,于是因为这使家道衰败了。
晚年因为莫须有之罪被捕入狱中。宪使到监狱中检阅囚犯,敬恒正在诵读《大学》,宪使认为他与众不同,进入他的牢房之中,看见他的桌子上都是二程、张载的书,招呼他一起坐下和他谈论,大吃一惊,当天就释放了他。然而敬恒最终因为贫穷离世了。他平生凡事情亲自去做,不写文章,所以很少有知道他的人。我已经在《潜斋墓表》中附了一篇志,又搜集了他的一些事情来为他立传,来匹配凌、沈两人,将等待后世有像李二曲那样的人。可惜寻访他母亲的姓氏,最终没有得到。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2013·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看松庵记
宋 濂
龙泉多大山,其西南一百余里诸山为尤深,有四旁奋起而中洼下者,状类箕筐,人因号之为“匡山”。山多髯松,弥望入青云,新翠照人如濯。松上薜萝份份披披,横敷数十寻,嫩绿可咽。松根茯苓,其大如斗,杂以黄精、前胡及牡鞠之苗,采之可茹。
吾友章君三益乐之,新结庵庐其间。庵之西南若干步,有深渊二,蛟龙潜于其中。云英英腾上,顷刻覆山谷,其色正白,若大海茫无津涯,大风东来,辄飘去,君复为构烟云万顷亭。庵之东北又若干步,山益高,峰峦益峭刻,气势欲连霄汉。南望闽中数百里,嘉树帖帖地上如荠,君复为构唯天在上亭。庵之正南又若干步,地明迥爽洁,东西北诸峰,皆竞秀献状,令人爱玩忘倦,兼之可琴可弈、可挈尊罍而饮,无不宜者,君复为构环中亭。
君诗书之暇,被鹤氅衣,支九节筇,历游三亭中。退坐庵庐,回睇髯松,如元夫、巨人拱揖左右。君注视之久,精神凝合、物我两忘,恍若与古豪杰共语千载之上。君乐甚,起穿谢公屐,日歌吟万松间,屐声锵然合节,与歌声相答和。髯松似解君意,亦微微作笙箫音以相娱。君唶曰:“此予得看松之趣者也。”遂以名其庵庐云。
龙泉之人士,闻而疑之曰:“君负济世长才,当闽寇压境,尝树旗鼓,砺戈矛,帅众而捣退之,盖有意植勋业以自见者。今乃以‘看松’名庵,若隐居者之为,将鄙世之胶扰而不之狎耶,抑以斯人为不足与,而有取于松也?”金华宋濂窃不谓然。夫植物之中,禀贞刚之气者,唯松为独多。尝昩昩思之,一气方伸,根而蕴者,荄而敛者,莫不振翘舒荣以逞妍于一时。及夫秋高气清,霜露既降,则皆黄陨而无余矣。其能凌岁寒而不易行者,非松也耶!是故昔之君子每托之以自厉,求君之志,盖亦若斯而已。君之处也,与松为伍,则嶷然有以自立;及其为时而出,刚贞自持,不为物议之所移夺,卒能立事功而泽生民,初亦未尝与松柏相悖也。或者不知,强谓君忘世,而致疑于出处间,可不可乎?
(选自《宋濂全集》,有删改)
【注】 ①九节筇(qiónɡ):一种竹杖。②唶(jiè):赞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采之可茹          茹:吃
B.皆竞秀献状秀:开花
C.被鹤氅衣被:通“披”,穿着
D.将鄙世之胶扰而不之狎耶狎:接近
小题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描写匡山松树的一组是(  )
①弥望入青云,新翠照人如濯
②横敷数十寻,嫩绿可咽
③嘉树帖帖地上如荠
④如元夫、巨人拱揖左右
⑤日歌吟万松间
⑥亦微微作笙箫音以相娱
A.①③④B.②③⑤
C.①④⑥D.②⑤⑥
小题3: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匡山位于龙泉的西南面,因为四面高耸,中间低洼,形状如“箕筐”而得名。它景色优美,引人入胜。
B.章三益在匡山上盖了草舍后,又根据草舍周围环境的特点建造了三个亭子,在亭中弹琴、下棋、喝酒。
C.章三益读书之余,常在松间歌吟,与松树心意相通,精神相合,深得看松之趣,因此把草舍命名为“看松庵”。
D.宋濂不同意龙泉人士对章三益的看法,他认为章三益无论隐居还是出来做官,都能像松树一样坚持操守。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章君负济世长才,当闽寇压境,尝树旗鼓,砺戈矛,帅众而捣退之,盖有意植勋业以自见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能凌岁寒而不易行者,非松也耶!是故昔之君子每托之以自厉,求君之志,盖亦若斯而已。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译文:
龙泉多高山,它西南一百多里的各山更是特别高,其中有一座四面高耸中间低洼的山,形状像个筐,人们于是称它为“匡山”。山上有很多苍松,充满视野,高入云端,鲜绿照人,就像洗过的一样。松树上有薜荔和女萝类的野生植物缠绕,(这些植物)横向延伸几丈远,颜色嫩绿犹如可餐。松树根上生长的茯苓,像羹斗那么大,和黄精、前胡以及牡鞠的幼苗混杂在一起,采来可以吃。
我的朋友章三益很喜欢这座山,在山里新建了一座草屋。草屋西南若干步远的地方,有两个深潭,深潭里有蛟龙。云气(从深潭)慢慢往上升腾,顷刻间就弥漫了整个山谷,它的颜色是纯白色的,好像大海一样无边无际,大风从东边吹来,云气就飘走了,章君为此又(在这里)建造了烟云万顷亭。草屋的东北又若干步远的地方,山势更加高耸,山峰和山峦也更加陡峭,气势好像要连接天空。向南望去闽中几百里的地方,美丽的树木就像荠菜紧贴在地上,章君为此又(在这里)修建了唯天在上亭。草屋的正南又若干步远的地方,光线明亮,地势开阔,空气清爽洁净,东面、西面、北面的各个山峰,都竞相呈现美丽的山势,令人喜爱,玩赏不够,加之在这里可以弹琴可以下棋,可以带上酒器而饮酒,没有什么不适宜的,章君为此又(在这里)修建了环中亭。
章君在写诗作画的空闲时间里,披上披风,拄着竹杖,遍游三亭。回去坐在草屋里,回头凝望山上的苍松,(它们)就像善士、伟人一样在他的左右拱手作揖。章君注视的时间长了,精神专注聚合,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好像在千年前正与古代的英雄豪杰对话。章君高兴极了,起来穿上谢灵运穿的那种木屐,每天在诸多松树间歌唱吟咏,木屐合着节拍发出清脆的声音,与歌声相应和。苍松好像理解章君的心意,也隐约发出笙箫般的音乐来使他快乐。章君赞叹说:“这是我得到了看松的乐趣了。”于是用“看松”来给他的草屋命名。
龙泉的一些有名望的人,听说后质疑说:“章三益具有救世的优异才能,当福建贼寇逼近时,他曾经树起旗鼓,磨砺兵器,率众击退了他们,大概是希望建立功业来显露自己。现在竟然用‘看松’来给他的草屋命名,好似隐居的人的做法,是看不起世人的搅扰因而不愿与他们接近呢,还是认为这些人不值得结交从而只去喜欢松树呢?”金华的宋濂(我)私下里却不这样认为。在植物之中,禀性正直有刚强气节的,只有松树具备这些品质。(我)曾经对此深思:春天回暖,不论是根部蕴藏力量的大树还是积蓄力量的草根,没有不枝繁叶茂呈现一时的美丽的。等到秋高气爽,霜露降下来以后,叶子就都变黄陨落而没有剩余了。那些能够冒着每年的严寒而不改变品行的,不是松树吗!因此从前的君子常常借松树来激励自己,推求章三益的志向,大概也是像这样的吧。章君隐居,与松树结为朋友,就严格要求自己像松树一样卓异独立;等到他为了时局而出山,(依然)刚毅坚贞严格要求自己,不因为别人的议论而改变自己的志向,最终能够建功立业从而恩泽百姓,从一开始就未曾与松柏的个性有过悖离。有的人不理解,牵强地说章君忘记了世人,从而质疑他隐居匡山,怎么可能呢?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