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言文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杨廷麟,字伯祥,清江人。崇祯四年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勤学嗜古,有声馆阁间,与黄道周善。十年冬,皇太子将出阁,充讲官兼直经筵。...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杨廷麟,字伯祥,清江人。崇祯四年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勤学嗜古,有声馆阁间,与黄道周善。十年冬,皇太子将出阁,充讲官兼直经筵。延麟具疏让道周,不许。明年二月,帝御经筵,问保举考选何者为得人。廷麟言:“保举当严举主,如唐世济、王维章乃温体仁、王应熊所荐。今二臣皆败,而举主不问。是连坐之法先不行于大臣,欲收保举效,得乎?”帝为动色。
其冬,京师戒严。时兵部尚书杨嗣昌意主和议,冀纾外患,而廷麟痛诋之。嗣昌大恚,诡荐廷麟知兵。帝改廷麟兵部职方主事,赞画象升军。象升喜,即令廷麟往真定转饷济师。无何,象升战死贾庄。嗣昌意廷麟亦死,及闻其奉使在外,则为不怿者久之。
初,张若麒、沈迅官刑曹,谋改兵部,御史涂必泓沮之。必泓,廷麟同里也。两人疑疏出廷麟指,因与嗣昌比而构廷麟。会廷麟报军中曲折,嗣昌拟旨责以欺罔。事平,贬廷麟秩,调之外。黄道周狱起,词连廷麟,当逮。未至而道周已释,言者多荐廷麟。十六年秋,复授职方主事,未赴,都城失守,廷麟恸哭,募兵勤王。福王立,用御史祁彪佳荐,召为左庶子,辞不就。宗室朱统翷诬劾廷麟召健儿有不轨谋,以姜曰广为内应。王不问,而廷麟所募兵亦散。
顺治二年,南都破,江西诸郡惟赣州存。唐王手书加廷麟吏部右侍郎,刘同升国子祭酒。同升自雩都至赣,与廷麟谋大举。乃偕巡抚李永茂集绅士于明伦堂,劝输兵饷。九月,大兵屯泰和,副将徐必达战败,廷麟、同升乘虚复吉安、临江。加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赐剑,便宜从事。十月,大兵攻吉安,必达战败,赴水死。会广东援兵至,大兵退屯峡江。已而万元吉至赣。十二月,同升卒。
三年正月,廷麟赴赣,招峒蛮张安等四营降之,号龙武新军。廷麟闻王将由汀赴赣,将往迎王,而以元吉代守吉安。无何,吉安复失,元吉退保赣州。八月,水师战败,援师悉溃。及汀州告变,赣围已半年,守陴者皆懈。十月四日,大兵登城。廷麟督战,久之,力不支,走西城,投水死。
小题1: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表明杨廷麟为人磊落、忠心为国的一组是(3分)
①勤学嗜古,有声馆阁间  ②时兵部尚书杨嗣昌意主和议,冀纾外患,而廷麟痛诋之  ③都城失守,廷麟恸哭,募兵勤王 ④用御史祁彪佳荐,召为左庶子,辞不就  ⑤王不问,而廷麟所募兵亦散  ⑥廷麟督战,久之,力不支,走西城,投水死
A.①②⑤B.②③⑥C.①③④D.④⑤⑥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当崇祯皇帝向杨廷麟征询保举和考试选举哪一个更能得到人才的时候,杨廷麟直言进谏,皇帝听了也为之动容。
B.受黄道周一案的牵连,杨廷麟也应当被追究,抓捕他的人还没来,黄道周已被释放了,但还是有很多人对他进行了诋毁。
C.朱统翷上书诬陷廷麟征招一批勇猛的青年,想以姜曰广作为内应,图谋不轨,福王却未加追究。
D.顺治二年,杨廷麟到江西,与巡抚李永茂一起在绅士中募集军饷。九月,明军副将徐必达战败,而杨廷麟却和刘同升乘虚收复了吉安、临江。
小题3: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是连坐之法先不行于大臣,欲收保举效,得乎?(3分)
(2)嗣昌意廷麟亦死,及闻其奉使在外,则为不怿者久之。(3分)
(3)因与嗣昌比而构廷麟。(3分)
小题4: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3分)
孟子曰:“饥者甘食渴者甘饮是未得饮食之正也饥渴害之也岂惟口腹有饥渴之害人心亦皆有害人能无以饥渴之害为心害,则不及人不为忧矣。
答案

小题1:A
小题2:B
小题3:B
小题4:(1)(3分)这样的连坐法不先在大臣中实行,想收到保举的效果,怎么做得到呢?(重点词语“是”“得”)(2)(3分)嗣昌料定廷麟也死掉了,后来听说他当时出使在外地没死,因此心里很多天都不痛快。(重点词语“意”“怿”)(3)(3分)于是就和嗣昌勾结起来一块诬陷廷麟。(重点词语“比”“构”)
小题5:孟子曰:“饥者甘食/渴者甘饮/是未得饮食之正也/饥渴害之也/岂惟口腹有饥渴之害/人心亦皆有害/人能无以饥渴之害为心害,则不及人不为忧矣。”(每两处1分,多断不得分)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让:辞让,推让。实词题目近些年考核有难度加大的趋势,一般刻意回避考纲规定的120个实词,并且考题选项中夹杂出现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选项A对应的原文“与黄道周善。十年冬,皇太子将出阁,充讲官兼直经筵。延麟具疏让道周,不许”,句中有“与黄道周善”,如“让”解释为“责备”讲不通,应为“推让”。
小题2: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先看题干中有没有“直接表现”的字样,然后分析所给文段是否是题干中要求的人物的所作所为,再分析是否是题干中要求的性格,用排除法做准确率高还节省时间,此题对象是“杨廷麟”特征是“为人磊落、忠心为国”的一组,①表现其“勤学嗜古”的。 ④这里的“辞不就”不能说明其磊落。⑤“廷麟所募兵亦散”是不得已,排除这三项可以得到答案。
小题3: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一般不会太难,命题方向重要是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抓住这几方面仔细对读原文找到错误,应该很简单。“言者多荐廷麟”是说“朝廷中还有很多人上书推荐他”选项为“还是有很多人对他进行了诋毁”,事件错误。
小题4:
试题分析: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因为判卷时间较紧,一般就看重点词语的翻译情况,所以如果不是直译有时意思对可能老师误判。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关键词语:(1)是——这样,先不行于大臣——先在大臣中实行(介宾短语后置句),效——效果,得——做得到。(2)意——料定,及——等到,怿——痛快。(3)比——勾结,构——诬陷。
小题5: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断句题,断句抓住常见的“者”“也”“焉”“乎”“矣”“哉”“欤”“耶”等句尾虚词, “故”“夫”“盖”“惟”句首词语,再要注意陈述主体的变化、事件的切分。孟子曰:“饥者甘食(并列结构)渴者甘饮(陈述对象变化)是未得饮食之正也(句尾语气词)饥渴害之也(句尾语气词)岂惟口腹有饥渴之害(陈述对象变化)人心亦皆有害(并列结构)人能无以饥渴之害为心害,则不及人不为忧矣
【参考译文】
孟子说:“饥饿的人觉得任何食物都好吃,口渴的人觉得任何水都好喝,这并没有尝到饮食的正常味道,而是受了饥渴损害的缘故。难道只有嘴巴肚子有饥渴的损害?人心也都有损害。人们能够不把(类似)饥渴的损害变成对心的损害,那么(一时)赶不上别人,也不必为此忧虑了。”
【参考译文】
杨廷麟,字伯祥,清江人。崇祯四年(1631)进士。改选庶吉士,授职编修。他勤于学习,酷爱古典,在翰林院中很有名望,跟黄道周友好。十年冬天,皇太子即将外就藩封,朝廷拟让廷麟充任讲官兼经筵直讲。廷麟撰写了一篇奏疏推让道周,崇祯皇帝不允许。第二年二月,崇祯皇帝在经筵上问保举跟考选哪一样更能取得理想的人才。廷麟说:“保举应对保举者严格要求,像唐世济、王维章是由温体仁、王应熊推荐的,现在他们俩都倒台了,可是对保举他们的人却不加追究。这样的连坐法不先在大臣中实行,想收到保举的效果,怎么做得到呢?”崇祯皇帝听了这话脸色都变了。
这年冬天,京师戒严。当时兵部尚书杨嗣昌的意见主张议和,希望能借机消除外患,可是廷麟狠狠地攻击了他。嗣昌大为恼火,就假惺惺地推荐说廷麟懂得军事。崇祯皇帝改用廷麟为兵部职方主事,让他去象升的部队里当参谋。象升很高兴,就让廷麟到真定去转运粮饷增发兵力。不久,象升在贾庄战死。嗣昌料定廷麟也死掉了,后来听说他当时出使在外地没死,因此心里很多天都不痛快。
起先,张若麒、沈迅在刑部的司里做官,他们准备调进兵部,御史涂必泓阻止了这件事。必泓,是廷麟的同乡,所以他们两个怀疑必泓的奏疏出自廷麟的指使,于是就和嗣昌勾结起来一块诬陷廷麟。正好廷麟上书汇报军队中的复杂情况,嗣昌起草圣旨时批评他欺骗朝廷,事平以后就把他贬官调到地方上去了。黄道周一案发生时,供词中牵扯到廷麟,他本该被逮捕,但差官还没到,道周本人已经被释放了。朝廷中并且还有很多人上书推荐他。
十六年(1643)秋天,廷麟官复原职任职方主事,尚未上任,都城便失守了。廷麟痛苦地大哭了一场,着手招兵买马报效君上。福王即位后,采纳了御史祁彪佳的荐举,招廷麟担任左庶子,他推辞了,没有到任。宗室朱统翷上书诬陷廷麟征招一批勇猛的青年图谋不轨,以姜曰广作为内应。福王虽然没追究,廷麒所招募的军队还是疏散了。
顺治二年(1645),南京失守,江西各郡只有赣州保全下来。唐王亲撰命令加廷麟为吏部右侍郎,刘同升为国子祭酒。同升从雩都来到赣州,与廷麟商议大举起兵,然后他们和巡抚李永茂一起,把当地绅士召集到明伦堂里,劝他们出钱粮充作兵饷。九月,大清兵驻扎在泰和,守城的副将徐必达战败后,这边廷麟、同升乘机收复了吉安、临江。唐王于是提升他为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赐给他尚方宝剑,给他见机行事的权力。十月,大清兵攻打吉安,必达战败后投河自***,正好广东的援兵到来,大清兵于是撤退到峡江。后来万元吉来到赣州。十二月,同升死了。
三年正月,廷麟亲赴赣州,把峒族人张安等四营兵招降,改称龙武新军。廷麟得知唐王将从汀州来赣州,打算前往迎接,让元吉代守吉安。不久,吉安又失陷了。元吉退保赣州。八月,官兵的水军战败,援兵全部溃退了。到汀州发生兵变时,赣州之围已经有半年了,在城墙上防守的士兵都懈了气。十月四日,大清部队强力登城,廷麟指挥部队作战,时间长了,招架不住,败退回城西,跳河自***了。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杨廷麟,字伯祥,清江人。崇祯四年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勤学嗜古,有声馆阁间,与黄道周善。十年冬,皇太子将出阁,充讲官兼直经筵。】;主要考察你对文言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冯恩传
冯恩字子仁松江华亭人。登嘉靖五年进士除行人。出劳两广总督王守仁遂执贽为弟子。
擢南京御史。故事御史有所执讯不具狱以移刑部刑部狱具不复牒报。恩请尚书仍报御史。诸曹郎讙谓御史属吏我。恩曰:“非敢然也。欲知事本末得相检核耳。”尚书无以难。已巡视上江。指挥张绅***人立置之辟。
十一年冬彗星见诏求直言。恩极论大学士张孚敬、方献夫右都御史汪鋐三人之奸。 帝得疏大怒逮下锦衣狱究主使名。恩日受搒掠濒死者数语卒不变。
明年春移恩刑部狱。帝欲坐以上言大臣德政律致之死。尚书王时中等言:“恩疏毁誉相半非专颂大臣宜减戍。”帝愈怒曰:“恩非专指孚敬三臣也徒以大礼故仇君无上死有余罪。时中乃欲欺公鬻狱耶?”遂褫时中职而恩竟论死。
比朝审鋐当主笔东向坐恩独向阙跪。鋐令卒拽之西面恩起立不屈。卒呵之恩怒叱卒卒皆靡。鋐曰:“汝屡上疏欲***我我今先***汝。”恩叱曰:“圣天子在上汝为大臣欲以私怨***言官耶?且此何地而对百僚公言之何无忌惮也!吾死为厉鬼击汝。”鋐怒曰:“汝以廉直自负而狱中多受人馈遗何也?”恩曰:“患难相恤古之义也。岂若汝受金钱鬻官爵耶?”因历数其事诋鋐不已。鋐益怒推案起欲殴之。恩声亦愈厉。都御史王廷相、尚书夏言引大体为缓解。鋐稍止然犹署情真。恩出长安门士民观者如堵。皆叹曰:“是御史非但口如铁其膝、其胆、其骨皆铁也。”因称“四铁御史”。
又明年行可上书请代父死不许。其冬事益迫行可乃刺臂血书疏自缚阙下通政使陈经为入奏。帝览之恻然令法司再议。尚书聂贤与都御史廷相言前所引律情与法不相丽宜用奏事不实律输赎还职帝不许。乃言恩情重律轻请戍之边徼。制可。遂遣戍雷州。而鋐亦后两月罢矣。
越六年遇赦还。家居专为德于乡。穆宗即位录先朝直言。恩年已七十余即家拜大理寺丞致仕。复从有司言旌行可为孝子。恩年八十一卒。
(选自《明史》有删减)
小题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故事御史有所执讯: 审问
B.不复报牒: 文书
C.非专大臣颂: 赞扬
D.请戍之边徼: 边关
小题2:以下六句话编为四组全部表现冯恩“刚烈正直”的一组是(3分)
①恩请尚书仍报御史
②恩日受搒掠濒死者数语卒不变。
③患难相恤古之义也
④鋐令卒拽之西面恩起立不屈
⑤是御史非但口如铁其膝、其胆、其骨皆铁也。
⑥家居专为德于乡
A.①②③B.②④⑤C.③④⑥D.④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理解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冯恩在任南京御史时处理案件不依惯例引来官员们的非议但冯恩认为应该了解事情原委尚书也无话可说。
B.十一年冬皇帝下书诏求直言冯恩上书指出张孚敬、方献夫右都御史汪鋐三人之奸使这三人被抓入狱。
C.冯恩在接受汪鋐的审讯时立而不屈斥责汪鋐收受贿赂卖官鬻爵言辞激烈。百姓都称他是“四铁御史”。
D.冯恩被判死刑其子上血书代父受刑。尚书聂贤与都御史王廷相也在皇上面前替冯恩说情最终免除冯恩死刑遣戍边徼。
小题4:请把文言文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出劳两广总督王守仁遂执贽为弟子。(3分)
(2)遂褫时中职而恩竟论死。(3分)
(3)前所引律情与法不相丽宜用奏事不实律输赎还职帝不许。(3分)
小题5:请用斜线(/)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3分)
恩上言:人臣进言甚难明诏令直谏又诋之为邪徒安所适从哉此非陛下意必左右奸佞欲信其说者阴抵之耳今世风日下以缄默为老成以謇谔为矫激已难乎其忠直矣。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尚节亭记
刘基
古人植卉木而有取义焉者,岂徒为玩好而已。故兰取其芳,谖草取其忘忧,莲取其出污而不染。不特卉木也,佩以玉,环以象,坐右之器以欹;或以之比德而自励,或以之惩志而自警,进德修业,于是乎有裨焉。
会稽黄中立,好植竹,取其节也,故为亭竹间,而名之曰“尚节之亭”,以为读书游艺之所,澹乎无营乎外之心也。予观而喜之。
夫竹之为物,柔体而虚中,婉婉焉而不为风雨摧折者,以其有节也。至于涉寒暑,蒙霜雪,而柯不改,叶不易,色苍苍而不变,有似乎临大节而不可夺之君子。信乎,有诸中,形于外,为能践其形也。然则以节言竹,复何以尚之哉!
世衰道微,能以节立身者鲜矣。中立抱材未用,而早以节立志,是诚有大过人者,吾又安得不喜之哉
夫节之时义,大易备矣;无庸外而求也。草木之节,实枝叶之所生,气之所聚,筋脉所凑。故得其中和,则畅茂条达,而为美植;反之,则为樠液,为瘿肿,为樛屈,而以害其生矣。是故春夏秋冬之分至,谓之节;节者,阴阳寒暑转移之机也。人道有变,其节乃见;节也者,人之所难处也,于是乎有中焉。故让国,大节也,在泰伯则是,在季子则非;守死,大节也,在子思则宜,在曾子则过。必有义焉,不可胶也。择之不精,处之不当,则不为畅茂条达,而为樠液、瘿肿、樛屈矣,不亦远哉?
传曰:“行前定,则不困。”平居而研之,他日处之裕如也。然则中立之取诸竹以名其亭,而又与吾徒游,岂苟然哉?
【注】①谖草:亦作“萱草”,古代传说中一种使人忘忧的草。②大易:指《易经》。③樠(mán):液体渗出。④瘿肿:树木外部隆起像瘤子一样的东西。⑤樛屈:树木向下弯曲。⑥胶:像胶粘连在一起,形容固执。⑦传:在此指《礼记•中庸》的注。
小题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不卉木也,佩以玉,环以象,坐右之器以欹特:只是。
B.乎,有诸中,形于外为能践其形也信:的确。
C.至于寒暑,蒙霜雪,而柯不改,叶不易,色苍苍而不变涉:经历.
D.守死,大节也,在子思则宜,在曾子则过:过错。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的“节”,全都体现“节操、节义”含义的一组是(3分)
①婉婉焉而不为风雨摧折者,以其有节也
②有似乎临大节而不可夺之君子
③中立抱材未用,而早以节立志
④草木之节,实枝叶之所生
⑤是故春夏秋冬之分至,谓之节
⑥人道有变,其节乃见
A.①③⑤B.①④⑥C.②④⑤D.②③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人栽种花草树木都是为了修身养性,从中汲取精神养料,而不是只为了玩乐。同样,其他许多器物也都能反映人的精神追求。
B.世风衰败,道德沦丧,能够凭借节操立身的人很少了,而会稽人黄中立能以“尚节之亭”明志,这是与刘基等人长期交往受到熏陶的结果。
C.节操对人来说是很难表现得恰到好处的。泰伯、子思能守大节,而季子、曾子却不能做到适宜,这是因为前者明白怎样做才合乎义,后者却是过于固执而处理不当。
D.这篇文章名为《尚节亭记》,但作者并没有详细记叙亭子的有关情况,而是以亭子周围的竹子为着眼点,写了自己所理解的节义,说明了将此亭命名为“尚节亭”的缘由。
小题4:请把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古人植卉木而有取义焉者,岂徒为玩好而已。 (3分)
(2)或以之比德而自励,或以之惩志而自警,(3分)
(3)是诚有大过人者,吾又安得不喜之哉!(3分)
小题5: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3分)
盈天地间,万物纤悉,含毫运思能曲尽其态者止一法耳一者何曰传神而已矣世徒知人之有神而不知物之有神。此郭若虚深鄙众工,虽曰画而非画者,盖只能传其形,而不能传其神也。
(节选自郭熙《林泉高致•画意》)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
材料一: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未有天理人欲夹杂者。学者须是革尽人欲,复尽天理。  (朱熹《朱子语类》)
材料二:理也者,情之不爽失也;未有情不得而理得者也。凡有所施于人,反躬而静思之:“人以施于我,能受之乎?”凡有所责于人,反躬而静思之:“人以此责于我,能尽之乎?”以我絜之人,则理明。    (戴震《孟子字义疏注》)
小题1:朱熹谈到了“天理”与“人欲”的关系,戴震谈到了“理”与“情”的关系,请比较两者的不同之处。(4分)
小题2:在现代社会中,同样存在“天理”与“人欲”、“理”与“情”的矛盾,请联系实际谈谈我们该怎么处理。(8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论语》: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反映古代士大夫对于“出仕”或“退隐”的态度,下列文意和这种态度最不相关的选项是(  )
A.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B.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C.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D.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焚驴志
[金]王若虚
岁己未,河朔大旱,远迩焦然无主赖。镇阳帅自言忧农,督下祈雨甚急。厌禳小数,靡不为之,竟无验。既久,怪诬之说兴,适民家有产白驴者,或指曰:“此旱之由也。云方兴,驴辄仰号之,云辄散不留。是物不死,旱胡得止?”一人臆倡,众万以附。帅闻,以为然,命亟取,将焚之。   
驴见焚于府之属某曰:“冤哉焚也!天祸流行,民自罹之,吾何预焉?吾生不幸为异类,又不幸堕于畜兽,乘负驾驭,惟人所命;驱叱鞭箠,亦惟所加。劳辱以终,吾分然也。若乃水旱之事,岂其所知,而欲置斯酷欤?孰诬我者,而帅从之!祸有存乎天,由困乎人,人者可以自求,而天者可以委之也。殷之旱也,有桑林之祷,言出而雨;卫之旱也,为伐邢之役,兴师而雨;汉旱,卜式请烹弘羊;唐旱,李中敏请斩郑注。救旱之术多矣,盍亦求诸是类乎?求之不得,无所归咎,则存乎天也,委焉而已。不求诸人,不委诸天,以无稽之言,而谓我之愆。嘻,其不然!暴巫投魃,既已迂矣,今兹无乃复甚?***我而有利于人,吾何爱一死?如其未也,焉用为是以益恶?滥***不仁,轻信不智,不仁不智帅胡取焉吾子其属也敢私以诉。”   
某谢而觉,请诸帅而释之。人情初不怿也。未几而雨,则弥月不解,潦溢伤禾,岁卒以空,人无复议驴。   
(据四部丛刊本《滹南遗老集》)
【注】①厌禳(ráng):祭犯鬼神以祈求消除灾祸。小数:此指小法术。②暴巫投魃(bá)暴,同“曝”。指令巫婆神汉在太阳地里祁雨驱赶旱鬼。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民家有产白驴者适:正巧
B.而天者可以之也委:委托
C.***我而有利于人,吾何一死爱:吝惜
D.人情初不也怿:高兴
小题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的理解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一人臆倡,众万附         ②劳辱终,吾分然也
③如其未也,焉用为是益恶   ④潦溢伤禾,岁率
A.①③相同,②④相同B.①③不同,②④相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D.①④不同,②③相同
小题3: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不仁不智/帅胡取焉吾/子其属/也敢私以诉
B.不仁不智帅/胡取焉/吾子其属/也敢私以诉
C.不仁不智/帅胡取焉/吾子/其属也/敢私以诉
D.不仁不智帅/胡取焉吾/子其属也/敢私以诉
小题4:文章是一篇寓言故事,请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分析文章的寓意。(3分)
小题5: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冤哉焚也!天祸流行,民自罹之,吾何预焉?(4分)
(2)既已迂矣,今兹无乃复甚?(3分)
(3)某谢而觉,请诸帅而释之。(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