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历史试题 >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 【题文】(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造成中华文明这一鲜明个性特征的重要因素,是中国历史...
题目
题型:难度:来源:
【题文】(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造成中华文明这一鲜明个性特征的重要因素,是中国历史上历经数千年而不衰的“大一统”思想的潜移默化,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而秦汉时期正是这种理念完全定型的关键阶段。秦汉时期的最高统治者,都对统治思想进行了选择,用以规范、整齐全国上下的思想,并构筑了统一的制度文化。秦汉时期的思想家也全力以赴地弘扬“春秋所以大一统者,六合同风,九州共贯也。”
—— 摘编自黄朴民《论秦汉文化的时代精神》
材料二     1916年6月4日,天津《社会教育星期报》刊载了曲实业家宋则久撰写的《维持国货歌》:
人人尽用外国货,工人全赋闲。大利尽归外国去,钱由何处赚。人人尽用本国货,工场多,闲人少,事多容易找。弟男子侄无闲人,求财借当用不着。盗贼无,乞丐少,平平安安过日子,大家想想好不好。既是中国人,应用中国货,莫谓不干己,人人应尽责。君不见,街上走的外国人,通身那有中国货,寄居本国尚如此,何况在本国。国货好,用国货,经济大发展。
材料三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伴随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义勇军进行曲》、《毕业歌》等救亡歌曲通过银幕、舞台、广播等途径,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民众歌咏会”等歌咏团体也如雨后春笋般遍及各地,逐渐形成了群众性歌咏热潮。1937年全面抗战的爆发激发起更多作曲家的创作热情,他们创作的《大刀进行曲》、《到敌人后方去》等抗战歌曲传唱于长城内外、大江南北。1938年1月,“中华全国歌咏协会”在武汉成立,提出“要用歌咏去发动民众,组织民众,把他们唱上战场,为中华民族的解放而斗争”。规模宏大的群众歌咏活动唱响着团结抗战的激昂旋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更加巩固。
—— 摘编自陈聆群《抗日救亡歌咏运动》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汉文化蕴涵的时代精神及作用。(2分)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秦汉“构筑统一的制度文化”而采取的政治、经济及文化措施。(6分,每个方面2分)
(2)材料二的《维持国货歌》反映当时群众斗争什么样的基本诉求?(1分)根据材料归纳“维持国货”的意义。(2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20世纪30年代抗日救亡歌咏运动蓬勃兴起的原因。(3分,答到任意三点即可)指出其产生的重要影响。(1分)
答案
【答案】
(1)时代精神:“大一统”。(2分)
历史价值: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2分)
措施:政治上建立皇帝制、郡县制、察举制等中央集权制度;(2分)经济上统一货币、车轨、度量衡等;(2分)文化上统一文字,逐步确立儒学的统治地位。(2分)
(2)斗争: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2分)
意义:促进国家实业(民族工业)发展,增加人民收入,促进社会安定和国家富强;(2分)有利于抵制列强的侵略掠夺,挽救民族危亡。(2分)
(3)原因: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民族危亡;抗日救亡运动的推动;抗日救亡歌曲的创作和传播;救亡歌咏团体的广泛成立。(4分,每个要点1分)
影响:激发全民族的抗战热情,鼓舞民众抗日斗争。(2分,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解析
【解析】
试题分析:第⑴小题:该题属于内敛型材料题,第一问中的时代精神要从当时的时代中提炼出“大一统”,所谓的历史价值应当是对历史的延续与传承方面的贡献,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第二问要求从政治、经济和文化和文化方面去概括,在政治上建立皇帝制、郡县制、察举制等中央集权制度;经济上统一货币、车轨、度量衡等;文化上统一文字,逐步确立儒学的统治地位。
第⑵小题:第一小问的斗争可以从《维持国货歌》的名称上看出是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第二小问概括该斗争的意义可以从歌词中的“雪白银子”、“ 穷人遍地”、“ 闲人少”、“ 盗贼少”等方面去概括出:促进国家实业(民族工业)发展,增加人民收入,促进社会安定和国家富强;有利于抵制列强的侵略掠夺,挽救民族危亡。
第⑶小题:第一小问的原因比较容易从材料中总结出: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民族危亡;抗日救亡运动的推动;抗日救亡歌曲的创作和传播;救亡歌咏团体的广泛成立等。第二小问的影响也一定要结合当时的主要矛盾和时代背景去概括,应当是:激发全民族的抗战热情,鼓舞民众抗日斗争。
考点:伟大的抗日战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共合作
核心考点
试题【【题文】(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造成中华文明这一鲜明个性特征的重要因素,是中国历史】;主要考察你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题文】“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这种演变说明了:
A.古代中国的地方行政制度逐渐完善
B.中国古代相权的削弱
C.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逐渐瓦解
D.古代中央机构逐渐完善
题型:难度:| 查看答案
【题文】春秋时期,秦国有“伐邦、冀戎,初县之”、“初县杜、郑”;晋国有“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等资料。这说明(     )
A.郡县设置与军事有关B.郡的地位远远高于县
C.郡和县的设置在各国推广D.分封制已退出历史舞台
题型:难度:| 查看答案
【题文】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 (     )
A.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
B.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C.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D.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封建统治
题型:难度:| 查看答案
【题文】“从理论上讲,秦汉以后的皇帝跟西周和西周之前的王有着本质的区别,他不是天下的共主而是独主,是国家所有人惟一的君主。”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共主说明周王实现了高度集权
B.独主是指皇帝实行地方长官任命制
C.本质上都以血缘亲疏分配权力
D.两者在统治方式上并无实质性区别
题型:难度:| 查看答案
【题文】请根据下列图示判断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反映的发展趋势易形成暴政,压抑民主政治
B.反映的趋势是皇权逐渐加强,相权逐渐削弱,最终被废止
C.反映了秦朝、唐朝、明朝,清朝四朝的情况
D.反映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势力不断削弱
题型: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