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历史试题 > 古代中国的经济 > 【题文】(24分)各国在交往中,往往会发生“误读”的现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7~18世纪,在西方的宫廷与贵族家中...
题目
题型:难度:来源:
【题文】(24分)各国在交往中,往往会发生“误读”的现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18世纪,在西方的宫廷与贵族家中,中国龙纹形象随处可见,那时候的中国龙是伟大、高贵的象征。进入19世纪,西方人逐渐把“龙”翻译为“dragon”,在基督教文化中,“dragon”代表着暴力、邪恶。近年来,西方媒体借助龙形象来讽喻中国的方式越来越多,例如《经济学家》杂志中,提到中国的漫画中几乎都少不了“龙”——威胁我们的龙。
——据董玉洁《中国龙vs西方龙:文化的误读》整理
(1)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材料一中各时期西方人眼中“中国龙”形象形成的原因。(6分)
材料二   “欧美的文明,只在物质的一方面,不在其它的政治各方面。” 
——孙中山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19世纪后半期中国持有与材料二中孙中山相似看法的派别。(2分)概括说明他们误读西方文化的原因。(6分)孙中山是如何弥补西方政治制度不足之处的?(4分)
材料三 

材料四   我们要共同建设互信、包容、合作、共赢的亚太伙伴关系,志同道合是伙伴,求同存异也是伙伴。朋友多了路才好走,我们应该通过坦诚深入沟通、增信释疑,应该秉持和而不同理念、尊重彼此对发展道路的选择,应该坚持互利合作、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促进共同发展,应该变赢者通吃为各方共赢,共同做大亚洲发展的蛋糕,共同促进亚太大繁荣。
——摘自习近平出席2014年亚太经合组织(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主旨演讲
(3)根据材料三、四和所学知识,概括说明20世纪50年代中国是如何以包容的姿态融入世界,以防止外交“误读”的?(4分)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你认为如何才能避免或减少国际交流中的“误读”?(2分)
答案
【答案】
(1)原因:17—18世纪:中国农耕文明发达,长期世界领先。(2分)19世纪:西方列强的侵华行径,遭到中国人民的反抗。(2分)近年来:改革开放,综合国力和竞争力迅速提升,努力维护世界和平,抵制了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2分)
(2)派别:洋务派。(2分)
原因:受中国战败原因分析失误的影响,认为仅仅败于技术落后;受中外交往程度的限制,对西方还缺乏全面的认识;受自身阶级地位的限制,属于封建制度的受益者地主阶级;受洋务派教育背景的制约,深受儒家传统文化的影响;(任答3点6分)
弥补:创立五权宪法;(2分)实行责任内阁制。(2分)
(3)①制定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②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③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任答2点4分)
避免误读:广泛交流、深入交流,增进了解;(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等等。(采意给分,2分)
解析
【解析】
试题分析:(1)根据材料一关键信息“17~18世纪,中国龙是伟大、高贵的象征”、“进入19世纪,中国龙代表着暴力、邪恶”、“ 近年来,‘威胁我们的龙’”等,本问实际上考查古代以来,不同时期,西方国家对中国认识,态度及观念的变化,从中折射出的主题,即中国国力的相应变化。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归纳概括出,不同时期西方国家对中国认识变化的原因,主要可以分三个时期来解读:
A.17—18世纪时期,由于中国的农耕经济文明发达,长期领先于世界,再加上长期以来古代中国科技的发达,领先于世界(15世纪中后期期,才逐渐落后于西方)。
B.19世纪以来,由于西方列强的侵略扩张行径,遭到了中国人民的强烈反抗,同时,由于近代中国国力衰弱,由此对中国的态度陡变。
C.近年来(21世纪),由于中国改革开放国策的实施,综合国力和竞争力迅速提升,同时,很大程度上抵制了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这遭到了一些西方大国的强烈不满,它们散步“中国威胁论”等。
(2)根据题干及材料二关键信息“欧美的文明”、“只在物质的一方面”等,本问实际上考查近代中国学习西方(欧美)的进程的相关内容——器物(技术)阶段和制度阶段。结合所学知识,不难直接判断出,材料二的“判别”,即地主阶级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只学习西方国家的先进技术。)之所以当时的地主阶级洋务派有这样的认识,主要居于以下原因:①鸦片战争等的战败及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他们深刻认识到中国科技的(主要是军事武装方面)落后;②受先前林则徐、魏源等地主阶级抵抗派的思想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影响;③“西学东渐”局面不够深入,对西方还缺乏全面的认识;④受自身阶级地位的限制,洋务派属于地主阶级,他们势必要维护自身阶级的利益等。
鉴于地主阶级洋务派学习西方的不够深入,再加上资产阶级维新派变法(重点是制度层面)的失败,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代表人物孙中山,鉴于中国当时的历史和国情,弥补了学习西方的不足(仅仅停留在学习西方技术阶段),主要体现在:①主张实行民主共和制政体;②主张实行责任内阁制;③创立了五权宪法等。
(3)根据材料三图片信息“新中国的外交成就”及材料四关键信息“共同建设互信、包容、合作、共赢的亚太伙伴关系”、“变赢者通吃为各方共赢”等,本问实际上考查新中国的外交对策及相关成就。根据两则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归纳、概括出20世纪50年代,中国避免“误读”的外交政策,重要史实主要体现在:①制定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建立平等外交关系;②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确立起了规范国际关系的重要准则;③参加了日内瓦国际会议和万隆会议,积极促进亚太恢复和平与友好合作。
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要避免外交“误读”,应该努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①国家之间务必开展广泛而深入的交流,积极增加、增进国家间的了解和互信;②秉持“求同存异”、“独立自主”的外交理念,实现共赢;③积极参与联合国框架下的维和行动,积极维护世界和平,积极反对霸权主义等。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古代科技·古代科技对世界的影响;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学习西方(技术阶段)·洋务运动;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学习西方(制度阶段)·孙中山的政治主张;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现代中国的外交·外交政策及一系列外交成就
核心考点
试题【【题文】(24分)各国在交往中,往往会发生“误读”的现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7~18世纪,在西方的宫廷与贵族家中】;主要考察你对古代中国的经济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题文】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江南一些工商业城市的丝织业中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日受值”的现象,它反映了当时世界历史的发展趋势,该现象最有可能出现在(   )
A.外商企业B.民间手工业
C.家庭手工业D.官营手工业
题型:难度:| 查看答案
【题文】201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699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毕业生最多的一年,面对空前严峻的就业压力,有网友建议穿越历史回到明代的南京去找工作。不可能经历到的是
A.到丝绸手工工场当工人
B.到徽商票号做收银员
C.创办珐琅彩瓷烧制作坊
D.做批发棉纱、回收棉布的大商人
题型:难度:| 查看答案
【题文】明中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中国年国内生产总值远超整个欧洲地区,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向中国,中国是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地区之一。然而当时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其中内在的和人为的原因在于(    )
A.“重农抑商”和“闭关禁海”政策的压制
B.大河流域的农耕文明不适于工商业发展
C.由于鸦片大量流入导致白银的大量外流
D.英国工业革命后对中国进行的商品输出
题型:难度:| 查看答案
【题文】明清时期我国最著名的丝织业中心是(  )
A.成都和苏州B.南京和杭州
C.苏州和杭州D.广州和杭州
题型:难度:| 查看答案
【题文】明代江浙地区出现了316个市镇,清代增至479个,市镇之间的直线距离不过数十里。这些市镇充斥着牙行(中介)与手工作坊,收纳周边个体民户产品,进行深加工、吸引外地客商,行销远方市场。上述材料直接体现出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特点有 
①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②商业市镇分布密集   ③商品经济占社会主导地位  ④农产品日益商品化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④D.②④
题型: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