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历史试题 > 王安石变法 >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王安石能在今日引起中外学者的兴趣,主要是他的经济思想和我们的眼光接近。他的所谓“新法”,要将财政税收大规模的商业化。他与司马光争论时,提出...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王安石能在今日引起中外学者的兴趣,主要是他的经济思想和我们的眼光接近。他的所谓“新法”,要将财政税收大规模的商业化。他与司马光争论时,提出“不加赋而国用足”的理论,其方针乃是先用官僚资本刺激商品的生产与流通。如果经济的额量扩大,则税率不变,国库的总收入仍可以增加。这也是刻下现代国家理财者所共信的原则,只是执行于十一世纪的北宋,则不合实际。
一一摘自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材料二 王安石变法的出发点都是好的,他自己也清正廉洁,一身正气。但问题是,他的一系列从良好愿望出发的变法政策,在传达到下面之后,在下级官吏执行时却完全走了样。比如王安石认为最为重要、也是他最得意的“青苗法”……这是一种充分考虑到农民利益的低息货款。而且王安石自己在任鄞县县令时,也成功地推行了这一方法。然而,当王安石把他在鄞县成功实行的方法推向全国之后,却得到了完全不同的结果。当时农村里的广大农民,几乎都不识字,如果去申请青苗法的贷款,过程大约如此:首先,为了填写申请书,就要花钱请书吏;然后再拿到衙门去申请,碰到贪官污吏,中间不知要花多少打点费。据史书记载,虽然变法设定的利息是二分,但经过中间贪官污吏的层层盘剥,最后贷款农民要返还的利息,竟达到原先设定的三十五倍,加起来比高利贷还要高许多,于是逼得农民宁肯去借高利贷,也不向政府贷款。
一一摘自许志林《从王安石变法失败看当今的农民问题》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提到王安石主张“不加赋而国用足”,据材料一分析王安石为达到此目的采取了什么措施? 黄仁宇为什么在肯定这个措施的同时,又认为这个措施在11世纪不合实际? 
(2)依据材料,指出北宋农民的负担主要有哪些? 
(3)材料二在哪些方面肯定了王安石?认为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答案
(1)青苗法。肯定原因:采用的方法是商业化的办法,不增加人民负担,却能增加财富。不合实际原因:当时中国还处在封建社会,商品经济不够发达。
(2)负担:赋税、高利贷、苛捐杂税等。
(3)肯定:王安石的出发点、个人品行、青苗法的做法考虑到农民利益。
失败原因:未能考虑下级官吏层层盘剥与农民的具体情况。
解析
第(1)问,体现王安石“不加赋而国用足”的措施有几项,但题目要求据材料一分析回答;据材料一中“其方针乃是先用官僚资本刺激商品的生产与流通”,可以分析出是青苗法。黄仁宇肯定的原因应从实行青苗法的好处分析;认为在11世纪不合实际的原因要从当时中国的经济状况分析。第(2)问据材料一、二分析,材料一中“不加赋而国用足”一句说明农民要负担赋税。第(3)问根据材料二概括回答。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王安石能在今日引起中外学者的兴趣,主要是他的经济思想和我们的眼光接近。他的所谓“新法”,要将财政税收大规模的商业化。他与司马光争论时,提出】;主要考察你对王安石变法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凡当役人户,以等第出钱,名免役钱。其坊郭等第户及未成丁单丁、女户、寺观、品官之家,旧五色役而出钱者,名助役钱。凡敷钱,先视州县应用雇直多少,随户等均取。             
——《宋史·食货上五》
材料二 盖免役之法……则使之家至户到,均平如一,举天下之役,人人用募,释天下之农,归于畎亩。苟不得其人而行,则五等必不平,而募役必不均矣。……得其人缓而谋之,则为大利;非其人急而成之,则为大害。故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均矣。
—— 《临川先生文集》
材料三 “臣(司马光)曾上言:敛免役钱,宽富而困贫,以养浮浪之人,使农民失业,穷愁无告……此皆所害者大,所及者众,先宜变更。”                         
——《续资治通鉴长编》
请回答:
(1)三则材料反映了王安石变法中的哪项措施? 材料三中司马光对这项措施持什么态度?其原因是什么?
(2)司马光说:“中户以下大抵乏食……而州县之吏督迫青苗、助役钱不敢少缓。”司马光的这句话反映了①变法过程中出现了地方官强迫百姓向官府借贷的情况②变法过程中一些不法现象成为反对派攻击变法的借口                            ( )
A.①对②错B.①错②对C.①②都对D.①②都错
(3)对王安石的这一改革措施,你如何评价?
(4)结合当前改革实际,你认为以“王安石变法”为主题开展研究性学习,可以选取哪
些研究角度?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熙宁五年三月丙午)宋神宗诏曰:“天下商膺旅物货至京,多为兼并之家所困,往往折阅(即减价出售)失业。至于行辅稗贩,亦为取利,致多穷窘。宜出内藏库钱帛,选官于京师置市易务。”
材料二 中书奏“……遇有客人物货出卖不行,愿买入者,许至务中投卖,勾行人牙人与客人平其价。据行人所要物数,先支官钱买之……以抵当物力多少,许令均分赊清,相度立一限或两限,逆纳价钱,若半年纳,即出息一分,一年纳,即出息二分。”
材料三 (熙宁五年初,魏继忠上言:“宜假钱别置……不至伤商;贵则少损价出之,令不至害民,出入不失其平,因得余息以给公上,则市场不至于腾踊,而开阖敛散之权不移于富民,商旅以通,移民以遂,国用以足矣。”
——以上三则材料摘自《续资治通鉴长编》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北宋的什么社会现象?为解决这一社会问题,北宋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 
(2)根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北宋政府采取的措施有什么结果?给我们什么有益的启示? 
(3)王安石变法“以理财为方今之急务”,他“理财”的出发点是( )
A.调整封建国家与官僚大地主之间的关系
B.调整地主阶级中士族与庶族之间的关系
C.调整官僚大地主与中小地主之间的关系
D.调整封建国家与自耕农之间的关系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司马)光曰“善理财者,不过头会箕敛(按人头收税)耳!”安石曰:“不然,善理财者,不加赋而国用足。”光曰“天下安有此理!天地所生财货百物,不在民则在官。彼设法夺民,其实乃甚于加赋……”
——摘自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
材料二 (苏辙说)王介甫(安石)小丈夫也,不忍贫民而深嫉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不知其不可也……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
——摘自邓广铭《王安石》
材料三 “青苗钱”以常平籴本1400万作本钱,等于农村贷款,春散秋敛,收息二分。但是无银行主持,缺乏法庭处理贷款的权利义务。有些县官就将整数交给若干农民,也不问他们愿借与否,只责成他们彼此保证,秋后一体带利归还。甚至在执行时,若干县份被指摘并未贷款而向农民一体索息。
——摘自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材料四 旧有之系统,包括其中的既有利益,必须铲除,然后……新的体系才能成立。王安石的变法没有引起所述的社会冲突,是因为宋朝的社会还未发展到这一程度,是以纠结新旧两派,作这场决斗。他的改革,只是政治上的一种冲动,而不是一种经济上的发展。
——摘自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王安石变法的核心思想。(1分)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王安石变法在统治阶级内部所面临的困境。(2分)
(3)根据材料三,归纳王安石变法在实施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6分)
(4)根据材料四,指出史学家黄仁宇认为王安石变法失败的根源是什么?(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一农不耕,民有饥者;一女不织,民有寒者。
——《管子》
材料二 生民之道,食为大……是故土地,本也;……天地而责之耕,犹徒手而使之战也。法制不立,土田不均,富者日长,贪者日削,虽有耒耜终不得而食也。故平土之法,圣人先之。
——北宋《平土书序》
材料三  ……平籴(买入粮食)文法行,则农人秋粜(卖出粮食)不甚贱,春籴(买入粮食)不甚贵,大贾蓄家不得豪夺之也。而官之出息常什一二,民既不困,国且有利,兹古圣贤之用心也。                                                 
——北宋《富国论》
请回答:
(1)材料一体现了什么思想?
(2)材料二的主张是什么?主要针对当时的什么现象? 
(3)材料三在“利国便民”问题上肯定了什么主张?主要针对当时的什么问题?
(4)针对材料二、三反映的北宋社会问题,王安石推行了哪些新法?最终结果如何?说明了什么?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安石出“青苗法”使辙熟议,曰:“有不便,以告勿疑。”辙曰:“经钱贷民,使出息二分,本以拯民,非为利也。然出纳之际,吏缘为奸,虽有法不能禁,钱至良民不免妄用;用其纳钱,虽富民不免逾限。如此,恐鞭垂必用,州县之事不胜烦矣……。”安石曰:“君言诚有理,当徐思之。”自此逾月不言青苗。
——引自《苏辙传》
材料二  熙宁三年二月一日,大名府判韩琦上书曰:“今乃乡村第一等而下,皆立借钱贯陌,三等以上更许增数,坊郭户有物业抵挡者,依青苗例支借,且乡村上三等并坊郭有物业户,乃从来兼并之家也,今皆多得借钱一千,令纳一千三百,则是官戏患钱。”
——引自《宋史·食货》
材料三 司马光曰:“今青苗之害者,不过谓使者***动州县,为今日之患耳。而臣之所忧,乃在十年之外,非今日也。夫民之贫富,由勤惰不同,惰者常乏,故必资于人。今出钱贷民而敛其息,富者不愿取,使者以多散为功,一切抑配(强迫借贷交息)。恐其逋员,必须令贫富相保,贫者无可偿,则散之四方;富者不能去,必责使代偿数家之员。春算秋计,展转日滋,贫者既尽,富者亦贫。十年之外,百姓无复存矣。”
——引自《宋史·司马光传》
请回答:
(1)围绕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三则材料的观点有什么相似?提出的理由有什么不同? 
某中学历史学习小组针对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展开讨论,下面是两位学生的观点:
学生甲:青苗法类似今天的银行贷款,打击了当时普遍存在的高利贷行为,对人民有利。
学生乙:青苗法是国家向人民敲诈勒索,纯粹是为了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2)你同意谁的观点?试述你的理由。
(3)在古代农耕文明时代,小农经济一直是历代统治的基础。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为发展和巩固小农经济分别采取了哪些主要措施?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