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历史试题 > 王安石变法 >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 ……凡当役人户,以等第出钱,名免役钱。其坊郭等第户及未成丁单丁、女户、寺观、品官之家,旧五色役而出钱者,名助役钱。凡...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凡当役人户,以等第出钱,名免役钱。其坊郭等第户及未成丁单丁、女户、寺观、品官之家,旧五色役而出钱者,名助役钱。凡敷钱,先视州县应用雇直多少,随户等均取。             
——《宋史·食货上五》
材料二 盖免役之法……则使之家至户到,均平如一,举天下之役,人人用募,释天下之农,归于畎亩。苟不得其人而行,则五等必不平,而募役必不均矣。……得其人缓而谋之,则为大利;非其人急而成之,则为大害。故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均矣。
—— 《临川先生文集》
材料三 “臣(司马光)曾上言:敛免役钱,宽富而困贫,以养浮浪之人,使农民失业,穷愁无告……此皆所害者大,所及者众,先宜变更。”                         
——《续资治通鉴长编》
请回答:
(1)三则材料反映了王安石变法中的哪项措施? 材料三中司马光对这项措施持什么态度?其原因是什么?
(2)司马光说:“中户以下大抵乏食……而州县之吏督迫青苗、助役钱不敢少缓。”司马光的这句话反映了①变法过程中出现了地方官强迫百姓向官府借贷的情况②变法过程中一些不法现象成为反对派攻击变法的借口                            ( )
A.①对②错B.①错②对C.①②都对D.①②都错
(3)对王安石的这一改革措施,你如何评价?
(4)结合当前改革实际,你认为以“王安石变法”为主题开展研究性学习,可以选取哪
些研究角度?
答案
(1)免役法。 反对。因为不服役的官僚地主也要出钱。
(2)C
(3)免役法能使一部分农民从劳役中解放出来,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可以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但对于贫穷的农民来说是沉重的负担。
(4)王安石变法与用人;王安石变法与关注民生;王安石变法与商品经济发展等。(任答两点即可)
解析
本题考查知识为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考查学生正确理解材料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第(1)问从三则材料中的“免役钱”“盖免役之法”“敛免役钱”等字句能得出答案,后一问从司马光的言辞语气可得出答案是“反对”,原因可从司法光的阶级立场分析。选择题考查对材料的理解,但须结合所学知识理解,两项都是正确的。第(3)问要评价的是免役法而不是整个改革。第(4)问联系当前改革的实际情况,拟订几个能够对当前改革有借鉴作用的角度。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 ……凡当役人户,以等第出钱,名免役钱。其坊郭等第户及未成丁单丁、女户、寺观、品官之家,旧五色役而出钱者,名助役钱。凡】;主要考察你对王安石变法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熙宁五年三月丙午)宋神宗诏曰:“天下商膺旅物货至京,多为兼并之家所困,往往折阅(即减价出售)失业。至于行辅稗贩,亦为取利,致多穷窘。宜出内藏库钱帛,选官于京师置市易务。”
材料二 中书奏“……遇有客人物货出卖不行,愿买入者,许至务中投卖,勾行人牙人与客人平其价。据行人所要物数,先支官钱买之……以抵当物力多少,许令均分赊清,相度立一限或两限,逆纳价钱,若半年纳,即出息一分,一年纳,即出息二分。”
材料三 (熙宁五年初,魏继忠上言:“宜假钱别置……不至伤商;贵则少损价出之,令不至害民,出入不失其平,因得余息以给公上,则市场不至于腾踊,而开阖敛散之权不移于富民,商旅以通,移民以遂,国用以足矣。”
——以上三则材料摘自《续资治通鉴长编》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北宋的什么社会现象?为解决这一社会问题,北宋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 
(2)根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北宋政府采取的措施有什么结果?给我们什么有益的启示? 
(3)王安石变法“以理财为方今之急务”,他“理财”的出发点是( )
A.调整封建国家与官僚大地主之间的关系
B.调整地主阶级中士族与庶族之间的关系
C.调整官僚大地主与中小地主之间的关系
D.调整封建国家与自耕农之间的关系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司马)光曰“善理财者,不过头会箕敛(按人头收税)耳!”安石曰:“不然,善理财者,不加赋而国用足。”光曰“天下安有此理!天地所生财货百物,不在民则在官。彼设法夺民,其实乃甚于加赋……”
——摘自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
材料二 (苏辙说)王介甫(安石)小丈夫也,不忍贫民而深嫉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不知其不可也……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
——摘自邓广铭《王安石》
材料三 “青苗钱”以常平籴本1400万作本钱,等于农村贷款,春散秋敛,收息二分。但是无银行主持,缺乏法庭处理贷款的权利义务。有些县官就将整数交给若干农民,也不问他们愿借与否,只责成他们彼此保证,秋后一体带利归还。甚至在执行时,若干县份被指摘并未贷款而向农民一体索息。
——摘自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材料四 旧有之系统,包括其中的既有利益,必须铲除,然后……新的体系才能成立。王安石的变法没有引起所述的社会冲突,是因为宋朝的社会还未发展到这一程度,是以纠结新旧两派,作这场决斗。他的改革,只是政治上的一种冲动,而不是一种经济上的发展。
——摘自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王安石变法的核心思想。(1分)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王安石变法在统治阶级内部所面临的困境。(2分)
(3)根据材料三,归纳王安石变法在实施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6分)
(4)根据材料四,指出史学家黄仁宇认为王安石变法失败的根源是什么?(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一农不耕,民有饥者;一女不织,民有寒者。
——《管子》
材料二 生民之道,食为大……是故土地,本也;……天地而责之耕,犹徒手而使之战也。法制不立,土田不均,富者日长,贪者日削,虽有耒耜终不得而食也。故平土之法,圣人先之。
——北宋《平土书序》
材料三  ……平籴(买入粮食)文法行,则农人秋粜(卖出粮食)不甚贱,春籴(买入粮食)不甚贵,大贾蓄家不得豪夺之也。而官之出息常什一二,民既不困,国且有利,兹古圣贤之用心也。                                                 
——北宋《富国论》
请回答:
(1)材料一体现了什么思想?
(2)材料二的主张是什么?主要针对当时的什么现象? 
(3)材料三在“利国便民”问题上肯定了什么主张?主要针对当时的什么问题?
(4)针对材料二、三反映的北宋社会问题,王安石推行了哪些新法?最终结果如何?说明了什么?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安石出“青苗法”使辙熟议,曰:“有不便,以告勿疑。”辙曰:“经钱贷民,使出息二分,本以拯民,非为利也。然出纳之际,吏缘为奸,虽有法不能禁,钱至良民不免妄用;用其纳钱,虽富民不免逾限。如此,恐鞭垂必用,州县之事不胜烦矣……。”安石曰:“君言诚有理,当徐思之。”自此逾月不言青苗。
——引自《苏辙传》
材料二  熙宁三年二月一日,大名府判韩琦上书曰:“今乃乡村第一等而下,皆立借钱贯陌,三等以上更许增数,坊郭户有物业抵挡者,依青苗例支借,且乡村上三等并坊郭有物业户,乃从来兼并之家也,今皆多得借钱一千,令纳一千三百,则是官戏患钱。”
——引自《宋史·食货》
材料三 司马光曰:“今青苗之害者,不过谓使者骚动州县,为今日之患耳。而臣之所忧,乃在十年之外,非今日也。夫民之贫富,由勤惰不同,惰者常乏,故必资于人。今出钱贷民而敛其息,富者不愿取,使者以多散为功,一切抑配(强迫借贷交息)。恐其逋员,必须令贫富相保,贫者无可偿,则散之四方;富者不能去,必责使代偿数家之员。春算秋计,展转日滋,贫者既尽,富者亦贫。十年之外,百姓无复存矣。”
——引自《宋史·司马光传》
请回答:
(1)围绕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三则材料的观点有什么相似?提出的理由有什么不同? 
某中学历史学习小组针对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展开讨论,下面是两位学生的观点:
学生甲:青苗法类似今天的银行贷款,打击了当时普遍存在的高利贷行为,对人民有利。
学生乙:青苗法是国家向人民敲诈勒索,纯粹是为了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2)你同意谁的观点?试述你的理由。
(3)在古代农耕文明时代,小农经济一直是历代统治的基础。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为发展和巩固小农经济分别采取了哪些主要措施?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彦博又曰:“祖宗法制且在,不须更张,以失人心。”上(宋神宗)曰:“更张法制于士大夫诚多不悦,然于百姓何所不便?”彦博曰:“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也。”安石曰:“法制且在,则财用宜足,中国宜强,今皆不然,未可谓法制且在也。”彦博曰:“务要人推行耳。”安石曰:“若务要人推行,则须搜举材者,而纠罴软(不振作)偷惰不奉法令之人,除去之,如是则人心岂能无不悦。”
——《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70 
材料二 今之世,去先王之世远,所遭之变,所遇之势不一,而欲一二修先王之政,虽甚愚者,犹知其难也。然臣以谓今之失,患在不法先王之政者,以谓当法其意而已。夫二帝(尧、舜)、三王(夏禹、尚汤、周文王),相去盖千有余载,一治一乱,其盛衰之时具(备)矣。其所遭之变、所遇之势,亦各不同,其施设之方亦皆殊,而其为天下国家之意,本末先后,未尝不同也。
——王安石《上仁示皇帝言时书》
材料三 (司马光)曰:“……故夏遵禹训,商奉汤典,周守文武之法,汉修高祖之律,唐行太宗之制,子孙享有天禄,咸数百年。国家受天明命,太祖、太宗拨乱反正,混一区夏,规模宏远,子孙承之,百有余年,四海治安,……其法可谓善矣。先帝(宋神宗)以睿智之性,切于求治,而王安石不达政体,专用私见,变乱旧章,误先帝任使,遂至民多失业,闾里怨嗟。”
——《续资治通鉴长编》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文彦博与王安石在“变法”与“人心”关系问题上的看法。
(2) 王安石说:“国以任贤使能而兴,弃贤专己而衰 ……何治安之世存之而能兴,昏乱之世虽有之亦不兴?盖用之与不用之谓也。”下列各项评述,符合引文内容与史实的是                                                              ( )
A.王安石认为任用贤才是兴国关键,他注重任人唯贤
B.王安石认为任用贤才是兴国关键,但变法中用人不当
C.王安石认为社会治安是兴国关键,变法中他加强保甲制度
D.王安石认为社会治安是兴国关键,但他变法只重经济
(3)据材料二、三,指出司马光与王安石在变法问题上的分歧焦点。
(4)依据以上材料,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