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历史试题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 以下是雍正帝关于垦荒的两道上谕:材料1  1729年,雍正帝指出:“向来开垦之弊,自州县以至督抚俱需索陋规,致垦荒之费浮于买价,百姓畏缩不前,往往膏腴荒弃,嗣后...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以下是雍正帝关于垦荒的两道上谕:
材料1  1729年,雍正帝指出:“向来开垦之弊,自州县以至督抚俱需索陋规,致垦荒之费浮于买价,百姓畏缩不前,往往膏腴荒弃,嗣后各省凡有可垦之处,听民相度地宜,自垦自报,地方官不得勒索,胥吏亦不得阻挠。”
                     ——《世宗宪皇帝圣训》卷25
材料2  1735年,雍正帝下令指出:“各省开辟荒地……其中多有未实,或由督抚欲以广垦见长,或由地方有司欲以开科之多迎合上司之意,而其实并未开垦,不过将升科钱粮飞洒于见在地亩之中,名为开垦,实则加赋,非徒无益于地方,并贻害于百姓也。”   ——《皇清文献通考》卷4
回答:
(1)依据材料1指出:到雍正时清初的垦荒中出现了哪些不良现象?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2)材料反映清初垦荒中存在哪一弊端?出现这种弊端的原因是什么?
(3)据材料评价雍正帝的垦荒措施。
答案

(1)不良现象有:垦荒费用高于地价;百姓对垦荒畏缩不前;肥沃的土地被抛弃。原因是垦荒过程中对百姓进行勒索。
(2)官吏谎报垦荒数目,把增加的征税数额分摊到垦户头上,加重了垦荒农民的负担,出现这种弊端的原因是清政府把开垦荒地的成绩作为对地方官吏奖励的标准,某些官员为了升官发财,故意谎报垦荒数额。
(3)雍正帝重视垦荒,有利于农业发展,应给予肯定。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题目围绕雍正帝时在垦荒问题上的不良现象组织材料。答题时首先应阅读材料,提取不良现象的表现、原因等有效信息,注意材料中给定的新情景——清初作为休养生息政策的垦荒在个别地方官吏的破坏下,变成贻害百姓的政策,本题答题要联系教材中清初的经济政策,但要灵活结合材料。回答第三问时,注意问题的落脚点落在雍正帝身上,所以可以从正面肯定回答。
核心考点
试题【以下是雍正帝关于垦荒的两道上谕:材料1  1729年,雍正帝指出:“向来开垦之弊,自州县以至督抚俱需索陋规,致垦荒之费浮于买价,百姓畏缩不前,往往膏腴荒弃,嗣后】;主要考察你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下列哪项推理不符合历史史实
A.汉初林养生息→社会经济发展→汉武帝时国力最强盛
B.汉光武帝调整统治政策→社会经济恢复和发展→豪强地主建立田庄
C.唐太宗调整统治政策→武则天和唐玄宗前期重视农业生产→“开元盛世”出现
D.明朝中后期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据史书记载,我国人口从汉代以来大体在五六千万左右,清康熙末年只有两三千万,乾隆五十九年激增至三亿多,道光十四年(1834年)超过四亿,导致人口激增的主要原因是
A.清朝管辖疆域扩大B.农耕面积大量增加
C.地丁银制的实行D.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王安石的募役法和唐朝的纳绢代役相比,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表现出的最大特征是
A.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B.限制官僚地主在经济上的特权
C.保证农民劳动时间,有利于农业生产
D.商品经济发展使封建赋税由实物形态向货币形态转化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中国古代吸取外来经济、文化的诸项史实中,按先后顺序排列应是①学习天竺熬糖法②佛教传入中国③从越南传入占城稻④从吕宋传入甘薯、烟草
A.③①②④B.③②④①
C.②①④③D.②①③④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根据历史条件与地理环境判断,大运河开凿中不可能的是
A.凿江南河是为了运送南方粮食到洛阳
B.挖永济渠是为了运送军粮到高丽作战前线
C.疏通古邗沟是为了能到江都巡游
D.开通济渠是为了引淮河水入黄河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