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历史试题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 有学者认为,孟子的学说主要发扬孔子在“仁”方面的思想,“孔子言仁而孟子益之以言”。这一观点主要体现在孟子主张( )A.“制天命而用之”B.以德治民C.施行“仁政...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有学者认为,孟子的学说主要发扬孔子在“仁”方面的思想,“孔子言仁而孟子益之以言”。这一观点主要体现在孟子主张( )
A.“制天命而用之”B.以德治民C.施行“仁政”D.“以法为本”

答案
C
解析

核心考点
试题【有学者认为,孟子的学说主要发扬孔子在“仁”方面的思想,“孔子言仁而孟子益之以言”。这一观点主要体现在孟子主张( )A.“制天命而用之”B.以德治民C.施行“仁政】;主要考察你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从图中信息看,新中国建立后,旨在变革土地所有制性质的措施是
A.土地革命B.人民公社好
C.农民申请加入合作社D.农民领取承包合同书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下面是《中国青年报》的特别报道《变迁:从“一五…到“十一五”》的部分主题词摘要。
时期 
主题词
“一五”(1953—1957)
工业增速、赶英超美
“二五”(1958—1962)
大跃进
“六五”(1981—1985)
走向改革开放 
“八五”(1991—1995)
小平南巡、改革潮涌
“九五”(1996—2000)
宏观调控、经济软着陆 
“十五”(2001—2005)
指令性计划退场、市场配置资源
“十一五”(2006—2010)
改革开放、坚定不移

(1)“二五计划”期间的主题词是“大跃进”,但事实并没有“跃进”,而是出现了左图所示的局面。结合所学知识,请客观概括这一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特征,并分析出现这一局面的原因?(5分)
(2)结合所学知识,用史实说明“六五”计划期间,我国是如何“走向改革开放”的?(6分)
(3)材料一中,从“一五”到“十一五”主题词的变化能够反映我们哪些认识上的进步?(2分)
材料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和结构;二是社会主义经济管理体制。——何理《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新中国不同时期国民经刘成分比例示意图

(4)依据材料概括新中国成立后经济体制的两次根本性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促成变化的主要原因。(7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判断题:正确的涂A,错误的涂B。
小题1:台湾问题与香港、澳门问题同属于国家统一问题,都是由于列强的侵略造成的。“一国两制”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方案,它有利于保持台港澳地区的稳定与繁荣。
小题2:吕思勉先生把古代中国划分为 “部落时代”、“封建时代”、“郡县时代 ”这三个先后相继的时代。其中与“封建时代”相对应的朝代应该是西周。
小题3:宋朝理学的集大成者是北宋的朱熹。
小题4: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理论论述的根本问题。
小题5:有人说:少年***就十分崇拜孙中山在民国元年提出的“耕者有其田”的革命主张。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问答题(10分)
儒家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它既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请回答:
(1)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的核心是什么?(1分)
(2)汉武帝时期是如何大力推行儒家思想的?(3分)影响如何?(2分)
(3)明清之际儒学发生了巨大变化,请任意列举明清之际的两位进步思想家,并说出他们的基本主张。(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1分)在中国历史上,孔子的形象历经嬗变,他所开创的儒家思想也在传承中被不断的改造和重塑。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子欲善而民善也。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为政》
材料二 人之是非,初无定质。……咸以孔子之事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明)李贽《藏书》
材料三 (下图漫画)“如果老子和孔子有一天打架的话,你会帮助谁?”对这一问题,网上的观点不尽相同。有网友戏称:“俺会帮孔子吧,因为孔子弱。”“帮老子,老子天下第一的嘛。”“我是路过打酱油的,不关我事。”等等

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孔子的基本主张,(2分)结合孔子所处的时代背景分析这一主张的提出,在当时可能会产生怎样的社会效应?(2分)
(2)据材料二指出李贽的基本主张,(2分),有学者认为,李贽的著作尽管在当时影响很大,但并没能在历史上开拓出一条新路。结合明清之际中国社会的实际状况,从政治、经济和思想三方面予以说明。(3分)
(3)读材料三,“如果老子和孔子有一天打架的话”,你会选择帮助谁呢?谈谈你的理由。(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