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历史试题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 20世纪60年代,中法的角色类似:一个是在全球范围内向美国霸权挑战的不驯服的盟国;一个是不听从指挥棒直至公开脱离苏联轨道的“大家庭成员”。1964年1月27日,...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20世纪60年代,中法的角色类似:一个是在全球范围内向美国霸权挑战的不驯服的盟国;一个是不听从指挥棒直至公开脱离苏联轨道的“大家庭成员”。1964年1月27日,中、法发表联合公报决定建立外交关系。推动中法建交的因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中国在日内瓦会议上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感召
B.中国恢复了联合国合法席位,国际地位大幅提升
C.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中法力图在外交上走独立自主的道路
D.中法两国奉行“无敌国外交”政策

答案
C
解析

试题分析:20世纪60年代、“一个是在全球范围内向美国霸权挑战的不驯服的盟国;一个是不听从指挥棒直至公开脱离苏联轨道的‘大家庭成员’。”中法角色的共性是向美苏两极霸权的挑战,说明是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故C项正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访问印度与缅甸时提出的,故A项错误;中国恢复了联合国合法席位是在70年代,故B项错误;D项“奉行”无敌国外交“政策,故D项错误。
核心考点
试题【20世纪60年代,中法的角色类似:一个是在全球范围内向美国霸权挑战的不驯服的盟国;一个是不听从指挥棒直至公开脱离苏联轨道的“大家庭成员”。1964年1月27日,】;主要考察你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26分)公平正义是衡量一个国家或社会文明发展的标准,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之一。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1)在党的十七大上,胡锦涛***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作为我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教育家孔子,在实现教育的公平上有何贡献?(4分)
(2)关注穷人,关注弱势群体是社会公平正义的体现,在这一方面,20世纪30年代美国是怎样寻求社会公平的?效果如何?(10分)
(3)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民占人口的大多数,解决好农民问题,尤其是土地问题,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关键之一,为此,中国近现代社会各阶层在这一问题上进行了哪些努力?(8分)
(4)综合以上问题,概括影响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因素。(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14分):
材料一:“我们的〔政府形式〕之所以称为民主制,是因为权力不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而是由全体人民掌握。” “在解决私人争端的时候,每个人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任何人,只要他能够对国家有所贡献,绝对不会因为贫穷而在政治上湮没无闻。”
——伯利克里“在阵亡将士葬礼上的演说”的片段
材料二  雅典有几百万常驻外来移民,主要从事工商业和金融业,为雅典人提供税收(公民不纳税),但却没有政治权利,也没有占有土地的经济权利。┅┅雅典还一度盘剥附属国居民┅┅甚至对退盟国公民进行大屠***。
材料三 罗马法律对待外来民族的人较为开明。它“准许半岛约四分之一的居民享有充分的公民权,其余的人享有拉丁公民权,即一种大而不充分的特权。所有的人都享有人身自由,由此造成的唯一不足仅在于不能控制外交事务,不能强制人们服兵役。”
——以上材料摘自邵龙宝《超越政治权威的罗马法》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雅典民主政治中符合伯利克里演说的史实。(4分)
(2)材料二,雅典民主存在的不足是什么?造成的主要消极影响是什么?(4分)
(3)材料三与材料二相比较,罗马法最大的特点是什么?(2分)
(4)据材料二、三,指出古希腊与古罗马的民主制的共同点是什么?(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下列有关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表述正确的是
A.中国早期国家制度受家族血缘关系的影响并不明显
B.从春秋时期开始,中国出现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C.秦汉时期,以皇权独尊为核心的官僚体制并未成为当时社会的主宰
D.唐宋明以来,行政机构的设置与管理制度的调整都体现出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学说广为流行,其中儒家、墨家、道家、法家最为著名,这些学派的思想
A.都要求结束分裂割据,建立统一国家
B.都强调尊卑等级关系,建立有序的社会秩序
C.都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
D.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奠基的作用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凡国而未经过民族主义之阶段者,不得谓之为国。”“合群云者,合多数之独而成群也。以物竞天择之公理衡之,则其合群之力愈坚而大者,愈能占优胜权于世界上,此稍学哲理者所能知也。吾中国谓之为无群乎?彼固庞然四百兆人,经数千年聚族而居者也。”
——《梁启超选集》
梁启超反对提倡“排满复仇论”,主张合满汉各民族为一大中华民族,以相对于世界其他现代民族国家。他提出“吾中国言民族者,当于小民族主义之外,更提倡大民族主义。小民族主义者何?汉族对于国内他族是也。大民族主义者何?合国内本部属部之诸族以对于国外诸族是也。”
——《觉醒与迷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研究》
材料二 在吸纳世界近代民族国家的思想后,孙中山于1919年提出了融合国内各族而成一中华民族的思想:“夫汉族光复,满清倾覆,不过只达到民族主义之一消极目的而已,从此当努力猛进,以达民族主义之积极目的也。即汉族当牺牲其血统、历史与夫自尊自大之名称,而与满、蒙、回、藏之人民相见于诚,合为一炉而冶之,以成一中华民族之新主义”。……如果以1919年为分界线,那么孙中山的民族革命的目标发生了一大转化。孙中山一生奋斗的目标是“使中国成为一个统一、完整的国家。”但统一国家内民族融合与相互认同又是其存在的前提,其思想基础就是一种新的中华民族的共和精神。他说:“中国的人只有家族和宗族的团体,没有民族精神,所以虽有四万万人结合成一个中国,实在是一片散沙。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我们的地位在此时最为危险。如果再不留心提倡民族主义,结合四万万人成一个坚固的民族,中国便有亡国灭种之忧。我们要挽救这种危亡,便要提倡民族主义,用民族精神来救国。”
(1)依据材料一、二,比较梁启超和孙中山在民族主义问题上的异同点。(10分)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在1919年发生“转化”的原因。(5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