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历史试题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发表上海公报,对此国际上有人评论说:尼克松改变了世界。***则说:不是尼克松改变了世界,而是世界改变了尼克松。与“世界改变了...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发表上海公报,对此国际上有人评论说:尼克松改变了世界。***则说:不是尼克松改变了世界,而是世界改变了尼克松。与“世界改变了尼克松”相关的是
A.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B.苏联的综合国力超过美国
C.西欧摆脱了美国控制D.美国为经济危机所困,国力下降

答案
A
解析

试题分析:该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旨在考察学生对70年中美关系缓和的相关史实的理解能力。材料设问的角度是“世界改变了尼克松”,属于美国之外的原因,而B、C两项说法错误,故A项正确。
核心考点
试题【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发表上海公报,对此国际上有人评论说:尼克松改变了世界。***则说:不是尼克松改变了世界,而是世界改变了尼克松。与“世界改变了】;主要考察你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原则下,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其出于内政方面考量的因素是
A.割断同旧的屈辱外交关系的联系,改变半殖民地的地位
B.清除帝国主义在华的残余势力,巩固民族独立
C.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D.坚定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巩固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下图为《1929—1937 年中国农产品出口下降情况(单位:担)》。导致1937 年农产品出口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A.民族资本主义日益萎缩
B.抗日战争爆发,农产品生产能力下降
C.世界经济危机影响下西方市场消费能力降低
D.西方国家转嫁经济危机,向中国大量倾销农产品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2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下表是某中学研究性学习课上,三个研究小组展示的材料和所得的结论。
组别、时期
材料
结论
第一组15、16 世纪
他们游到我们的小船上,用鹦鹉、棉线团、短矛和其它很多东西交换,我们给他们玻璃、念珠和小铃铛。总之,我们以物换物,两相情愿。
——哥伦布《航海日记》
世界逐渐成为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
第二组
19世纪中期
世界强国英国在1846 年和1849 年先后废除了谷物条例和航海条例,全面实施自由贸易政策,和一些国家签订了贸易协定:希腊(1837 年)、土耳(1838 年)、波斯(1836,1857 年)、中国(1840,1842 年)、日本(1858 年)等,其中绝大多数是不平等的贸易协定。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2 年第六期
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不平等贸易体系形成
第三组
19世纪末20世纪初
苏伊士运河于1869 年开通,巴拿马运河于1914 年竣工。铁路网密布全球,洲际铁路开通的有:1869 年美国横贯北美的大铁路与太平洋铁路接轨;1903 年俄国西伯利亚大铁路;世界通讯网形成。60 年代,有线电报的使用已经越出国界;70 年代,电话开始使用;1901 年,无线电波飞跃大西洋成功。汽车和飞机已经出现。20 世纪初期,全世界已由200 万辆汽车奔驰在交通运输线上。
——麦克尼尔《世界史》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1)上述各组的结论,哪些是不能从材料直接推导出来的?你认为应补充怎样的材料或者修改成怎样的结论,才能使结论与材料相符?(若修改结论,不得照抄材料)(5 分)
(2)本堂课的主题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请结合所学知识,紧扣主题,重新分析各组的材料,建立材料与主题的联系,说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在不同时期的变化。(7 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李鸿章的评价具有多元化,他即被誉为中国近代化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亦被称为镇压革命人民的刽子手、封建社会的维护者,在外交上是一意主和的卖国贼……
材料一 李鸿章经历简表(部分)
1863年(同治2年)
兼署五口通商大臣。奏设外国语言文学学馆于上海,是其创办洋务之始
1871年(同治10年)
七月与曾国藩会奏陈兰彬选聪颖子弟赴美国留学
1872年(同治11年)
六月授武英殿大学士,11月设轮船招商局
1880年(光绪6年)
开始创设海军;设立天津水师学堂
1889年(光绪15年)
致函奕儇,详陈创建铁路本末,并提议兴建芦汉铁路
1894年(光绪20年)
被赏戴了三眼花翎,因为黄海战败,又被拔去了三眼花翎
1895年(光绪21年)
被授予全权大臣赴日议和,签订了《马关条约》
1898年(光绪24年)
分别与德国、俄国签订胶州湾租借条约和旅顺、大连租借条约。
1901年(光绪27年)
与八国签订《辛丑条约》,同年病逝于北京。
材料二 李鸿章出仕为官时,中国已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力日衰决定了清政府不可能有平等的外交地位,只能是屈侮外交。对此,李鸿章一清二楚,……国力衰竭,非李鸿章一人所能左右,……必要时委屈将就忍小忿而图远谋,力保和局,减少因战争带来的损失,争取自强的时间与空间,这是李鸿章“和戎”的含义和出发点。
——方伟君:《试析李鸿章的外交思想和活动》
人们在社会活动中,由于要受到种种主观和客观条件的限制,即使是从良好的愿望出发,却不一定能得到完美的结果;而有人从某种卑劣的目的出发,却不自觉地为人类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这种“种瓜得豆”,即客观效果与主观动机不一致,有时甚至截然相反的现象,在历史上是屡见不鲜的。所以,我们在评判历史人物一生的重要历史活动时,既要看到其在当时所产生的作用,以及对后世所发生的影响;又不能完全忽视该历史人物从事这些活动的主观动机。
—— 欧阳跃峰《也谈历史人物评价的相关理论问题》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论证“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化的开创者与奠基人”。(6 分)
(2)根据材料二评价历史人物的理论,就李鸿章“在外交上是一意主和的卖国贼”这一观点阐述你的看法。(9 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秦代焚书禁学和汉代独尊儒术采用的手段大相径庭,秦代重在“禁”,汉代重在“尊”,但两者反映的本质问题是相同的,即
A.文化氛围由生动活跃转为死气沉沉B.文化内容由综合宽容转向专制
C.文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D.为不同思想留下适度发展的空间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