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历史试题 > 维新思想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0分)材料一 戊戌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由传统走向现代的系统方案。……倡导博爱、平等、自由、人权。这些思想观念并没有因戊戌变法...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 戊戌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由传统走向现代的系统方案。……倡导博爱、平等、自由、人权。这些思想观念并没有因戊戌变法的失败而消失其影响,相反,更加深入人心。……构成了中国现代化的逻辑起点。
——颜炳罡《戊戌变法与中国现代化进程》
材料二 长时间以来,关于戊戌变法是保守的观念,影响广泛而深巨。……近20年来,有学者认为:从中国近代化进程视角来看,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不可或缺的历史环节。……时下又流行一种意见,戊戌变法打断了洋务运动的进程,使中国丧失了一次走向近代化的机会,乃至指责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激进主义”的带头羊。
——李喜所《略谈戊戌变法的“保守”与“激进”》
请回答:
(1)材料一把戊戌变法作为“中国现代化的逻辑起点”的理由是什么?(2分)
(2)据材料二,概括史学界对戊戌变法的评价先后有哪几种观点?(6分)
你同意哪一种观点?用史实说明你的理由。(8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研究者观点不同的因素有哪些?(4分)
答案

(1)第一次提出了由传统走向现代的系统方案。(2分)
(2)保守;近代化不可或缺的一环;激进。(6分)
保守:借助儒家思想;单纯依靠皇帝;不敢发动群众。
近代化不可或缺:开国会、定宪法、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宣传民主思想。
激进: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缺乏改良的社会基础;资产阶级力量弱小;没有充分思想动员。
(只能选其中一个方面赋分,观点2分,理由6分)
(3)政治因素;时代发展;史学方法论(史学发展)。(2点即可得4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据材料一回答,“戊戌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由传统走向现代的系统方案。……倡导博爱、平等、自由、人权的思想观念”,构成了中国现代化的逻辑起点。
(2)材料二中史学界对戊戌变法的评价先后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关于戊戌变法是保守的观念;第二种观点,从中国近代化进程视角来看,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不可或缺的历史环节;第三种观点,指责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激进主义”的带头羊。考生可以任选一种观点进行论述,注意需论据充分,论证严谨。
(3)对于同一历史事件,不同的研究者会有不同的看法。研究者的阶级立场不同、时代和历史学的发展等因素都有可能导致研究者观点不同。
点评:维新派进行变法的首要目的是为了救亡图存,虽然戊戌变法没能完成自强的目标,但它仍具有重要的爱国救亡意义,它把民族救亡意识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戊戌变法也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维新派提倡新学,批判旧学,着重宣传“兴民权”,大大地提高了全社会的民主意识和参政意识。从此,民主主义成为汹涌的社会思潮,极大地改变了中国思想文化界的面貌。戊戌变法是第一次由资产阶级领导的政治变革运动,它并不是洋务运动的简单继续,而是一次质的飞跃。洋务运动仅仅是为了维护和加强封建制度,而戊戌变法则是要逐步变封建专制制度为资本主义民主制度,代表了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大趋势。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0分)材料一 戊戌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由传统走向现代的系统方案。……倡导博爱、平等、自由、人权。这些思想观念并没有因戊戌变法】;主要考察你对维新思想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有首上海的旧民谣,讲述了清朝260多年的大事,其中与戊戌政变有关的句子是
A.吴三桂要去借清兵,顺治帝登基享现成B.林则徐严禁吸洋烟,忠心报国无人识
C.曾国藩团练起湘乡,淮军还有李鸿章D.好头颅六个凭空送,菜市街夜夜叫冤魂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1898年戊戌维新期间,清政府正式下令各省督抚选派学生赴日留学……至1899年,中国留日学生已有100多人。1901年中国留日学生人数又增加到280余名,1902年为500多人,1903年1300多人,1904年达2400多人。1905年至1906年,中国人留学日本达到高潮。由于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度和日本在日俄战争中获胜等因素影响,留日学生人数猛增到8000多人。
与19世纪清政府派往欧美的留学生大多学习理工和海军不同,20世纪初中国留日学生学习的专业非常广泛,从政法、文史、外语、师范、到理工、农医、军事、商业以至音乐、美术、体育,应有尽有,其中以学政法和陆军为最多。
——摘自王晓秋《清末为何出现留日热潮》
材料二 从1950年到1966年,中国先后向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派遣了万余名留学生,其中向苏联共派出了8310人,占派出总数的78%。
中国向苏联派出的留学生,大多属于工程技术领域的,苏联的高等院校、企业、设计院和科研机构,为中国培养了很多的技术干部和熟练的技术工人。根据苏联方面的统计,1951年到1962年有8000多名中国人,在苏联学习生产技术,有11000多名的中国大学生和研究生,在苏联的学校学习……此外,通过科技合作系统,1500名中国工程师、技术人员和学者,去苏联了解科学技术的成就和生产经验。
——摘自《中国向苏联大量派遣留学生》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晚清及新中国初期留学特点的不同。(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两个时期不同留学特点的主要原因。(6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古今中外,教育在人类文明史的演进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的官办高等学府。儒、墨、道、法、名、阴阳、纵横、杂、农等派精英云集稷下学宫,鼎盛时期稷下学者达1000余人。稷下学宫是齐国君主咨询问政及稷下学者议论国事的场所;又具有培养人才,传播文化知识的性质。
材料二  《明史·选举志》记载,洪武初年规定:“科举必由学校,……;府州县学诸生入国学者乃可得官,不入者不能得也。”从明朝初年起,就规定“四书五经”是各级学校的必学内容,八股取士,专从“四书五经”中命题。
材料三  甲午战后,维新人士认为:“教育不当仅及于士,而当下达于民;不当仅立于国,而当遍及于乡;必使四万万之民皆出于学”。
——《中华文明史》
材料四  卢梭在《爱弥儿》一书中谈到教育时指出:“人的自然本性是善良的、纯洁的,人生来爱自由,……偏见、权威、需要、先例以及压在我们身上的一切社会制度都将扼***他的天性,而不会给他添加什么东西。他的天性像一株偶然生长在大路上的树苗,让行人碰来碰去,东弯西扭,不久就弄死了。”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稷下学宫的功能。(4分)
(2)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明初学校教育的特点。(3分)
(3)对比材料二、三,维新派的教育理念相比明初有何变化?(2分)变法期间维新派又提出了怎样的教育改革主张?(2分)
(4)材料四反映出卢梭怎样的教育思想?(2分)1762年《爱弥儿》一出版,就轰动了法国等欧洲国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其原因。(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康有为隐以改复原教之路得自命,……作《伪经考》。其貌似孔也,其心则夷也。                    ——叶德辉《叶吏部与刘先端黄郁文两生书》
材料二:不以民为重,其一切法制皆务压制其民,故不肯注意于内治。盖因欲兴内治,不能不稍伸民权也。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
材料三:“弱者常为强肉,愚者常为智役。及其有以自存而遗种也,则必强忍魁桀,趋捷巧慧,而与其一时之天时、地利、人事最相宜者也。”“进者存而传焉,不进者病而亡焉。”                    ——严复《原强》和《天演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三,分别概括康有为、梁启超和严复的政治主张的特点。(9分),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些主张对戊戌变法的影响。(3分)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梁启超的政治主张在“百日维新”的政令中有何体现?
(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粱启超认为:“戊戌维新,虽时日极短,现效极少,而实二十世纪新中国史开宗明义第一章也。”这说明维新变法
A.开创了中国科学与民主的先河B.使中国进入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新阶段
C.使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D.促进了近代中国人的思想解放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