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历史试题 >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 《吕氏春秋·任地》中记载:“上田弃亩(垄),下田弃畎(沟)。五移无耨,必审以尽。其深殖之度,阴土必得。大草不生,又无螟蜮。今兹美禾,来兹美麦。”下列对上述材料解...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吕氏春秋·任地》中记载:“上田弃亩(垄),下田弃畎(沟)。五移无耨,必审以尽。其深殖之度,阴土必得。大草不生,又无螟蜮。今兹美禾,来兹美麦。”下列对上述材料解释不正确的是
A.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先进的耕作方法
B.说明古代农业很早就懂得了精耕细作
C.是古代曲辕犁普遍使用的鲜明写照
D.是古代劳动人民勤劳的智慧结晶

答案
C
解析

试题分析:曲辕犁是在唐代出现的生产工具,在春秋时期不可能使用。因此C项错误,故选C。材料主要反映了我国春秋时期的耕作方法,表明当时已经知道了精耕细作的方式,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因此ABD均正确。
点评:此题实际上考查了我国古代农业的精耕细作的特点。古代的农业经济是考试常考的知识点。农业经济主要有三个特点: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精耕细作;男耕女织、自给自足。此外,小农经济的相关情况如小农经济春秋时期产生,根本原因在于生产力的发展,小农经济的特点如男耕女织、自给自足,保守性,封闭性,脆弱性等都需要把握。
核心考点
试题【《吕氏春秋·任地》中记载:“上田弃亩(垄),下田弃畎(沟)。五移无耨,必审以尽。其深殖之度,阴土必得。大草不生,又无螟蜮。今兹美禾,来兹美麦。”下列对上述材料解】;主要考察你对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下图是中国古代耕织图诗文八角碗,该碗图片形象生动、细腻传神地描绘了当时的社会生产。下列关于此碗图反映的社会经济形态说法错误的是
 
A.以家庭为生产和生活单位B.农民拥有一定数量的土地
C.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D.劳动者采取集体耕作方式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宋朝诗人梅尧臣《水轮咏》:“孤轮运寒水,无乃农自营。随流转自速,居高还复倾。”描写的是
A.筒车B.翻车C.曲辕犁D.水排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凯恩斯学派认为:“有效需求是推动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是,在长达几千年的中国传统社会中,社会上绝大部分的有效需求几乎消失了。”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是             (   )
A.官办工商业绕过市场满足了社会需求B.耕织结合的小农经济的顽强抵制
C.广大农民的贫困难以形成有效的社会需求D.重农抑商政策的实行和小农经济的存在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是故丈夫不织而衣,妇人不耕而食,男女贸功以长生,此圣人之制也。
——《吕氏春秋·上农》
材料二 今背本而趋末,…是天下之大残也;…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贾谊《论积贮疏》 
材料三 苏州东城比户习织,“专其业者不啻万家”,大多“雇人工织”,按件计酬。
──清《长洲县志》
材料四 我们村里有一个老婆婆,年纪已经七十多了。她天天纺棉,每天纺成几两棉纱。她很少停手的时候。到了晚上,我们还听见她那纺车摇动的声音。有一回,她对我们说:“我年轻时候,纺纱织布,利息(收益)倒不少。到了现在,厂里出的纱和布,又细又好,价钱又便宜。还有外国运来的纱和布,大乡小镇都有得卖。我的利息就远不如从前了。”她一边说,一边仍旧摇动着她的纺车。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什么?主要特点是什么?这种生 产模式最早产生于何时? (3分)
(2) 据材料二分析,统治者采取了怎样的经济政策?(1分)统治者目的是什么?(1分)
(3)材料三材料三反映出手工业部门出现了什么新的变化?(1分)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这种新的经济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是什么?(1分)
(4)根据材料四 ,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近代中国传统经济瓦解的经济因素。(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关于下图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是继汉代犁耕发展后农具改革的又一次突破
B.自此之后,牛耕得到广泛的推广
C.与旧犁相比具有省力、提速、耕作随心所欲的特点
D.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