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有含NaCl、Na2SO4和NaNO3的混合物,选择适当的试剂除去溶液中的NaCl和Na2SO4,从而得到纯净的NaNO3溶液.相应的实验过程可用如图表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实验流程中下列物质的化学式:试剂X______,沉淀A______,沉淀B______. (2)上述实验流程中加入过量的Na2CO3的目的是______. |
(1)如先加入AgNO3,则会同时生成Ag2SO4和AgCl沉淀,则应先加入过量的BaCl2[或Ba(NO3)2],生成BaSO4沉淀,然后在滤液中加入过量的AgNO3,使Cl-全部转化为AgCl沉淀,则试剂X为BaCl2[或Ba(NO3)2],沉淀A为BaSO4,沉淀B为AgCl, 故答案为:BaCl2[或Ba(NO3)2];BaSO4;AgCl; (2)加入过量的BaCl2[或Ba(NO3)2],然后在滤液中加入过量的AgNO3,使Cl-全部转化为AgCl沉淀,在所得滤液中含有Ag+、Ba2+,在所得滤液中加入过量的Na2CO3,使溶液中的Ag+、Ba2+完全沉淀, 故答案为:除去过量的Ba(NO3)2〔或BaCl2〕和AgNO3. |
核心考点
试题【现有含NaCl、Na2SO4和NaNO3的混合物,选择适当的试剂除去溶液中的NaCl和Na2SO4,从而得到纯净的NaNO3溶液.相应的实验过程可用如图表示:请】;主要考察你对
物质组成与性质实验方案的设计等知识点的理解。
[详细]
举一反三
下列实验设计方案中,可行的是( )A.用加入过量CuCl2溶液,再过滤,除去Cu(NO3)2溶液中混有的AgNO3 | B.用洗气瓶中的NaOH溶液除去CO2中混有的HCl气体 | C.向某无色未知溶液中仅加入BaCl2溶液,以检验未知溶液中的SO42- | D.先后添加石蕊试液、BaCl2溶液,将盐酸、硫酸、硫酸钠、氢氧化钠和硝酸钾五种无色溶液鉴别开 |
|
在有乙离子存在的情况下,欲用试剂丙来检验溶液中是否含有甲离子,下表所加试剂丙能够对甲离子进行成功检验的是( )(说明:在实验过程中不允许加热、过滤、萃取等操作)
选项 | 试剂丙 | 甲离子 | 乙离子 | A | 稀硝酸、BaCl2溶液 | SO42- | SO32- | B | AgNO3溶液 | Cl- | I- | C | KSCN溶液 | Fe2+ | Fe3+ | D | 稀氨水 | Al3+ | Ag+ | 硫代硫酸钠(Na2S2O3)可看成是一个S原子取代了Na2SO4中的一个O原子而形成.某校化学研究性学习小组运用类比学习的思想,通过实验探究Na2S2O3的化学性质. 【提出问题】Na2S2O3是否与Na2SO4相似从而具备下列性质呢? 猜想①:______; 猜想②:溶液呈中性,且不与酸反应; 猜想③:无还原性,不能被氧化剂氧化. 【实验探究】基于上述猜想②、③,设计实验方案.
|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或预期实验现象 | 现象解释(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 | A.______ | 溶液pH=8 | | 猜想② | 向pH=2的硫酸中滴加Na2S2O3溶液 | B.______ | S2O32-+2H+═S↓+S02↑+H2O | 猜想③ | 向新制氯水(pH<2)中滴加少量Na2S2O3溶液 | 氯水颜色变浅 | C.______ | 我国化工专家侯德榜发明的侯氏制碱法的化学原理是将二氧化碳通入氨水的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其化学反应方程式为:NaCl+NH3+CO2+H2O=NaHCO3↓+NH4Cl. (1)在实验室中利用上述原理从反应所得溶液中分离出碳酸氢钠晶体的实验操作称为______,该装置使用的玻璃仪器有玻璃棒、______、______. (2)实验所得碳酸氢钠晶体中,可能含有的杂质离子有Cl-和NH4+,实验室鉴定Cl-所选用的试剂是______,所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鉴定另一种杂质离子NH4+的实验检验方法是______. (3)碳酸氢钠晶体受热分解可得到纯碱,其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_. | 某课外小组利用H2还原黄色的WO3粉末测定W的相对原子质量,下图是测定装置的示意图,A中的试剂是盐酸.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仪器中装入的试剂:B______、C______、D______; (2)连接好装置后应首先______,其方法是______ (3)“加热反应管E”和“从A瓶逐滴滴加液体”这两步操作应该先进行的是______.在这两步之间还应进行的操作是______; (4)反应过程中G管逸出的气体是______,其处理方法是______ (5)从实验中测得了下列数据 ①空E管的质量a; ②E管和WO3的总质量b;③反应后E管和W粉的总质量c(冷却到室温称量);④反应前F管及内盛物的总质量d;⑤反应后F管及内盛物的总质量e由以上数据可以列出计算W的相对原子质量的两个不同计算式(除W外,其他涉及的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均为已知): 计算式1:Ar(W)=______;计算式2:Ar(W)=______.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