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A.汽车尾气催化转化机理 | B.钢铁生锈机理 |
C.合成氨工业催化氧化机理 | D.氢氧燃烧电池电极反应机理 |
答案
解析
核心考点
试题【2007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德国化学家Gerhard Ertl,以表彰他在表面化学领域研究所取得的开拓性成就。某反应在Pd/Al2O3/Ba催化剂表面吸附与解吸】;主要考察你对大气污染与治理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A.北京奥运会的火炬燃料是丙烷,符合举办“绿色奥运”的承诺 |
B.火箭常用偏二甲肼、四氧化二氮作燃料,这两种物质对环境无污染 |
C.2007年太湖部分水域发生“水华”等污染是水体富营养化的结果 |
D.研究人员用植物纤维制造出的机动车燃料,属清洁的可再生能源 |
A.大量使用化学肥料,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
B.将作物秸秆通过化学反应转化为乙醇用作汽车燃料 |
C.使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生物降解塑料包装 |
D.推广煤炭脱硫技术、减少直接燃煤,防止酸雨发生 |
⑴右图表示在T1、T2两种不同温度下,一定量的NO发生分解过程中N2的体积分数随时间变化的图像,根据图像判断反应N2(g)+O2(g)2NO(g)为 (填“吸热”或“放热”)反应。
⑵2000℃时,向容积为2L的密闭容器中充入10molN2与5mol O2,达到平衡后NO的物质的量为2mol,则2000℃时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 。该温度下,若开始时向上述容器中充入N2与O2均为1 mol,则达到平衡后N2的转化率为 。
⑶为避免汽车尾气中的有害气体对大气的污染,给汽车安装尾气净化装置。净化装置里装有含Pd等过渡元素的催化剂,气体在催化剂表面吸附与解吸作用的机理如下图所示。
写出上述变化中的总化学反应方程式: 。
A.融雪盐能使盐水混合物的凝固点降低 | B.融雪盐只能使用氯化钠 |
C.过量使用融雪盐会加速钢铁桥梁的腐蚀 | D.撒了融雪盐的积雪不宜往绿地、河流中倾倒 |
A.燃煤的煤渣用于制造建筑材料 | B.焚烧垃圾的烟气直接排人空气中 |
C.用废弃的泡沫包装材料制取液体燃料 | |
D.用CaCO3除去燃煤烟气中的S02,并制得石膏 |
最新试题
- 1 His_______today made me angry . He should do things politel
- 2一个孩子发现了一个蝴蝶蛹,看到里面挣扎的蝴蝶,忍不住用剪刀剪开蛹壳,帮助蝴蝶出来。出壳后的蝴蝶由于身躯臃肿,翅膀干枯,不
- 3根据材料内容,将A-E五个句子相应的标号填人。表格空缺处,使表格内容完整、正确,并将其标号填写在下面题号后的横线上。Ri
- 4根据对话语境填写恰当的词语1. —I take a message for you? —Yes,_____.2.
- 5请找出李阳在学习中的困难。Dear friend, Now I am new here. I have lea
- 6“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这里的“高”指的是声音的_________ (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大。月宫里的
- 7第十届亲水胶体国际会议于2010年6月20日到24日在上海举行,专家学者共同研讨亲水胶体和应用领域中关注的问题,下列说法
- 8若某城市的面积为a,人口数为b,则该城市的人口密度是( )A.a+bB.a÷bC.a×bD.b÷a
- 9在如图所示的远距离输电电路图中,升压变压器和降压变压器均为理想变压器,发电厂的输出电压和输电线的电阻均不变随着发电厂输出
- 10下列各式中,是一元一次方程的是( )A.2x+y=3B.2x-1C.x2+1=5D.3-2x=4
热门考点
- 1民国时期有人撰文说:“他是中国思想界的一个清道夫,他把启蒙的水洒向那孔孟弥漫的大道上。因此时时被那无数吃惯孔盂的老头子们
- 2阅读下列文字,完成后面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中国制造”实现不了文化输出“中国制造”的30秒形象广告,要在
- 3_____ is a capital city. [ ]A. New York B. Sydney C. To
- 4— Would you come to the party tonight? — Yes, ______. [
- 5某厂第二车间的人数比第一车间的人数的少30人。如果从第一车间调10人到第二车间,那么第二车间的人数就是第一车间的,问这两
- 6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扫荡 粟树 蘑菇 姿势 B.清新 糟糕 凄凉 野蛮
- 7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在地方推行的行政制度是 [ ]A、分封制 B、郡县
- 8已知7=x-3+3-x+5,则7x=______.
- 9某校实验室废液缸中的废水经测定pH为3,不能直接排放,为减少水污染,需将pH调至8.为此,可以向该废水加入少量的( )
- 10— Hi, David! How was your trip to Beijing?— Wonderful! I h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