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①取适量A进行铝热反应,产物中有单质B生成;
②另取20 g A全部溶于0.2 L 6.0 mol·盐酸中,得溶液C;
③将①中得到的单质B和溶液C反应,有气体放出,同时生成溶液D,还残留有固体物质B。请回答:
(1)①产物中的单质B是__________________。
(2)②中所发生的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③中所发生的各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溶液D的体积仍视为0.2L,则该溶液中c(Mg2+)为__________________,
c(Fe2+)为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解析
核心考点
试题【(l4分)粉末状试样A是由等物质的量的MgO和Fe2O3组成的混合物。进行如下实验:①取适量A进行铝热反应,产物中有单质B生成;②另取20 g A全部溶于0.2】;主要考察你对铁的氧化物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A.原混合物中CuO与Fe2O3物质的量比为1:1 |
B.反应后所得CO2的物质的量为0.4mol |
C.实验过程中需要的CO 质量为11.2g |
D.原混合物中CuO与Fe2O3的质量比为1:2 |
A.过量的铁与稀HNO3反应 | B.铁粉与硫蒸气反应 |
C.铁粉与氯气反应 | D.红热的铁粉与水蒸气反应 |
填写下列空白:
⑴实验进行时试管A中应加入的试剂是______;
烧瓶B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在试管D中收集得到的是_______________。
⑵实验时,U型管G中应加入的试剂是____________;
长颈漏斗H中应加入___________。
⑶两套装置中,在实验时需要加热的仪器是(填该仪器对应的字母)__________。
⑷试管E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
⑸为了安全,在E管中的反应发生前,在F出口处必须_____________________。
A.0.896L | B.1.12L | C.1.68L | D.2.24L |
A.氧化性:Zn2+>Cu2+>Fe3+>Ag+ | B.Fe3+的氧化性大于Cu2+ |
C.溶液中Cu2+与Fe2+的物质的量比为1∶2 | D.1 mol Fe可还原2 mol Fe3+ |
最新试题
- 1地球上偏东地方的地方时偏早,但并不意味着偏东的地方就一定先见到太阳。[ ]
- 2如图所示,倾角为θ的斜面固定在水平面上,滑块A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A沿斜面上滑时加速度的大小为a1,沿斜面下滑时加
- 3已知,则等于( )A.B.C.D.
- 4从党的十八大提出“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到纪念宪法公布实施30周年大会上提出“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依法执政,
- 5一间普通教室内的空气质量为m ,某重物的质量为 2m ,则一个普通初中生 [ ]A. 拿不动这样一个重物
- 6如图,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见在电线杆上拉两条钢线,来加固电线杆,这是利用了三角形的______.
- 7细胞中的物质和能量变化非常复杂,需要统一的指挥和控制,细胞的控制中心是[ ]A.细胞核 B.细胞质 C.
- 8我市有大量温泉,泉水中含有益于人体健康的硅酸盐,其中一种成份的化学式是Na2SiO3,该物质中硅元素的化合价是( )A
- 9【题文】已知集合,则等于A.B.C.D.
- 10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谣言,作为一种舆论,特别是作为一种危害性极大的舆论,对它的战
热门考点
- 1如图,AB为⊙O直径,点C、D在⊙O上,已知∠AOD =50°,AD∥OC,则∠BOC = 度.
- 225oC时,取浓度均为0.1 mol·L-1的醋酸溶液和氨水溶液各20 mL,分别用0.1 mol·L-1NaOH溶液、
- 3下列动物中,属于无脊椎动物的是( )A.鱼B.蝗虫C.海豹D.蝙蝠
- 4我国人民早在商代就已掌握青铜(铜锡铅合金)冶铸技术。在商代首都--河南安阳,曾经出土多处炼铜遗址和大量青铜器件,其中有一
- 5“疯牛病”和“克雅氏病”都是由“朊病毒”引起的,“朊病毒”的成分是( )A.核酸B.细菌C.病毒D.蛋白质
- 6按下列程序运行的结果是[ ]A.10.5 B.11.5 C.16 D.25
- 7我国计划生育的基本内容是( )①晚婚 ②晚育 ③少生 ④优生.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
- 8如图甲所示,在倾角为30°的足够长的光滑斜面上,有一质量为m的物体,受到沿斜面方向的力F作用,力F按图乙所示规律变化(图
- 9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是A.海南B.珠海 C.深圳D.重庆
- 10一束光线从点F1(﹣1,0)出发,经直线l:2x﹣y+3=0上一点P反射后,恰好穿过点F2(1,0). (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