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题型:单选题难度:一般来源:陕西省模拟题
B.图中箭头正确表示了潜水的流向
C.图中Q 点的潜水位为20 米
D.图示地区地形主要为山脊和山谷
2.要获得充足的地下水资源,图示地区打井的最佳地点为
B.②
C.③
D.④
答案
2.B
核心考点
举一反三
B.气候类型可能为温带海洋气候
C.河流的流向是自东南流向西北
D.地势西北高向东南低
B.文化区
C.工业区
D.中心商务区
B.北半球 冬季
C.南半球 夏季
D.南半球 冬季
B.P处温度在10℃以下
C.P处地势低洼
D.P处周围广布热带雨林
B.650米
C.750米
D.850米
B.幽谷藏寺
C.急流飞瀑
D.林海雪原
B. 码头
C. 火车站
D. 汽车站
①M 地有公路直达市区,交通便利,布局合理
②M 地噪声污染市区,布局不合理
③M 地主要运输工具进出M 地的方向为西北- 东南向
④M 地主要运输工具沿公路从市区北部通过,方便居民出行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B.乙
C.丙
D.丁
城市是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影响最深刻的地方,优越的地理环境更有利于城市的发展。读我国东部M市的相关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M 市等高线地形图 材料二 M市产业结构的变化图
(1)在地理野外考查中发现,图中3、4处上覆土层较1、2处厚,结合图中信息,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分析其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材料分析,M市近15年来产业结构是如何调整的,受其影响对劳动力的需求有何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伴随城市规模的扩大,M市建设了新的产业区。请在高新技术产业区和化工产业区中任选一个,依据图表信息对其区位进行客观评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新试题
-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4分)材料一: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起始于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边境,经乌兹别克斯坦、哈斯克
- 2阿基米德原理只说明了…………………………………( )A.浮力大小所遵循的规律B.浮力是怎样产生的C.液体中物体受到的浮
- 3已知a=(2,-3,1),b=(4,2,x),且a⊥b,则实数x的值是( )A.-2B.2C.-23D.23
- 4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上一律平等。这里的平等是指: [ ]①立法上的平等 ②适用法律上的平等 ③
- 5有一串单项式:x,-2x2,3x3,-4x4,…,-10x10,…(1)请你写出第100个单项式;(2)请你写出第n个单
- 6(8分)阅读下列资料,回答有关问题:资料一以“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为首的中国杂交水稻专家用野生水稻与普通水稻杂交,培育出
- 7已知x,y满足x≥0y≥02x+y-2≤0.则z=x+y的最大值是( )A.1B.1C.2D.3
- 8下面简单几何体的主视图是[ ]A.B.C.D.
- 9如图 ,矩形ABCD中,AB=5,AD=3.点E是CD上的动点,以AE为直径的⊙O与AB交于点F,过点F作FG⊥BE于点
- 10海水中含有丰富的镁资源。某同学设计了从模拟海水中制备MgO的实验方案注:溶液中某种离子的浓度小于1.0×10-5 mol
热门考点
- 1已知y=|x-1|-2|x|+|x+2|,且-2≤x≤1,则y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和是( )A.-1B.2C.4D.5
- 2已知数列满足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①当时,数列为递减数列;②当时,数列不一定有最大项;③当时,数列为递减数列;④当为正
- 3鸟类的形态特征与其他脊椎动物有明显的不同,最突出的特征表现在鸟类A.体表被覆羽毛B.趾端有爪C.颈部明显D.身体呈流线型
- 4.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2008年开始在全国开展的家电下乡活动大大刺激了农村百姓消费的增长,这使
- 5图3为“木桶效应”图,组成木桶的各块桶板分别代表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不同资源。木桶的“短板”决定A.环境人口容量的多少B.
- 6以十月革命作为世界现代史的开端,最主要的依据是A.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B.十月革命是社会主义时代胜利的标志C.
- 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洛阳有僧,房中磬①子夜辄自鸣。僧以为怪,惧而成疾。求术士②百方禁之,终不能已。曹绍夔③素
- 8将某雷达测速区监测到的一组汽车的时速数据,整理后得到其频数及频率如下表(未完成): 注:30
- 9读图并回答下列问题。图一图二
- 10古诗文默写。(1)道狭草木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归园田居》)(2)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