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题型:同步题难度:来源:
(1)活动现场播放了主题歌曲《让世界充满爱》,温馨、优美的歌声,深深地打动了你,其中的歌词 “不需要更多的语言/紧紧地握着你的手/这温暖依旧未改变/我们同欢乐我们同忍受/我们怀着同样的期待/我们同风雨我们共追求/我们珍存同一样的爱”更是令你难忘,你想就歌词谈谈这首歌的感人之处,你对大家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图是某同学搜集的“让世界充满爱”歌会主题图片,图片设计的寓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2)设计成和平鸽的图案,是爱的象征,是和平和美好的象征。和平鸽口中的音符,是把爱和快乐传给你我、传遍世界的寓意。(言之有理即可)
核心考点
试题【下面是班级开展的“让世界充满爱”主题活动的一部分,请你根据题目要求回答。(1)活动现场播放了主题歌曲《让世界充满爱》,温馨、优美的歌声,深深地打动了你,其中的歌】;主要考察你对写作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北风在kōng kuàng( )寂寥的大地上呼啸肆虐,冰雪冷酷无情地封冻了一切扎根于泥土的植物,无数生命用消极的冬眠躲避严寒。这时候,腊梅,你却清醒着,毫无畏惧地伸展出光秃秃的枝干,并且把毕生的心血都凝聚在这些光秃秃的枝干上,凝结成无数个小小的蓓蕾,一任寒风把它摇撼,一任_________________,没有一星半瓣绿叶为你遮挡风寒!你能忍受这种jiān‘áo( )么?也许,任何欢乐和美都源自痛苦,都经历了殊死的拼搏,但是,世人未必都懂得这个道理。
(1)根据拼音将文段括号处应填人的词语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2)联系上下文,仿照画线的语句在横线处补充恰当的句子,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使用下面词语另写一段连贯的话,至少用上其中两个。
寂寥 肆虐 毫无畏惧 凝聚 殊死 未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命运有时就是一根洪水中的木头,抓不住就失去了生存的机遇;成就有时候就是沿着选中的路头也不回地走下去,观望等待得久了也会被淘汰;幸福有时就是吃尽百苦后品出甘甜,贪图享受安逸的人很难体味得到;事业有时就是少说多做的人捡到一枚果实,夸夸其谈者永远嗅不到她的馨香;róng yù有时就是付给孤独的创造者的酬金,不甘寂寞的人不可能获得这份报偿。
功业、幸福、成就,一个个都曾经从每个人的面前经过。抓住的人就走出了碌碌无为的平庸,一步步踏上胜利的顶峰;错过的人即将陷入无尽的烦恼,一点点跌入失败的深渊。所以,世人永远有高低中下之分。错过就是永远的失去。这一点不容zhì yí。
(1)请根据上下文,按拼音写出合适的词语。
róng yù_____________ zhì yí____________
(2)请选取加粗词语(至少一个),另写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用对比的手法概括文中所述“错过”与“把握”的不同情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桥的世界,去欣赏各具风采的桥之美,去领略意蕴丰富的桥文化,去讲述荡气回肠的桥故事。
(1)在“家乡的桥”综合性学习活动中,你一定积累了不少有关桥的资料,请按要求填写。(每项至少列出三种)
A.从桥的形式看,你家乡的桥的类型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从桥的功用看,你家乡的桥的类型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从桥的材料看,建桥的材料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假设你从电视台新闻频道获悉,在家乡的A河上游决定新建一座大桥。作为校报的一名小记者,你准备就这件事采访县长、交通局局长、旅游局局长,你想问他们什么问题?怎样发问?请将你的问题写出来。
①采访县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采访交通局局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采访旅游局局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华儿女的爱国热情。请你参加与“纪念五四运动90周年”相关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完成下列任务。
(1)历史回放:1919年5月4日,北京十三所学校的三千多名学生,集会于北京天安门前,要求取消“二十一条”,拒绝和约签字,高呼:“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等口号,举行游行示威,“五四运动”就此爆发。选出最能概括当时“五四”青年特点的一项( )
A.青年·艰苦创业的先锋
B.青年·祖国未来的先锋
C.青年·振兴中华的先锋
D.青年·民族觉醒的先锋
(2)五四礼赞:五四运动,那闪亮的青春,那不朽的灵魂,至今仍在我们生命长空高高飘扬。某学校举行纪念五四运动90周年诗歌朗诵会,下面是诗歌《青春放歌》中的一节,请仿照画线句的句式和修辞手法,仿写句子。
青春能谱写出荡气回肠的历史诗篇,青春能雕塑起巍然雄壮的精神丰碑。青春是绚丽的朝霞,在斑斓缤纷中飞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引吭高歌:西安市团委举行了纪念五四运动90周年文艺晚会。请你为主持人写一段晚会开场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继往开来:班上准备办纪念五四运动90年黑板报。栏目分别为“历史篇——忆峥嵘岁月”“讴歌篇——赞五四精神”“荟萃篇——结五四情思”“时代篇——看今朝青年”。请你为“历史篇——忆峥嵘岁月”写一则导语。(8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王兰同学说,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书信赶不上时代的步伐,我们已经没有必要写信了。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说说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华同学说,上网就是最好的阅读,没必要再花时间去阅读课外书。你认为他说得对不对,你又该怎样说服他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刘艳同学说:“假如能克隆人就好了,我可以克隆一个自己,让她帮我写作业,我就可以看电视了!”你认为“克隆人”好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新试题
- 1不等式的解集为( )。
- 2血管中血液压力由高到低的顺序是( )A.动脉→毛细血管→静脉B.动脉→静脉→毛细血管C.静脉动脉→毛细血管→动脉D.毛
- 3某中学八年级1班同学对中国近代史“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这一专题内容进行了总结,请你找出其中的错误并改正。(6分)1909
- 4函数f(x)=1+x2+x(0≤x≤2且x∈N+)的值域是( )A.{12,23,34}B.{23,34}C.{x|0
- 5若实数a、b、c满足a+b+c=0,且a<b<c,则函数y=ax+c的图象可能是【 】A.B.C.D.
- 6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一场“营销莫言”的商战爆发并迅速蔓延。书店、酒企纷纷推出莫言概念,营销攻势凶猛;莫言获奖的纪念邮
- 7已知向量 , ,则 =
- 8How !A.does time flyB.times flyC.time fliesD.flies time
- 9计算(每小题4分,共16分)(1)求不等式组 的整数解;(2)解方程:=;(3)=+2;(4)先化简÷,再从2,1,-1
- 10要从其中有50个红球的1000个球中,采用按颜色分层抽样的方法抽取100个进行分析,则应抽取红球的个数为( )A.5个
热门考点
- 12011年10月31日全球人口的总数为A.65亿B.70亿C.75亿D.90亿
- 2凡是想做出一番事业的人必须具有“绳锯木断”、“水滴石穿”、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这句话告诫我们在意志品质方面要增强A.
- 3如图,已知O是坐标原点,△OBC与△ODE是以0点为位似中心的位似图形,且△OBC与△ODE的相似比为1:2,如果△OB
- 4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从2007年6月5日起,上调人民币存款利率,一年定期存款利率上调到3.06%,某人于2007年6月5日
- 5山东又称齐鲁大地,燕赵是河北省的别称,这些称谓源于( )A.秦朝郡县制度B.西周分封制度C.西周宗法制度D.秦朝中央集权
- 6No one can________how the election will turn out, as there a
- 7Did you visit my school _____ there was a big library?A. ho
- 8计算:3x(x-3)2+xx-3=______.
- 9一列波的波速为0.5m/s,某时刻的波形图如图所示,经过一段时间(小于一个周期)后波形如细线所示,这段时间可能是____
- 10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光辉旗帜是[ ]A.***思想B.***理论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D.马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