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初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现代文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雪地烤红薯周海亮  ①男人缩在高中校园门口,守着一个烤红薯的老式铁炉。他不断地把烤熟的红薯挑出来,把没烤的红薯放进去,十几个红薯,让他...
题目
题型:广东省同步题难度:来源: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雪地烤红薯
周海亮
  ①男人缩在高中校园门口,守着一个烤红薯的老式铁炉。他不断地把烤熟的红薯挑出来,把没烤的红薯放进去,十几个红薯,让他手忙脚乱。第一次做这种营生,男人的心里有点慌。  
  ②(A)天空飘着雪花,男人的头顶和肩膀上落着薄薄一层雪。正是放学的时候,走读的学生赶着回家,住校的学生赶着回宿舍,所有人都在雪中匆匆而过。男人把一 个烤得最成功的红薯托在手里,嘴张着,却并不吆喝。
  ③有人停下来,看他的红薯。他立刻打起精神,从旁边操起小秤。他挑了两个最大的红薯放进秤盘,拉起提绳。“啪” 的一声,两个红薯紧跟着掉在雪地上。男人急忙再从烤炉里取出两个红薯,那个学生却早已经走远了。
  ④整个下午他都没有卖掉一个烤红薯,这让他很伤心。现在,除了他,谁还把烤红薯当成好东西?儿子考上重点高中的那一天, 闹着要去吃洋快餐。儿子点了一份薯条,端上来的东西又黄又瘦,蜷缩扭曲着,他不知为何物。尝一个,才知不过是炸过的土豆条罢了。他说:“这能比得上烤红薯?”儿子边笑边喝着可乐。可乐他也尝了尝,不好喝,麻舌头。他想,烤红薯多好啊,剥了皮,又香又甜,含在嘴里,不用嚼,直接化成蜜淌下去,如果再配一大碗玉米糁子和一碟腌萝卜条,那滋味,真是给个皇帝也不换啊!
  ⑤他重新把小秤放到身边,扭过头,眼睛盯住校门。这时,有几个学生说笑打闹着,走了出来。男人眼睛一亮,清清嗓子,喊了起来:“卖烤红薯啰!”嗓音很小,又哑又沙,像被砂纸打磨过。声音吸引了这几个学生的 目光,然而他们只是投来极 为漠然的一瞥,又转过脸继续说笑。
  ⑥于是,男人又提高嗓门吆喝:“烤红薯白送啰!”这时,一个长脖子少年停下来,并转身朝男人走来。边上的平头少年拽了拽他的胳膊,可是没能将他拉住。长脖子少年走到男人面前,问道:“烤红薯白送?”
  ⑦男人憨笑着挑出四个红薯,边挑边问长脖子少年:“你们宿舍几个人?”长脖子少年说:“四个。”男人接着问:“那个和你一起走的留平头的也是?”长脖子少年说:“不错。”男人说:“那就给你们多带几个吧!”于是又挑了四 个。他把八个烤红薯分装进两个袋子,递给长脖子少年。
  ⑧天渐渐黑下来。(B)男人看了看天空,雪越下越大,地上铺了厚厚的一层。男人仍然没有卖掉一个烤红薯。他推起三轮车 ,慢慢往回走。他在一个街角 停下来,就着昏黄的路灯,从炉里掏出一个焦糊的烤红薯。他仔细地剥掉皮,慢慢地吃起来。他不声不响地吃掉一个,又掏出第二个。他一口气吃掉八个烤红薯,那是烤炉里剩下的全部烤红薯。吃到最后,他不再剥皮,将烤红薯从烤炉里取出来,直接塞进嘴巴。男人想,自己的嘴唇肯定被烫出了水泡,因为现在,那里钻心地痛……
  ⑨长脖子少年回到宿舍,将两袋烤红薯随手放在床头柜上。谁对烤红薯都没有兴趣,即使是白送,他们也不想吃上一口。终于,快熄灯的时候,留平头的少年打开了一个袋子,取出一个烤红薯,托在手里,细细端详。长脖子少年提醒他说:“都烤糊了。”平头少年低头不理他,闭起眼睛嗅那个烤红薯。电灯恰 在这时熄灭,平头少年在黑暗来临的瞬间,将那个已经冰凉的烤红薯凑近嘴巴,狠狠地咬了一口。他没有剥皮,感觉到了红薯的微涩与甘甜。
  ⑩长脖子少年突然说:“你和卖烤红薯的那个人长得很像。”
  黑暗里,平头少年偷偷流下了一滴眼泪。
                     (选自《知识窗》2011年第1期,有删改)
1.根据文中男人的行为,完成下面的填空。   
   手忙脚乱(        )红薯→打起精神称红薯→ 高声吆喝(        )红薯→不声不响吃红薯 2.文中的男人对儿子(平头少年)的父爱 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举例说明。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④段儿子“边笑边喝着可乐”中“笑”字,反映了儿子对烤红薯的不屑一顾。
B.第⑤段男人“眼睛盯住校门”中“盯”字,表现他盼着有人来买红薯,更盼见到儿子。
C.第⑥段平头少年“拽了拽”长脖子少年的胳膊,是不想让长脖子少年走近男人。
D.第⑦段男人说“那就给你们多带几个吧”,可见男人对这些孩子关爱有加,很大方。
4.文中有两处关于雪的环境描写,请任选一句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A)天空飘着雪花,男人的头顶和肩膀上落着薄薄一层雪。
                                                                                                       
(B)男人看了看天空,雪越下越大,地上铺了厚厚的一层。
                                                                                                       
5.第⑨段“他没有剥皮,感觉到了烤红薯的微涩与甘甜”中的“微涩”和“甘甜”意蕴丰富,请揣摩并写出平头少年的内心活动。     
平头少年想:                                                                                
答案
1.烤        送
2.在生活上关爱儿子,如白送并多给长脖子少年几个烤红薯,是想让儿子吃上烤红薯;在精神上尊重、宽容儿子,如顾及儿子的自尊,没有与儿子相认。
3.D
4.任选一句,可以从以下角度来赏析:如暗示时间的推移,交待天气变得更冷,烘托人物失落、苦涩的心情,营造苍凉凝重的氛围等等。
5.示例:我为什么不去跟爸爸打个招呼呢?这哪里是一只烤红薯啊,这分明是爸爸一片沉甸甸的心意啊。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雪地烤红薯周海亮  ①男人缩在高中校园门口,守着一个烤红薯的老式铁炉。他不断地把烤熟的红薯挑出来,把没烤的红薯放进去,十几个红薯,让他】;主要考察你对现代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看文做题。 
  鲁镇酒店的格局是和别外不同的:都是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柜里面预备着热水,可以随时温酒。做工的人,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铜钱,买一碗酒,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现在每碗要涨到十文,靠柜外站着,热了或喝了休息;倘肯多花一文,就可以买一碟盐煮笋,或者茴香豆,做下酒物了,如果出到十几文,那就能买一样荤菜,但这些顾客,多是短衣帮,大抵没有这样阔绰。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
1.两个破折号在文中的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小说的三要素来说,这一段属于什么描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一段的具体内容主要是写 酒店的两种酒客:一种是 _________________,另一种是_____________。他们喝酒的姿式____________ ,喝酒的处所______________,下酒物也很不同。
4.这样的描写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有一天,大约是中秋前的两三天,掌柜正在慢慢的结帐,取下粉板,忽然说:“孔乙己长久没有来了。还欠十九个钱呢!”我才也觉得他的确长久没有来了。一个喝酒的人说道,“他怎么会来?……他打折了腿了。”掌柜说,“哦!”“他总仍旧是偷。这一回,是自己发昏,竟偷到丁举人家里去了。他家的东西,偷得的么?”“后来怎么样?”“怎么样?先写服辩,后来是打,打了大半夜,再打折了腿。”“后来呢?”“后来打折了腿了。”“打折了怎样呢?”“怎样?谁晓得?许是死了。”掌柜也不再问,仍旧慢慢的算他的帐。  
1.从情节发展的脉络看,这一节主要是写封建制度对孔乙己的迫害,已从____________ 进而到____________ 。  
2.这一段要表现的人物主要是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A.掌柜的 B.酒客 C.孔乙己 D.丁举人),描写的角度是(A.正面 B.侧面)。  
3.这一段从三个方面揭露封建制度的罪恶  
①孔乙己被打折腿的悲惨遭遇,揭露了_____________ 对下层人民的凶残; 
②从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的强烈对比,揭露____________ 的罪恶;  
③通过掌柜的和酒客漫不经心的对话,揭露封建社会人与人之间_____________ 的关系。  
4.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这段文字属于____________描写,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对下面的语句应怎样理解?请选择正确答案。
1.掌柜是一副凶脸孔,主顾也没有好声气,教人活泼不得;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所以至今还记得。
A.孔乙己很幽默,能引人发笑,。(      )
B.孔乙己善言谈,能活跃气氛,给。(      )
C.孔乙己是大家的笑料,他来了大家可以任意取笑他,他使人开心,所以。(      )
2.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A.孔乙己是否已经死了,没有根据,,所以用”、。(      )
B.作者运用看似矛盾的两个状语,深刻地揭示孔乙己活着无人关心,死后无人过问的悲惨命运。(      )
C.“的确”表示确凿,“大约”表示推测,“我”通过看似矛盾的语言,表达了不希望孔乙己悲惨死去的愿望。(      )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孔乙己》中的一段文字, 完成下面各题。孔乙己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叫人半懂不懂的。因为他姓孔,别人便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下一个绰号,叫作孔乙己。孔乙己①到店,所有喝酒的人②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他们又故意的高声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君子固穷”,什么“者乎”之类,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1.本段中①②两处应该填入的恰当词语是(   )
A.一       便     B.即使       也     C.虽然       但     D.因为       所以
2.对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钱”的动作描写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故作紧张,显示自己的阔绰。   
B.故作坦然,显示自己的贫穷。
C.故作紧张,显示自己的豪爽。   
D.故作坦然,显示自己的清高。
3.对孔乙己“争辩”的原因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孔乙己本来没有偷书,却受到别人的污蔑,所以要争辩。
B.孔乙己确实偷了书,却又碍于面子不愿意承认,所以要争辩。
C.别人是开他的玩笑,孔乙己却当真,所以要争辩。
D.别人厌恶他偷书,孔乙己害怕不敢承认,所以要争辩。
4.对孔乙己的社会价值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孔乙己的生存有一定的社会价值,因为他给人们带来了快乐。
B.孔乙己的生存没有多少社会价值,他充其量不过是人们的笑料。
C.孔乙己的生存有一定的社会价值,他引导人们即使贫穷也要读书。
D.孔乙己的生存没有多少社会价值,因为他他干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题型:广东省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我的叔叔于勒》语段,回答问题。 我的叔叔于勒
  ①毫无疑义,父亲是被这种高贵的吃法打动了,走到我母亲和两个姐姐身边问:“你们要不要我请你们吃牡蛎?”   
  ②母亲有点迟疑不决,她怕花钱;但是两个姐姐赞成。母亲于是很不痛快地说:“我怕伤胃,你只给孩子们买几个好了,可别太多,吃多了要生病的。”然后转过身对着我,又说:“至于若瑟夫,他用不着吃这种东西,别把男孩子惯坏了。”   
  ③我只好留在母亲身边,觉得这种不同的待遇十分不公道。我一直盯着父亲,看他郑重其事地带着两个女儿和女婿向那个衣服褴褛的年老水手走去。  
  ④我父亲突然好象不安起来,他向旁边走了几步,瞪着眼看了看挤在卖牡蛎的身边的女儿女婿,就赶紧向我们走来,他的脸色十分苍白,两只眼也跟寻常不一样。他低声对我母亲说:“真奇怪!这个卖牡蛎的怎么这样像于勒?”     
  ⑤母亲有点莫名其妙,就问:“哪个于勒?”   
  ⑥父亲说:“就……就是我的弟弟呀。……如果我不知道他现在是在美洲,有很好的地位,我真会以为就是他哩。”   
  ⑦我母亲也怕起来了,吞吞吐吐地说:“你疯了!既然你知道不是他,为什么这样胡说八道?”   
1、第一段文字在全文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选出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表现男主人公的阔气、文雅。
B、表现男主人公充满阔气的虚荣心。
C、一方面反映男主公爱慕虚荣,追求风雅的心理状态;另一方面,为下文吃牡蛎、遇于勒,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做伏笔。
2、阅读第二段回答:母亲不让若瑟夫吃牡蛎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
A、怕把男孩子惯坏了。  B、怕他吃了要生病。  C、怕多花钱。
3、第二段文字表现出母亲怎样的性格特点?(   )
A、关心、爱护孩子    B、自私、庸俗     C、吝啬、虚荣
4、阅读五、六、七段回答;父亲说:“就……就是我的弟弟呀……”这一句中的省略号表现了男主人公怎样的心理? (   )
A、有些话不能说。    B、不知说什么好。   C、发现于勒后的恐慌害怕。
5、这几段文字塑造菲普夫妇形象的社会意义是什么? (   )
A、对孩子不溺爱。
B、反映资本主义社会人们追求虚荣、冷酷自私、金钱至上的风气。
C、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家庭关系。
6、选出文章以“我的叔叔于勒”为题理解有误的一项(     )
A、这个标题像一面镜子,照出了菲利普夫妇的丑恶灵魂。
B、这个标题的重点在“我的叔叔”四个字上。
C、于勒是小说的主人公。
D、于勒命运的变化,推动了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
题型:广东省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各题。我想听听你唱歌  
刘卫平
  两年以后,陈处终于来到了羊谷山村。
  小车在坑坑洼洼的泥石公路上跑了老半天,才在一个四野看不到人的地方停下来。天上飘着绵绵不断的毛毛雨。陈处下了车,踮脚站在泥泞四溢的乡村公路上,张望了好一会儿,才看到了凹隐在山冲里的小村庄。
  从公路到村里还有一段山路要走。陈处一边走,一边向路上遇到的几个农民打听谢小华的家。   
  呶,就是村里最后头那栋房子。
  陈处看清了,那几乎是村里唯一的茅草屋。
  整日在城里上班的陈处,与羊谷山村挂上钩,与羊谷山村的那栋茅屋挂上钩,或者更直接地说,与茅屋里的女孩儿谢小华挂上钩,这事是从两年前开始的。
  扶贫基金会与偏远山区的贫困学生开展一对一帮扶活动。陈处帮扶的对象就是羊谷山村的谢小华。名单是由基金会统一定的。陈处按规定每学期开学前给谢小华寄200元钱。
  谁料谢小华这女孩儿挺让人上心的。每隔一月两月,谢小华来一封信,向陈处报告她的学习和生活情况。
  谢小华在信里说:尊敬的陈伯伯,这学期期中考试考完了,我考了班上的第三名。
  陈处回信:加油,等你考第一名了,我来看你。
  陈处随信给谢小华寄200元,作为奖励。
  谢小华又来信了,陈伯伯,我们放寒假了。村里回来了一个学音乐的大学生,说我有唱歌的天赋,要我买把小提琴,好教我学音乐……
  陈处又寄了200元。陈处在回信里说:去学吧,下次来时,我想听听你唱歌。
  陈处的眼前,甚至很清晰地出现了一个蹦蹦跳跳的、欢快地唱着歌的山村小姑娘。
  当谢小华再次来信时,陈处多了一份担心。因为谢小华在信里说:陈伯伯,昨天我上山砍柴,肩上被蛇咬了一口,半边脸都肿了。脸肿得老高,只怕以后唱不成歌了。
  陈处又寄了200元,要谢小华拿去治伤。陈处回信说:你的脸会好的,以后还可以唱歌的。下次我来,好好看看你的脸……  
  两年了,终于来到了这羊谷山村!谢小华的学习怎么样了?她脸上的肿早消了吧?她唱歌唱得好听吗?
  这回,一定要好好听听她唱歌! 
  敲了好一阵门,里面才传出一个妇人的声音。
  陈处推门进去。
  床上躺着的妇人是谢小华的娘,脸色苍白得像一张薄纸,仿佛一碰就会碰出一个洞来。  陆陆续续来了几个邻居。
  陈处左右观望,没有他想见的女孩儿。
  谢小华不在家。
  通过和她娘以及邻居们的交谈,陈处才知道事情和他想像中的大不一样。
  谢小华早就不读书了?
  在陈处和谢小华结对帮扶才一两个月后,谢小华的父亲一次在山上砍树时被倒下的大树压死了。那时候,谢小华的娘卧病在床已有几年。她娘那病,每月要一百多块钱的药来维持。  
  司机问:陈先生寄来的钱没给谢小华读书?
  陈处说:都给你买药了是不是?
  过了片刻,她娘耷拉着的头点了一下。
  司机问:谢小华没有买小提琴吗?
  陈处说:她是找借口要钱给你买药是不是?
  又过了片刻,她娘耷拉着的头又点了一下。
  司机问:谢小华没有被蛇咬伤过吧?
  陈处说:她的脸没有肿是不是?
  又过了片刻,她娘耷拉着的头又点了一下。
  司机显然有点气愤了。他说:原来你们这一切都是骗人的。
  陈处摆摆手,让司机平静下来,也是让自己平静下来。
  司机仍然无法平息怒气,司机对转身的陈处说:陈先生,我们走? 
  陈处再次摆摆手,问:谢小华哪里去了?
  旁边的邻居说:她到后山割草去了,她家一对猪靠她喂的。
  陈处出来,抬头望望,往后山方向走去。
  刚出村,陈处蓦然看到一百来米远的山坡上,有一个女孩儿坐在一块山石上。石头高高地从土里长出来,女孩儿坐在上头,安然地唱着歌。
  天上的毛毛雨仍在下。
  女孩儿的歌声穿透薄薄的雨幕,悠然而至。
  陈处循着歌声走去。100米,80米,50米……  
  陈处离女孩儿越来越近。
  还差二十来米远吧,女孩儿突然站起来,跳下石头,沿着横贯山坡的小道,飞奔而去。  陈处愣愣地望着奔跑着远去的女孩儿,耳里满是女孩儿的歌声。那是一首名曰《戒指花》的歌,有几句歌词,陈处记得很清楚:
  你说你想听听我唱歌
  你说你想看看我的脸
  我不能唱歌给你听
  因为一唱我就要流眼泪
  我不能让你看我的脸
  因为一看我就要流眼泪
1.文章第二段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2.文章中加粗的“挺让人上心的”具体指什么?用原文语句回答。
                                                                      
3.从谢小华和陈处的三次来信中可以看出谢小华是个怎样的人? 
                                                                       
4.本文主人公是谁?作者主要采用了什么方法塑造这个人物?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5.请你谈谈“因为一唱(一看)我就要流眼泪”这两句歌词的理解。
                                                                        
题型:广西自治区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