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题型:同步题难度:来源:
看文做题。
鲁镇酒店的格局是和别外不同的:都是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柜里面预备着热水,可以随时温酒。做工的人,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铜钱,买一碗酒,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现在每碗要涨到十文,靠柜外站着,热了或喝了休息;倘肯多花一文,就可以买一碟盐煮笋,或者茴香豆,做下酒物了,如果出到十几文,那就能买一样荤菜,但这些顾客,多是短衣帮,大抵没有这样阔绰。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
1.两个破折号在文中的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小说的三要素来说,这一段属于什么描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一段的具体内容主要是写 酒店的两种酒客:一种是 _________________,另一种是_____________。他们喝酒的姿式____________ ,喝酒的处所______________,下酒物也很不同。
4.这样的描写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表示两个破折号之间有个解释说明部分。或:第一个破折号表示后面有个解释说明部分,第二个破折号表示后面的内容与解释说明部分前面的内容相衔接。
2.(社会)环境
3.鲁镇:短衣帮:穿长衫的;站,坐;外,里
4.贫富悬殊,阶级矛盾尖锐
核心考点
试题【看文做题。 鲁镇酒店的格局是和别外不同的:都是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柜里面预备着热水,可以随时温酒。做工的人,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铜钱,买一碗酒,这是】;主要考察你对现代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有一天,大约是中秋前的两三天,掌柜正在慢慢的结帐,取下粉板,忽然说:“孔乙己长久没有来了。还欠十九个钱呢!”我才也觉得他的确长久没有来了。一个喝酒的人说道,“他怎么会来?……他打折了腿了。”掌柜说,“哦!”“他总仍旧是偷。这一回,是自己发昏,竟偷到丁举人家里去了。他家的东西,偷得的么?”“后来怎么样?”“怎么样?先写服辩,后来是打,打了大半夜,再打折了腿。”“后来呢?”“后来打折了腿了。”“打折了怎样呢?”“怎样?谁晓得?许是死了。”掌柜也不再问,仍旧慢慢的算他的帐。
1.从情节发展的脉络看,这一节主要是写封建制度对孔乙己的迫害,已从____________ 进而到____________ 。
2.这一段要表现的人物主要是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A.掌柜的 B.酒客 C.孔乙己 D.丁举人),描写的角度是(A.正面 B.侧面)。
3.这一段从三个方面揭露封建制度的罪恶
①孔乙己被打折腿的悲惨遭遇,揭露了_____________ 对下层人民的凶残;
②从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的强烈对比,揭露____________ 的罪恶;
③通过掌柜的和酒客漫不经心的对话,揭露封建社会人与人之间_____________ 的关系。
4.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这段文字属于____________描写,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对下面的语句应怎样理解?请选择正确答案。
1.掌柜是一副凶脸孔,主顾也没有好声气,教人活泼不得;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所以至今还记得。
A.孔乙己很幽默,能引人发笑,。( )
B.孔乙己善言谈,能活跃气氛,给。( )
C.孔乙己是大家的笑料,他来了大家可以任意取笑他,他使人开心,所以。( )
2.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A.孔乙己是否已经死了,没有根据,,所以用”、。( )
B.作者运用看似矛盾的两个状语,深刻地揭示孔乙己活着无人关心,死后无人过问的悲惨命运。( )
C.“的确”表示确凿,“大约”表示推测,“我”通过看似矛盾的语言,表达了不希望孔乙己悲惨死去的愿望。( )
1.本段中①②两处应该填入的恰当词语是( )
A.一 便 B.即使 也 C.虽然 但 D.因为 所以
2.对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钱”的动作描写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故作紧张,显示自己的阔绰。
B.故作坦然,显示自己的贫穷。
C.故作紧张,显示自己的豪爽。
D.故作坦然,显示自己的清高。
3.对孔乙己“争辩”的原因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孔乙己本来没有偷书,却受到别人的污蔑,所以要争辩。
B.孔乙己确实偷了书,却又碍于面子不愿意承认,所以要争辩。
C.别人是开他的玩笑,孔乙己却当真,所以要争辩。
D.别人厌恶他偷书,孔乙己害怕不敢承认,所以要争辩。
4.对孔乙己的社会价值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孔乙己的生存有一定的社会价值,因为他给人们带来了快乐。
B.孔乙己的生存没有多少社会价值,他充其量不过是人们的笑料。
C.孔乙己的生存有一定的社会价值,他引导人们即使贫穷也要读书。
D.孔乙己的生存没有多少社会价值,因为他他干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②母亲有点迟疑不决,她怕花钱;但是两个姐姐赞成。母亲于是很不痛快地说:“我怕伤胃,你只给孩子们买几个好了,可别太多,吃多了要生病的。”然后转过身对着我,又说:“至于若瑟夫,他用不着吃这种东西,别把男孩子惯坏了。”
③我只好留在母亲身边,觉得这种不同的待遇十分不公道。我一直盯着父亲,看他郑重其事地带着两个女儿和女婿向那个衣服褴褛的年老水手走去。
④我父亲突然好象不安起来,他向旁边走了几步,瞪着眼看了看挤在卖牡蛎的身边的女儿女婿,就赶紧向我们走来,他的脸色十分苍白,两只眼也跟寻常不一样。他低声对我母亲说:“真奇怪!这个卖牡蛎的怎么这样像于勒?”
⑤母亲有点莫名其妙,就问:“哪个于勒?”
⑥父亲说:“就……就是我的弟弟呀。……如果我不知道他现在是在美洲,有很好的地位,我真会以为就是他哩。”
⑦我母亲也怕起来了,吞吞吐吐地说:“你疯了!既然你知道不是他,为什么这样胡说八道?”
1、第一段文字在全文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选出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表现男主人公的阔气、文雅。
B、表现男主人公充满阔气的虚荣心。
C、一方面反映男主公爱慕虚荣,追求风雅的心理状态;另一方面,为下文吃牡蛎、遇于勒,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做伏笔。
2、阅读第二段回答:母亲不让若瑟夫吃牡蛎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
A、怕把男孩子惯坏了。 B、怕他吃了要生病。 C、怕多花钱。
3、第二段文字表现出母亲怎样的性格特点?( )
A、关心、爱护孩子 B、自私、庸俗 C、吝啬、虚荣
4、阅读五、六、七段回答;父亲说:“就……就是我的弟弟呀……”这一句中的省略号表现了男主人公怎样的心理? ( )
A、有些话不能说。 B、不知说什么好。 C、发现于勒后的恐慌害怕。
5、这几段文字塑造菲普夫妇形象的社会意义是什么? ( )
A、对孩子不溺爱。
B、反映资本主义社会人们追求虚荣、冷酷自私、金钱至上的风气。
C、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家庭关系。
6、选出文章以“我的叔叔于勒”为题理解有误的一项( )
A、这个标题像一面镜子,照出了菲利普夫妇的丑恶灵魂。
B、这个标题的重点在“我的叔叔”四个字上。
C、于勒是小说的主人公。
D、于勒命运的变化,推动了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
刘卫平
小车在坑坑洼洼的泥石公路上跑了老半天,才在一个四野看不到人的地方停下来。天上飘着绵绵不断的毛毛雨。陈处下了车,踮脚站在泥泞四溢的乡村公路上,张望了好一会儿,才看到了凹隐在山冲里的小村庄。
从公路到村里还有一段山路要走。陈处一边走,一边向路上遇到的几个农民打听谢小华的家。
呶,就是村里最后头那栋房子。
陈处看清了,那几乎是村里唯一的茅草屋。
整日在城里上班的陈处,与羊谷山村挂上钩,与羊谷山村的那栋茅屋挂上钩,或者更直接地说,与茅屋里的女孩儿谢小华挂上钩,这事是从两年前开始的。
扶贫基金会与偏远山区的贫困学生开展一对一帮扶活动。陈处帮扶的对象就是羊谷山村的谢小华。名单是由基金会统一定的。陈处按规定每学期开学前给谢小华寄200元钱。
谁料谢小华这女孩儿挺让人上心的。每隔一月两月,谢小华来一封信,向陈处报告她的学习和生活情况。
谢小华在信里说:尊敬的陈伯伯,这学期期中考试考完了,我考了班上的第三名。
陈处回信:加油,等你考第一名了,我来看你。
陈处随信给谢小华寄200元,作为奖励。
谢小华又来信了,陈伯伯,我们放寒假了。村里回来了一个学音乐的大学生,说我有唱歌的天赋,要我买把小提琴,好教我学音乐……
陈处又寄了200元。陈处在回信里说:去学吧,下次来时,我想听听你唱歌。
陈处的眼前,甚至很清晰地出现了一个蹦蹦跳跳的、欢快地唱着歌的山村小姑娘。
当谢小华再次来信时,陈处多了一份担心。因为谢小华在信里说:陈伯伯,昨天我上山砍柴,肩上被蛇咬了一口,半边脸都肿了。脸肿得老高,只怕以后唱不成歌了。
陈处又寄了200元,要谢小华拿去治伤。陈处回信说:你的脸会好的,以后还可以唱歌的。下次我来,好好看看你的脸……
两年了,终于来到了这羊谷山村!谢小华的学习怎么样了?她脸上的肿早消了吧?她唱歌唱得好听吗?
这回,一定要好好听听她唱歌!
敲了好一阵门,里面才传出一个妇人的声音。
陈处推门进去。
床上躺着的妇人是谢小华的娘,脸色苍白得像一张薄纸,仿佛一碰就会碰出一个洞来。 陆陆续续来了几个邻居。
陈处左右观望,没有他想见的女孩儿。
谢小华不在家。
通过和她娘以及邻居们的交谈,陈处才知道事情和他想像中的大不一样。
谢小华早就不读书了?
在陈处和谢小华结对帮扶才一两个月后,谢小华的父亲一次在山上砍树时被倒下的大树压死了。那时候,谢小华的娘卧病在床已有几年。她娘那病,每月要一百多块钱的药来维持。
司机问:陈先生寄来的钱没给谢小华读书?
陈处说:都给你买药了是不是?
过了片刻,她娘耷拉着的头点了一下。
司机问:谢小华没有买小提琴吗?
陈处说:她是找借口要钱给你买药是不是?
又过了片刻,她娘耷拉着的头又点了一下。
司机问:谢小华没有被蛇咬伤过吧?
陈处说:她的脸没有肿是不是?
又过了片刻,她娘耷拉着的头又点了一下。
司机显然有点气愤了。他说:原来你们这一切都是骗人的。
陈处摆摆手,让司机平静下来,也是让自己平静下来。
司机仍然无法平息怒气,司机对转身的陈处说:陈先生,我们走?
陈处再次摆摆手,问:谢小华哪里去了?
旁边的邻居说:她到后山割草去了,她家一对猪靠她喂的。
陈处出来,抬头望望,往后山方向走去。
刚出村,陈处蓦然看到一百来米远的山坡上,有一个女孩儿坐在一块山石上。石头高高地从土里长出来,女孩儿坐在上头,安然地唱着歌。
天上的毛毛雨仍在下。
女孩儿的歌声穿透薄薄的雨幕,悠然而至。
陈处循着歌声走去。100米,80米,50米……
陈处离女孩儿越来越近。
还差二十来米远吧,女孩儿突然站起来,跳下石头,沿着横贯山坡的小道,飞奔而去。 陈处愣愣地望着奔跑着远去的女孩儿,耳里满是女孩儿的歌声。那是一首名曰《戒指花》的歌,有几句歌词,陈处记得很清楚:
你说你想听听我唱歌
你说你想看看我的脸
我不能唱歌给你听
因为一唱我就要流眼泪
我不能让你看我的脸
因为一看我就要流眼泪
1.文章第二段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2.文章中加粗的“挺让人上心的”具体指什么?用原文语句回答。
3.从谢小华和陈处的三次来信中可以看出谢小华是个怎样的人?
4.本文主人公是谁?作者主要采用了什么方法塑造这个人物?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5.请你谈谈“因为一唱(一看)我就要流眼泪”这两句歌词的理解。
徐立新
(2)因为双脚有严重残疾,9 岁的她,不能像其他孩子一样蹦蹦跳跳地去上学,就连稳稳当当地走都不行,她的脚踝处有明显的扭曲变形,脚掌根本着不了地,因此,身体的重量几乎都压在脚的外侧,每挪一步,她都是晃晃悠悠的。
(3)短短的一条巷子,她不知用了多长时间,才勉勉强强通过,总算大汗淋漓地挪到路口, 学校就近在咫尺,可此时,她的脸上却露出更加悲伤的表情——接下来的路,再没有任何可扒扶和借力的东西。
(4)她坐在地上,低头呜咽,乞求路人的帮助。
(5)这一幕看着让人揪心,终于有人过来帮忙了,把她扶了起来,打算送她到学校。可就在这时,一个面目狰狞的女人突然冲了上来,怒气冲冲地从路人的手中将她夺了下来。大声吼道:“自己走过去!”
(6)所有的人,都被女人的突然举动给吓呆了。她在一边开始大声哭泣,并且不愿意挪步,显然,她觉得眼前的这个女人太凶狠和无情。
(7)她的哭泣和不听从,引来女人更大的愤怒,开始使劲地推打她,一边打,一边怒问道:,你不觉得耻辱吗?每次都等待别人的帮助,你不觉得羞愧吗?你脚有残疾,难道心也有残疾吗?”
(8)没有人怀疑,女人就是她的母亲。她一边哭泣着,一边慢慢朝学校爬去,可这却招来了母亲更大的不满,母亲将她狠狠地拽了起来,怒吼道:是人就直立行走,只有动物才爬,给我堂堂正正地走过去!”
(9)直立行走,堂堂正正地走过去,对于她,该是多难呀!但是母亲全然不顾这些,在母亲的一声声怒责下,在接连摔倒14次后,她终于……
(10)此时,站在她身后的母亲,泪如雨下。
(11)此后,她宁可一次次地摔倒,也不愿意爬着去上学。因为母亲告诉过她,别人只能扶你一次,却不能永远扶着你……
(12)9年前,母亲遭遇难产,她成了不幸的孩子,医生的诊断是”,今生只能爬着走。那一刻,母亲伤心欲绝。为了帮她治病,母亲不顾一切地干活,什么累活脏活都愿意干,可女儿的病没有一丝的好转……
(13)母亲开始天天、月月、年年逼迫她坚强,甚至抛下所有的柔情,对她拳脚相加。为此,她吃尽了苦头,却学会了坚强。
(14)在她14岁那年,奇迹发生了,她居然能直立行走了,虽然还不是那么稳当,虽然偶尔还会摔一个小跟头,但比之从前,已经有天壤之别了。她在泪水和感激中终于明白,原来,母亲一直以来对她最狠心、最无情的”,恰恰是为了帮助她对抗和纠正命运对她的不公啊!寒微的母亲,从来都是心疼她的!
(选自《辽宁青年》2010年第3期)
1.文章第(10)段,站在她身后的母亲,泪如雨下。母亲为什么泪如雨下?
2.文章开头为什么反复强调米的距离”?
3.结合上下文,品味下列语句的含义。
(1)可就在这时,一个面目狰狞的女人突然冲了上来,怒气冲冲地从路人的手中将她夺了下来。大声吼道:!”
(2)在母亲的一声声怒责下,在接连摔倒14次后,她终于……
4.作者写“在她14岁那年,奇迹发生了,她居然能直立行走了”,引发了读者对什么问题的思考?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感受。
最新试题
- 1如图所示是在实验室进行氨气快速制备与性质实验的组合装置,部分固定装置未画出。(l)写出装置A中所发生的化学反应
- 2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钻(zuàn)探书札(zhá)采撷 (xié)焚膏继晷(guǐ)B.
- 3世界人口分布是很不均匀的,是否能够用迁移人口的办法,使世界各地人口平均分布?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
- 4朗读下面四个含“最后一课”的句子,说说它们分别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 (1)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读出____
- 5在如图所示的电路中两只电压表完全相同,其指针均指在刻度盘的中央,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A.通过R1的电流大于通过R2
- 6影响乳畜业的最主要两个因素是 和 。
- 7反应4A(g)+5B(s)=4C(g)+6D(g)在0.5L密闭容器中进行,30s内A减少了0.90mol,则此反应的速
- 8该图中黑点表示某资源的主要分布区。读图回答下面2题。小题1:该资源主要分布在A.各大洲沿海地区B.大气降水较多地区C.高
- 9比大而比小的所有整数是
- 10下列操作能达实验目的且符合实验室安全措施的是A.稀释浓硫酸,应将水慢慢注入盛有浓硫酸的烧杯中并搅拌B.酒精灯洒出的酒精万
热门考点
- 1如图是利用质量相等的Cu片和Ag片及500mL AgNO3溶液组成的原电池,一段时间后,正、负两极质量差为14g,若溶液
- 2厦门环岛路上有一巨幅标语“一国两制,统一中国”。下列关于“一国两制”表述错误的是[ ]A.20世纪80年代初针对
- 3右图是反射弧的结构示意图,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完成膝跳反射的传导路线是1→2→3→4→5B.只要此结构完整必然出现反射活
- 4Most 23-year-olds have not done enough in life to be worthy
- 5近年来我国东北、华北、华东地区持续发生多起扬沙和沙尘暴天气,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是[ ]A.大气污染的结果
- 6-12的绝对值等于( )A.-2B.2C.-12D.12
- 7设e1,e2是两个不共线的向量,AB=2e1+ke2,CB=e1+3e2,CD=2e1-e2,若A、B、D三点共线,求k
- 8Jim and Andy are standing at the bus stop and waiting for th
- 9The young teacher found it hard to _____ his explanation in
- 10(2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丝绸不仅仅是一个产品,也不仅仅是一个中国文化的符号,而是一个承载文化的载体。 某集团公司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