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初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现代文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恨  接连好几天,他发现它晚上老是在围墙石头边磨犄角,它浑身汗津津地卧在圈里头。  夜里,他躲在圈口,刚到半夜,他看见它用犄角挑...
题目
题型:同步题难度:来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接连好几天,他发现它晚上老是在围墙石头边磨犄角,它浑身汗津津地卧在圈里头。
  夜里,他躲在圈口,刚到半夜,他看见它用犄角挑开挡在圈口的栅栏,走了出来,他悄悄地跟着它出了村,钻进了山沟,左拐右拐……
  猛地,他惊呆了,也吓坏了,浑身发抖,连声气也出不来……他看见从沟里边仰头窜出来一只土豹子,毛森森的身子,绿幽幽的眼睛,血盆似的大口,一股呛人的腥味儿……无须互通姓名,它们一照面就交上锋了。
  豹有豹术,牛有牛招。
  一个是扑、抓、咬,一个是顶、撞、踢。
  它们是敌手,但他们的心是相通的,同怀一种坚定的意志,那就是必胜的信心,坚信自己一定会战胜对方,(      )在现在,(      )在将来,迟早有一天。
  豹的凶残狠毒,牛的倔强勇猛。
  凭着这些,它们顽强地拼搏着,真是势均力敌,互不相让,好一阵鏖战!直到残月西斜,曙色初露,才各自收住招法,一个走回山里,一个走出山外。
  他看了半宿,抖了半宿,尿了一裤子尿。
  苦思苦虑了一整天,他决定了。
  晚上,当磨犄角累了躺在圈里的时候,他偷偷把两把尖刀绑在它的犄角上。果然,在这天夜里,它把它的敌手置于死地了。
  第二天清晨,他在牛圈面前的碾盘上宰了那头土豹子,周围围了一大群人,人们一边听他眉飞色舞地演说,一边交口称赞着(它、他)——胜利者。
  当它看见他从自己的犄角解下那把尖刀的时候,它短促地叫了一声,尔后,它久久地望着那披在轱辘上的血迹未***豹皮。望着望着,它走了过去。
  它围着碾盘转了两圈,猛然,它一头撞在那披着豹皮的碾轱辘上,头骨碎裂,犄角折断,倒在了敌手的皮前面。
  这不幸的消息传出去之后,人们说,它是把豹皮当成土豹子才撞上去的,大家埋怨他不该粗心大意,把豹皮披在碾轱辘上。
1.第六段括号中填的一组词是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文意,从下面四组词中各选出一个词,编成文章情节提纲。
(1)鏖战  观斗  拼搏  (        )
(2)施计  受辱  ***敌  (        )
(3)误撞  撞碾  惊叫  (        )
(4)遗恨  非难  遭怨  (        )
3.牛与豹交锋时,文中描写牛的勇猛,其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结尾句,大家的埋怨是否正确?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写本文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不是……就是……
2.(1)观斗  (2)施计  (3)撞碾  (4)遗恨
3.突出牛坚信自己的力量,一定能战胜对手,也为下文牛恨他施计而撞死在敌手的皮前埋下伏笔。
4.不正确。牛之所以一头撞在披着豹皮的碾轱辘上是因为它知道了取胜并非凭自己的真正实力,而是主人在它头上绑了两把尖刀。
5.作者通过本文揭示了一个真理:竞争应是公平的。(意思对即可)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恨  接连好几天,他发现它晚上老是在围墙石头边磨犄角,它浑身汗津津地卧在圈里头。  夜里,他躲在圈口,刚到半夜,他看见它用犄角挑】;主要考察你对现代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①德国人发现他逃走了。他们一边跑到棚屋后边来追他,一边向他开枪。子弹没有打中目标。不过从当时的情况看来,逃脱是没有什么希望的。
  ②他刚跑进树林——悉意经营的、没什么灌木和杂树的法国树林——就听到周围都是追兵,互相吆喝着。他们分散开来,正在很有次序地进行搜索。声音从四面八方传来,看来抓住他只不过是时间问题了。他没有什么机会了。
  ③对,还有最后的一次机会。伞兵振作起来押了这一注。他拼命往回跑,避开一棵又一棵的树,离开树林,再次跑进田野。他跑过了棚屋,穿过院子,院子里还躺着那位被***害的法国人的尸体。这个美国兵又一次来到这户农家,敲响了房门。那位法国女人很快打开了门。她满脸苍白,泪眼模糊。他们面对面地,站了也许一秒来钟。她没有向她丈夫的尸体看上一眼,一直看也不敢看他一下。她直直地注视着这个美国青年的眼睛,他的到来使她变成了寡妇,孩子们变成了孤儿。
  ④“你愿意把我藏起来吗?”他问。
  ⑤“哦,当然啦。快!”
  ⑥她毫不迟疑地把他送回壁炉边的碗橱里。他在碗橱里躲了三天。法国农民的葬礼举行的时候,他是呆在那儿的。三天之后,诺曼底地区解放了,他得以重返部队。
  ⑦德国人再没有来过这户农家。他们想不到需要再来搜查这间房子,因为他们不理解他们所要对付的这种人民。也许,他们理解不了,人类的精神竟然能够达到这样的高度。两种勇气打败了他们——智胜他们的美国青年的勇气,和那位法国女人的勇气——她毫不犹豫地给了美国伞兵第二次机会。
1.第①段中的“目标”指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②段中的“有次序”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
2.“她没有向她丈夫的尸体看上一眼,一直看也不敢看他一下。”这是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他们面对面地,站了也许一秒来钟。”请体会句中“一秒来钟”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德国人再没有来过这户农家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①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有一位家庭妇女,人称伯诺德夫人。她身边只有两个幼小的儿女,为把德国强盗赶出自己的祖国,母子三人都参加了秘密情报工作。
  ②伯诺德夫人的任务是把收到的绝密情报藏好,等盟军派人前来取走。为了情报安全,她想了许多办法,但始终放心不下。最后,终于想到个绝妙的主意——把装着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中,然后把它插在一个烛台上。由于蜡烛摆在显眼的桌子上,反而骗过了德军________(A.严谨 B.严峻 C.严密 D.严厉)的搜查。
  ③一天晚上,屋里面进来三个德国军官。他们坐下后,一个中尉顺手拿过藏有情报的蜡烛点燃,放到少校军官前。伯诺德夫人知道,万一蜡烛点燃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蜡烛的秘密就会暴露,秘密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的生命将告结束。她看着两个脸色苍白的孩子,急忙从厨房中取出一盏油灯放在桌上。“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说着轻轻把蜡烛吹熄。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
  ④轻松的心情没有持续多久,那位中尉又把冒着青烟的烛芯重新点燃。“晚上这么黑,多点支小蜡烛也好嘛。”他说。
  ⑤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这时候,大儿子杰克慢慢地站起来,“天真冷,我到柴房去搬些柴来生个火吧。”说着伸手端起烛台朝门口走去,屋子顿时暗下来了。中尉快步赶上前,厉声喝道:“你不用蜡烛就不行吗?”一把夺回烛台。孩子是懂事的。他知道,厄运即将到来了。在斗争的最后时刻,他从容地搬回一捆木柴,生了火,默默地坐着。烛光摇曳着,发出微弱的光。此时此刻,它仿佛成了这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嗓子眼上,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
  ⑥突然,小女儿杰奎琳娇声地对德国人说道:“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小灯上楼睡觉吗?”少校瞧了瞧这位可爱的小姑娘,说:“当然可以。我家也有一个你这样年纪的小女儿。”杰奎琳镇定地把烛台端起来,向几位军官道过晚安,上楼去了。
  ⑦正当她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
1.“蜡烛的秘密就会暴露,秘密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句中前后两个“秘密”的意思一样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上下文,选择括号中合适的词语填在第②段的横线上。
3.第⑤段中,“他知道,厄运即将到来了”句中的“厄运”在文中具体是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那天晚上母子三人为了保护秘密情报所采取的具体行动。
如:大儿子杰克借口搬柴,端走烛台。
(1)伯诺德夫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女儿杰奎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理解。印着蝴蝶刺青的手
老狼3号
  日前,去N城办事,返城时乘坐了长途汽车。
  初春三月,正午的阳光格外明媚,照在身上、脸上暖洋洋的,让人觉得十分惬意。上车时人不多,我就选了一个中间的座位坐了下来。接着便不断有人上车来,或独自一个,或三两成群,不一会座位就坐满了,而我身边靠窗子的位置却始终没有人坐,临近开车时,忽见一个红衣女人飘然而至,稳稳地坐在了我旁边靠窗子的位置上。一阵异香扑鼻而来.我一阵心烦,我平素最讨厌浓妆艳抹的女人,总觉得这样的女人不稳重。可今天碰上了又坐得这么近,算是倒霉吧.我心里这样想着,身子故意地往外挪了挪。红衣女人似乎察觉了我的表情和动作,伸手从包里面拿出一面镜子,自顾自地照了起来。我更加讨厌起了她那种自我欣赏的劲头,可她依旧浑然不觉,不时做着这样那样的表情。
  汽车开始沿着高速公路快速地奔驰起来,颠簸中,我无意间瞥见她那只拿着镜子的手上有一只清晰的蝴蝶刺青。这更加重了我的厌恶感.也越发觉得坐在我旁边的这个女人不像是好人。汽车在运行中不时地颠簸摇晃,仿佛摇篮一样,让人不知不觉产生困意。我和朋友喝了些酒,就越发觉得困顿了。迷迷糊糊间,感觉一束阳光直照在脸上.晃得睡不了觉。我抬起身子,伸手把窗帘拉了过来,没想,一松手,那窗帘又自动地弹了回去。如此三番,依旧拉不上。没办法.我只好回到座位上坐好。红衣女人看了看我,没有说话。我勉强闭上眼睛,迷糊间,突然感到眼前暗了下来.也许是公路转了个方向吧,没一会儿,我竟迷迷糊糊地睡着了。不知过了多久,我睁开眼睛,惊讶地看到那只印着蝴蝶刺青的手正紧紧地按着窗帘。我一下就明白了。原来这一路上就是她用手按着窗帘为我遮挡着阳光。蓦然,一股暖流涌遍了全身,我开始后悔,后悔自己先前对她的种种猜测。我不知该说些什么才好,只是傻傻地朝她笑了笑,笨拙地说了两个字:谢谢!红衣女人没有说话,微笑地低着头。那只印着蝴蝶刺青的手,自然地搭在椅子的里侧扶手上,蝴蝶不大,仿佛一朵娇嫩的鲜花。
  旅程很快到了终点,我们一前一后下了汽车。我忽然很想问她一些什么,电话或者QQ……但终于我什么也没说,只站在汽车旁边目送她,那个蝴蝶刺青在阳光下画着蓝色的弧线,渐渐地远去……(选自文章阅读网,有删改)
1.文章以“印着蝴蝶刺青的手”为题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二段画线句是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认为文中的“红衣女人”是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翅造人物主要用到了什么写作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理解。母亲的那双脚
三棵树
  母亲生在农村,小的时候,家境贫寒,夏季里,常常是赤着脚度过的。
  长大进城后,母亲是装卸队长。工作不分白天黑夜,经常在熟睡时被叫醒。最累的工作是扛大米和棉花包,大米通常四袋摞一起,棉花包一般都是二三百斤,必须一口气扛到指定的位置。许多人累跑了,只有母亲和少数的人坚持下来,她常自豪地说:这双脚,劳苦功高!
  母亲的脚很白,很美,干净而有力量,无论多累,她的步履总是那么轻盈。母亲的脚,是在那一天,就是在父亲去世的那一天,变得沉重起来了。那一年,母亲才33岁,我9岁,弟弟5岁,妹妹才一岁……
  父亲为保护他徒弟因工牺牲,面对三个幼小的孩子,面对未来的生活,母亲陷入了绝望。
  曾几何时,母亲用颤抖的手去触摸电线,母亲泪眼朦胧地迎面扑向飞驰的列车……每次都是我紧紧地拽着母亲的衣角,纤弱而无助。母亲常常呆呆地伫立在父亲的坟头,任风雪凝固了双眼的泪滴,任寒风冻僵了那美丽的却又无比沉重的双脚。当我的脚也跟着冻僵的时候,母亲把我的小脚揣在她的怀里,母子相拥着哭成了泪人。
  挨过那段最艰难的日子,母亲又重新鼓起了生活的勇气,不是为她自己,而是为了她的孩子们。这双脚,在沉默中走上了漫漫旅程……
  我上高中后,母亲就更加辛苦了,黑黑的秀发中,多了许多沧桑的银丝。
  高考那年,母亲为给我补养身体而养了头猪,常常需要到几里远的荒郊野外,去割猪草。怕打扰我们的学习,她一般不让我们跟着,唯有周日休息,我坚持着和母亲一道去。自此,我开始喜欢上了落日,喜欢上了雨后的彩虹,那个时候,在夕阳的余辉中,在雨后的彩虹下,母亲的背影是多么美丽。
  永远都不会忘记那个夜晚,不见母亲回来,弟弟妹妹急得不知该怎么办,见我上晚自习回来,都哭着奔过来。路,弯弯曲曲,坎坷不平,星星和月亮都隐匿了形迹,兄妹三人手牵着手,在旷野里大声地呼喊妈妈……终于找到了母亲,她疲惫至极,几乎连走路的力气都没有了。我扛着那一大筐猪草,默默地走在母亲的背后,眼泪簌簌地落下来……回到家,母亲的脚正流着血,我小心翼翼地给母亲用温水洗了脚,又轻轻地涂上了药膏,这是我生平第一次给母亲洗脚……我暗暗发誓:“一定要为了母亲,好好读书!”
  我如愿以偿地上了大学,再后来,弟弟和妹妹也相继考进了大学。供孩子读书,母亲几乎耗尽所能。我和弟弟都声明今后成家立业不再要家里的一分钱。母亲默默地看着我们,没说什么,只是带着那双受伤的脚,又开始了新的跋涉——做小买卖——卖瓜子。数九寒冬,在凛冽的风中煎熬,帽子上挂满了冰茬,只露出两只期盼的眼睛,在无尽的夜色中的总是那匆忙的背影。她一分钱、一角钱地积攒着……
  毕业后,我当了数学教师。结婚时,我没有要母亲的钱,我又怎么忍心要那些母亲用带着伤痛的脚走出来的那份血汗钱呢!最后,母亲终于同意把钱留着供妹妹读完大学。
  如今,生活条件好了许多,但母亲的脚和腿,却因劳累患了风湿,兄妹们都争着给母亲买药,也常常逼着母亲吃我们带回的营养品,可病魔却也永远纠缠着她了,看着母亲拖着沉重的腿脚,多想替母亲承担那份煎熬!
  前几天,忽然接到妹妹的电话:“哥哥,我已经从妈妈那里套出了她的生日……”
  我已在心里计划:“妈妈,今年是您的六十大寿,在您过生日的那一天,我要再为您洗一次脚。”
  在人生的旅途上,您那双脚踩出的足迹是对我永远的激励。(选自“好心情”原创文学网,有改动)
1.本文围绕着“母亲的那双脚”主要写了哪几件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画线的句子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作者童年的记忆里,母亲的脚步总是那么轻盈,后来经历家庭不幸,母亲的脚步变得沉重,脚步折射了家庭的变化,也反映了母亲的心理变化,你能简要分析一下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尾说“您那双脚踩出“的足迹是对我永远的激励”,激励“我”的到底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用“母亲”或“母爱”作为话题,写一段话,说说你渎此文后的感受,50字左右即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麦黄黄 杏黄黄
李翔
  ①父亲要出山做麦客去了。
  ②他穿一身洗得发白的蓝布衫,头戴一顶半旧的草帽,手握镰刀,肩上挎着塞满干粮的黄挎包,对母亲说:“今年想走远些,多挣几个,赶麦子搭镰了再回来。”父亲见我在被窝里骨碌骨碌地转着眼珠,指着腰间的黄挎包说:“听话,好好念书,到时候给你买一口袋杏子回来。”
  ③父亲做过多年的麦客。每次回来,他都会喜形于色地打开挎包,伸手抓出黄亮黄亮的叫人一见就直流口水的杏子分给我们。“咔嚓咔嚓”地嚼着杏子的时刻是多么舒心美妙呀!
  ④自打父亲离家后,妹妹每隔两天就仰起小脸问母亲:“爸爸啥时回家呀?”母亲摸着妹妹的羊角辫说:“去地里看看,啥时麦子黄了,你爸爸就回来喽!”我和妹妹便飞跑到山顶的地里去看麦子。可那一片片的麦地跟周围茂密的灌木丛一个颜色……
  ⑤下过一场透雨,接着又暴晒了好多天,麦子真的熟了。村里出去做麦客的人相继回了家,可父亲一点消息都没有。母亲急了。
  ⑥蚕老一时,麦熟一晌。我家的麦子能搭镰了,若再等下去……母亲心焦似火。第二天一早,母亲带领我们上了地。整整折腾了三天,才勉强割了三亩来地。母亲心焦了。
  ⑦第四天天快黑时,跟在身后拾麦穗的妹妹突然举起小手喊道:“快看呀,爸爸回来啦,有杏子吃啦!”我赶快抬起头看,不见人影,却忽然发现身后未割的麦子一阵潮水般涌动,有人在麦浪里伏腰挥镰。“哦!是爸爸,爸爸回来啦!”我和哥哥不约而同地叫出了声。母亲两眼霎时湿润了。父亲很快赶了过来,在他身后排着一列士兵般的麦捆子,一件件扎得结结实实、整整齐齐的。父亲对我们苦涩地笑一笑,淡淡地说:“路上耽搁了,回来晚了……”
  ⑧我骤然觉得父亲陌生了许多,才二十来天工夫好像隔开了好多年,蓬乱的长发上蒙着厚厚一层尘土,颧骨山崖般凸出来,脸颊水坑一样陷进去,暗淡无光的眼珠一下子掉进了又深又大的井口似的眼眶中;裤腿裂开一道大口子,一尺来长的灰布条有气无力地耷拉在膝盖上。妹妹兴奋地一把抓住挎包翻了个底朝天,见什么也没有,“哇”的一声哭了。父亲擦把汗,手笨拙地伸进瘪瘪的裤兜,费力地摸索出一个皱巴巴的塑料袋。他提起袋子一角小心翼翼地往手心里倒,骨碌一下滚出一个黄澄澄的大杏子。父亲用手掌托着这颗孤独的杏子,仿佛托羞一座巍峨的大山,手微微有些颤动,好大一会才嗫嚅着说:“活难寻……没挣下钱……生了病……买了一颗……好赖尝一点……”说着父亲把杏子给了妹妹。妹妹反倒不好意思起来,用婆娑的泪眼看看手里的杏子,走到母亲跟前举着杏子说:“妈,你吃吧。”母亲把杏子凑到唇边轻轻沾了沾,然后塞给了我。我紧紧地攥住这颗温热的杏子,望着父亲那张瘦削、苍凉又略显惭愧的脸,悲切地说:“爸爸,还是你吃吧,我吃杏仁。”父亲接过杏子在牙上碰了碰,说:“多好的杏,真甜哩。”父亲说着把杏子随手给了哥哥。哥哥小心地用门牙微微咬破一点皮,舔舔舌尖,咂吧咂吧嘴,又塞给了妹妹。
  ⑨原来,那年渭河沿岸有了不少收割机,雇麦客的人少了,父亲没找到活。正要回家,遇到一个孤单无助的老婆婆。父亲二话没说,一口气帮老婆婆收割、拉运、碾打完毕,没收一分钱。返回的路上淋了雨,发烧了。父亲用仅剩的一分钱买了这颗杏子揣在兜里,赶了两天两夜的路,才回到二百多里外的家。
  ⑩那颗杏子在妹妹手心里宝贝似的攥着,到第二天晚上才吃完。第二年春天,我家门前的院子里长出了一棵小小的杏树苗。至今,那棵杏树还长在我家的院子边上,长在我的记忆里。(摘自《散文百家》2009年第1期,有删改)
1.第⑦段中,“父亲”为什么“苦涩地笑”,又“淡淡地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⑧段中,“父亲用手掌托着这颗孤独的杏子,仿佛托着一座巍峨的大山”,如何理解这个句子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⑨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