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题型:月考题难度:来源:
他回国以后,完全靠自己的工资生活,一级教授一个月三百元多一点。除了工资之外,他还有一些稿费收入,晚年也曾得到过较大笔的科学奖金。但他把自己所得几笔较大的收人统统捐了出去。这包括:他的《工程控制论》1958年中文版稿费,千元以上,这在当时是一个普通干部两年的收入,捐给了中国科技大学力学系,资助贫困学生买书和学习用具。一九六二年前后,他的《物理力学讲义》和《星际航行概论》先后出版,稿酬有好几千元。这在当时简直就是一个“天文数字”。那时还处在“三年经济困难时期”,人人都屹不饱肚子,钱学森一家和全国人民一样,也是勒紧裤带过日子。但是这么一大笔钱并没有使钱学森动心。当他拿到这两笔稿费时,连钱包都投打开,转手就作为党费交给了党小组长。
一九七八年钱学森又交了另一大笔党费。当时“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开始落实各方面的政策。钱学森的父亲钱均夫老先生原在全国政协文史委员会上班,一九六九年去世。因为“文化大革命”的冲击,从一九六六年就不发工资了,直到去世,三年未领到一分钱工资。一九七八年落实政策,补发了三干多元的工资。钱学森是钱均夫惟一的儿子,自然有权继承。但是钱学森认为,父亲已去世多年,这笔钱他不能要。退给文史委员会,人家拒收,怎么办?钱老说,那我只有作为党费交给组织。后来这三千多元也交了党费。
钱学森曾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长、副院长,第七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国防科委副主任,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中国科协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要职,其地位不可谓不高。但钱学森对这些“官位”一点也不在意。要不是工作的需要,他宁可什么“官”也不当。他常常说:
“我是一名科技人员,不是什么大官,那些官的待遇,我一样也不想要。”所以,他从不爱出席什么开幕式、闭幕式之类的官场活动,只喜欢钻进科学世界,研究学问。在这方面若有所得,就十分高兴。他常说:“事理看破胆气壮,文章得意心花开。”
1、阅读所选文字,请简要概括本段所写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中说“钱学森曾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长、副院长,第七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国防科委副主任,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中国科协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要职,其地位不可谓不高。”但是钱学森对这些却一点也不动心,联系课文,你是怎么理解这段话的?这些表现了钱学森怎样的科学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课文内容,请你谈谈钱学森是怎样的一个人?假如有一天,你也是一个学业有成的年轻有为的科学家,你会怎样去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2、说明了钱学森对科学之外的东西无所求,一心扑在科学事业上。研究科学,抛除杂念的科学精神。(意对即可)
3、钱学森是一个对金钱看得很淡漠,对科学事业高度负责,具有爱国精神的科学家。(结合自己实际谈谈即可。)
核心考点
试题【 钱学森一生对金钱看得很淡漠。他当年放弃在美国的优厚条件,坚决要求回到各方面都还十分落后的祖国,就是为了和祖国人民同呼吸、共患难,用他的知识和智慧建】;主要考察你对现代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我很欣赏一位英国建筑历史学家关于“建筑”的议论。在他看来,当一个穴居人为了更舒服在洞口挂上几张皮子的时候,或当牧民用根柱子支起兽皮搭帐篷的时候,“建筑”并没有开始。只有当人类将自己与他的建筑视为一体和引以自豪时,并且比单纯的需要更进一步——他开始关心他的建筑外观之时,“建筑”才真正开始。这位建筑历史学家甚至认为,在建筑史中,应该排除那些仅仅是“房子”的房子,并且明确在“房子”与“建筑”之间必须有区别。
“‘建筑’是一种艺术,因而它在某些方面是人类或建造者的表现。”这位英国学者说。
梁思成恰恰在这方面拥有了建筑的灵魂。他以做学问起步,从枯燥的架构分析、材料分析、形状勾勒等等专业常识,走进了包容历史与现实的人类精神。这样,他对建筑历史的描述,已不能仅仅视为单一的学问。只有他真正了解那些古建筑的价值,因为他把它们和创造它们的人的精神视为一体。
1、文章中,作者说,梁思成拥有了“建筑的灵魂”,结合所选文字,请你谈谈这个“建筑灵魂”的具体内涵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城乡建设的步伐大大加快,大拆大建,许多文化古迹顷刻间荡然无存,请你结合课文,谈谈这种“建筑灵魂”是否还适宜于二十一世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从表现方式的角度,评析以下这段文字。
“古建筑在他眼中,永远是有生命的物体。一砖一瓦,一根立柱,一处斗拱,一幅雕像,都是活生生的存在。当他攀登木塔时,当他考察一座座石桥时,当他观看北京城墙时,他决不是一个冷静的旁观者,而是将自己的全部生命,与他所接触的对象融为一体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文第二段明确了“房子”与“建筑”之间的区别,那么,你认为他们之间的差别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郭 枫
薄暮时分,独坐在学校操场的草地上,在空旷静寂之中,我感觉今天的黄昏极美。
天气新晴,料峭的春寒,抖落在薄暮里,仍有沁人的凉意。夕阳,挂在脱尽了叶子的凤凰树上,许是奔波了一整天的缘故,光线里已经没有了热和力,却充满了梦幻的色彩。整个操场,黄橙橙、亮晶晶,像撒上一层金沙似的。天上云霞更美,空气的每一个粒子,都染上了颜色,跳跃着,流动着,分秒之间便有种种奇妙的变化。华丽的金、鲜明的橙、酡醉的红、神秘的紫……从夕阳的中心向四外荡漾开,幻化成一片绚丽的异彩。可是,每一种颜色都带着黄蒙蒙的底子。这种黄,像秋叶一般的冷艳,也像秋叶一般渲染着浓郁的落寞;整个大地,整个天空,都笼罩在这奇瑰的光之网里。
夕阳真美!美得多么令人心悸。
安谧的校园,被暮色浸透。细柳、扁柏、小池、曲径……一切都蒙上凄迷的调子,带着些凉薄的意味。独有一圃大理菊却盛放着,蓊蓊郁郁地开出一片花海。在沉沉的夕阳影里,鲜明极了。那些硕大的花朵,每一朵都像一团火球,逼近去凝视,火球中含蕴着生命的烈焰,让人有灼热的感觉。花朵的颜色缤纷:粉白色的那种固然娇媚,深紫色的那种固然艳丽,不过,有一种橙红色的更让我喜爱。这种花,也不知道每一朵是由多少花瓣组成的,但见一圈一圈的花瓣,密密的排列着;中心是耀眼的赤红,向外层展开去,花瓣渐渐变大,颜色渐渐变淡,最外一层,乃变成明亮的橙黄了。花瓣,毛茸茸的,闪着丝绒般的亮芒;却又透明得像玻璃似的流转着夺目的晶莹。
这一圃大理菊,怎会开得如此茂美呢?也许,这就是春花对生命的讴歌吧!
散步在花径上的女孩是谁呢?十七八岁吧,还正是白色小马般的年龄,春云初展般的面容,却偏爱拢起一绺闲愁,轻锁在眉峰上,她有时低头寻思,有时向天边凝望,是在想什么,还是在期待什么?是要一个多彩的梦,还是要一个灿烂的明天?她的眼睛闪动着光芒,小小的唇紧闭着,倔强而高傲,绛色的夕阳映照着她红润的面庞,夸耀着一个蓬勃的生命。晚风吹拂,飘动着她的头发也飘动着她的衣裳,她轻盈地漫步在花径间,好像踏着无声的旋律在舞蹈!
她是谁?这不必追问,她是青春的形象。
太阳沉得更低了,已敛尽了光芒,红通通地,像一轮又大又圆的月亮。它被淡蓝的暮云烘托着,庄严而祥和地步向沉静的世界。
白昼即将尽了。
大理菊仍热情的燃烧着。
女孩还留连在晚霞中。
独在夕阳里,在朦胧的光影中,我的心灵却被眼前的这三件事物——落日、花朵和青春——启发得清朗了。
你觉察到么?在宇宙间一切事物都有其相似的一面。伟大如太阳,冉冉初升时何等辉煌!日正当中时何其壮烈!可是,当它散尽了热力,失去光芒之后,仍将归于平淡。渺小如花草,当其默默地钻出地面,平凡的样子,虽不能邀得人们的一顾,但在生命力展开的一刻,却灿烂得令人目眩!而后便萎落飘零了。人,谁没拥有过可傲的青春呢?可是谁也不能扭转那自然的大手,终将走上衰老的归宿,然而,我们又何必遗恨?不见那落下去的夕阳,是多么和平静美么?不见那怒放的春花,是多么热烈、疯狂么?我们生活在天地间的人,若能献出自己的热力,如骄阳之壮烈;若能展现自己的热爱,如春花之绚丽;那么,生活过而非白活,热爱过而有真爱,短暂的一生便不只是一生。
独在夕阳里,昼和夜的羽翼同时覆盖着我,我感到昼的光明也感到夜的阴暗,感到时间的短促也感到生命的无限。恍惚间,我已不是我。我,和那些花草,那些树木,那流荡的云,那吹拂的风:是同样的存在。紫色的雾升起了,包笼了所有的形象。一切,渐渐地、模糊,渐渐地、不见。
1、作者“独坐夕阳里”,看到的三件事物各具有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
①夕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大理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女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认真阅读本文后,怎样理解“恍惚间,我已不是我”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商隐说:“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请比较李商隐与本文作者郭枫面对夕阳时所流露的感情又有何异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加线句子说“我的心灵”被“启发得清朗了”,从文章内容看,你认为作者得到了哪些启发和感悟?至少答出两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语言清新优美,含蓄深沉。请举例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天气新晴,料峭的春寒,抖落在薄暮里,仍有沁人的凉意。夕阳,挂在脱尽了叶子的凤凰树上,许是奔波了一整天的缘故,光线里已经没有了热和力,却充满了梦幻的色彩。整个操场,黄橙橙、亮晶晶,像撒上一层金沙似的。天上云霞更美,空气的每一个粒子,都染上了颜色,跳跃着,流动着,分秒之间便有种种奇妙的变化。华丽的金、鲜明的橙、酡醉的红、神秘的紫……从夕阳的中心向四外荡漾开,幻化成一片绚丽的异彩。可是,每一种颜色都带着黄蒙蒙的底子。这种黄,像秋叶一般的冷艳,也像秋叶一般渲染着浓郁的落寞;整个大地,整个天空,都笼罩在这奇瑰的光之网里。
夕阳真美!美得多么令人心悸。
安谧的校园,被暮色浸透。细柳、扁柏、小池、曲径……一切都蒙上凄迷的调子,带着些凉薄的意味。独有一圃大理菊却盛放着,蓊蓊郁郁地开出一片花海。在沉沉的夕阳影里,鲜明极了。那些硕大的花朵,每一朵都像一团火球,逼近去凝视,火球中含蕴着生命的烈焰,让人有灼热的感觉。花朵的颜色缤纷:粉白色的那种固然娇媚,深紫色的那种固然艳丽,不过,有一种橙红色的更让我喜爱。这种花,也不知道每一朵是由多少花瓣组成的,但见一圈一圈的花瓣,密密的排列着;中心是耀眼的赤红,向外层展开去,花瓣渐渐变大,颜色渐渐变淡,最外一层,乃变成明亮的橙黄了。花瓣,毛茸茸的,闪着丝绒般的亮芒;却又透明得像玻璃似的流转着夺目的晶莹。
这一圃大理菊,怎会开得如此茂美呢?也许,这就是春花对生命的讴歌吧!
散步在花径上的女孩是谁呢?十七八岁吧,还正是白色小马般的年龄,春云初展般的面容,却偏爱拢起一绺闲愁,轻锁在眉峰上,她有时低头寻思,有时向天边凝望,是在想什么,还是在期待什么?是要一个多彩的梦,还是要一个灿烂的明天?她的眼睛闪动着光芒,小小的唇紧闭着,倔强而高傲,绛色的夕阳映照着她红润的面庞,夸耀着一个蓬勃的生命。晚风吹拂,飘动着她的头发也飘动着她的衣裳,她轻盈地漫步在花径间,好像踏着无声的旋律在舞蹈!
她是谁?这不必追问,她是青春的形象。
太阳沉得更低了,已敛尽了光芒,红通通地,像一轮又大又圆的月亮。它被淡蓝的暮云烘托着,庄严而祥和地步向沉静的世界。
白昼即将尽了。
大理菊仍热情的燃烧着。
女孩还留连在晚霞中。
独在夕阳里,在朦胧的光影中,我的心灵却被眼前的这三件事物——落日、花朵和青春——启发得清朗了。
你觉察到么?在宇宙间一切事物都有其相似的一面。伟大如太阳,冉冉初升时何等辉煌!日正当中时何其壮烈!可是,当它散尽了热力,失去光芒之后,仍将归于平淡。渺小如花草,当其默默地钻出地面,平凡的样子,虽不能邀得人们的一顾,但在生命力展开的一刻,却灿烂得令人目眩!而后便萎落飘零了。人,谁没拥有过可傲的青春呢?可是谁也不能扭转那自然的大手,终将走上衰老的归宿,然而,我们又何必遗恨?不见那落下去的夕阳,是多么和平静美么?不见那怒放的春花,是多么热烈、疯狂么?我们生活在天地间的人,若能献出自己的热力,如骄阳之壮烈;若能展现自己的热爱,如春花之绚丽;那么,生活过而非白活,热爱过而有真爱,短暂的一生便不只是一生。
独在夕阳里,昼和夜的羽翼同时覆盖着我,我感到昼的光明也感到夜的阴暗,感到时间的短促也感到生命的无限。恍惚间,我已不是我。我,和那些花草,那些树木,那流荡的云,那吹拂的风:是同样的存在。紫色的雾升起了,包笼了所有的形象。一切,渐渐地、模糊,渐渐地、不见。
1、作者“独坐夕阳里”,看到的三件事物各具有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
①夕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大理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女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认真阅读本文后,怎样理解“恍惚间,我已不是我”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商隐说:“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请比较李商隐与本文作者郭枫面对夕阳时所流露的感情又有何异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加线句子说“我的心灵”被“启发得清朗了”,从文章内容看,你认为作者得到了哪些启发和感悟?至少答出两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语言清新优美,含蓄深沉。请举例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黄安详
②贬居黄州的次年(1081年),在友人马梦得的帮助下,苏轼请得了一块荒地,开始了他的田间劳作生活。据陆游《入蜀记》:“自州门而东,冈垄高下;至东坡则地势平旷开豁,东起一垄颇高。”由此,“东坡”便以其朴实的面目走进了苏轼的生活,也走进了民族的记忆──它只是一片土地,一片贫瘠荒芜的土地!
③在中国古代历史上,能接近土地的诗人并不少,但在真正地步入仕途、成名成家后依然能走近土地的,就微乎其微了。苏轼当是其中的一位。虽然我们很难想象那双拿惯了纸笔的双手是如何笨拙地使用锄头的,但我们确实可以从诗作中看到他很投入地参加了生产劳动。《东坡八首》记载了一幅幅清新的画面:“崎岖草棘中,欲刮一寸毛。”诗人正准备薅锄杂草。“喟然释耒叹:我廪何时高。”诗人正释耒长叹,由衷感慨耕作之不易。
④黄州五年,是苏轼人生旅程中最凄凉、最痛苦、最寂寞的日子,但是,困境中的苏轼为自己找到了一条出路,找到了一块属于自己的土地。繁杂的农活给诗人不仅带来了一身的劳累,也带来了田间的收获(以填饱他“不合时宜”的肚皮),而且还带来了精神上的满足和快乐。《东坡》一诗是这样写的:“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地,自爱铿然曳杖声。”我们从“野人”一词中体会出了诗人的幽默和自嘲,从“莫嫌”和“自爱”中读出了旷达和恬淡,从“铿然曳杖声”中听到了一位智者与自然的交流。这首充满乡土气息的诗歌说明这位落魄的诗人已将自己的根深深地扎进了土地,固执地在土地中寻找着生活的乐趣和精神的寄托。
⑤由此,不禁联想到了另一位同样高智商的诗文大家。读起《柳子厚墓志铭》的时候,我们心中不由顿生凄凉!清幽冷峻较之于豁达放旷,不只是文学风格之异,还是一种心胸之别。在惋惜这位唐宋文学的先贤最终没能从永州的阴影中走得更远之时,我们不由要为苏轼赞叹了!“此心安处是吾乡”,这是我们何敢企及的境界呀!他不仅走出了黄州,还走向了更远的惠州(今广东)和更更远的儋州(今海南)。当苏轼手把犁锄垦荒于东坡的时候,他的心胸就像土地一般无限地延展开了,而无端的中伤、恶意的毁谤、曾经的羞辱等等,就如冰雪般在这片土地上消融殆尽。此时,我们应当意识到中国的历史上不仅是多了一位“东坡居士”,更是多了一位思想者和艺术家。
⑥似乎是冥冥苍天特意安排了苏轼──这位民族的杰出子民──在蒙受了巨大冤屈之后,去完成一项开辟宋代文学新纪元乃至中国文学新纪元的伟大创举。苏轼在黄州留给我们的不只是数亩开垦的农田,也不只是一个凄美的故事。当他的趾甲缝里塞满了东坡上的泥土、他的才情和黄州土地相融合、他的胸襟和赤壁之水相互激荡的时候,便意味着《赤壁怀古》和《赤壁赋》的诞生,意味着宋代文学走向了一个新的里程。
⑦又一个“不知东方之既白”的夜晚,我们与东坡相会于书卷中,倾情地阅读着这块永远读不完、读不透的土地。东坡之于苏轼,就如南阳之于孔明、成都之于杜甫、岳麓之于朱熹、桐城之于姚鼐……在一次又一次反复的吟诵中,我们对世界、对生命、对完美、对缺憾的体察一天一天地深化,直到有一天,我们发现,东坡与苏轼一起最终成为了我们精神的源泉与归宿。
⑧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土地!
1、第一段中说“它与我们浪漫的想像竟是那么的遥远”。作者这样说的理由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语境,说说“由此,‘东坡’便以其朴实的面目走进了苏轼的生活,也走进了民族的记忆”这句话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你的积累,请根据画线句子仿写。
例句:东坡之于苏轼,就如茅庐之于孔明、岳麓之于朱熹。
仿写:东坡之于苏轼,就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为什么要写到读《柳子厚墓志铭》时候的凄凉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直到有一天,我们发现,东坡与苏轼一起最终成为了我们精神的源泉与归宿。”结合全文,你认为我们可以从东坡和苏轼那里汲取哪些精神营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大概是物以稀为贵罢。北京的白菜运往浙江,便用红头绳系住菜根,倒挂在水果店头,尊为“胶菜”;福建野生着的芦荟,一到北京就请进温室,且美其名曰“龙舌兰”。我到仙台也颇受了这样的优待,不但学校不收学费,几个职业还为我的食宿操心。我先是住在监狱旁边一个客店里的,初冬已经颇冷,蚊子却还多,后来用被盖了全身,用衣服包了头脸,只留两个鼻孔出气。在这呼吸不息的地方,蚊子竟无从插嘴,居然睡安稳了。饭食也不坏。但一位先生却以为这客店也包办囚人的饭食,我住在那里不相宜,几次三番,几次三番地说。我虽然觉得客店兼办囚人的饭食和我不相干,然而好意难却,也只得别寻相宜的住处了。于是搬到别一家,离监狱也很远,可惜每天总要喝难以下咽的芋梗汤。
③从此就看见许多陌生的先生,听到许多新鲜的讲义。解剖学是两个教授分任的。最初是骨学。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载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道:——
④“我就是叫作藤野严九郎的……。”
⑤“我因为听说中国人是很敬重鬼的,所以很担心,怕你不肯解剖尸体。现在总算放心了,没有这回事。”
⑥但他也偶有使我很为难的时候,他听说中国的女人是裹脚的,但不知道详细,所以要问我怎么裹法,足骨变成怎样的畸形,还叹息道,“总要看一看才知道。究意是怎么一回事呢?”
1、作者为什么只记得“日幕里”和“水户”?这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把日本职员的“操心”说是“好意难却”,联系下文看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大概是物以稀为贵罢”中的“大概”对表达意思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⑤⑥两段表现出藤野先生怎样的思想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③至⑥段看,课文在写人上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张绪佑
时届不惑之年,数登庐山忽而想起欲识庐山真面目,领悟人生的真谛妙心,莫过于登庐山去观云。
虽非“五岳”之列,却有“庐岳”之誉的千古名山,绝少有无云之日,这正是无与伦比的庐山美色。恰如无纱巾则无少女之美,无云雾则无庐山之秀。庐山观云,可怡情自得,静心养志。
庐山的云瞬息万变。时而团团如轮,时而飘飘如丝。时而绵绵如雪,时而漫漫如絮,于姿百态,妙不可言。假如独伫立于含鄱口之间,观万里绵云,其白如雪,其光如银,其阔如海,在阳光下涌动翻腾,此刻有如行舟大海。四面波涛,只觉心情自由任去来,不复有别的世界。
登上文殊台,抚松坐石。但见碧天白云,微风东来,云气舒卷,动或如烟,静或如练。在松石之间穿梭染织,不为山风所动,这使人想起禅宗的一句话“八面风吹不动天边月”。人间的兴衰、毁誉,苦乐,又岂能动摇得了一个人的真正意志?
庐山的云美而不妖。锦绣谷的云更是洁白轻盈,美不能誉。舒逸如仙女天使,淡泊如隐士逸人。但见那数十里峡谷,白云出岫,山气横溢,忽而奇峰兀见,忽而绝壁洞明,忽而千峦中断,忽而万壑合冥。漫游在山谷之中,-路与云相抚,有如天上同行,恍惚云就是我,我就是云。只是云静静地飘在天上,我静静地活在世上罢了。
庐山的云美而不俗。陶公采菊见南山时,叹谓:“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面对庐山的云,任何心境都是可寄托的。“岩白云尚屯,林红叶初陨”。白居易所见庐山的云,是休闲的;“宗岩吐清气,幽岫栖神迹”,慧远大师见的庐山云,则是悠悠神游的了。《春秋公羊传》里称,云是石头吐出来的气。庐山的云虽从洞里来,却能无拘无束,任意挥洒,达到忘我境界。此刻 我与云相抚伴行,默默无语,却似乎“言而无言,无言而言”,一脉相通。欧洲有位哲学家说 过:“人的语言由沉默而来,并且又回复到沉默。”默是自然的本来面目,静是难得的人生意境。
人生如行云,看似有,握似无,来去匆匆。假如烦恼的人吐出的气是云的话,那么,也能给人以美的想象,终究会与庐山的云汇聚。起,凝结成雨,飘然洒浇在万物之间……(选自《散文选刊》)
1.作者登庐山观云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总写庐山的云有哪些特点?(用自己的话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语境理解:
(1)作者引用禅宗的一句话“八面风吹不动天边月”来比喻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说“庐山的云美而不妖”,这里的“美”和“不妖”分别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写“庐山的云美而不俗”,其实是在写自己,从文中可以看出作者的人生体验和追求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新试题
- 1已知a,b,c,d都是正数,S=aa+b+d+bb+c+a+cc+d+a+dd+a+c,则S的取值范围是______.
- 2图中甲位于华北平原,乙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读图回答下题。小题1:下列现象中,甲、乙两地共有的是A.广泛种植水稻B.水运发
- 3有的花能散发出香气,其作用是 [ ]A.招引动物来采摘 B.招引昆虫来传粉 C.美化自己 D.招引昆虫来采蜜
- 4电源电压保持不变,当S闭合时,灯L正常发光,当S断开时 [ ]A、灯L变亮 B、灯L变暗 C、灯L亮度不变 D、
- 5如图,在Rt△ABC中,AB=AC,D、E是斜边BC上两点,且∠DAE=45°,将△ADC绕点A顺时针旋转90°后,得到
- 6如图,在倾角为θ的光滑斜面上,存在着两个磁感应强度大小为B的匀强磁场,磁场的宽度MJ和JG均为L,一个质量为m、电阻为R
- 7图6为“中国某种工业分布图”,读图并结合有关地理知识回答14—16题。 小题1:此种工业部门极可能是A.纺织工业B.煤炭
- 8计算:12×3-(12)-1+(2009+2)0
- 9下列符合“北半球、东半球、低纬度”三个条件的是( )A.25°S,25°EB.15°N,150°EC.34°S,15°
- 10若a,b为整数,c为正整数,且(ab)c=9,求a+b+c的值.
热门考点
- 1【题文】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2当代国际社会最基本的成员和国际关系的主要参加者是A.跨国公司B.国际组织C.主权国家D.民族和地区
- 3如图,半径为5的圆O中,如果弦的长为8,那么圆心到的距离,即的长等于
- 4过定点P(1,2)的直线在x轴与y轴正半轴上的截距分别为a、b,则4a2+b2的最小值为______.
- 5长在路边的小草一般不会引起人们的特别关注,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角度来看,它却有其存在的价值,但不包括[ ]A.它属
- 6设函数f(x)=13x3-x2+ax,g(x)=2x+b,当x=1+2时,f(x)取得极值.(1)求a的值,并判断f(1
- 7小明从超市里买回一袋水果,袋子上标有水果的质量为“1.5kg”.求:(1)这袋水果的重是多少N?(2)能否用量程为10N
- 8对1200个数据进行整理,所得的频率分布表中,各组的频数之和等于______,各组的频率之和等于______.
- 9“低碳环保、节能减排,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已逐渐成为引领人们生活的重要理念.现有以下一些方案:①为了QQ能够升级,长
- 10下列不属于外交词汇的是[ ]A.和平共处B.求同存异C.一国两制D.独立自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