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初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现代文阅读 > 庐山观云 张绪佑   我喜爱观云。孩提时牧牛,仰于河滩草地,望空中白云游弋,自由自在,幻想着化成云朵,悠闲飘逸,该有多美?       时届不惑之年,数登庐山忽...
题目
题型:模拟题难度:来源:
庐山观云 
张绪佑 
  我喜爱观云。孩提时牧牛,仰于河滩草地,望空中白云游弋,自由自在,幻想着化成云朵,悠闲飘逸,该有多美?
       时届不惑之年,数登庐山忽而想起欲识庐山真面目,领悟人生的真谛妙心,莫过于登庐山去观云。
       虽非“五岳”之列,却有“庐岳”之誉的千古名山,绝少有无云之日,这正是无与伦比的庐山美色。恰如无纱巾则无少女之美,无云雾则无庐山之秀。庐山观云,可怡情自得,静心养志。
       庐山的云瞬息万变。时而团团如轮,时而飘飘如丝。时而绵绵如雪,时而漫漫如絮,于姿百态,妙不可言。假如独伫立于含鄱口之间,观万里绵云,其白如雪,其光如银,其阔如海,在阳光下涌动翻腾,此刻有如行舟大海。四面波涛,只觉心情自由任去来,不复有别的世界。
       登上文殊台,抚松坐石。但见碧天白云,微风东来,云气舒卷,动或如烟,静或如练。在松石之间穿梭染织,不为山风所动,这使人想起禅宗的一句话“八面风吹不动天边月”。人间的兴衰、毁誉,苦乐,又岂能动摇得了一个人的真正意志?
       庐山的云美而不妖。锦绣谷的云更是洁白轻盈,美不能誉。舒逸如仙女天使,淡泊如隐士逸人。但见那数十里峡谷,白云出岫,山气横溢,忽而奇峰兀见,忽而绝壁洞明,忽而千峦中断,忽而万壑合冥。漫游在山谷之中,-路与云相抚,有如天上同行,恍惚云就是我,我就是云。只是云静静地飘在天上,我静静地活在世上罢了。
       庐山的云美而不俗。陶公采菊见南山时,叹谓:“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面对庐山的云,任何心境都是可寄托的。“岩白云尚屯,林红叶初陨”。白居易所见庐山的云,是休闲的;“宗岩吐清气,幽岫栖神迹”,慧远大师见的庐山云,则是悠悠神游的了。《春秋公羊传》里称,云是石头吐出来的气。庐山的云虽从洞里来,却能无拘无束,任意挥洒,达到忘我境界。此刻 我与云相抚伴行,默默无语,却似乎“言而无言,无言而言”,一脉相通。欧洲有位哲学家说 过:“人的语言由沉默而来,并且又回复到沉默。”默是自然的本来面目,静是难得的人生意境。
       人生如行云,看似有,握似无,来去匆匆。假如烦恼的人吐出的气是云的话,那么,也能给人以美的想象,终究会与庐山的云汇聚。起,凝结成雨,飘然洒浇在万物之间……(选自《散文选刊》)
1.作者登庐山观云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总写庐山的云有哪些特点?(用自己的话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语境理解:
(1)作者引用禅宗的一句话“八面风吹不动天边月”来比喻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说“庐山的云美而不妖”,这里的“美”和“不妖”分别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写“庐山的云美而不俗”,其实是在写自己,从文中可以看出作者的人生体验和追求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欲识庐山真面目,领悟人生的真谛妙心。(或:庐山观云,可怡情自得,静心养志)(意对即可)
2.有云的时间多(云多),云的变化大(变化大)。(意对即可)
3.(1)人间的兴衰、毁誉、苦乐,不能动摇一个人的真正意志。(或:“八面风”比喻“人间的兴衰、毁誉、苦乐”,“天边月”比喻“一个人的真正意志”)(意对即可)
     (2)“美”指“舒逸如仙女天使”,“不妖”指“淡泊如隐士逸人”。(意对即可) 
4.无拘无束,合意挥洒,达到忘我境界。 (意对即可)
核心考点
试题【庐山观云 张绪佑   我喜爱观云。孩提时牧牛,仰于河滩草地,望空中白云游弋,自由自在,幻想着化成云朵,悠闲飘逸,该有多美?       时届不惑之年,数登庐山忽】;主要考察你对现代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你遗失了感动吗
       ①我问学生:“感动是一种美好的情感,感动的本质和内核是善……你们曾经感动过别人吗?”
       ②他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没有!”
       ③“那么,你们曾经被别人感动过吗?比如读到一篇文章,认识一个人,或者听一首歌。”我继续启发孩子们。他们零零星星的再次回答:“没有,老师!”这个答案,让我心情沉重起来。我难以置信。真的没有什么让他们感动吗?
       ④“你们的父母为你们付出那么多,也不曾让你们感动吗?”
       ⑤“天天读书,周末补课,晚上自习,哪有时间感动呀?”
       ⑥我的心,仿佛被什么敲打着。倘若,青春的回忆只剩下书本和试卷,那将多么乏味!而对值得感动的事件无动于衷,又是多么遗憾!
       ⑦清晰记得,多年前的那个正月十五,我提着行囊走出家门,对母亲的絮叨保持抵制的沉默。外面正是鹅毛大雪,很冷。我坐上车,催促母亲赶紧回家,她却忽然记起了什么,让我等等,立刻转身回家。不一会,她气喘吁吁地跑过来,塞给我一只热乎乎的热水袋:“刚灌的,焐着就不冷了。”车子发动了,我一直没有回头,抱着热水袋,泪水流了一脸。
       ⑧那天,我第一次懂得感动,懂得了风雪中的母亲。
       ⑨我曾经待业,想读书,又没有钱交电大的学费。一位好友来看我,不厌其烦地劝我振作,陪了我一个下午。临走时,她将一张50元的票子(那时可不是小钱)搁到桌上,看见我的惊愕,她微笑着说:“不要拒绝,去买书吧,快乐地生活。”
       ⑩感动就这样悄悄延伸。
      第一次走上讲台的我紧张慌乱,嗓子也莫名其妙地哑了。后面听课的一位优秀教师却一直微笑着,给我鼓励的目光。下课后,她走到我身旁,真诚地说:“比我当年强多了!”
      即使一面之交,感动也会不期而至。
      不久前,我在“感动中国”的晚会上看到徐本禹——一位放弃读研而到贫困山区支教的大学生。他说:有一次我给学生们布置作文,其中一位同学写道,2008年,如果能去看一看奥运年的北京,住一住北京的平房,他就是最幸福的人……看到这里我流泪了。很多次面对着孩子们我都流下了眼泪,不知道这是为什么……
       我知道徐本禹的眼泪为何而流。这绝非脆弱,而是大爱。正是这大爱,才让他有勇气,扛住倾颓的教室,扛住贫穷和孤独,扛起了本来不属于他的责任。即使素不相识,我跟许多人一样,也被徐本禹深深感动。
       如果没有感动,我们的心灵将盛放些什么?我们的幸福如何延伸?肖复兴曾在文章中写道:“我们还能不能够被哪怕一丝微小的事物而感动得流泪,是检验我们心灵品质的一张PH试纸。”感动,其实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检测。如果你的心灵刀枪不入,坚强无比,那就是一块什么都不长的盐碱地了。
       生活中难免存在欺骗、背叛、诽谤和冷漠,但是,请让自己依旧被感动,为某个人、某个故事、某个瞬间流泪,而且被这力量催促着去做点什么……只有懂得感动,才会相信这个世界有干净的奉献,有纯粹的温暖;才会懂得世界万象,何为表里。
1.本文以“你遗失了感动吗”为题,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⑥段中划线句子“倘若,青春的回忆只剩下书本和试卷,那将多么乏味”的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⑦段中“外面正是鹅毛大雪,很冷”这一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联系上下文,请你谈谈对第段“扛住倾颓的教室,扛住贫穷和孤独,扛起了本来不属于他的责任”一句中划线词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段中划线的词“表里”具体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结合文章内容,联系生活实际,围绕“感动”,请谈谈你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江苏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孔子的洒脱
       我喜欢读闲书,即使是正经书,也不妨当闲书读。譬如说《论语》,林语堂把它当作孔子的闲谈读,读出了许多幽默,这种读法就很对我的胃口。近来我也闲翻这部圣人之言,发现孔子乃是一个相当洒脱的人。
       在我的印象中,儒家文化一重事功,二重人伦,是一种很入世的文化。然而,作为儒家始祖的孔子,其实对于功利的态度颇为淡泊,对于伦理的态度又颇为灵活。这两个方面,可以用两句话来代表,便是“君子不器”和“君子不仁”。
       孔子是一个读书人。一般读书人寒窗苦读,心中都悬着一个目标,就是有朝一日成器,即成为某方面的专门家,好在社会上混一个稳定的职业。说一个人不成器,就等于是说他没出息,这是很忌讳的。孔子却坦然说,一个真正的人本来就是不成器的。也确实有人讥他博学而无所专长,他听了自嘲说,那么我就以赶马车为专长罢。
       其实,孔子对于读书有他自己的看法。他主张读书要从兴趣出发,不赞成为求知而求知的纯学术态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他还主张读书是为了完善自己,鄙夷那种沽名钓誉的庸俗文人(“古之学者为已,今之学者为人”)。他一再强调,一个人重要的是要有真才实学,而无须在乎外在的名声和遭遇,类似于“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这样的话,《论语》中至少重复了四次。
      “君子不器”这句话不仅说出了孔子的治学观,也说出了他的人生观。有一回,孔子和他的四个学生聊天,让他们谈谈自己的志向。其中三人分别表示想做军事家、经济家和外交家。唯有曾点说,他的理想是暮春三月,轻装出发,约了若干大小朋友,到河里游泳,在林下乘凉,一路唱歌回来。孔子听罢,喟然叹曰:“我和曾点想的一样。”圣人的这一叹,活泼泼地叹出了他的未染的性灵,使得两千年后一位最重性灵的文论家大受感动,竟改名“圣叹”,以志纪念。人生在世,何必成个什么器、做个什么家呢,只要活得悠闲自在,岂非胜似一切?
       学界大抵认为“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至于什么是“仁”,众说不一,但都不出伦理道德的范围。孔子重人伦是一个事实,不过他到底是一个聪明人,而一个人只要足够聪明,就决不会看不透一切伦理规范的相对性质。所以,“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这句话竟出自孔子之口,他不把“仁”看作理想人格的必备条件,也就不足怪了。有人把“仁”归结为忠恕二字,其实孔子决不主张愚忠和滥恕。他总是区别对待“邦有道”和“邦无道”两种情况,“邦无道”之时,能逃就逃(“乘桴浮于海”),逃不了则少说话为好(“言孙”),会装傻更妙 (“愚不可及”这个成语出自《论语》,其本义不是形容愚蠢透顶,而是孔子夸奖某人装傻装得高明极顶的话,相当于郑板桥说的“难得糊涂”)。他也不像基督那样,当你的左脸挨打时,要你把右脸也送上去。有人问他该不该“以德报怨”,他反问:那么用什么来报德呢?然后说,应该是用公正回报怨仇,用恩德回报恩德。
       孔子实在是一个非常通情达理的人,他有常识,知分寸,丝毫没有偏执狂。“信”是他亲自规定的“仁”的内涵之一,然而他明明说:“言必信,行必果”,乃是僵化小人的行径(“硁硁然小人哉”)。要害是那两个“必”字,毫无变通的余地,把这位老先生惹火了。他还反对遇事过分谨慎。我们常说“三思而后行”,这句话也出自《论语》,只是孔子并不赞成,他说再思就可以了。
       也许孔子还有不洒脱的地方,我举的只是一面。有这一面毕竟是令人高兴的。研究孔子,如果顾及他的全人,对他的哲学或许也会有些新的认识吧。
1、本文作者另辟蹊径解读孔子,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孔子的“洒脱”表现在哪两个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个真正的人本来就是不成器的。”阅读全文,根据你的理解,简述孔子所说的“真正的人”该是什么样的人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孔子是一个读书人,你也是一个读书人,对读书你也有自己的认识,简述孔子对于读书的主张。谈谈你是否赞同孔子的读书主张,并说说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将孔子思想的核心“仁”除外,那么,孔子和他的四个弟子聊天时表现了一种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联系实际谈谈你对这种人生态度的感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世间已无我的太阳》
谢新源
       ①公元2007年9月6日凌晨,亚平宁半岛上的月色沉入了大海,蓝色的波河静静地流淌在初秋的平原上,教堂的钟声安歇了,城市和村庄里的人们沉浸在梦乡里,远处薄雾茫茫的林梢里沾满着清晨的露水。夜空中,一颗巨大的流星从灿烂的银河里悄然飞起,像伟大的王离开他那缀满星辰的宝座,如天鹅一般展开洁白的双翅,飞向更遥远的茫茫宇宙。                    
  ②这一刻,世界失去了声音,失去了那能够穿透人世间一切黑夜与白昼的声音,永恒的寂静统治着地上熟睡的羔羊。
       ③声音,从我们出生时的第一声啼哭到咽气前的最后一声***,都离不开声音。正是声音,让这位舞台上的庞然大物真正成为辉映古今的巨人;正是声音,穿透了一切时代的粉墨油彩,告诉人们文明背后灵魂颤动的真实;正是声音,帮助这位黑发男子战胜了自己的卑微、渺小、丑陋和庸俗,在两个八度以上的整个音域里,在千千万万男高音视若畏途的“高音C”的领域里,缔造了真正的王者!
       ④让我们暂时回到摩德纳寂静的乡下,温暖的炉火在壁炉里静静地燃烧着,童年时代的餐桌旁,六岁的帕瓦罗蒂第一次为参加家宴的来宾们引吭高歌,稚嫩的歌唱引来满堂哄笑,人生的第一个音符就这样在觥筹交错的杯子上跳跃,仿佛暗示,他壮美的歌声从此再也不能和厨房与美食分开了。  
       ⑤回到1972年,在灯火辉煌的纽约大都会歌剧院里,帕瓦罗蒂终于迎来了一生中最为壮丽的时刻,与澳大利亚女高音萨瑟兰合演唐尼采蒂的歌剧《军中女郎》,他连续唱出9个带有胸腔共鸣的高音C,“当最后一个高音吐出的时候,感觉就像自己飞了起来似的。”——多年之后,接受采访时仍对当时记忆犹新。这是一个伟大的时刻,标志着高音C之王的正式诞生,人们有理由为此欢呼鼓掌,有理由为此热泪盈眶,有理由为此彻夜难眠,有理由就为了这样一个声音——从此忘记或者就此宽恕这个王者的种种缺陷——无论是过去式的,还是将来时的,因为这是一个天才应该得到的荣耀和特权。                         ⑥这是一个天才应该得到的荣耀和特权,——因为正是这个人从天上盗取了火种,和地上的人们一起分享那永生的奥秘。                     
       ⑦蓝色的波河终归大海,西西里岛上的橄榄始终青翠,那波里的歌声不会沉寂,苏莲托橘园里的曼陀林又在月夜下弹奏。明天,太阳将照样从东方升起。                   
       ⑧啊!多么辉煌,灿烂的阳光! 暴风雨过去后,天空多么晴朗,清新的空气,令人精神爽朗。 啊,多么辉煌,灿烂的阳光! 还有个太阳比这更美,啊,我的太阳,那就是你! 啊,太阳,我的太阳,那就是你!
       ⑨——是的,那就是你,驾驭着金色的马车,和天上的神、和静穆的光阴、和历史上伟大的天才、和所有那些因为丰富而痛苦的灵魂在一起。请再一次用你“那被上帝亲吻过”的声音放声歌唱,歌唱这一轮壮丽的太阳和更加壮美的生命!用你不可战胜的力量,让所有的声音迸射出明亮、晶莹的光辉!
       ⑩英雄归来!英雄凯旋归来!英雄没有死,他骑着歌声的翅膀又回到了人民当中来!——在人们的欢呼和热泪里,在千万双飞舞的手臂上,大街小巷,人们奔走相告。高高的城墙上,自由的旗帜随风飞扬,没有国别,不分种族,一切的一切,都溶入这欢乐的海洋,庆祝着这美的胜利。 ——选自《读者》,有删改。
1.请用一句话概括上文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段的第③⑤两段中划线的排比句对情感的表达有什么作用? 选择其中一例说说你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音乐欣赏的角度看,你对帕瓦罗蒂最欣赏的是什么?从做人的角度看,你对他最钦佩的地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同学们想必也有自己钟爱的歌手,请结合某首歌的有关歌词用议论的表达方式具体说说你喜欢这几句话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江苏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乡愁诗人与运河》
       ①清明时节的大运河水,总在黏稠住人的沉沉思绪。
       ②有位老人就在这个时节,走在常州郊外一条纤细的小路上。小路的尽头有老人魂牵梦萦的大运河,还有老人梦萦魂想的亲人。50多年前玩耍时走过的乡间小路,没想到今天又重走一百米的小路啊,老人一走就走白了头发。
       ③老人是教书的,在中山大学教国语。像是大运河里滴下的一滴水,就这么久久的挂在那儿,永不干涸。 
       ④老人是来凭吊的,凭吊埋在大运河边的十几位娘家亲人。坟茔上的土是新的,墓碑上的字是鲜红的,老人恭恭敬敬奉上香,献上花,恭恭敬敬朝着坟茔鞠躬,拜谒已故的长辈。 
       ⑤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⑥老人是余光中。 
       ⑦外婆是运河边上的人,妈妈是运河边上的人,妻子是运河边上的人,余光中也就把自己当作是运河边上的常州人。在没有大运河的台湾岛上,余光中怎么能够不惦念这条与亲人的血脉连在一起的河流呢。余光中拜谒完先人,就脱了像标着地球经纬度的横一道线竖一道线的厚实衣服,与青年诗人一起走在运河大堤上,他生怕厚实的衣服会阻碍自己的心脏与大运河的一起搏动。大运河,在一老一少两位诗人的面前湍流不息,闪闪发亮。
       ⑧这运河的流向是朝着哪面?余光中问。青年诗人回说:运河是向东流的,前面是湖,湖的前面是海。余光中接着说:海的前面是岛啊。
       ⑨一句话说得只有他自己能够听见,有谁知思乡的痛楚呢?有谁知人生路途留下的那些情感灰烬会时时复燃呢? 
       ⑩不见到运河是惆怅,见到了运河还是惆怅。面对运河,余光中对同住过一个村庄、同喝过一条运河水、同样以诗歌的形式在抒发心灵之声的青年诗人说:就像小时候在运河边捉迷藏啊,有的小伙伴躲到茅草丛中,有的躲到竹林里,等我睁开眼,小伙伴们却是不见了,等我真的来找时已经物是人非了。一辈子的颠沛流离,运河里凝结的乡愁成了余光中挥之不去的情结。那时的余光中只有19岁,正是长血脉长思想的时候,他在运河边汲取了血液和营养。 
       今天的余光中终于实实在在地站在了充盈神韵的运河边,他不是一个外来者。凭借浑黄而睿智的大运河水,他在审视自己的命运,他在接近自己的灵魂---在运河边的老屋里,他掀开井盖看着清洌洌的井水,说这井水扩大一万倍就是一汪日月潭啊!他摸着老屋的墙,一阵尘埃在指间随风而落,说这如何盖得住50多年的乡愁啊!他端起运河水泡出的荼,不忙喝,只是深情地闻着,说我闻到了这熟悉的血统气味啊!他凝望着横跨运河两岸的洽盛桥,久久不忍离去,说这座挢要是横跨在……余先中说到这里便不再说,声音开始哽咽了。
       曾有人问及余光中如何看待祖国统一问题,他知道窗外就是大运河,说:我相信,泱泱中华文化总会发挥它的震撼力和向心力,不要为了五十年的政治,抛弃了五千年的文化。
       回到台湾,会思念大运河吗? ⒁怎么不呢?在台湾,只要我不走,我就是一滴运河水,这滴水,会蒸发成漫岛的甘露,所有思乡的人只要轻轻伸出舌头,两千五百岁运河的甘霖就会流入心田的。
       诗人余光中如是说。 (选自2006年2月18日<人民日报>,略有删改)
1、诗人余光中踏上魂牵梦萦的故土,寻根寄情。请把他在故乡的主要行踪或活动补填完整。
      坟地_______________→河堤徜徉→____________________抒怀
2、“清明时节的大运河水,总在黏稠住人的沉沉思绪。”一句领出全篇,本文写了乡愁诗人的哪些“沉沉思绪”?请完成下列的填空。
       怀念故去的亲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诗人睹物生情:询问运河的流向,想到血脉相连的宝岛台湾;端起运河水泡的茶,闻到熟悉的血统气味……这样的联想在文中还有,请再找出2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参照下面示例,从②③两段中精选一个语句加以品味。
      摘句:清明时节的大运河水,总在黏稠住人的沉沉思绪。品味:既点明特定的时间地点。又隐会了水与人的特殊关系.“黏稠”体现关系之密不可分,“沉沉”表现思绪之厚重绵长。 
      摘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品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⑩段中写到诗人“不见到运河是惆怅,见到了运河还是惆怅”,请结合全文谈谈两个“惆怅”的不同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章引用《乡愁》一诗,你认为有哪些作用?(提示:可以从情感、主题、结构等方面作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下列诗句均为余光中所写,其中与选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相一致的两句是:[     ]
A、问我乐不思蜀吗?不,我思蜀而不乐。——《蜀人赠扇记》
B、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当我死时》
C、与海为邻住在无尽蓝的隔壁却无壁可隔 一无所有却拥有一切——《与海为邻》
D、串成有始有终的这一条项链依依地靠在你心口全凭这贯穿日月十八寸长的一线因缘——《珍珠项链》
题型: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窗前那片绿色
       ①我常喜欢站在窗前向外眺望,远山、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尽收眼底。我家的窗口很大,但我总觉得这窗口还缺少点什么。 
       ②缺少点什么? 缺少一抹淡淡的绿色,在窗前。也许,这是我对生活产生的不应有的奢望。
       ③我的这点心绪,有一天让细心的妻子发现了。已经记不清是哪个双休日的早晨,妻子早锻炼爬惠山回来,捎带了一束绚丽的鲜花,她无声地把这束鲜花插进了那只久搁的玻璃花瓶里,然后轻轻地放在窗前我那张旧书桌上。
       ④淡淡的绿,淡淡的香,我的眼睛为之一亮。昔日缺点什么的窗口,在这个清晨变得如此让人赏心悦目。我心里有一种难以诉说的喜悦。
       ⑤淡淡的绿,淡淡的香,我惆怅,心底又   a   (露、飘、现)出几许淡淡的哀愁。绿色,难道不能永恒吗? 看来,我渴望的窗前那一株绿色, (A) 只不过是一个虚幻的梦罢了
       ⑥想不到梦有时真能成真!
       ⑦一天清晨,我走近窗口时意外地发现,窗对面竟有一片淡淡的绿色?我好兴备,虽说这绿色在我窗口对面,并不属于我。可以想象,对面窗口的主人是一个种花的好手,他在窗台下搭了一个很大的花架,花架上摆放的盆景千姿百态,有铁树,有茶花,有五针松,还有许多我都叫不上名称的花。那农浓的绿,绿了窗口,也绿了空气。谁只要看上一眼,便难以忘怀。
       ⑧这个窗口的主人是谁? 我好几次有意伫立在窗口,想认识一下花的主人,但每次都失望,在我心中,对面的窗口似乎有一种神秘的诱惑。
       ⑨“这是新搬来的。你不是想在窗前有点绿色吗?”妻子说。
       ⑩尽管无缘相识,但在我想象中,要搞成这样一个气派的花坛,没有一点高超的手艺,岂能行? 这个新来的主人,一定是位喜欢美化生活的人。因为要摆弄这些花草,每天非得花去不少时间。想得越多,那窗口的绿色就越有魅力。我忍不住想冒昧地去敲开这家主人的门,可我没去。/ 为何非要见识这位主人呢?
    留一点想象在心间,(B)不是生活给予的一个温馨的梦吗
    一个春日,街道搞居民花展,我家虽拿不出一盆花去参展,但我也凑个热闹,去欣赏了一番。在众多的错落有致摆放的盆景中,我突然在一盆造型剐致、颇具 b (神韵、神气、神态)的五针松前落了脚,好熟悉的绿,好熟悉的虬枝,这一定是我那对面窗口的主人的杰作。当组委会宣布五针松获一等奖时,我随即用目光死死盯住了人群,他一定是我神交已久的芳邻!
   他来了。他挤出了人群,戴一副墨镜,不高的个儿,在一位少妇的搀扶下,走向领奖台。
  “居民同志们,这是一位盲人的杰作!”组委会主任显得异常激动。
       人群中,顿时响起了一片掌声。
       我惊呆了,我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和眼睛。
     (C)这就是我孕育了整整一个冬天的梦!他就是构成神秘、构成诱惑、驱使我想要去采访的那个窗口的主人。
   他,怎么会是那个看不到半点绿色的盲人!在一片黑暗的世界里,他为什么如此苦苦地迷恋窗前的那一片绿色?
       何为绿色? 面对着他,我猛然有悟。
       也许,人生就是这样,只要精神的青藤不死,即使在失落光明和希望的地方,往往也能长出新的绿芽!
       我从窗前读懂了一首诗,一首绿的诗,一首关于生命的诗。
1.请从文中的括号内选择一个最恰当的词语填在横线上,并陈述你选择的理由。
      a._______,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中“绿”字因绝妙地表现出春天到来后千里江岸一片新绿的景物变化而令人称道。第⑦段中“那浓浓的绿,绿了窗口,也绿了空气”,三个“绿”字各有不同的意思,你怎样理解这三个“绿”字? 你认为这三个字中,用得最妙的是哪一个? 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听到组委会主任激动地宣布“居民同志们,这是一位盲人的杰作!”时,“我惊呆了,我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和眼睛”,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说说文中画线的三个句子中的“梦”的含义。
(A)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结尾,作者说他读懂了“一首诗,一首绿的诗,一首关于生命的诗”,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 结合文章,联系生活,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安徽省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