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初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现代文阅读 > (二)阅读苏轼的《喜雨亭记》,完成8—11题。(14分)亭以雨名,志①喜也  。予至扶风②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树,以为休息之所。是...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二)阅读苏轼的《喜雨亭记》,完成8—11题。(14分)
亭以雨名,志喜也  。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树,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日:“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而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  
【注释】① 志:记。 ②扶风:即凤翔府,今陕西省凤翔县,苏轼此时任凤翔县判官。   
③忭:喜乐,欢欣。④荐饥:连年饥荒。荐,重。
小题1:.(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4分)
①予扶风之明年(           )       ②岁之春      (           )
③以客而告之  (           )       ④五日不则无麦(           )   
(2)下列句中的“以”与“亭以雨名”中的“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固以怪之矣B.以啮人,无御之者C.不以物喜D.祭以尉首
小题2:.用“|”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划一处。(2分)
今 天 不 遗 斯 民
小题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引流种树,以为休息之所。
(2)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欧阳修《醉翁亭记》)
小题4:.这篇散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案

小题1:(1)①到   ②这 ③同“嘱” ④下雨   (2)D
小题1:今/ 天 不 遗 斯 民
小题1:(1) 引来了水,种上了树,把这儿当作休息的地方。
(2)略
小题1:表现了作者关心民生疾苦,与百姓同忧患、共欢乐的思想感情。
解析

核心考点
试题【(二)阅读苏轼的《喜雨亭记》,完成8—11题。(14分)亭以雨名,志①喜也  。予至扶风②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树,以为休息之所。是】;主要考察你对现代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二)阅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课外文言文一篇,完成9—13题。(9+5=14分)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小题1:.文中“域民”、“固国”、“威天下”的解释全错的一组是(   )(4分)
A.领域里的百姓、 牢固的国家、 威风的天子
B.限制百姓、 牢固的国家、 威风的天子
C.领域里的百姓、 巩固国防、 威风的天子
D.领域里的百姓、 牢固的国家、 威震天下
小题2:.将“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小题3:.“战必胜”根本原因是(用原文的词语回答)。(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二)阅读李渔的《水仙》一文,完成8—11题。(14分)
水仙一花,予之命也。予有四命,各司一时:春以水仙兰花为命;夏以莲为命;秋以秋海棠为命;冬以腊梅为命。无此四花,是无命也。一季夺予一花,是夺予一季之命也。
水仙以秣陵为最,予之家于秣陵,非家秣陵,家于水仙之乡也。记丙午之春,先以度岁无资,衣囊质尽,迨水仙开时,索一钱不得矣。欲购无资,家人曰:“请已之,一年不看此花,亦非怪事。”予曰:“汝欲夺吾命乎?宁短一岁之寿,勿减一岁之花。且予自他乡冒雪而归,就水仙也。不看水仙,是何异于不反金陵,仍在他乡卒岁乎?”家人不能止,听予质簪珥购之。
(节选自《闲情偶寄》)
【注】①秣陵:指南京。②质:抵押。③迨:等到。④珥:用玉做的耳饰。
小题1:.文言词语解释(6分)
(1)写出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4分)
①各司一(       )         ②购无资(       )
③请之(      )            ④是何异于不金陵(       )
(2)下列句中划线的“而”与“且予自他乡冒雪而归”中的“而”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
A.学时习之,不亦说乎B.佣者笑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C.中峨冠多髯者为东坡D.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
小题2:.用斜线“/”给下面文言句子标出朗读停顿(停两处)。(2分)
是 何 异 于 不 反 金 陵
小题3:.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一季夺予一花,是夺予一季之命也。
(2)家人不能止,听予质簪珥购之。
小题4:.根据文章内容,回答问题。(2分)
对于水仙,作者可谓“爱花如命”,文中哪些事充分表现了这一点?文章两次写到“家人”的作用是什么?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四)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3分)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选自《桃花源记》)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词在句子中的意思。(2分)
①便还家   (      )                  ②此人一一为言所闻(      )
太守说如此(      )             ④病终(      )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⑴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⑵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小题3:.用“/”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2分)
余 人 各 复 延 至 其 家。
小题4:.下列对选文内容与写法的理解与分析,不合文意的一项是(    )(2分)
A.《桃花源记》写法与郭沫若的《天上街市》的写法一样,以美好的想象反衬现实的黑暗。
B.桃源人“不复出焉”是因为与世隔绝时间太长,他们适应不了外面人的生活习惯。
C.渔人离开桃源后“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寻找桃源人“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表明桃源是一个虚构的社会,现实是不存在的。
D.文章结尾写刘子骥寻访桃花源“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后人据此概括出一个成语“无人问津”。
小题5:.从《桃花源记》中,可以看出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是:没有战乱,安定团结,相处和谐,生活富足,环境优美。你认为作者的理想境界一千多年后的今天是不是完全实现了?请列举现实生活一个例子阐述个人见解。(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二)阅读冯梦龙的《巴东下岩院主僧》一文,完成7一10题。(14 分)
巴东下岩院主僧,得一青磁碗,携归,折花供佛前,明日花满其中。更①置少米,经宿,米亦满;钱及金银皆然。自是院中富盛。院主年老,一日过江简②田,怀中取碗掷于中流。弟子惊愕,师曰:吾死,汝辈宁③能谨饬自守④乎?弃之,不欲使汝增罪也。
【注】①更:换。②简:选。③宁:难道。④谨饬自守:自己谨慎地遵守。饬chì谨慎。
小题1:.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6 分)
⑴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意思。(4 分)
一青磁碗(   )   ②携(   )
③更少米 (   )   ④不欲使汝增罪也(   )
⑵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 分)
例句:弃之,不欲使汝增罪也
A.至之市B.是吾剑之所从坠
C.故时有物外之趣D.鞭数十,驱之别院
小题2:.用“/ ”标出下面句子的一处朗读停顿。(2 分)
明 日 花 满 其 中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 分)
⑴自是院中富盛。
⑵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幼时记趣》)
小题4:.说说文中下岩院“主僧”的言行对我们有什么启示。(2 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幼时记趣》,完成6—10题。(13分)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小题1:.下面哪两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 ▲ )( ▲ )(4分)
A.虫蚁为兽
何不试之足(《郑人买履》)
B.是吾剑所从坠(《刻舟求剑》)
项为
C.见藐小微
忽有庞然大
D.拔山倒树
忘操之(《郑人买履》)
E.余忆童稚
何事长向别圆《水调歌头》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文言语句。(2分)
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小题3:.“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中的“山”和“树”指什么?(用文中词句)(2分)
小题4:.选文中的一些词语已作为成语保留在现代汉语中,你能写出来吗?(3分)
         ▲          ②     ▲           ③       ▲            
小题5:.作者说:“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并举出具体事例来证明你的观点。(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