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初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现代文阅读 > 白杨礼赞(11分)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黄的是土,未开垦的荒地,几十万年前由...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白杨礼赞(11分)
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黄的是土,未开垦的荒地,几十万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堆积成功的黄土高原的外壳;绿的呢,是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是麦田。和风吹送,翻起了一轮一轮的绿波,——这时你会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两个字“麦浪”,若不是妙手偶得,便确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的精华。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这时如果不是宛若并肩的远山的连峰提醒了你(这些山峰凭你的肉眼来判断,就知道是在你脚底下的),你会忘记了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这时你涌起来的感想也许是“雄壮”,也许是“伟大”,诸如此类的形容词;然而同时你的眼睛也许觉得有点倦怠,你对当前的“雄壮”或“伟大”闭了眼,而另一种的味儿在你心头潜滋暗长了——“单调”。可不是?单调,有一点儿吧?
然而刹那间,要是你猛抬眼看见了前面远远有一排——不,或者只是三五株,一株,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树木的话,那你的恹恹欲睡的情绪又将如何?我那时是惊奇地叫了一声的。
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小题1:文中“坦荡如砥”形容的对象是高原的___________________(空旷、辽阔、平坦)。(2分)
小题2:第二段描写高原的景色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3分)
小题3:文中第二段的第一个和第三段破折号的用法有什么不同?(3分)
小题4:你怎样理解第三段?“普通”和“不平凡”这两者在文中是怎样统一起来的?
答案

小题1:平坦
小题1:(1)交代白杨树生长的典型环境,渲染一种不平凡的环境气氛;(2)暗示陕甘宁边区抗日根据地,为后文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表达主题思想作铺垫。
小题1:第二段的破折号表示解释,第三段的破折号表示话题的转换。
小题1:伟大和平凡常常是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伟大寓于平凡之中。以白杨树是一种“极常见”和“极易生长”的树来说,它当然极平常,“极普通”;但以它的外形美,尤其是它的内在美来说,它又是不平凡的。两者就是这样统一的。
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意思的能力。根据高原的特征来理解“砥”的意思即可。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从结构上、内容上来理解作用即可。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破折号作用的能力。根据破折号的作用分别加以说明即可。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结合白杨树的外在以及内在来理解“平凡与伟大”的关系。
核心考点
试题【白杨礼赞(11分)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黄的是土,未开垦的荒地,几十万年前由】;主要考察你对现代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囚绿记(19分)
①忽然有一种自私的念头触动了我。我从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把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牵进我的屋子里来,教它伸长到我的书案上,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绮丽的年华。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
②绿的枝条悬垂在我的案前了,它依旧伸长,依旧攀缘,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边长得更快。我好像发现了一种“生的欢喜”,超过了任何种的喜悦。从前我有个时候,住在乡间的一所草屋里,地面是新铺的泥土,未除净的草根在我的床下茁出嫩绿的一芽苗,草菌在地角上生长,我不忍加以剪除。后来一个友人一边说一边笑,替我拔去这些野草,我心里还引为可惜,倒怪他多事似的。
③可是每天在早晨,我起来观看这被幽的“绿友”时,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垄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植物是多固执啊!它不了解我对它的爱抚,我对它的善意。我为了这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植物不快,因为它损害了我的自尊心。可是我系住它,仍旧让柔弱的枝叶垂在我的案前。
④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我渐渐不能原谅我自己的过失,把天空底下的植物移锁到暗黑的室内;我渐渐为这病损的枝叶可怜,虽则我恼怒它的固执,无亲热,我仍旧不放走它。魔念在我心中生长了。
小题1:①段中作者用了个比喻句来表达自己“自私的念头”,你认为是哪一句?(3分)
小题2:③段中作者为什么说常春藤“固执”?这表现了常春藤什么精神品质?(3分)
小题3:④段中作者一方面说自己“不能原谅自己的过失”,另一方面却又称“魔念在我心中生长”,这是怎样的一种矛盾的心情?请你写出来。(3分)
小题4:作者在本文中怀念的仅仅是常青藤吗?还暗含着怎样的感情?(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相应的练习。(12分)
孔子祭鱼
孔子之楚,有渔者献鱼甚强①,孔子不受。献鱼者曰:“天暑远市卖之不售②,思欲弃之,不若献之君子。”孔子再拜受,使弟子扫除将祭之。弟子曰:“夫③人将弃之,今吾子④将祭之,何也?”孔子曰:“吾闻之,务施⑤而不腐⑥余财者,圣人也,今受圣人之赐,可无祭乎?
注释  ①甚强:非常恳切。 ②不售:卖不出去。 ③夫:表议论开始,无意义。 ④吾子:您。 ⑤务施:致力施舍。 ⑥不腐:不使腐烂。
小题1:“之”在文言文中有4种解释,请你在文中分别找出一个例句。(4分)
①代词:                         ②去,往:          
③的 :                          ④助词,无意义:          
小题2:翻译划横线的语句。(4分)
①思欲弃之,不若献之君子
②今受圣人之赐,可无祭乎?
小题3:请根据文中孔子的话推断:在对待“余财”的问题上,孔子反对的是哪种人?(2分)
小题4:孔子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说的话有不少流传至今,请你默写出两句孔子的名言。(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文后题目。(16分)
【甲】已而夕在山,人影散,太守也。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知山林之,而不知人之;人知太守游而,而不知太守之。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大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狄,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余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予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予,得相与优游而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也?
(节选自苏轼《喜雨亭记》)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4分)
(1)太守归而宾客也(       )     (2)游人而禽鸟乐也(       )
(2)余至扶风之明年  (       )     (3)既而弥月不   (        )
小题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2)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小题3:《喜雨亭记》突出表现出苏轼             的思想感情,这与欧阳修《醉翁亭记》的主旨                 有共通之处。(4分)
小题4:不管是苏轼还是欧阳修,他们为官一方,总能设法造福于民。其实这类关心人民疾苦的人,在历史上是很多的,请再写出一个,并简述其事迹。(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问题。(18分)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小题1:解释下列语句中划线词的意思。(4分)
(1)来此绝境                             (2)病终                      
(3)屋舍俨然                            (4) 仿佛若有光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小题3: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3分)
A.水陆草木之花B.何陋之有
C.花之君子D.能以径寸之木
小题4:作者笔下桃花源人生活的美好表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概括)(3分)
小题5: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他笔下的“桃花源“其实并不存在。那么,陶渊明描写这一世外桃源有什么用意呢?(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完成文后题目(6分)
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①,春往而冬反,迷惑失道②.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③地,遂得水.
导读 :自然万物都有其独特的个性,人能善于向大自然学习,则万物可为我所用,为人类造福.
注释:①管仲,隰(xí )朋:皆齐桓公时大臣,帮助桓公成就了霸业.孤竹:古国名.②迷惑失道:迷路而找不到归途.③掘:挖.
小题1:解释划线的词 (2分)
春往而冬(     )        迷惑失(      )
小题2:翻译(2分): 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
小题3:文中故事是成语___    __的来历,现比喻______       ______。(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