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初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现代文阅读 >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小题。(共17分)【甲】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小题。(共17分)
【甲】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①长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②,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饘③粥不充,日昃④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注释】①再适:第二次出嫁,即改嫁。②世家:世代为官的人家。③饘:zhān,稠的。④日昃:太阳偏西。昃,zè。
小题1:解释加线的字或短语:(5分)
(1)岸芷兰 (                    )  (2)春和明(            )
(3)以水沃面(                   )  (4)巴陵胜状(            )
(5)既长,知其世家(               )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两个句子。(4分)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译文:                                                                           
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译文:                                                                           
小题3:【甲】文末节中“二者之为”指的是什么?作者对此持什么态度?(3分)
                                                                                
                                                                                
小题4:结合【甲】、【乙】两段文字的具体内容,说说范仲淹是个怎样的人。(5分)
                                                                                
                                                                                
                                                                                
答案

小题1:(1)水中小洲;(2)日光;(3)就;(4)胜景;(5)已经长大了,长大以后。
小题2:(1)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怎能不有所不同呢?
(2)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慷慨激昂地立下了造福(治理)天下的志向。
小题3: “二者之为”指迁客***人因阴悲和因晴喜的感情,作者对此持否定态度。(共3分。“感情”得2分,“态度” 得1分,意对即可)
小题4:“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鳇粥不充,日昃始食”说明范仲淹是个刻苦好学的人; “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说明他是个敢于立志.目标明确的人;从“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 中看出他是个心怀天下、忧国忧民的人。(答到一点给2分)
解析

试题分析:
小题1:“景”的解释需注意积累,应译为“日光”。“既”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字,此处应译为“已经”,“既长”当然是“已经长大”。“汀、辄、胜状”都是常规用法,有识记即可。
小题2: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两个句子中的的关键词有“得无异乎”“大通”“旨”,“得无异乎”整体上是问句,应译为“怎么能有所不同呢”。“大通”即“领悟”,类似的词语代替即可。“旨”即主旨,要义。了解了关键字词的意思,把各个词语的意思连缀起来,语意通顺即可。
小题3:结合上文可知,“二者”指上文的“因阴悲和因晴喜”“因物而喜,因已而悲”的“迁客***人”。“二者之为”即“迁客***人因物而喜因已而悲的两种情感(心理)”。作者赞颂的是“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古仁人之心,因此对此“二者而为”是否定的。
小题4:从甲文可知,范仲淹是一个心怀天下,以天下为已任,有远大抱负的人。从乙文中范仲淹读书的情节可知,他是一个勤奋刻苦的人,同时是一个有志向的人。
点评:文言文常见的字、词要识记,并能够灵活延伸到课外。对于文章的理解,务必注意结合文章的内容,不可无中生有。对于人物形象的分析,一定要看人物的所作所为,思想主张等,据此推断出人物的形象,万不可主观臆断,更不能无中生有。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小题。(共17分)【甲】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主要考察你对现代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桃花源记》的语段,完成小题。(共13分)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洒***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小题1: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 (2分)
A.武陵人/捕鱼为业B.问/今是何世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D.后遂无问/津者
小题2:对下面语句中划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遂与外人间隔(隔断,隔绝)B.阡陌交通(互相通达)
C.乃不知有汉(副词,竟,竟然)D.不足外人道也(介词,对、向)
小题3:下面对所选文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本文第一段着眼于“异”字,为下文描写更令人惊异的桃花源作了铺垫。
B.文章第二、三段是全文的重点,无论是写桃花源人们的生活环境还是写人物的交谈,都有一些生动可感的细节,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C.文中真实地描绘了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场景,生动地展现了一个人人劳作、生活安定、风气淳朴的现实社会。
D.这篇文章记叙层次清楚,一环套一环,一气呵成,结构非常严谨。
小题4:翻译句子(3分)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小题5:作者在本文中描写的世外桃源有何用意?(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醉翁亭记
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日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B.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C.往来而不绝者
天柱折,地维绝
D.醒能述以文者
皆以美于徐公
小题2:请将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⑴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⑵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小题3:请结合全文概括作者到底都在“乐”些什么,这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小题1:对加点的词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
A.故患有所不辟(躲避)也B.所欲有甚(非常)于生者
C.乞人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也D.此之谓失其本心(自己的修养)
小题2:选出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  )
A.得之则生 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
B.舍生而取义  任重而道远
C.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D.二者不可得兼 宋,所谓无雉兔鲋鱼者也
小题3:指出翻译有误的一项(  )
A.呼尔而与之:没有礼貌地吆喝着你给你吃
B.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我吗
C.乡为身死而不受: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
D.贤者能勿丧耳:(只不过)贤者能不丢掉它罢了
小题4:选出对本文理解有误的一项(  )
A.作者在文中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二者不可得兼”。
B.首段用“舍鱼而取熊掌”的常情来比喻“舍生而取义”的道理。
C.第二段主要用对比的方法说明不应为物欲所获而丧失本心。
D.文中运用了不少两两相对的句子,形式优美,情感强烈,说理透辟。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论语十则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③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⑤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⑥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⑦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⑧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⑨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⑩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小题1:解释句中加线词语(4分)
①与朋友交而不乎 (        )  ②不知为不知,是也(             )
③然后知松柏之后也(        )  ④人不知而不     (             )
小题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②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小题3:请从原文中分别找出一句谈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的句子(2分)
学习方法:                                                           
学习态度:                                                           
小题4: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理解?(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这条路得通过些果树林、柞木林、竹子林和几个大半年开满杂花的小山坡。马上一面欣赏土坎边的粉蓝色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总令人疑心那个蓝色竟像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一面就听各种山鸟呼朋唤侣,和身边前后三三五五赶马女孩子唱着各种本地悦耳好听的山歌。……最有意思的是云雀,时常从面前不远草丛中起飞,一面扶摇盘旋而上,一面不住唱歌,向碧蓝天空中钻去,仿佛要一直钻透蓝空。伏在草丛中的云雀群,却带点鼓励的意思相互应和。直到穷目力看不见后,忽然又像个小流星一样,用极快速度下坠到草丛中,和其他同伴会合,于是另外几只云雀又接着起飞。赶马女孩子年纪多不过十四五岁,嗓子通常并没经过训练,有的还发哑带沙,可是在这种环境气氛里,出口自然,不论唱什么,都充满一种淳朴的本色美。
——《云南的歌会》
小题1:依照示例,概括选文所表现的不同的“美”。(2分)
                                   →(示例)女孩子歌声的淳朴本色美。
小题2:试举一例说明作者表现自然景物的“美”所运用的手法及其表达效果。(3分)
小题3:有人认为,选文花费笔墨描写自然景物属偏离“内容”与“主旨”之败笔,你的看法及理由是什么?(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