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初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现代文阅读 > 隐忍的痛,肆意的爱(1)医院里。医生瞅了X光片半天,让母亲走两圈。 (2)母亲走得很慢,左脚抬起,落下,右脚抬起,更深地落下,就像右边的地板随着脚的落下陷下去一...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隐忍的痛,肆意的爱
(1)医院里。医生瞅了X光片半天,让母亲走两圈。
(2)母亲走得很慢,左脚抬起,落下,右脚抬起,更深地落下,就像右边的地板随着脚的落下陷下去一截。医生问,这样瘸着多久了?我有些不高兴,一直都这样,哪是瘸呀? 
(3)母亲忙说,17岁时上地里干活,跨一个沟坎时闪了一下,就这样了。医生眼镜后的眼珠凸出来,就这样“走”了30年?不疼?
(4)父亲说,一直都疼,前两年活重,下地拾棉花,她弯不下腰,就跪着一步一步地挪。
(5)我和弟弟都瞪直了眼睛。医生摇着头,不可能啊。腿骨脱臼了,怎么走呢?他指着片子说,你看,腿骨脱出骨巢,偏向一边,骨巢里已长满了厚厚的细胞,都长平了。现在腿是靠着臀部的肉支撑着,上面的肉都磨死了,成硬硬的结块。即使手术把骨巢刮平,要让骨头重回原位也是不可能了。
(6)一股深秋的风从窗外吹过,吹动了母亲额前那一绺枯黄的头发,母亲似乎瑟缩了一下。
(7)医生感叹道,真是奇迹!你看她全身都变形了,怎么不觉得整个身体都疼呢?
(8)在我们的目光下,母亲两手扭着衣角,低头掩饰着不自在。我鼻子一酸,急忙转开脸。 
(9)记忆中,家中光景很是贫窘,父亲的腿不能干重活,矮小的母亲就扛起了重担,背起沉重的喷雾器给秧苗打药,弯着腰除草,低着头做饭、缝衣……竟然搜索不到静坐的记忆。近几年,我师范毕业,弟弟下学打工,父亲的腿也渐渐康复。谁知弟弟又早早有了孩子,母亲忙前忙后,日夜都抱着孙子……
(10)回去的时候,离车站不过200米,我们却用了很长时间。父亲扶着母亲走在前面,母亲不愿被弟弟背着。她说,以后的路还长呢,都要你们背着?
(11)每次出门,我们总是走在前面,嫌母亲走得慢,现在,我们的目光终于落到这个世界上离我们最近,却最少注意的那两个人身上。一直以来,我们的目光,只看向自己,灼热地投向神秘的前方,从来没有回过头看一看,始终把整个生命都投注在儿女身上的父母,他们的目光里有没有隐忍的痛、化不开的渴望?
(12)深秋的阳光静静洒下来,落到因萧索的风吹得有些苍凉的母亲身上。母亲的背影一如20来年的老样子,左脚抬起,落下,右脚抬起,更深地落下,就像右边的地板随着脚的落下陷下去一截。这一次,我却仿佛听到骨肉厮打,血肉模糊的***,每一步都像尖锐的刀深深刺到我的心里,心里也是一片血肉模糊。
(13)我任凭汹涌的泪水肆意流淌在秋风中,母亲,30年来,是什么力量竟能支撑一条“掉”了的腿,挑起我们晴朗蔚蓝的天空,自如行走在天地间?
(14)泪眼蒙眬中,我听到弟弟重重地说,明天我们就去省城大医院里看。真不行,我和姐就是您的双腿。
(15)不知是不是泪眼闪动的关系,我看到,母亲单薄的肩膀在颤抖着。她左脚抬起,落下,右脚抬起,更深地落下,就像右边的地板随着脚的落下陷下去一截,像极了舞蹈着的美人鱼。那是喂养我们、给我们无穷力量的姿势,那是生命华美的律动,那是为爱在刀尖上舞蹈着的奇迹!
小题1:细读全文,说说母亲的“隐忍”和“肆意”分别指什么?(2分)
小题2:文中画横线处三次写到母亲“左脚抬起,落下,右脚抬起,更深地落下,就像右边的地板随着脚的落下陷下去一截”,这样写有何目的?(3分)
小题3:结合文意,请分别说说画波浪线处景物描写的作用。(4分)
(6)段波浪线句的作用:                                                                        
(12)段波浪线句的作用:                                                                            
小题4:联系文章语境,品味下列加线的词或全句的表达意义。(4分)
①医生眼镜后的眼珠出来,就这样“走”了30年?不疼?
②那是喂养我们、给我们无穷力量的姿势,那是生命华美的律动,那是为爱在刀尖上舞蹈着的奇迹!
小题5:结合文意,说说文章塑造了一个什么样性格的母亲形象。(2分)
答案

小题1:“隐忍”指母亲17岁时上地干活,跨一个沟坎闪了一下,腿骨脱出骨巢,走路只能靠着臀部的肉支撑,这样忍痛了30年;“肆意”指母亲在我记忆中就扛起了家庭的重担,忙前忙后,老来还日夜都抱着孙子,为了这个家,她把整个生命都投注在儿女身上,倾注了所有的爱和心血,而毫无怨言。(答对一方面,得1分,共2分,意近即可。)
小题2:运用反复的写作手法(或采用细节描写、动作描写)(1分),用“抬起、落下、抬起、更深地落下、陷下去”等一系列动词,(1)形象地描绘出母亲走路拐瘸的姿势(1分),(2)表达了母亲的隐忍、坚强与伟大,(3)也传递出孩子们对母亲从没关心过的心酸与愧疚。(1分)(后面三点中任答出两点即可)
小题3:(6)段作用:写秋风吹动母亲额上枯黄的头发,渲染了一种悲凉(伤感)的气氛(1分),当母亲听到病情后,难以接受,暗示了母亲内心的惊异、悲痛、沉重之情(1分)。
(12)段作用:写阳光洒下来落到母亲身上,描绘出宁静、美好的环境(1分),烘托出了母亲温顺、善良、隐忍、坚强的性格,突出了母亲高大的形象(1分)。
小题4:①一个“凸“字,写出医生的吃惊与不解(1分),从侧面表现出母亲的病重,拖的时间长(1分)。
②运用比喻的修辞(或直抒胸臆的手法)(1分),母亲用残疾的身躯,支撑起了贫穷的家,表达了母亲对家的责任感和对儿女无私的爱,也表达了“我”对母亲的无限崇敬、热爱与赞美之情(后面两点中任答出一点即可,1分)。
小题5:(1)勤劳吃苦,家里全靠母亲扛起重担,背起沉重的喷雾器给秧苗打药,弯着腰除草,低着头做饭、缝衣, 弟弟有了孩子之后,母亲忙前忙后,日夜都抱着孙子,这些都体现了母亲的勤劳与吃苦精神。(2)坚忍顽强,母亲17岁时拐伤了腿,一直都痛,只能靠着臀部的肉支撑走路,坚持了30年。(3)无私奉献、无怨无悔,我们的目光只看向自己,从来没有关注过母亲,而母亲却没有怨言,把所有的爱都倾注到我们身上。(只要答对一个方面,给1分,答对两个方面即得2分,没有结合文意简说,扣1分)
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结合题目“隐忍的痛,肆意的爱”读原文内容可知,“隐忍”是指母亲的痛,“肆意”是指母亲对我们的爱。在原文中可以找到相关语句,如“17岁时上地里干活,跨一个沟坎时闪了一下”“腿骨脱出骨巢,偏向一边,骨巢里已长满了厚厚的细胞,都长平了。现在腿是靠着臀部的肉支撑着,上面的肉都磨死了,成硬硬的结块”这些是写母亲的“痛”的;“30年来,是什么力量竟能支撑一条掉了的腿,挑起我们晴朗蔚蓝的天空,自如行走在天地间”是写30年来母亲对全家人的“爱”的。根据这些语句,便可以清晰地看到“隐忍”“肆意”的所指了。
点评:理解词语一般先理解其表面义,然后要结合语境及课文内容,具体理解出它的语境义及所包含的情感。务必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
小题2:试题分析:“三次”即是反复,它起到了强调的作用,突出了母亲走路拐瘸的不便,表现了母亲的坚强与伟大,传达出我们对母亲感激与愧疚。
点评:我们要知道写作手法有哪些,各有什么特征,如悬念、情景交融、衬托、对比、托物言志、比喻象征、借景抒情、反复、讽刺夸张、以小见大等。
小题3:试题分析:这两处的景物描写都是为写人物服务的。结合后文中的句子可分析出其作用。第一处画线句后面有“母亲似乎瑟缩了一下”可知,前面的景物描写是为了烘托母亲听到病情后内心的悲痛、沉重。第二处画线句后面有“母亲的背影一如20来年的老样子”可知,景物描写是为了表现母亲的坚强、伟大。
点评:景物描写一般是为塑造人物形象和情节的的发展服务的。一般作用有交待故事发生的时间、天气等;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作铺垫等。
小题4:试题分析:“凸”字是写医生的,因此要分析医生“凸”的原因及表露出的感情。结合语段可知,表明医生看到母亲病情并了解了三十年来情况后的吃惊与不解,由此可看母亲的病情之重,忍耐时间之长到了让人不可思议的地步。第二个句子运用比喻和排比的修辞表达了对母亲的无限崇敬、热爱与赞美之情。
点评:语句赏析的角度一定要知道,有修辞(比喻、拟人、夸张、反问、设问、排比等)、词语(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等)、描写方法(语言、动作、心理、神态)句式、手法、内容、情感等。不仅要选好角度,而且要会结合语境作正确的赏析。
小题5:试题分析:母亲是一个坚强的人,她的病如此之重,可却坚持了30年。母亲是一个无私的人,一心想的是家里其他人,唯独没有想到自己。母亲是一个勤劳的人,她三十多年如一日,挑起了家里的重担。
点评:分析一个人的形象时,一定要根据文章内容、人物的言行举止、文章对人物的各种描写等来整体感知的。概括时要做到既全面,又要突出重点。
核心考点
试题【隐忍的痛,肆意的爱(1)医院里。医生瞅了X光片半天,让母亲走两圈。 (2)母亲走得很慢,左脚抬起,落下,右脚抬起,更深地落下,就像右边的地板随着脚的落下陷下去一】;主要考察你对现代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甲】太阳很毒,火辣辣地炙烤着大地……他不知怎么是好了,低着头,拉着车,极慢地往前走,没有主意,没有目的,昏昏沉沉的,身上挂着一层粘汗,发着馊臭的味儿。走了会儿,脚心和鞋袜粘在一块,好像踩着块湿泥,非常的难过……
【乙】香蔷薇,青蒿,茉莉,石竹,玫瑰都早已把芳香作为晚间祭品奉献出来了;这股新的香味既不是灌木香又不是花香,而是——我很熟悉——罗切斯特先生的雪茄的香味。我回过头来听听。我看见果实正在成熟的树木。我听见夜莺在半英里以外的树林子里歌唱。看不见什么走动的人影,也听不见任何走近的脚步;可是那香味却越来越浓;我得赶紧逃走。我从通灌木丛的小门走去,却看见罗切斯特先生正在走进来。我往旁边一闪,躲到常青藤的隐蔽处,他不会待久,他会很快就回去,只要我坐着不动,他绝不会看见我。
小题1:甲文记叙的是祥子出来拉车的情景,选自                   ,乙文选自《简·爱》,作者是                                。(2分)
小题2:甲乙两文都有景物描写,但作用却不同,请说说描写这些景物的作用不同在何处。(2分)
小题3:下面每个句子都体现了人物的某种性格特点,请分别用一个四字短语概括。(2分)
①他不知怎么是好了,低着头,拉着车,极慢地往前走,没有主意,没有目的,昏昏沉沉的,身上挂着一层粘汗,发着馊臭的味儿。
性格特点:                                                                 
②我从通灌木丛的小门走去,却看见罗切斯特先生正在走进来。我往旁边一闪,躲到常青藤的隐蔽处,他不会待久,他会很快就回去,只要我坐着不动,他绝不会看见我。
性格特点: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百合献谁
刘心武
看芭蕾舞剧《天鹅湖》,用望远镜细观台上,不是紧盯着王子和白天鹅,而是逐个地扫描那些配舞的天鹅,除了“三大天鹅”、“四小天鹅”外,还有若干毫不能令观众特别瞩目的“众天鹅”,而在她们当中,当舞姿“凝固”时,也还有排在前列与隐在后面的区别,于是从望远镜中注意到,在最后面,一位天鹅双腿优雅地分立,头颈微偏,双手兰花般交错于翘起的裙裾上,身影与其他天鹅同样的美丽,在耐心地作为暗景中的“绿叶”,以衬托主角王子与白天鹅在追光中的“红花”怒绽。随着舞曲的流动,众天鹅也开始缓缓变换姿势,于是我从望远镜中,清晰地看到排列在最后的天鹅的细部,她的眉目,精心化妆后依然掩饰不了岁月的风霜,转动时,显露出锐瘦的锁骨,以及背后同样“锋利”的肩胛;可是,她虽隐于最后,却也满脸凄恻,浑身是戏。乐音陡变,众天鹅如风中白莲般翕合旋舞,转瞬间,我已不能再找到那位资深的舞娘……
我的思绪,飘出了《天鹅湖》,飘出了王子与白天鹅悲欢离合的故事。我在猜想,那位资深的舞娘,她有着怎样的个人命运?当年她献身芭蕾这一“残酷的艺术”,不惜脚趾流血,苦练虚脱,一定怀着充当舞台追光下的白天鹅的美梦,她曾圆过这个梦吗?也许,若干年前,她确曾是众星所捧的那个“月”,可是,时光无情,后生可畏,她渐渐地,先是让出白天鹅这个主角,再让出“三大天鹅”之一的位置,在演出的说明书上,从“挂头牌”,到名字列于后面,到隐入于“本院演员”的模糊概念中……也许,更残酷的是,她竟从未跳过主角,终其一生,也只是充当“绿叶”,并且总在“亮相”时,隐于最后一列,双手兰花般交错予翘起的裙裾上……每当那个时刻,她都能化入剧情之中,而不“走神”于自身命运的吟唱么?
给整台演出所献的花篮,虽然也含有她的一份,但那整把的鲜花,是只献给主角的。我心中有个冲动,演出结束后,单给她,这资深的舞娘,献上一大束丰满的百合花。我把望远镜递给旁座的朋友,请他注意那位宛转于舞台暗区的资深舞娘,他先是莫名惊诧:“看她作甚?”及至看清了,咂舌道:“天哪,这老天鹅,还舍不得退出舞台,跳个什么劲儿么!”我接过他递回的望远镜,觉得透心地凉,不是朋友错了,不能怪他刻薄,甚至于,他那真实的直觉与非功利的直率,恰恰道破了人生、人性、人际的某些底蕴。可是我想哭,不独为那资深舞娘,也为了天下许许多多诸如此类的人生,当然,也包括我自己……
出了剧场,花亭还在营业,我买下了一大束昂贵的百合花,紧紧地拥在自己胸前……
注:①资深:资历深,资格老。
小题1:联系上下文,回到下面问题。(7分)
(1)第一段中,资深舞娘的舞技如何?她在舞台上的作用是什么?(4分)
(2)第二段中,对资深舞娘,作者“猜想”了她有怎样的命运和追求?(3分)
小题2:第三段末“也为了天下许许多多诸如此类的人生,当然,也包括我自己……”一句蕴含了作者什么的愿望?(4分)
小题3:上文画线的句子在写法上主要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4分)
小题4:本文的标题是《百合献谁》,“我”打算把百合献给资深舞娘,那你认为百合还应献给谁,为什么?(5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寒风中令人落泪的等待
曾颖
假期我回老家,听文友钟老师讲了一件他亲身经历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不久前的一个星期天,川西的冬天虽不至于冻掉鼻子耳朵,但因为盆地天色阴沉空气湿润,让人觉得更加萧瑟冰凉,心理上的主观温度比客观的环境温度低得多。
在阴冷如黑白画片的集市中,钟老师看到一个让他心情更难受的画面——三思桥边上,一个身高不足一米的孩子,浑身颤抖地蹲在桥头上,河道上的风,使他努力将原本已很小的身子蜷得更紧,但他仍没挪地方,因为只有这个风口没人来和他抢,别的背风的地方,卖菜人们早已挤成团了,他根本没实力插进去。
他可能算整个集市上最小的生意人,无论是身材还是生意的规模,一张旧报纸做成的小摊上整齐地放着四把猪鬃刷,五把土豆刮皮器和几把白色泡沫的灯草,这玩意早年点菜油灯时可以用来做灯芯,现在则只能在偏方中当药引子,最多值五角钱一把,猪鬃刷和刮皮器,市场价两元一把,整个小摊加完值不了二十元钱。
看着小孩冻得鼻涕长淌,钟老师动了恻隐之心,上前明知故问地和他谈起价钱来,他一张嘴,发出的声音却是一个低沉而沙哑的成年人,这才明白,他其实是一个侏儒,这让钟老师的同情心如火堆里浇了酒一般腾地升了起来。
可能是理睬的人并不多,侏儒对难得来搭讪的主顾很热情,甚至兜根倒底讲了他货物的来源和卖了钱的去处。他说:刷子是一元钱一把批发来的,刮皮器也是,灯草是姥姥摘的,他每天卖四五把,就能赚几元钱,买米买菜是够的,如果生意好,还会买点酒和肉……
他的语气平静而知足,反而让听者有动容落泪的感觉。钟老师觉得自己应该为他做点什么,于是从口袋中摸出五元钱来,放到摊上。
侏儒很高兴,说:你买哪样?
钟老师没打算要他的货,因为所有东西都用不上。
侏儒说:这样吧,每样拿一个,我……我没钱找你。
他的样子局促不安,好像做了什么亏心事一样。
钟老师说:好吧,就一样一个,只是我这阵去朋友家,拎着不方便,先存在这,等回来再说。
他的想法,是放下钱,来个金蝉脱壳,悄悄溜掉。
侏儒说:好吧,我等你!
钟老师只把这句话当成了平素听到过的千千万万句客套话一样,没有当回事,就去忙活自己的事情,很快忘记了这件事。
直到下午,他吃完晚饭上街去办事,路过三思桥时,那一幕画面让他震惊了:菜市所有的人都散了,那个侏儒还呆在那里,只是往风小的地方挪了几步,小摊上的东西只剩他点名要的三样,风把地上的报纸刮得有气无力地响。
天色已暗,侏儒蹲在那里啃一个烤白薯,旁边卖烤白薯的人说:别等了,人家不会来了,他肯定是想接济你的。
侏儒说:人家说要来,可能有啥事。我又不是讨口子,怎么能要人家接济呢?
他们的对话声音不大,但钟老师觉得自己耳鼓发痛。他冲上前,对侏儒说:兄弟,不好意思,我差点把这事给忘了,害得你在这等了五六个小时,对不起,对不起!
侏儒把用草绳拴好的货物交给他,艰难地起身,活动活动筋骨,说:没啥,今天生意还好,我可以买二两卤猪头喝二两酒了,肚子还真饿了。
说这话,他捡起旁边的木棒,撑着咚咚咚地走了,那木棒声,由近及远,由轻至重……
由轻至重?
是!由轻至重!
钟老师说这话时,脸色凝重。
小题1:钟老师为什么“觉得自己应该为他做点什么”?(4分)
小题2:品析下面的句子,说说这个句子在文中的表达效果以及它在文中的作用。(4分)
那一幕画面让他震惊了:菜市所有的人都散了,那个侏儒还呆在那里,只是往风小的地方挪了几步,小摊上的东西只剩下他点名要的三样,风把地上的报纸刮得有气无力地响。
小题3:文中的侏儒有哪些优秀品质,请结合文章情节作具体说明。(4分)
小题4:文章结尾处:“钟老师说这话时,脸色凝重。”细读全文,说说钟老师凝重的脸色包含哪些丰富的情感。(6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遥控
(一)一件小事
她在洗衣盆旁边来回走。他说:你怎么了,巡逻呀?
她说:我感到像下岗了那样。他说:儿子在家,你忙得跟洗衣工一样,现在,你乐得清闲呀。
电话响了,她冲出卫生间,操起听筒。是儿子。
儿子说:妈,我问你一件事儿。她说:啥事?你说。儿子说:我的内衣内裤泡在脸盆里了,要放多少洗衣粉,泡多长时间?洗几遍?
她说:你吓我一跳,以为出啥事儿,别慌。她仿佛重新“上岗”,细细地回答了儿子的疑问。她关照:往后有事,可别慌,别把小事弄得大事一样。放下电话,她耳边仍响着大学宿舍嘈杂的话音,那个背景里,儿子似乎陷入窘境。
(二)天气预报
她有个习惯,每天准时收看电视台的气象预报。现在,她调换了个频道,盯着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专看末尾的气象预报。那是一个遥远城市的气象预报——什么事都干扰不了她锁定那个时段的气象预报。
看罢,气温高了,她发愁;有雷阵雨了,她提心;气温下降了,她焦虑。甚至,还将那座遥远的城市和她所在的城市的气象比较……
自行车
周六,下午三点一刻,儿子打来电话,仍是慌里慌张不知所措的口气,说:妈,我那辆自行车丢了。
她说:在哪丢了。他说:我们一帮同学去景点游玩,自行车放在停车场,我找不到了。
她说:你锁住了吗?他说:钥匙在我兜里呢。她说:怎么会找不到呢?他说:很多自行车,有上千辆呢。她说:你摆在什么地方?想想看。他说:那么多自行车,都差不多,我看不出哪辆是我的那辆。
她说:你连自己的车子也不认识了。他说:都一样,看看都像,可钥匙开起来都不是。
她说:饿了先买面包垫垫肚子,这样吧,你等着。他说:等着干啥?你还赶过来?她说:“等着别人把自己的车子都推走了,剩下的不就是你的吗?不要急,耐心等。
五点半,她守在电话机的旁边,她期待的声音响了,她抓走听筒。儿子说:妈,找着了,你的法子真灵,剩下没几辆的时候,我的钥匙找对了车锁。
(四)钟点工
她准备烧晚饭,电话响起。她第一感觉,是儿子的电话。儿子说:妈,我明天要去植树。她说:有什么不舒服?儿子说:没有。她说:你是大学生了,碰上事儿别慌,是你一个人去?
儿子说:整个系里的同学都去。她说:去哪儿植树?儿子说:郊区的林场。她说:遮阳帽、手套有吗?儿子说:妈,植半天树呢。她说:妈离你这么远,植树的时候要当心,别铲着脚了。儿子说:妈,我我们班里,有两个同学派保姆去代替植树。她说:你已是大人了,该学会自立了,在家里,还可叫个钟点工。儿子说:妈,我们这里家政服务公司很兴旺,一个电话就行了。她说:你知道电话号码吗?儿子说:我这有电话号码。她说:你就叫一个吧。
儿子说:妈,你得拨专项经费。她说:多少?儿子说:来去的时间算上,6个小时吧。
她说:一个钟头多少?儿子说:行市价,50元一个钟头,我那张卡已透支了。她说:不是非一个星期前给你的卡里打进过一笔款吗?儿子说:我出资请过同学的保姆帮我整理寝室内务。她说:这个月你的开销比我的工资还高呢,嗳呀,我这边锅里的菜烧焦了,明天我会往卡里打钱噢。
小题1:小说以“遥控”为题目有什么深刻含义?(2分)
答:                                                                            
                                                                              
小题2:品读全文,请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2分)
母亲:                                                                          
                                                                              
儿子:                                                                           
                                                                              
小题3:结合上下文,发挥想象,把文中第二节省略号处补写完整。(2分)
于是,她                                                                        
                                                                              
小题4:问题探究。(4分)
① 父亲这一人物仅在小说的开头出现了一次,也只说了两句话。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2分)                                                                            
                                                                              
② 研读第四节文中划线句,想想这几句话有什么作用?(2分)
                                                                                
                                                                              
小题5:读完小说后,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对小说中的“母子”说说心里话。(4分)
对母亲说:                                                                      
                                                                              
对儿子说:                                                                       
                                                                              
小题6:文章采用小标题的写作方式,你认为有什么好处?(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来回答)(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隔壁的父亲
周海亮
①父亲敲门的时候,我正接着一个电话。电话是朋友打来的,约我中午小酌。我从父亲手里接过一个很大的纸箱,下巴上还夹着叽哩呱啦的电话。
②父亲寻一双最旧的拖鞋换上,问:“要出去?”
③我说:“朋友约吃中饭。不过,不着急。”我打开纸箱,里面塞满烙得金黄的发面烧饼。
④我这才想起,又到七月七了。我们这里有这样的风俗:七月七,烙花吃。花,即发面烧饼。以前在老家,每逢这一天,心灵手巧的母亲都会烙出满锅金灿灿、香喷喷的烧饼。我搬进城里住以后,母亲便将烙烧饼的时间提前几天,然后打发父亲把烧饼送到城里。我不回家取的理由很简单:没时间,尽管老家距城市不过两小时车程。
⑤和父亲喝了一会儿茶,电话再一次响起。我跟父亲说:“要不一起过去?”父亲吃了一惊,说:“这怎么行?我一个乡下人,怎好跟你的文化界朋友吃饭?”我说:“那有什么?正好把您介绍给他们。”父亲一听更慌了,说:“不去不去,那样不仅我会拘束,你的朋友们也会拘束。”我说:“难道您来一趟,连顿饭也不吃?”父亲说:“没事没事,回乡下吃,赶趟儿。”我说:“干脆这样,我下厨,咱俩在家里做点吃的算了,我这就打电话跟他们说。”    
⑥父亲急忙将我阻拦。他说:“做人得讲诚信,答应人家的事情 ,再失约,多不礼貌……你去吃饭,我正好回乡下——乡下好多事呢。”我说:“您如果真不去的话,我也不去了……当爹的进城给儿子送烧饼,儿子却没管饭,等我回村,别人还不把我骂死?”
⑦费尽九牛二虎之力,终于与父亲达成协议——偷偷在那个酒店另开一个只属于我和父亲的小包间,但父亲路上还是不停地嘱咐我别点菜,就要两盘水饺就行了——一人一盘,聊聊天,多好。小包间正好被安排在朋友请客的大包厢的隔壁,我没敢惊动朋友,悄悄帮父亲点好菜,又对父亲说:“等菜上来,您慢点吃,我去那边稍坐片刻,马上回来。”父亲说:“那你快点儿啊!还有,千万别说你爹就在隔壁啊!”我笑了,父亲与刚刚进城时的我一样拘谨。
⑧宴席开始了。我念着隔壁的父亲,说:“我先敬大伙儿一杯,敬完我得失陪一会儿,有点事。”朋友说:“还没轮到你敬酒呢!……今天又没什么事,咱一醉方休。”我说: “可是我真有事。”朋友说:“给一个说得过去的理由,就放你走。”我笑笑:“我爹在隔壁。”
⑨满桌人全愣了。
⑩我说:“今天我爹进城给我送烧饼,我把他硬拉过来,让他过来坐,他死活不肯。现在他一个人在隔壁,我想过去陪他一会儿。”
朋友们长吁短叹,说:“你爹白养你这个儿子了。在隔壁给他弄个单号?虐待他?你愣着干什么,快请他过来啊!”
我说:“他肯定不会过来。如果你们不想让他拘束让他难堪,就千万不要拉他过来。”
朋友说:“那我们现在过去敬杯酒,这不过分吧?”
我说:“这挺好。不过你们要是真想敬他一杯酒的话,就一起过去。千万不要一个一个地敬啊!他喝不了多少……”
朋友们全体离桌,奔赴隔壁。然而推开门我就愣住了,房间里只剩一个埋头拖地板的服务员。我问:“刚才那位老人呢?”服务员说:“早走啦!你点的菜,也都被他退啦!不过他还是打包带走了一盘水饺,说是想给乡下的老伴尝尝城里的水饺。”
父亲进城一趟,送我五十六个烧饼、一兜大蒜、一兜土豆、一兜菜豆、一兜韭菜、两个丝瓜、八个南瓜,然后,在一个小包厢里独坐一会儿,再然后,饿着肚子回家。而他的儿子,却在隔壁与一群朋友吹牛扯皮……
我端起酒杯,对大家说:“咱们敬我父亲一杯吧!”大家热烈响应,一起干了那杯酒。
然而我的父亲,既不会看到,更不会知道。此时他正坐在开往乡下的公共汽车上,怀里抱着一个装了城里水饺的饭盒。                          (选自《意林》,有删改)
小题1:父亲最终同意和“我”去那个酒店另开个小包间吃饭,但当“我”带朋友去敬酒
时,父亲为什么走了?(4分)
                                                                           
小题2:文章在开头写父亲给“我”送烧饼,在倒数第二段又写“父亲进城一趟,送我五
十六个烧饼……”这样写是否多余?请简述理由。(3分)
                                                                           
小题3:文章的第④段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小题4:文章的结尾给人意犹未尽之感。请你揣摩父亲此时的心理活动。(3分)
                                                                        
小题5:下面【甲】【乙】两个片段都是写的父亲,试从描写方法和性格特征两方面分析
这两个片段的异同。(6分)
【甲】和父亲喝了一会儿茶,电话再一次响起。我跟父亲说:“要不一起过去?”父亲吃了一惊,说:“这怎么行?我一个乡下人,怎好跟你的文化界朋友吃饭?”我说:“那有什么正好把您介绍给他们。”父亲一听更慌了,说:“不去不去,那样不仅我会拘束,你的朋友们也会拘束。”我说:“难道您来一趟,连顿饭也不吃?”父亲说:“没事没事,回乡下吃,赶趟儿。” (节选自周海亮的《隔壁的父亲》)
【乙】(父亲)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著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                                                                          
(节选自朱自清的《背影》)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