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初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现代文阅读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题目。(21分)珊瑚岛  ①在波涛汹涌、无边无际的大海中,有着五色缤纷、绚烂多彩的岛屿——珊瑚岛。  ②我国南海中的岛屿大多是珊瑚岛,西沙群岛...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题目。(21分)
珊瑚岛
  ①在波涛汹涌、无边无际的大海中,有着五色缤纷、绚烂多彩的岛屿——珊瑚岛。
  ②我国南海中的岛屿大多是珊瑚岛,西沙群岛就是其中最著名的。当你知道如此众多的岛屿竟是一种微小的珊瑚虫在风浪袭击下造成的,不能不感到惊奇。
  ③在北京故宫中可以看到一些作为珍品陈列的珊瑚树,这是珊瑚虫用自己分泌出来的石灰质建造的“公寓”。珊瑚树上有许多小孔,每个小孔都曾经住过一只珊瑚虫,它们总是群居在一起,造成的“公寓”多为灌木状,但是也有其他形状的。每当生出一只新的珊瑚虫,它们就会造出一个新的房间,于是随着珊瑚虫的繁衍,珊瑚树也就像树木一样长高、分枝。不过高度不会超出水面,因为珊瑚虫只能在水中生存,到接近水面时树枝就不再向上长而是像蘑菇一样四面铺开。万丈高楼平地起,珊瑚虫的“公寓”是固定在海底上的,因而珊瑚虫也不能随便移动,只好从自己的房间里伸出几根触须来等待自投罗网的食物。这种“守株待兔”的猎食方法,你也许觉得太笨,担心它会挨饿吧。但是不必过虑,因为它们是“有饭大家吃”。在一个“公寓”中,所有的珊瑚虫都被一根管子连接起来,任何一只珊瑚虫捕获了食物消化后,马上通过这根管子与大家同享食物的养料。一只珊瑚虫捕获食物的机会少,成千上万只珊瑚虫的合作保证了大家都有足够的食物,得以生存繁殖下去。
  ④珊瑚虫虽然是定居的,但是在发育到一定程度后便停止生殖新的珊瑚虫,而变为产卵。卵被海水带到别的地方发育生长,建造起新的“公寓”,使海中形成了密密的珊瑚“森林”。“森林”的空隙中成为其他许多海生动物栖息之所。
  ⑤随着岁月的消逝,珊瑚虫不断死去,但“公寓”仍在。那些“森林”中的“居民”也在不断死亡,留下了它们的石灰质硬壳去填充密林中的空隙。不断新生的珊瑚虫分泌出石灰质把这些东西胶结起来,逐渐形成结实的礁石、岛屿。珊瑚礁形成的速度并不慢。在我国的西沙群岛上,曾观测到每年增长三毫米的记录。
  ⑥风浪极力破坏珊瑚虫的工作,它把许多珊瑚打碎。但这并未能阻止造礁工作的进行,顽强生长的珊瑚虫不断地补偿了海浪造成的破坏,而那些碎了的珊瑚也正好用来填充“森林”中的空隙,起了加固的作用。
  ⑦不过珊瑚虫也有它的“娇气”,它怕冷、怕黑暗、怕浑浊的海水,因此一般只能在温度不低于20℃、深度不超过80米的清澈海水中生存。海水中的盐分还不能过多或过少,含盐量2.7%左右最适合它生长;同时,它还要求有一个石质的海底作为它们的“公寓”的基础。因此珊瑚礁多在大陆的海滨和大洋中岛屿的周围建造起来,而且主要分布在北纬30°和南纬30°之间。在大洋中,当珊瑚作为靠山的岛屿因地壳发生运动而逐渐沉没后,珊瑚礁却因珊瑚虫的不断生长而继续向上发育,造成了环形的珊瑚岛。岛的中央是海水,周围是珊瑚礁构成的堤坝,其间有些缺口,大洋中的许多珊瑚岛都是这种形态。如果海底上升,则成为实心的珊瑚岛了。我国的西沙群岛就是这种类型,那里的珊瑚岛已高出水平面十二米多。
小题1:第③段中“守株待兔”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小题2:第⑤段中划线句运用了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4分)
小题3:请在下列方框内填上合适的词语来表示珊瑚岛的形成过程。(9分)

小题4:下列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珊瑚虫的“公寓”是固定在海底的沙地上的。
B.珊瑚虫对它生存的海水的温度、深度及含盐量都有要求。
C.珊瑚岛有环形和实心两种形态,西沙群岛属于实心珊瑚岛。
D.珊瑚礁大多出现在大陆的海滨和大洋中岛屿的四周。
小题5:第⑦段中加点的词语“一般”在文中的表达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答案

小题1:珊瑚虫自己不能随便移动,住在自己的房间里;伸出几根触须等待自投罗网的食物。(2分)
小题1:举例子(1分)、列数字(1分) 列举我国西沙群岛的例子,通过具体数据说明珊瑚礁形成的速度并不慢。(2、分)
小题1:珊瑚虫——珊瑚树—一珊瑚林(9分)
小题1:A.(3分)
小题1:“一般”表明在通常情况下珊瑚虫要在温度不低于20℃、深度不超过80米的清澈海水中生存,但也不排除特殊情况,体现了说明文用语的准确科学。(3分).
解析

小题1:学生能结合语境,联系上下文,紧扣语言环境,理解词语含义。
小题1:说明文常用的说明方法有十种,要求学生了解常见的说明方法,并理解每一种说明方法的作用。作答时要结合语境具体回答。
小题1:阅读文本中珊瑚岛形成过程部分,学会用原文的内容来理解问题,做题时,学会从原文中找出相应答案。能用准确语言来进行概括。
小题1:A中在文中原句是珊瑚虫的“公寓”是固定在海底上的
小题1:说明文的语言讲究准确严密而又不乏生动。作答时,先要陈述语言使用的准确性,再否定其去掉或换用的不准确性。这样就表明说明文用语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学生学会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做具体的分析与说明。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题目。(21分)珊瑚岛  ①在波涛汹涌、无边无际的大海中,有着五色缤纷、绚烂多彩的岛屿——珊瑚岛。  ②我国南海中的岛屿大多是珊瑚岛,西沙群岛】;主要考察你对现代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题目(22分)
让人类面临危机的抗生素
①人类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的直接后果是耐药菌的出现,并且细菌产生耐药性的速度远远快于人类新药开发的速度,如不遏止,人类将进入“后抗生素时代”,也即回到抗生素发现之前的人们面对细菌性感染束手无策的黑暗时代。
  ②1928年,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发明青霉素,1940年用于临床,开创了感染性疾病治疗的新纪元。几十年来,青霉素挽救了数以千百万计的生命,使人类平均寿命从40岁提高到了65岁。青霉素的“事迹”可谓抗生素为人类社会所做贡献的缩影。
  ③疫苗、抗生素以及现代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造成了一种我们几乎不受疾病影响的假象。然而,几乎与此同时,许多可怕的毁灭性新生或再生性传染疾病正在世界各个角落出现,某些传染性疾病又有卷土重来的势头。例如,目前全球已有17亿人感染了结核杆菌,约有2000万结核病病人,现在每年新增加结核病病例800万,死亡300万人,高居传染病死亡人数之首。细菌性传染病的死灰复燃,归根结底是人类的免疫系统出现故障,而这种故障的罪魁祸首可能就是抵御细菌袭击的抗生素。
  ④事实上,在抗生素投入使用至今的仅仅60年间,很多细菌就对抗生素产生了严重的耐药,有的甚至产生了多重耐药。例如,耐青霉素的肺炎链球菌,过去对青霉素、红霉素、磺胺等药品都很敏感,现在几乎“刀枪不入”。多重耐药菌引起的感染更是对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20世纪50年代在欧美首先发生了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感染,这种感染很快席卷全球,有5000万人被感染,50多万人死亡。
  ⑤美国哈佛大学的研究人员针对46477份儿童病历的一项调查表明,当前抗生素使用的频繁度极高,平均每个儿童一年间接受3次抗生素处方,其中有一半的抗生素是用于处理中耳炎等问题的正常使用,而有12%是用在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气管炎等并不需要使用抗生素的感染治疗。美国在1982年至1992年间死于传染性疾病的人数上升了40%,死于败血症者上升了89%,其主要原因是耐药菌带来的治疗困难,仅1992年全美就有13300名患者死于抗生素耐药性细菌感染。
⑥中国是世界上滥用抗生素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造成我国抗生素滥用的原因有很多,各种分析报道也常见诸报端和专业杂志,有两点可能是我们应该特别关注的:一是医疗卫生系统对医务人员如何正确使用抗生素缺乏行政与法律的界定。二是抗生素在畜牧业中的大量使用,导致在环境中大量的抗生素释放和耐药细菌的驯化和进化。这不光是我们国家的问题,也是全球性的问题。
小题1:第②段,作者为什么要在“事迹”一词上加引号?(3分)
小题2:从词语的意思和表现力角度看,与第③段加点词“”罪魁祸首最接近的一个选项是(  )。(3分)
A.始作俑者B.根本原因C.主要祸害D.凶手巨恶
小题3:第④段划线句与“在抗生素投入使用至今的60年间,很多细菌对抗生素产生了严重的耐药”相比,哪一句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4分)
小题4:第⑤段,作者主要通过列举                                                 两个事实,说明(1)                               ;(2)                                 。(8分)
小题5:依据第⑥段内容,遏制我国滥用抗生素,可采用的主要措施是:(4分)
(1)                                                                             
(2)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安全的节能“大衣”:发泡水泥
刘荣明
①为了能够阻挡夏天的炎热和冬天的寒冷,国家规定在建造楼房时必须给建筑物穿一件用保温材料做成的节能“大衣”,以减少夏天室内冷气和冬天室内暖气的外流。然而近年来,由于建筑外墙易燃的保温材料导致的“高楼火灾”却令人触目惊心。国家有关部门已经禁用了易燃的有机外墙保温材料,取而代之的是无机保温材料,发泡水泥就是其中的一种。
②发泡水泥,顾名思义,是一种有“泡泡”的水泥。“泡泡”是如何产生的呢?首先,将发泡剂用机械搅拌方式,或者高压空气雾化气动方式进行充分发泡,形成大量大小均一、直径适宜、稳定的泡沫。然后将泡沫与水泥浆均匀混合,经过发泡机的泵送系统进行现浇施工或模具成型,经自然养护,就形成了一种内部含有大量封闭气孔的新型轻质保温混凝土。
③通过发泡水泥技术制作的节能“大衣”除了阻燃,还有很多优势。它属于气泡状绝热材料,那些水泥内部的封闭泡泡,可以使混凝土轻质化和保温隔热化,所以保温、隔音的效果特别好。发泡水泥还有支撑地暖管材和地面承重的作用,因其强度高、不变形,故可以避免使用复合材料形成的地面裂缝.其抗压强度较高,抗裂性是普通混凝土的8倍。
④在制作发泡水泥的过程中,发泡剂必不可少,发泡剂是否安全环保呢?水泥发泡剂原料为植物性或者动物性的脂肪酸,合成体为水溶性,不含苯、甲醛等有害物质,所以不会对人体造成危害,绝对安全环保。
⑤发泡水泥耐久性大于50年,可与建筑同寿命,一次施工可使建筑终身保温。我国最早的发泡水泥应用,是黑龙江地区的墙体保温层。该工程由上世纪50年代初期的前苏联专家指导施工,至今近60年依然完好无损,仍在使用。
目前,发泡水泥在楼层间低温地板辐射采暖中,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作为外墙保温“大衣”还亟待推广。相信未来这种新型环保材料会带给我们更加安全节能的居住环境。
(选文有删改)
小题1:阅读全文,请简要回答发泡水泥的优势有哪些。(4分)
小题2:第⑤段中的画线语句,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小题3:第⑥段中的划线词语能否删掉,为什么?(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朱启新的《筷子中的文化》一文,完成小题。(10分)
①古人称筷子为“箸”,这个专称自商代一直沿用至宋末,到了明代才逐渐称“箸”为筷子。如明人陆荣《椒周杂记》载,吴中民间行船时忌说“住”,因箸同“住”音(“住”,慢),所以要把“住”改为“快”,“箸”便叫成“筷子”了。以后,一些读书人也渐称“箸”为“筷”。
②用筷历史,已有3000多年,早在商代,纣王已用象(牙)箸。在长期的使用中,根据考古资料提供的信息,既有器形的变化,也有制作质地的不同。
③筷子的器形,最初,两头同样粗细。先秦时期乃至汉初的“箸”,都是上下一般粗细,分不出手握的筷头和夹食的筷足。已知最早的铜筷出自云南一墓中,整体圆柱形,长约20多厘米,属春秋晚期。安徽出土的一批东周青铜器中也有铜筷一双,细长方形,残长20.3厘米,宽4毫米。及至宋代,筷子的粗细又有了变化。四川发现的一座宋代窖藏出土的一双铜筷,长24厘米,筷首与筷足,粗细已很分清了。
④古代的箸,长短并无定制,约20厘米左右。形体有方有圆,其径一般在0.4厘米左右,最粗不会超过0.6厘米,比今日用筷要细——古人之箸用来夹羹汤中的菜。《礼记·曲礼》说:“羹之有菜者用挟(即“箸”),其无菜者不用挟。”夹羹内的菜,分量不多也不重,不同今日要夹大块食物,或者用劲撕裂食物。箸之细径不碍使用。
⑤制箸材料,通常采用竹、木。此外尚有铜、玉、骨、银等。最广泛使用的是竹制和木制。筷子作为我国文化特征之一,源远流长。各地也都有名筷生产,如北京的雕琢玉筷,成都的刻花竹筷,杭州的天竹圆头筷,广州的乌木筷和象牙筷……真是很美。
⑥筷子挺直,宁折不曲。唐玄宗李隆基特赐给宰相宋碌一双金筷,以表彰他的秉性耿直如筷。明代程良规的《咏竹箸》诗,写得也很有意思:“殷勤问竹箸,甘苦乐先尝。滋味他人好,尔空来往忙。”此诗语句通俗,热情讴歌了筷子默默为他人奉献的精神。
(有删改)
小题1:结合②③两段的内容,说说能否去掉其中加点的“已知”一词,为什么?(3分)
小题2:简要说说第⑤段中划线句子的作用。(3分)
小题3:阅读全文,在下列方框中的①②两处填写合适的内容。(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诱***  (16分)
孙兴运
①猎人是山里最优秀的猎手。因为猎人知道要做一个好猎人,不仅要弹无虚发,更需机智谋略。猎人之所以优秀,是因为他懂得诱***,而不是搏***。他知道凶猛的虎狼豺豹是惹不得的,动辄便有性命之忧。而性情温顺的鹿兔马羊是可以大开***戒的。
②猎人的机智有些阴险,他不射***第一只猎物,而是打伤后捉住,当诱饵绑于树上,自己躲在树丛中悠然地等待着。等猎物的哀鸣声唤来同伴时,猎人才从树丛中伸出乌黑的枪管精确射***。猎人知道弱小的动物要依群而生存,群内有着高尚的互助精神。正是这种高尚精神的存在,才使猎人每次都能满载而归。所以猎人常在归后偷偷地笑,笑那些猎物蠢不可言。
③那天早晨,猎人像往日一样踌躇满志地上了山。雨过天晴后的山比往日更清秀妩媚,泥土的清香和鲜花的芬芳在林子里弥漫着。猎人听到了鹿鸣声,他顿时精神一振。脚步便欢快起来了。
④鹿鸣声是从林子中央的一片空地上传来的。空地上的三头鹿浑然不知危险已经笼罩了它们,依然沉醉于嬉戏之中。猎人躲在树丛中开始谋划枪口下的第一个目标,他很快就发现了那是一头公鹿、一头母鹿和一头鹿崽。
⑤猎人缓慢地举起了枪,那头鹿崽在枪声中晃了一下便跪倒在地了。公鹿和母鹿闻声一惊,可跑出两步却回头看见了跪在地上的鹿崽。于是便仰天哀鸣。猎人正为自己的计谋而得意时,那两头鹿在凄厉的鸣叫声中一步一步地走近了鹿崽。
⑥当猎人再次举起枪管时,四面的林子里忽然传来了此起彼伏的鹿鸣声,声音愈来愈大、愈来愈近。猎人正暗自欢喜,就看见有许多鹿从树丛中拥上了那片空地,齐声长鸣。又一声枪响,一头鹿轰然倒下了,血汩汩地喷涌而出,染得草地一片褐红。鹿群没有因为惊吓而逃散,鸣叫声却更加凄厉。鹿群的哀鸣声在猎人听来便是一曲高亢的凯歌。嘹亮的凯歌刺激得猎人血脉亢奋不已。
⑦随着枪声接连响起,七八头鹿已凛然倒下了。猎人胸腔里燃起的熊熊激情不得不因弹药的耗尽而熄灭。鹿群依然哀鸣着。猎人就燃起一枝烟悠然地等待着,想等到鹿群散去后再收获这次诱***的硕果。正当猎人眯着眼乐呢,鹿群却炸开般地四下逃散了。
⑧猎人钻出树丛,忽然闻到一股浓烈的腥臭。猎人回头望了一眼就发现身后一只斑斓大虎正向他逼近。这附近怎么能有虎呢?就是有虎,听见枪声早该吓跑了呀!
⑨猎人忽然颤栗了:那群鹿!那群鹿在诱***他!它们用身体耗光了子弹,那哀鸣声不仅召来了老虎而且掩盖了枪声!
⑩猎人终于在一声虎啸中没了气息。他临死也没弄明白,温顺软弱的鹿怎么会诱***自己?
      摘自《人民文摘》2005年第11期
小题1:请细读文章,结合具体情节,说说文章标题“诱***”包括了哪些内容?(4分)
小题2:文中第⑦段划线句“猎人就燃起一枝烟悠然地等待着”,请仔细体会“悠然”一词,用第一人称表达猎人此刻在想些什么?你认为猎人是个怎样的人?(3分)
小题3:在猎人诱***温顺软弱的鹿群过程中,鹿群这些生灵的精神品质震撼着我们。请说说鹿群哪些品质震撼着我们?(4分)
小题4:试结合具体语句分析,对于猎人,课文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态度?你又有什么看法?(5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湿地?失地!(13分)
(1)“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蒹葭》中所描写的场景就是湿地。在人们眼中,湿地充满种种意象之美,引人产生无限遐想。
(2)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是跟森林、海洋并行的三大生态系统之一。它与人类的生存、繁衍、发展息息相关,不仅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多种资源,而且在抵御洪水、调节径流、蓄洪防旱、控制污染、调节气候、美化环境等方面有其它系统不可替代的作用。湿地的类型多种多样,通常分为自然湿地和人工湿地。相对于自然湿地而言,人工湿地强调了社会和经济功能,弱化了湿地原有的生态功能。
(3)中国是世界上湿地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湿地面积占世界湿地的10%,位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从地理分布看,湿地分布较多的省区是黑龙江、内蒙古、青海和西藏。总面积为17.78万平方千米,占全国湿地面积的55%。
(4)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湿地保护面临着巨大压力。从1990年到2008年的近20年间,我国湿地呈现出          的趋势(见下图)

导致这一趋势出现的主要原因是我们对湿地的过度开发,尤其是农业开发。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以及对农业高产量的追求,以往未能开发的湿地如今被大量开发为农田,或排水后成为牧草草原,或改造为鱼塘和盐田,成在河流上建坝拦水、修建水库等。
(5)由于开发过度,我国的湿地面积大幅度缩小,湿地功能也逐步减弱。2010年9月,中国工程院院士金鉴明指出:遭到破坏的湿地遍布华夏大地,破坏面积已经涉及原有湿地的40%-50%。新疆塔里木河流域因上游大量开荒造田,造成下游350公里的河道断流,罗布泊、台特玛湖已干枯沦为沙漠。曾被誉为“中国最美湿地大草原”的若尔盖,300多个湖泊中已有200多个干涸,草原沙化面积已达到1053平方千米,每年还在以11.65%的速度递增。
(6)可悲的是,这些教训还不能给现代人足够的警醒。在湿地边上建别墅,在滩涂里面打野鸭促旅游等破坏现象屡见不鲜。甚至一些饱受洪涝灾害之苦的地区,退耕还湖刚有成效,便又有人重新开垦。
(7)文明的兴衰与生态环境紧密相连,湿地的兴亡只是整个生态环境变迁的缩影。为了让湿地这个大自然的天然公园,不再成为永远的“失地”,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像爱护自己的身体一样,保护我们的“地球之肾”。
(选自《百科知识》2012年2月上,有删改)
【链接材料】三垟湿地地处温州市瓯海区,湿地面积13.6平方千米。据调查,区域整体水质属于劣Ⅴ类,氮、磷、重金属等严重超标,更可怕的是用地和水体存在着被大量蚕食的危险。三垟湿地的现状已引起整个社会的重视。按照政府规划,三垟湿地将建成“桔浦芳洲、白鹭野鸭、菱角莲藕、河网人家”的生态园。
(摘自“百度百科”)
小题1:阅读全文,结合标题概述文章主要内容。(3分)
小题2:阅读第(4)段,根据上图,用简明的语言补写画线句。(不超过35字)(4分)
小题3:第(5)段画线句列举了一系列数据,结合上下文说说其作用。(3分)
小题4:根据文章内容和链接材料,指出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   )(3分)
A.三垟湿地是“城市之肾”,为城市增添了灵性,凸显了温州“山水城市”的特色。
B.三垟湿地能够在降解污染物、调节气候和美化环境等方面发挥作用。
C.为了充分利用三垟湿地,我们应该把以往未能开发的湿地改造为农田、鱼塘。
D.三垟湿地水质严重受损,用地和水体存在着被大量蚕食的危险,由此,三垟湿地亟待保护。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