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初中试题 > 物理试题 > 物态变化 > (6分)三个实验小组同时分别探究“烛蜡熔化特点”、“冰熔化特点”与“水的沸腾”,记录数据如下表:(1)在三个探究实验中,除秒表和铁架台外,都用到了的实验器材还有...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6分)三个实验小组同时分别探究“烛蜡熔化特点”、“冰熔化特点”与“水的沸腾”,记录数据如下表:

(1)在三个探究实验中,除秒表和铁架台外,都用到了的实验器材还有___   ___
(2)根据记录表,请你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是冰,乙是烛蜡,丙是水           C.甲是烛蜡,乙是冰,丙是水
B.甲乙都是晶体                       D.甲乙都是非晶体
(3)在上表所示2min~5min时间内,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甲温度升高,不断吸收热量          B.乙温度不变,但还在吸热
C.丙温度不变,所以不在吸热          D.乙的固态不断减少,液态增多
答案
(1)温度计 (2)  C   (3)   C    。
解析
1、(1)实验中需要测量物体的温度,因此要有温度计.
(2)需要掌握晶体、非晶体熔化过程中的特点: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完全熔化完后吸热继续升温;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吸热,温度不断升高.根据温度的变化特点即可判断甲、乙、丙分别是什么物质.
(3)液体的沸腾特点:液体吸热升温,当温度达到沸点时开始沸腾,但温度保持不变;
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完全熔化完后吸热继续升温;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吸热,温度不断升高.
2、解:(1)这三个实验都需要测量物体的温度,因此,除秒表和铁架台外,都用到了的实验器材还有温度计.
故答案为:温度计.
(2)由表格中数据知,甲开始吸热升温,在整个过程中温度不断升高,所以甲是非晶体蜡;
乙开始吸热升温,到达0℃后,温度不变,继续吸热,用来熔化,当熔化完毕,温度又上升,所以乙是晶体冰;
由表格中数据知,丙开始吸热升温,当温度达到98℃后,因为温度保持不变,所以达到了沸点,但还在继续吸热,所以丙是水.
故答案为:C.    
(3)由(2)已经知道甲是烛蜡,乙是冰,丙是水,那么
A.甲是烛蜡,是非晶体,所以温度升高,不断吸收热量,正确.          
B.乙是冰,冰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不变,但还在吸热,正确.
C.丙是水,温度不变,当温度达到98℃后,因为温度保持不变,所以达到了沸点,但还在继续吸热,故不正确.          
D.乙在熔化过程中,的固态不断减少,液态增多,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题给出了三种物质,分别探究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的特点,同时探究了水在沸腾过程中的特点.题目中考查了熔化和沸腾的共同特点即吸热.同时考查了沸腾时的条件:达到沸点,但要不断吸热.
核心考点
试题【(6分)三个实验小组同时分别探究“烛蜡熔化特点”、“冰熔化特点”与“水的沸腾”,记录数据如下表:(1)在三个探究实验中,除秒表和铁架台外,都用到了的实验器材还有】;主要考察你对物态变化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一锅沸腾的油,魔术师把手伸进去,一分钟、两分钟……再把手拿出来——
没事!对这一现象的分析正确的是 (    )                        
A.这是不可能的,是一种伪科学
B.这是不可能的,油在沸腾时温度不断升高
C.这是可能的,一定是这种油的沸点很低
D.这是可能的,一定是手上沾有水,水从油中吸收了热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下列关于热现象的解释中正确的是 (     )
A.烧水时壶嘴冒出的“白气”是水蒸气
B.冰棒周围的“白气”是冰棒升华而成的
C.从冰箱里拿出的鸡蛋表面的水珠是从鸡蛋里渗出的
D.热风干手器的作用是利用热风加快手上水的蒸发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某同学在实验室研究物态变化时,依据实验数据画出的四个图像如图所示.其中属于晶体熔化图像的是(     )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我国地域辽阔,同一天南北不同地方温度差别很大。如图(A)、(B)是十二月某一天同一时刻在三亚和北京观测到的温度计的示意图。由图可知,三亚此时温度为__ _____℃;北京此时温度为____   __℃。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用水壶烧开水,水烧开时,在离壶嘴一定高度处冒出大量“白气”,而在壶嘴处却没有“白气”冒出。这是由于这一高度处空气的温度与壶嘴处的温度相比,明显        _________(填“高于”或“低于”)水蒸气的温度,这样,来自壶内的水蒸气遇冷就        ___________(填物态变化的名称)成小水珠——就是我们所看到的“白气”。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