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初中试题 > 数学试题 > 二次函数的应用 > 问题背景若矩形的周长为1 ,则可求出该矩形面积的最大值. 我们可以设矩形的一边长为x,面积为s,则s与x的函数关系式为:(x﹥0),利用函数的图象或通过配方均可...
题目
题型:四川省中考真题难度:来源:
问题背景
若矩形的周长为1 ,则可求出该矩形面积的最大值. 我们可以设矩形的一边长为x,面积为s,则s与x的函数关系式为:(x﹥0),利用函数的图象或通过配方均可求得该函数的最大值。
提出新问题
若矩形的面积为1 ,则该矩形的周长有无最大值或最小值?若有,最大(小)值是多少?
分析问题
若设该矩形的一边长为x,周长为y,则y与x的函数关系式为:(x﹥0),问题就转化为研究该函数的最大(小)值了。
解决问题
借鉴我们已有的研究函数的经验,探索函数(x﹥0)的最大(小)值。
(1)实践操作:填写下表,并用描点法画出函数(x﹥0)的图象:
(2 )观察猜想:观察该函数的图象,猜想当x=         时,函数(x﹥0)有最    (填“大”或“小”)是            
(3)推理论证:问题背景中提到,通过配方可求二次函数(x﹥0)的最大值,请你尝试通过配方求函数(x﹥0)的最大(小)值,以证明你的猜想。〔提示:当x>0时,x=
答案
解:(1)


(2)1、小、4
(3)证明:

时,y的最小值是4
即x=1时,y的最小值是4。
核心考点
试题【问题背景若矩形的周长为1 ,则可求出该矩形面积的最大值. 我们可以设矩形的一边长为x,面积为s,则s与x的函数关系式为:(x﹥0),利用函数的图象或通过配方均可】;主要考察你对二次函数的应用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四边形ABCD是菱形,顶点A,C,D均在坐标轴上,且AB=5,sinB=
(1)求过A,C,D三点的抛物线的解析式;
(2)记直线AB的解析式为y1=mx+n,(1)中抛物线的解析式为y2=ax2+bx+c,求当y1<y2时,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
(3)设直线AB与(1)中抛物线的另一个交点为E,P点为抛物线上A.E两点之间的一个动点,当P点在何处时,△PAE的面积最大?并求出面积的最大值.
题型:四川省中考真题难度:| 查看答案
如图,Rt△ABO的两直角边OA、OB分别在x轴的负半轴和y轴的正半轴上,O为坐标原点,A、B两点的坐标分别为(-3,0)、(0,4),抛物线y=x2+bx+c经过点B,且顶点在直线x=上.
(1)求抛物线对应的函数关系式;
(2)若把△ABO沿x轴向右平移得到△DCE,点A、B、O的对应点分别是D、C、E,当四边形ABCD是菱形时,试判断点C和点D是否在该抛物线上,并说明理由;
(3)在(2)的条件下,连接BD,已知对称轴上存在一点P使得△PBD的周长最小,求出P点的坐标;
(4)在(2)、(3)的条件下,若点M是线段OB上的一个动点(点M与点O、B不重合),过点M作∥BD交x轴于点N,连接PM、PN,设OM的长为t,△PMN的面积为S,求S和t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自变量t的取值范围,S是否存在最大值?若存在,求出最大值和此时M点的坐标;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题型:甘肃省中考真题难度:| 查看答案
在平面直角坐标xOy中,(如图)正方形OABC的边长为4,边OA在x轴的正半轴上,边OC在y轴的正半轴上,点D是OC的中点,BE⊥DB交x轴于点E.
(1)求经过点D、B、E的抛物线的解析式;
(2)将∠DBE绕点B旋转一定的角度后,边BE交线段OA于点F,边BD交y轴于点G,交(1)中的抛物线于M(不与点B重合),如果点M的横坐标为,那么结论OF=DG能成立吗?请说明理由;
(3)过(2)中的点F的直线交射线CB于点P,交(1)中的抛物线在第一象限的部分于点Q,且使△PFE为等腰三角形,求Q点的坐标.
题型:四川省中考真题难度:| 查看答案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将抛物线先向右平移2个单位,再向上平移2个单位,得到的抛物线解析式为 [     ]
A.      
B.
C.
D.
题型:河南省中考真题难度:| 查看答案
如图,已知抛物线y=﹣x2+bx+c与一直线相交于A(﹣1,0),C(2,3)两点,与y轴交于点N,其顶点为D.
(1)抛物线及直线AC的函数关系式;
(2)设点M(3,m),求使MN+MD的值最小时m的值;
(3)若抛物线的对称轴与直线AC相交于点B,E为直线AC上的任意一点,过点E作EF∥BD交抛物线于点F,以B,D,E,F为顶点的四边形能否为平行四边形?若能,求点E的坐标;若不能,请说明理由;
(4)若P是抛物线上位于直线AC上方的一个动点,求△APC的面积的最大值.
题型:湖北省中考真题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