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1 |
2 |
(1)求点P的坐标;
(2)设点R与点P在同一个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上,且点R在直线PB的右侧,作RT⊥x轴,T为垂足,当△BRT与△AOC相似时,求点R的坐标.
答案
即AO=4,OC=2,
又∵S△ABP=9,
∴AB•BP=18,
又∵PB⊥x轴⇒OC∥PB,
∴△AOC∽△ABP,
∴
AO |
AB |
OC |
BP |
4 |
AB |
2 |
BP |
∴2BP=AB,
∴2BP2=18,
∴BP2=9,
∵BP>0,
∴BP=3,
∴AB=6,
∴P点坐标为(2,3);
(2)设R点的坐标为(x,y),
∵P点坐标为(2,3),
∴反比例函数解析式为y=
6 |
x |
又∵△BRT∽△AOC,
∴①
AO |
OC |
BT |
RT |
4 |
2 |
x-2 |
y |
则有
|
解得
|
②
AO |
OC |
RT |
BT |
4 |
2 |
y |
x-2 |
则有
|
解得
|
|
故R的坐标为(
13 |
| ||
2 |
核心考点
试题【如图,直线y=12x+2分别交x、y轴于点A、C,P是该直线上在第一象限内的一点,PB⊥x轴,B为垂足,S△ABP=9.(1)求点P的坐标;(2)设点R与点P在】;主要考察你对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解析式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1)请你根据图中标注的数据,求Y与x的函数关系式;
(2)当这种昆虫每分钟呜叫56次时,该地当时的气温为多少?
(1)分别求出t≤
1 |
2 |
1 |
2 |
(2)据测定:每毫升血液中含药量不少于4微克时治疗疾病有效,假如某病人一天中第一次服药为7:00,那么服药后几点到几点有效?
(1)求该一次函数的解析式;
(2)求tan∠OCD的值;
(3)求证:∠AOB=135°.
(1)B出发时与A相距______千米;骑了一段路后,自行车发生故障,进行修理,所用的时间是______小时;B从起点出发后______小时与A相遇;
(2)求出A行走的路程S与时间t的函数关系式(不写定义域);
(3)假设B的自行车没有发生故障,保持出发时的速度前进,______小时与A相遇,相遇点离B的出发点______千米.
最新试题
- 1识读下列图片:图一图二图三图四
- 2为了测定某牛奶样品中蛋白质的含量,现采用“盖尔达法”分解其中的蛋白质。其原理是把蛋白质中的氮元素完全转化成氨气(化学式为
- 3一场大雪过后,人们会感到外面万籁俱静.这是因为地面积雪蓬松,内部为 结构,对噪声有
- 4(3分)下图是甲烷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分解的微观模拟图。(1)在图B中将相关粒子图形补充完整;(2)A是化合物,你判断的微观
- 5如图,点A在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上,点B在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上,AB⊥x轴于点M,且AM:MB=1:2,则k的值为【 】A
- 6如图甲所示,一个轻质弹簧右端固定在传感器上,传感器与电脑相连.当对弹簧的左端施加变化的水平拉力时,在电脑上得到了弹簧形变
- 7由NaOH 和MgO组成的混合物,测得其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40%,则该混合物中NaOH 和MgO的质量比为A.1︰2B
- 8一个物体做单向直线运动,它走完前半程的平均速度是12m/s,走完后半程的平均速度是6m/s,则它在全程的平均速度是(
- 9现有下列实验器材:一只已知阻值的定值电阻R0、两只电流表、电池、开关、足量的导线。请你利用这些器材设计实验,测出一只未知
- 10作文。 阅读是人生难以忘怀的体验和过程。阅读,让我们走进了缤纷多彩的世界;阅读,使我们的精神家园丰富而高尚。 请以“
热门考点
- 1阅读下面一则新闻,按要求回答问题。 昨天,为体验生活,西南政法大学的30 多位学生在渝中区朝天门体验“棒棒”(力
- 2食物通过_________进入身体,氧气通过_________进入身体,两者都由_________运输到身体的每个细胞。
- 3“历史发展的逻辑有时是极具讽刺意味的:一方面,美国无法放弃借助苏联解体的历史契机图谋世界霸权的野心;另一方面,美国越是想
- 4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A.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所以灭火时也要同时控制这三个条件B.H2O
- 5计算:(1) (2)
- 6下列常用词语的字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吾侪chái 迤yǐ逦lǐ 氤yīn氲yūnB.跌宕dàng 奸佞nìn
- 7下列物质能作为食品添加剂的是( )A.苏丹红B.三聚氰胺C.味精D.瘦肉精
- 8Daming, please translate the sentence Chinese. A.t
- 9Let"s _____ banana and apple milk shake.[ ]A. make B. ma
- 10下列关于我国民族分布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A.各民族大散居、小聚居,相互交错居住B.各民族大聚居、小散居,相互交错居住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