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初中试题 > 历史试题 > 日本的明治维新 > 2014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00周年。下列有关一战的叙述正确的是①萨拉热窝事件说明个人恐怖主义手段并不是解决政治问题的良策②凡尔登战役后,德军开始由战略防御...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2014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00周年。下列有关一战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萨拉热窝事件说明个人恐怖主义手段并不是解决政治问题的良策
②凡尔登战役后,德军开始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
③战场主要集中在亚洲,先后有30多个国家卷入战争
④1918年,同盟国战败宣告一战结束
A.②③④B.①④
C.③④D.①②④

答案
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内容。凡尔登战役标志着德国军事进攻的能力已从顶峰跌落,战争主动权逐渐转到协约国手里;一战的三条战线都在欧洲,即主战场在欧洲。萨拉热窝事件不仅没能解决政治问题,反而成为一战的导火索;1918年,德国的投降标志着一些的结束。故答案选:B
核心考点
试题【2014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00周年。下列有关一战的叙述正确的是①萨拉热窝事件说明个人恐怖主义手段并不是解决政治问题的良策②凡尔登战役后,德军开始由战略防御】;主要考察你对日本的明治维新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规模空前。战场由最初的欧洲扩大到拉丁美洲、亚洲和太平洋地区,先后有30多个国家卷入战争。1917年,美国、中国等加入同盟国,参与了对德国的战争。这场帝国主义国家挑起的战争给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
1.材料一中有两处错误,请找出并改正过来。(1分)
① 错误:     改正:       ; ② 错误:     改正: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2分)当今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大国都试图建立符合自己利益的世界秩序,不同利益集团的博弈与较量,影响着世界格局的演进,给国际安全带来新的挑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表1 两次世界大战简表
战争名称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
导火线
A
 
主要战役
凡尔登战役
开辟第二战场:B
性质
C
世界反法西斯正义战争
(1)列表归纳相关历史事件,是常用的学习历史的方法。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在答题卡上写出材料一表3中英文字母处的内容。(3分)
材料二 两大组织的建立标志着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两极格局形成,同时也把冷战推向了高潮。…… 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美苏对峙和争霸的两极格局崩溃,国际力量的对比发生了深刻变化。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欧盟、日本、中国和俄罗斯等的力量不断增强……
——摘自川教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
材料三 乌克兰危机结束了冷战后的交往时代,这种交往未能最终实现西方与俄罗斯的融合。局势出现了令人瞠目结舌的逆转,这场危机开启了莫斯科和华盛顿之间,也是莫斯科和布鲁塞尔之间展开激烈的地缘政治竞争,敌对乃至对抗的时期。
——摘自2014年5月30日《参考消息·美俄对抗时代又回来了》
(2)材料二中“两大组织”指的是哪两个组织?(2分)“两极格局形成”与二战中哪次国际会议相关?(1分)
(3)根据材料二,指出20世纪90年代初世界格局出现的发展趋势。(1分)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说这一趋势发展的特点及其表现。(3分)
(4)综上所述,说说你对当今世界局势的认识。(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3月5日,一个伟大的日子。解放宣言!……我怀着尊敬和感激注视亚历山大二世的画像……人们在这里或那里大声读着声明。我不断听到诸如‘自由法令’和‘自由’等词汇”。材料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是(  )
A.伯里克利改革B.查理·马特改革
C.俄国农奴制改革D.日本明治维新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百年前的一场世界战争,“令全欧洲的希望之光消失了。这是欧洲一场野蛮兄弟的***戮,欧洲没有哪个国家是这场战争真正的胜利者”。材料描述的战争是
A.英法战争B.第一次世界大战
C.苏德战争D.第二次世界大战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2014年被视为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元年。中外改革历史,可以为我们全面深化改革提供重要启示。观察图像,回答问题。

图1                                     图2                 图3
(1)图1描绘了俄国被宣布“解放”的农民伏在地上亲吻主人脚面的情景。这种情景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2分)
(2)图2为“明治初期的小学”。该图反映了明治维新的哪项措施?(2分)该措施产生了什么重要影响?
(2分)
(3)图3反映了20世纪80年代中国农村出现的什么现象?(2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