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初中试题 > 历史试题 > 断发易服,移风易俗(辛亥革命后) > 阅读下列材料:民国初年,临时大总统孙中山颁布了“剪辫令”,规定所有男子自法令颁布之日起20天内一律剪去辫子,逾期不执行者,以违法论罪,于 是革命军走上街头为群众...
题目
题型:同步题难度:来源:
阅读下列材料:
民国初年,临时大总统孙中山颁布了“剪辫令”,规定所有男子自法令颁布之日起20天内一律剪去辫子,逾期不执行者,以违法论罪,于 是革命军走上街头为群众剪辫子,全国立即掀起一股剪辫热潮,但也有一些守旧分子不愿剪辫,并扬言:“身体、头发、肌肤都是父母给的。头可断,发辫绝不可剪。”
请回答:
(1)孙中山下令剪辫对不对?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那些不剪辫人的观点正确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了上述材料,你有什么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对。因为清洗不及时的发辫不卫生,是传播疾病的温床,剪辫是为了除旧布新,消除晚清遗风,避免被洋人笑话,又能讲卫生防疾病。
(2)不正确。因为他们的观点太落后,太保守了,留着辫子,清洗、梳理、生活都不方便,且又不卫生,也是洋人嘲笑的把柄,更是社会落后象征。落后的东西,我们不应该坚持。
(3)任何新生事物的出现总要受到旧事物的阻挠和破坏。剪掉男人的辫子实际上是与旧思想的一次交锋,是与保守思想的一场斗争,是对中国封建习俗观念的改造,是历史进步的表现,代表了人类历史文明发展变化的主流趋势,是值得提倡的。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列材料:民国初年,临时大总统孙中山颁布了“剪辫令”,规定所有男子自法令颁布之日起20天内一律剪去辫子,逾期不执行者,以违法论罪,于 是革命军走上街头为群众】;主要考察你对断发易服,移风易俗(辛亥革命后)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列材料:
孙中山先生就任临时大总统后,有一位八十多岁的盐商,专程从外地赶到南京,想看一看大总统的风采。见面的时候,孙中山正准备和他握手,他已放下手杖,跪下去恭恭敬敬地行起了三跪九叩大礼。孙中山先生连忙拉他起来, 请他坐下,亲切地和他谈话……盐商高兴地说:“今天我总算见到民主了。”
请回答:
(1)孙中山对盐商的态度表明中国近代社会习俗有了很大变化。你知道这种变化的原因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孙中山领导的国民政府是怎样改变愚昧落后的中国社会习俗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下列社会习俗在辛亥革命后出现的有
①女子缠足②男子剪掉辫子③穿翎顶补服④跪拜礼⑤鞠躬、握手礼⑥“老爷”“大人”等称呼⑦“先生”“君”等称呼[     ]
A.①②③④
B.②⑤⑦
C.③⑤⑥⑦
D.①③⑤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读下图,回答问题: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

穿龙袍的皇帝

穿官服的沈葆祯

一品文官的补子

穿长袍马褂的平民

穿中山装的孙中山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断发易服到20世纪初随着清王朝的倒台,形成自发的群众运动,如火如荼地展开。有的报纸指出,民国建立后政体、国体、官制、礼仪、历法、刑名、娱乐、住所的诸多变化,以服装的变化最迅速、最广泛。一时间“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盘云警兴,堕马警灭,爱国唱兴,瓜子帽灭,爱华见兴,女儿灭,天足兴,纤足灭,放足鞋兴,菱鞋灭。”穿着打扮焕然一新。剪辫易服是在反封建思想指导下的风俗改良,不同于历代改元易服之举。历史上的变衣冠所变的是形制,不变的是伦理性和等级性,即使起自下层的农民起义也不例外,太平天国的“蓄发易服’,从衣冠上维护尊卑贵贱的等级之别,与清政府并无二致。
材料二: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明确规定:“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用以维系封建等级制度的衣冠之治,由于它的不平等性也遭到取缔。民国初年颁布的《服制》规定官员不分级别。此种服制打破等级界限,不分尊卑贵贱,所以虽是官员的制服,但对生活权利的平等却起了表率的作用。真正结束衣冠伦理政治化观念的,是孙中山提出的服装制作的四条原则,其要点在适于卫生,便于动作,宜于经济,壮于观瞻。这就使得人人须臾不可离身的服装,摆脱等级制度和政治伦理的干预,使在中国延续数千年的衣冠之治彻底解体,使着装与现代文明接轨,这是中国服装更的重大变革。
材料三:自1840年美国殖民者用大炮强行打开中国的大门以后,在很长的时间里,世界上其他民族的人们用异样的目光盯着中国男子脑后拖着的那根长长的发辫,感觉令人费解。一位亲身参加过中国太平天国革命的英国人伶俐曾经说过这么一段话:“许多年里,全欧洲都认为中国人是世界上最荒谬、最奇特的民族:他们的剃发、蓄辫、斜眼睛、奇装异服以及女人的毁形的脚,长期供给了那些制造滑稽的漫画家以题材。”以至于在历史经过了一百多年的漫长时间之后,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初,一些欧洲国家的人还把梳辫子、穿古怪服装当成中国人的固有形象,到处张贴,作为去中国旅游的广告。
材料四:在农业文明时代人们很难发现辫子的坏处。但自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古老中国的大门在强力下被打开,由于中西方交通的发展,有了中西风俗的比较,最早开始与外国人接触或最早触及近代工业文明的某些中国人开始意识到蓄辫是一种陋俗。男人脑后的这根大辫子犹如绳索捆绑了中国封建社会200多年,在世纪之交剪与不剪又成了革命与否的标志。
请回答:
(1)描述一下辛亥革命前后官员的形象(包括着装、发式等),或画一幅形象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和历史上的衣冠变化不同,辛亥革命后的服装,摆脱了“等级制度和政治伦理的干预”,谈谈你对这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什么说“在农业文明时代,人们很难发现辫子的坏处”,在近代工业文明时代,“蓄辫是一种陋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喜欢什么样的服饰?说出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清宣统帝溥仪退位后,住在紫禁城内,遗老遗少们仍然向他行跪拜礼。1913年元旦,袁世凯派大礼官朱启铃向溥仪拜年,溥仪身穿龙袍端坐中央,朱启铃走进殿门,遥遥向溥仪鞠了一躬,向前几步站定,再鞠一躬,走到溥仪宝座前,第三次鞠躬。然后,直立向溥仪致新年贺词。贺毕,清宫内务府大臣绍英走上台,在溥仪面前跪下,溥仪取出一份写好的答辞交给绍英,绍英站起来,向朱启铃宣读,读毕交给溥仪,朱启铃再鞠躬,然后离开。
(1)结合材料,描绘一下,此时清末小朝廷内和民国政府内官员的不同形象(包括着装、发式、礼节等)或画一幅形象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民国初年礼制改革的史实,分析这种现象的出现说明新旧事物转变中的什么问题?类似的现象,在改革开放中是不是也存在?请举例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