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题型:茂名难度:来源:
A.丙烷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
B.丙烷中碳元素与氢元素的质量比为3:8 |
C.丙烷属于有机物 |
D.丙烷完全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
答案
12×3 |
12×3+1×8 |
1×8 |
12×3+1×8 |
B、由丙烷的化学式是C3H8,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2×3:1×8=9:2,故B错误;
C、由丙烷的化学式是C3H8,该物质是含碳元素的化合物,且性质与无机物差别大,属于有机物,故C正确;
D、由丙烷的化学式是C3H8,丙烷中含有碳、氢元素,由元素守恒可知,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故D正确;
故选B.
核心考点
试题【奥运牵动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心,奥运火炬现在中国大地传递着,奥运火炬所有的燃料是丙烷(化学式是C3H8).以下关于丙烷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丙烷中碳元素的质量分】;主要考察你对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请计算:
(1)24.5g20%的硫酸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 ______g.
(2)钾肥样品中碳酸钾的质量分数为 ______.
(3)硫酸钾中钾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______(精确到0.1%); ______g硫酸钾中含有39g钾元素.
图是诺氟沙星胶囊的说明书,某患者遵医嘱,每次服用诺氟沙星400mg,一段时间后病情好转.请回答以下问题:
(1)诺氟沙星分子中碳、氢的原子个数比为______.
(2)诺氟沙星分子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是______(精确到0.1%).
(3)从组成上可知诺氟沙星属于______(填“有机化合物”或“无机化合物”);患者一个疗程共服用了______粒诺氟沙星.
A.可能有毒 |
B.含有碳、氢、氯三种元素 |
C.氯元素的质量分数为26.6% |
D.分子中碳、氢、氯的原子个数比为2:3:3 |
A.30% | B.40% | C.60% | D.70% |
(1)“Vc”中含有______种元素,式量为______.
(2)取2片“维生素C”溶于水,滴入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说明“vc”的溶液显______性:加热该溶液至沸腾,红色消失,表明“Vc”受热时易被破坏,那么在烹调新鲜蔬菜时要减少“Vc”的损失,应采取的措施之一是______.
最新试题
- 1You know how wonderful you are,and you know that others know
- 2受副热带高压带和盛行西风带交替控制的气候类型是[ ]A、热带雨林气候 B、地中海气候 C、温带海洋性气候 D、亚
- 3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我们经常体会着某一个人的目光落在身上或心上的那种灼烫感、尖锐感、潮湿感、温暖感、压迫感……一
- 4—Do you have any idea what your former boss would say about
- 5主张必须发展本国工商业,提出“实业救国” 并身体力行的实业家是[ ]A.孙中山B.康有为C.荣氏兄弟D.张謇
- 6如图,直线AE∥CD,∠EBF=135°,∠BFD=60°,则∠D等于( )A.75°B.45°C.30°D.15°
- 7给出下列命题:①已知椭圆x216+y28=1的两个焦点为F1,F2,则这个椭圆上存在六个不同的点M,使得△F1MF2为直
- 8单词拼写。根据句意及首字母或中文提示,完成下列句子中的单词。1. Cartoon films are very p___
- 9天然放射性元素放出的α、β、γ三种射线的贯穿本领和电离本领各不相同,图为这三种射线贯穿物体情况的示意图,①、②、③各代表
- 10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美两国由敌对走向关系正常化并建交。这表明 A.台湾问题已经不再影响中美关系B.中
热门考点
- 1如图所示电路图,图中线段A为该电源的U—I图线,线段B为电阻R1的U—I图线,且已知,求:⑴ 闭合S1断开S2时,电源的
- 2Some people create jobs, foster excitement and basically mak
- 3(2011年广东,12题)下列数据表示正确的是( )
- 4我们中学生一日三餐摄入的能量比,应该是( )A.一日三餐摄入的热量均等B.早餐摄入的热量最多C.晚餐摄入的热量最多D.
- 5听对话,回答问题。1. Why was the boy late again? A. The bus was too s
- 6如图,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AC是对角线,BE⊥AC,垂足为E,DF⊥AC,垂足为F.求证:DF=BE.
- 7近年来,中国矿难频繁发生。一些煤矿让工人在危险境地生产,严重损害了劳动者A.休息、休假权B.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权C.平等
- 8若分式与1互为相反数,则x的值是( )
- 9若函数y=kx+b(k、b为常数)的图象如图所示,那么当y>0时,x的取值范围是( ).
- 10阅读理解。 Peter is thirteen years old. He is in Grade Two 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