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题型:盐城难度:来源:
A.在t℃时,a、b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同 |
B.a的溶解度大于b的溶解度 |
C.当a中含有少量b时,可以用结晶法提纯 |
D.a和b都属于易溶物质 |
答案
溶解度 |
100g+溶解度 |
B、比较溶解度的大小时要指明温度,否则没法比较,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有相等、前者大于后者、前者小于后者三种情况,所以错误.
C、a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明显增大,b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降温时,a物质析出,b物质基本不析出,故降温结晶可得a,所以正确.
D、易溶物质的溶解度在20℃时必须是大于10克的,所以正确.
故选B.
核心考点
试题【如图所示,是a、b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在t℃时,a、b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同B.a的溶解度大于b的溶解度C.当a中含有】;主要考察你对溶解度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A.在t1℃时,所得a,b两种物质的溶液均为饱和溶液 |
B.在t2℃时,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都是60 |
C.当温度由t1℃升高到t2℃时,两烧杯中的溶液所含溶质的质量相等 |
D.当温度由t1℃升高到t2℃时,b物质的溶液中一定有固体析出 |
A.t1℃时A、B的溶解度相等 |
B.B的溶解度都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
C.将t2℃时A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时,溶液变稀了 |
D.将t2℃时A、B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A溶液会析出晶体而B不会 |
(1)随着温度的升高,a物质的溶解度的变化趋势是______.
(2)曲线a和b的交叉点M表示的含义是______
(3)37℃时a物质的溶解度为______ g,80℃时40g a物质溶于50g水中所形成的溶液是______溶液(选填“饱和”或“不饱和”).
A.t1℃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最大 |
B.乙物质的溶解度不随温度升降而变化 |
C.丙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
D.t2℃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
A.增加水的质量 | B.增加硝酸钾的质量 |
C.升高温度 | D.降低温度 |
最新试题
- 1史学界认为,15—18世纪时世界历史的转型时期。这一时期欧洲历史发生了重大转折,而同一时期,中国社会虽也有发展,但与欧洲
- 2如图所示,电阻箱的示数为____________Ω。
- 3文学常识与诗文填空。(5题限选4题)(8分)(1)明代的 是中国文化孕育出来的伟大戏剧家,被誉为
- 4学好化学能使我们更好地认识各种现象,更合理地解决实际问题,请将正确的化学名词序号填写在横线上(每个序号只填写一次): ①
- 5金属杆ab水平放置在某高处,当它被平抛进入方向坚直向上的匀强磁场中时(如图所示),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运
- 6要把木条固定在墙上至少需要钉( )颗钉子,根据是( )。
- 7光线沿直线l1:x-2y+5=0射入,遇直线l:3x-2y+7=0后反射,求反射光线所在的直线方程.
- 8如图所示,在水平地面上有一辆质量为2 kg的玩具汽车沿Ox轴运动,已知其发动机的输出功率恒定,它通过A点时速度为2 m/
- 919世纪晚期一西方报纸称近代西方某著作阐述:“……变异通过自然选择的作用,使得一些物种适应现存环境的特征得到发展,这些适
- 10若奇函数f (x) (x∈R)满足f (2) = 1,f (x + 2) =" f" (x) + f (2),则f (1
热门考点
- 1某课外小组对一些金属单质和化合物的性质进行研究。 (1)下表为“铝与氯化铜溶液反应”实验报告的一部分按反应类型写出实验中
- 2在德班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上,部分发达国家试图弱化《京都议定书》二期承诺,让发展中国家承担更多减排责任。对此,我国政府的立
- 3小明和小亮用下面两个自由转动的转盘做游戏,游戏规则如下,每人各自转动两个转盘各一次,当转盘停止转动时,两个指针指向的数字
- 4玲玲收到好朋友莹莹的电子邮件,莹莹请玲玲帮忙解决思想上的一些苦恼,但玲玲却把好朋友的事告诉了其他同学,莹莹得知后非常气愤
- 5李林很喜欢语文,因为她觉得老师幽默风趣。但一次误会,老师错怪了她,她就再也对语文提不起兴趣了。这件事给我们的启示是[
- 6在图中用一个光照敏感元件代替低压控制电路中的开关S.当有光照时,低压控制电路接通;当没有光照时,低压电路断开.工作电路中
- 7函数y=ax2-a与y=(a≠0)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的图象可能是[ ]A.B.C.D.
- 8下表给出甲、乙、丙三种食物的维生素A、B的含量及成本,营养师想购这三种食物共10千克,使之所含维生素A不少于4 400单
- 9近年来,我国“温室无土栽培生产”在华北地区得以迅速推广,农业生产效率显著提高。据此回答29-30题。小题1:该事实说明
- 10诗文名句默写。(10 分)小题1:___________,浅草才能没马蹄。小题2:_____________,谁言天地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