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①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实现文化创新 ②对立着的双方是相互贯通的
③任何事物的发展都离不开人的主观能动性 ④人们对同一事物的认识总是不同的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④ | C.①② | D.②③ |
答案
解析
试题分析:①符合题意,材料中“国际影星李连杰表示,自己修习武术已近40年,认为中国汉字“武”在字体上就能体现出“止戈为武”,表现武术是为制止格斗而发明的”可体现。②符合题意,材料中“认为中国汉字“武”在字体上就能体现出“止戈为武”,表现武术是为制止格斗而发明的”可体现。③不符合题意,材料中未涉及任何事物的发展都离不开人的主观能动性。④不符合题意,材料中未涉及人们对同一事物的认识总是不同的。因此保留①②,选择C。
点评:此类试题要求学生掌握文化创新。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根本目的,检验标准。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根据书本知识结合材料进行分析的能力。
核心考点
试题【据史学家考证,“武”字的本来意思是士兵手执兵器,兵器的底端插在脚趾边。“止”是脚趾的意思。而国际影星李连杰表示,自己修习武术已近40年,认为中国汉字“武”在字体】;主要考察你对文化创新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结合材料请运用《文化生活》中有关文化创新的知识分析我们应该如何增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12分)
A.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 B.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
C.社会实践 | D.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 |
①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②离开了社会实践,文化创新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③文化创新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 ④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A.②③④ | B.①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②③ |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创新的相关知识,谈谈为什么《功夫熊猫2》会获得如此骄人的成绩?(12分)
A.建筑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 B.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
C.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 | D.思考是文化创新的基础 |
最新试题
- 1下面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当我感到前途茫茫而恢心丧气时,我提醒…B.我听到有人辍泣,正纳罕那是谁,结
- 2When you’re faced with failure, you need is to take coura
- 3实验用含有杂质(FeO、Fe2O3)的废CuO制备胆矾晶体经历下列过程,Fe3+在PH=5时已完全沉淀,其分析错误的是(
- 4下列历史事件不可能出现在《史记》中的是 [ ]A.武王伐纣 B.陈胜、吴广起义 C.文景之治 D.赤壁之战
- 5若x、y满足(x-1)2+(y+2)2=4,求S=2x+y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 6重为100N的物体静止在水平地面上,受到70N的竖直向上的拉力时,物体将保持____________。
- 7学会负责任[ ]A.会给我们的学习生活带来压力B.不利于我们健康成长C.我们就不再单纯了D.有助于我们获得幸福的
- 8材料推论推理依据1.有人说:中国历史“两千年看西安,五百年看北京,一百年看上海”1. 上海只有100年历史。1. 184
- 9依据下面的具体语境,填充对话,注意简明得体。(4分)公交车上已没有座位。一位太太上了车,一位先生出于礼貌给她让了座。可是
- 10一张长方形桌子可坐6人,按下列方式把桌子拼在一起.(1)四张桌子按上述方式拼在一起可坐 _________ 人,n张桌子
热门考点
-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不受任何力的作用,一定保持静止状态B.物体处于运动状态,一定受到力的作用 C.物
- 2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说服力较强的是 ( )A.汉字和国画B.京剧和国画C.汉字和史学典籍D.国画和史学典籍
- 3设NA代表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23g金属钠变为钠离子时失去的电子数为NAB.12 g C-
- 4设是等差数列,若则数列前8项和为( )A.B.80C.64D.56
- 5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长分别为6和8,则它斜边上的高为______.
- 620种氨基酸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128,某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为10228,在形成该蛋白质分子时脱去水的相对分子质量总量为
- 7读俄罗斯和美国本土示意图,回答问题.(1)俄罗斯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领土地跨欧洲和______洲.(2)美国的陆上邻
- 8阅读理解。 America is a country on the move. In unheard of nu
- 9“温室效应”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纬度因素 B.海陆因素 C.地势因素 D.人类活动
- 10下图为亚洲东部和南部某月气压与风向的示意图,读图回答各题小题1:有关该图表示的时间,以及M点的风向,说法正确的是A.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