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A.文化对人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
B.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
C.文化影响人的思维方式 |
D.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 |
答案
解析
核心考点
试题【当今中国人要了解古代文学,必知四大名著。这反映出A.文化对人的影响是多方面的B.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C.文化影响人的思维方式D.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主要考察你对文化与社会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5.从文化角度,冯友兰先生的话说明
A.文化是个性的,没有共性
B.文化间不存在矛盾和冲突
C.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是实现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D.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
6.在文化问题上坚持冯友兰先生的观点,有利于
A.传统文化的继承
B.我国引进更多的外来文化
C.文化的交流,促进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D.把一切传统文化都继承下来,促进文化的繁荣
A.文化对经济发展具有推动作用 | B.文化与经济同步发展 |
C.文化是经济繁荣的基础 | D.文化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
南宋御街国际旅游综合体建设将杭州城市历史的辉煌巧妙地与杭州城市的再发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没有让历史文化遗产在隆隆的城市现代建设中湮灭,创造出了巨大的社会价值。
杭州市政府强调,在后续的南宋皇城大遗址综合保护工程实施中,要坚持以人为本,以民为先;坚持保护第一、生态优先;坚持和而不同、兼收并蓄;坚持科学规划、分步实施等原则,既加快考古发掘,体现真实性和历史性,又要创新保护方式,尽量利用现有建筑资源实现综合保护,确保在2014年能够开园。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杭州市政府上述做法的理论依据。(8分)网
(2)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分析南宋皇城大遗址综合保护为什么要坚持“保护第一、生态优先”的原则?(6分)
①物质文明 ②意识形态文化 ③广义的文化 ④非意识形态的文化
A.①② | B.③④ | C.②④ | D.①③ |
A.文化现象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
B.不同地域的文化有不同的特点 |
C.文化是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
D.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
最新试题
- 1创新阅读阅兵之后 ①儿子,你以前是个多听话、多懂事的孩子。可自从看了阅兵式之后,你就变了。就拿那天下午来说吧,咱爷俩上
- 2有一种硬气功表演,表演者平卧在地面,将一大石板置于他的身体上,另一个人将重锤举到高出并砸向石板,石板被砸碎,而表演者却安
- 3当今世界许多国家称中国人为“唐人”,这源于[ ]A、唐朝在世界上享有较高的声望B、中国人是唐朝人的后代C、唐朝时
- 4圆形线圈共100匝,半径为r=0.1 m,在匀强磁场中绕过直径的轴匀速转动,角速度为ω=rad/s,电阻为R=10 Ω,
- 5如图所示,∠1=15°,∠AOC=90°,点B、O、D在同一直线上,则∠2的度数为[ ]A.75°B.15°C.
- 6((本小题满分13分)已知椭圆:,为其左、右焦点,为椭圆上任一点,的重心为,内心,且有(其中为实数)(1)求椭圆的离心率
- 7近年来厦门在各方面取得的成就引人瞩目。下面属于近两年厦门取得的成绩有[ ]①2007年财政总收入首次超过300亿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不觉红日西沉,安排得食果品海味,摆在桌上,抬在各人面前。柴进亲自举杯,把了三巡,坐
- 9某种零件,标明要求是φ20±0.02 mm(φ表示直径,单位:毫米),经检查,一个零件的直径是19.9 mm,该零件(
- 10A:如图所示,长木板A上右端有一物块B,它们一起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向左做匀速运动,速度v0=2m/s.木板左侧有一个与木板
热门考点
- 12014年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确定9月3日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和12月13日
- 2【题文】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中国掀起了空前的地铁建设热潮,修建地铁虽
- 3古代希腊文明丰富多彩,灿烂辉煌。某校九年级学生开展一次“古代希腊——文明之源”的主题探究活动,以下属于本次探究主题的是(
- 4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B.C.D.
- 5为了解决东部地区的能源紧张的问题,我国从新疆开发天然气,并修建了贯穿东西引气至上海的“西气东输”工程,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
- 6将下列地区与所在地理区域的特征连接起来。
- 7有些食品的包装袋中有一个小纸袋,上面写着“干燥剂”,其主要成分是生石灰(CaO)。(1)生石灰属于哪种类别的物质?
- 8诗文默写。①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一诗中,直抒胸臆,以死明志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已知抛物线y2=4x的准线与双曲线-y2=1交于A、B两点,点F是抛物线的焦点,若△FAB为直角三角形,则该双曲线的离心
- 10已知函数.(1)求的单调区间;(2)若在上恒成立,求所有实数的值;(3)对任意的,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