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名句名篇默写 > 【题文】阅读下面几段文字,完成下面两题。(4分)①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
题目
题型:难度:来源:
【题文】阅读下面几段文字,完成下面两题。(4分)
①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
②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论语·阳货》)
③子路问于孔子曰:“君子亦有忧乎?”孔子曰:“君子,其未得也,则乐其意;既已得之,又乐其治。是以有终身之乐,无一日之忧。小人,其未得也,则忧不得;既已得之,又恐失之。是以有终身之忧,无一日之乐也。”(《荀子?子道》)
(1)根据①②两则材料,概括人生追求过程中两种不同的心态。(1分)
                                                                                    
(2)根据上面三则材料,分析君子无忧的原因。(3分)
                                                                                    
                                                                                     
答案
【答案】
(1)乐以忘忧   患得患失 (两点正确才给分)
(2)孔子认为,君子在追求目标时,享受的是努力追求理想过程中的快乐;在达到某一目标时,享受的是理想实现的快乐。(2分)君子追求的不是物质生活所带来的快乐,他们不会像小人一样,为了一己之利而陷入患得患失的狭隘境地。(1分)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理解国学经典语句含意的题目,此类题目的前提是正确翻译,通晓文意。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核心考点
试题【【题文】阅读下面几段文字,完成下面两题。(4分)①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主要考察你对名句名篇默写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题文】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论语·公冶长》)
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论语·颜渊》)
【小题1】下列各项中,对选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谈“仁”的概念,不是从抽象的理论出发,而是把它与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要求联系在一起,使人们对仁的理解不致流于空泛。比如选段就提到仁在家在邦的要求。
B.俗语有言“人各有志”,自己视为正确的、善的、快乐的东西,别人不一定这样认为。所以子贡提出不愿别人强加于自己,自己也不会强加于别人。孔子对此并不认同。
C.“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术思想的一条重要的人际交往原则:对于自己不喜欢的东西,不要要求别人接受;对于自己不想***事情,也不要要求别人去做。
D.“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指自己想站得住,就要帮助人家一同站得住;自己想通达,就要帮助人家一起通达。孔子认为,实行仁的关键就在于能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将心比心,推己及人。
【小题2】结合上述语段,联系实际,谈谈如何理解儒家所说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看似矛盾的说法。
题型:难度:| 查看答案
【题文】阅读下列选段,按要求回答问题。(6分)
孟子见梁惠王, 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
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诗》云:‘经始①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庶民子。王在灵囿,
题型:难度:| 查看答案
【题文】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题。(6分)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论语.颜渊(12.11)》)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
子曰:“必也正名乎!”
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
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论语·子路(13.3)》)
【小题1】有不少成语源于《论语》,写一个出自《论语·子路(13.3)》语段的成语(1分)。
【小题2】《论语.颜渊(12.11)》中第一个“君”“臣”“父”“子”的词性都是   ,而第二个“君”“臣”“父”“子”则为       。(2分)
【小题3】 孔子主张“正名”。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简史》中解说道:“在社会关系中,每一个名字包含有一定的社会责任和义务,任何人有其名,就应当完成其责任和义务。这便是名字的意义。”请结合生活谈谈你的理解。(3分)
题型:难度:| 查看答案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23分)
奚谓过而不听于忠臣?昔者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五伯长,管仲佐之。管仲老,不能用事,休居于家。桓公从而问之曰:“仲父家居有病,即不幸而不起此病,政安迁之?”管仲曰:“臣老矣,不可问也。虽然,臣闻之,知臣莫若君,知子莫若父。君其试心决之。”君曰:“鲍叔牙何如?”管仲曰:“不可。鲍叔牙为人,刚愎而上悍。刚则犯民以暴,愎则不得民心,悍则下不为用。其心不惧,非霸者之佐也。”公曰:“然则竖刁何如?”管仲曰:“不可。夫人之情莫不爱其身,公妒而好内,竖刁自
题型:难度:| 查看答案
【题文】阅读下面的二则《论语》选段,按要求答题。(6分)(每小题3分)
1)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
2)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论语·学而》)
【小题1】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孔子非常重视道德实践,强调道德实践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养成良好的道德风尚。
B.孔子要求学生“亲仁”“近仁”,在“亲仁”“近仁”的过程中得到“仁者”的关心、爱护、指导和感染,以完成学生自身的“成仁”过程。
C.孔子认为只要德的问题解决了,能够处理好各种社会关系了,有没有才华并不重要。
D.孔子要求学生在“爱人”的同时也要向对方学习,也要有所收获、有所提高。
【小题2】 就以上两章内容,说说孔子是如何看待道德教育和文化教育二者关系的。(3分)
题型: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