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个老者蹲在阳光里,从清早开始,他在这儿蹲了整半天了。
(2)此刻,他正清点他半天的收获,一张张皱巴巴的票子在他膝盖上展平,然后,小心翼翼地叠好。他是来卖油果儿的。自从儿子娶了那个女人回来,在家里他日益显得碍手碍脚了。然而,他总得谋一个生计。于是,他想出个主意,每天到对门店里揽一篮儿油果,拿到这儿来卖。行人如潮,谁也不去注意他。
(3)一天她背了画夹偶尔经过这儿,目光以下子被他吸引住了。她胸前别着枚好看的校徽。这些日子,她正为毕业作品犯愁。
(4)她走向他,像株小白杨。“小白杨”轻轻叫了一下:“老人家,我给你画张像,好吗?”
(5)画像?他瞪起眼,脸绷得紧紧的。继而,他抬起头,眯着眼睛打量了她一会儿,嘴角狡黠地咧了一下:“好吧。不过,这些油果儿你全买了。”
(6)“恩。”她应着。
(7)“5毛一个,10个,拿5块吧!”他转而一想,忽然想“敲”她几个。她踌躇了一会儿,掏出钱递过去。他犹豫了片刻,将5块钱捏在手里。
(8)他往阳光里挪了挪,背靠着一截老树。她打开画夹子,用恬静、温柔的眼睛注视他。他让她看得浑身不自在,避开她的目光,朝远处看去。远处,有些迷蒙,一位年轻的父亲牵着他的儿子,一路上蹦过来,那顶小花帽真漂亮。他叹了口气,眼底闪过一丝温情,然而,温情一瞬间便过去了。她合上了画夹子,要了他的姓名和地址,她走了。
(9)两个月后,他收到她寄来的信,信中还有一张市美术馆画展的参观券。
(10)展览厅里,许多人围着一幅画,他也好奇地挤了进去。画面上一个苍老、寂寞的老人,蹲在一株老树下,老人的目光阴沉而悲哀,一缕阳光留恋地停在他的脸上,他的眼里透出一丝慈祥与温情。他和他对视着。他猛然间发现这个老人正是自己,他的脸陡然羞得绯红。半天,他将目光游移出这幅画,在一小张纸片上,吃力地读到那两个字:“父亲”。父亲,这熟悉而遥远的名字。有那么好几次,他的儿子、儿媳带着孙子经过他这个卖油果儿的老头的身边,竟离得远远的,像躲瘟神。他痛苦地哽咽起来,浑浊的老泪像虫一样爬出眼眶……
(11)好些日子过去了,美术馆前,有个老者总蹲在那儿,手里捏了把皱巴巴的票子,说是要给女儿的。 (1995年7《小小说选刊》)
1.品读小说第7段中画横线处的句子,思考后回答为什么“她踌躇了一会儿”?而他为什么“犹豫了片刻”?
答:①“踌躇”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犹豫”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8段画横线处的描述语句在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10段中“父亲,这熟悉而遥远的名子”中“熟悉”指什么内容?“遥远”又有什么含义?请简要回答。
①“熟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遥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出对小说理解、鉴赏不当的两项
B.“他”是一个被儿子及儿媳遗忘了的慈祥、温厚、孤独、苍老的老人。展览馆的素描(画像)正是他真实形象的写照。
C.结尾一句“手里捏了把皱巴巴的票子”与开头“一张张皱巴巴的票子在他膝盖展平”相照应,形成鲜明的对比,有力地揭示了“呼唤人间亲情”的主题。
D.小说以“父亲”为题的原因,“他”既是被儿子、儿媳厌弃的父亲,也是那位大学生追求的理想父亲。
E.本文运用了描写、映衬、对比等手法,将父亲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感人至深。
2.突出小说主题(眼前情景与自我感情形成对比) 年轻的父亲的儿子,而长大了的儿子厌弃父亲,这让老人羡慕、亲情生活的同时又对现实感到失望。(意对即可)
3.每个家庭都有父亲,儿女从小喊到大,随时听到“父亲”这一称呼。 “他”被儿子、儿媳厌弃,昔日呼唤“父亲”的声音再也听不见了。(意对即可)
4.AD
苏东坡在黄州的生活状态,已被他自己写给李端叔的一封信描述得非常清楚。
信中说:
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自幸庶几免矣。
苏东坡那一封封用美妙绝伦、光照中国书法史的笔墨写成的信,千辛万苦地从黄州带出去,却换不回一丁点儿友谊的信息。日常生活,在家人接来之前,大多是白天睡觉,晚上一个人出去溜达,见到淡淡的土酒也喝一杯,但绝不喝多,怕醉后失言。
他经过“乌台诗案”已经明白,一个人蒙受了诬陷即便是死也死不出一个道理来,你找不到慷慨陈词的目标,你抓不住从容赴死的理由。你想做个义无反顾的英雄,不知怎么一来把你打扮成了小丑;你想做个坚贞不屈的烈士,闹来闹去却成了一个深深忏悔的俘虏。无法洗刷,无处辩解,更不知如何来提出自己的抗议,发表自己的宣言。
这是一种真正精神上的孤独无告,对于一个文化人,没有比这更痛苦的了。正是这种难言的孤独,使他彻底洗去了人生的喧闹,去寻找无言的山水,去寻找远逝的古人。在无法对话的地方寻找对话,于是对话也一定会变得异乎寻常。像苏东坡这样的灵魂竟然寂然无声,那么,迟早总会突然冒出一种宏大的奇迹,让这个世界大吃一惊。
然而,现在他即便写诗作文,也不会追求社会轰动了。他在寂寞中反省过去,觉得自己以前最大的毛病是才华外露,缺少自知之明。一段树木靠着瘦瘤取悦于人,一块石头靠着晕纹取悦于人,其实能拿来取悦于人的地方恰恰正是它们的毛病所在,它们的正当用途绝不在这里。这是一种极其诚恳的自我剖析,目的是想找回一个真正的自己。他在无情地剥除自己身上每一点异己的成分,哪怕这些成分曾为他带来过官职、荣誉和名声。他渐渐回归于清纯和空灵,在这一过程中,佛教帮了他大忙,使他习惯于淡泊和静定。艰苦的物质生活,又使他不得不亲自垦荒种地,体味着自然和生命的原始意味。
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他,真正地成熟了--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 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摘自余秋雨《东坡突围》,有删改)
1.从全文角度,分条概括“还是很凄苦的”的具体表现。
答:(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学习过的苏轼的诗词文,简析“在无法对话的地方寻找对话,于是对话也一定会变得异乎寻常”的内涵。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迟早总会突然冒出一种宏大的奇迹”中的“奇迹”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目的是想找回一个真正的自己”是一个怎样的“真正的自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在苏轼身上倾注了深挚的情感,请从语言或者艺术技巧角度,谈谈语言或艺术技巧对情感抒发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宝玉说:“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B.照应前面黛玉“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说明两人都有一见如故的感觉。
C.突出宝、黛之间心灵相遇,感情默契,为后面描写他们坚贞的爱情埋下伏笔。
D.表现宝玉口齿伶俐,善于讨女孩儿的欢心。
2.关于读书问题,黛玉回答贾母是“只刚念了《四书》”,回答宝玉是“不曾读”,前后为何不同?
B.黛玉从刚才贾母的话中得知贾母不主张女孩儿多读书,便改了口,表现她“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的谨慎态度。
C.反映黛玉细心机敏,善于随机应变。
D.是为了讨好宝玉,因为她知道宝玉不爱读《四书》、《五经》,说明她机敏聪慧。
3.宝玉给黛玉取字的情节表现什么?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B.他对黛玉颇有好感。
C.为追求黛玉而展示自己的才华。
D.他聪慧过人,才思敏捷。
何蔚萍
拐过这个弯,就可以看到大门了,她觉得心跳得很急,但愿不要关。但愿……她觉得手脚冰凉。在大街的拐弯处,在雪花萦绕的惨淡的灯光下,大门紧紧地闭着。
她拉紧了围巾,向目所能及的地方张望了一番,希望大院里还有一个跟她一样晚归的人。但一个也没有。
只得叫门了。她绕着墙走过去。叫谁呢?金娣是她最好的朋友,可上个月出嫁了,要是在上个月看这场电影就好了,她立刻觉得自己很好笑。算了,叫刘安婶吧,在大院里,打招呼数她最亲热,可她嫌这胖老婆子势利,平常是不大搭理她的。那是好多年前了,她读完高中被下放,妈妈难过得哭,刘安婶却说:“你下放以后就是贫下中农了,以后生了伢也是贫下中农了。”后来招工回城,这刘安婶对她并不坏,可她总忘不了那句话,不能叫她,再说,既然平时没交往,现在打搅人家也不合适。那么只好叫马平平了。这个十四岁的男孩,父母在外省工作,他跟姥姥住。打小时候起,他就总缠着她讲故事,她也不叫他失望。她瞅准了平平家的方向,她象是第一次发觉,墙头怎么这么高哇!声音该传不进吧?唉,就传进了又怎么样呢?十四岁的孩子睡着,哪怕在旁边敲大鼓也不会醒的那就叫平平的姥姥吧。那是最慈祥不过的老太太了,全院里也就她最关心她的婚事,三天两头要给她介绍对象。但她却“对”得怕极了。那些衣冠楚楚的小伙子的审视的目光,能把她的人看矮了一截,她心里很痛切地感到了悲哀,她在广阔天地里磨去了最美好的年华。人说,十七十八无丑女,可她,已经三十岁了,如果再年轻五岁,那怕三岁呢,她也要争取一下。她并不笨;可现在,都晚啦,就像去看这场电影,不防门已关上一样。那么,就听天由命,随便找一个,她又不愿意;于是人们背后都讲她会挑剔,只有平平的姥姥没讲过,可是,叫这六十多岁的老人深更半夜、又冒着大雪来给自己开门,这万万使不得!
她觉得很冷。才发现雪更大了,风更紧了,近处远处,都是白茫茫的的世界。当看到大街尽头时,有个黑点朝这边走来。她的眼猛然睁大,如果是大院里的人该有多好啊!她一定会对他说一千声一万声的谢,不管他在不在意。
终于走近了,一个提篮子的中年人。但他丝毫没有拐进大院的意思,匆匆过去了。
她真想顿脚,真想诅咒。不知是诅咒那人,还是诅咒自己;是诅咒天气,还是诅咒运气。她眼巴巴地盯着他的背影,一时充满了羡慕。他是提着东西的,回家一定有人给他开门,是母亲,是妻子?那家,一定是温暖极了的。她也有家、有床、有被、有炉子;尽管有点孤独,却是暖和的,然而她进不去,咫尺天涯,该死的电影。
她不能设想能在门外过一夜。喊吧!笼统地喊,谁愿意谁来开。她发誓,不管开的是谁,以后都要对他很好很好。
她终于放开了嗓子,并用手去捶,“开开门……”
“吱”的一声,门开了。
原来并没有关上。
1.根据原文,概述这篇小说的典型环境和故事情节。
典型环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故事情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第六段“可现在,都晚啦,就像去看这场电影,不防门已关上一样”这句话反映了“她”怎样的心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插入对中年男人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说结尾“原来门并没有关上”有什么含义?试作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陈灿富
周末,阿让驾驶摩托车送来一盆兰花。这盆兰花属名贵的一类。阿京直接说:“拿回去!你知道我的性格的吧?”
阿让解释:“我一个老同学送的,我家里没有地方摆放,我想到了你的花园……”阿京再次品评着兰花:“老同学送你的贵重礼物,我怎么可能收下?”
阿让疑惑地说:“不会吧,这也算贵重礼物?我老同学的花卉场有不少哩。”阿京态度坚决:“阿让,不是我不信任你。我收下了,从此以后摆脱不了嫌疑。”
阿让为难:“这……我不可能退回去吧?”他反复打量小花园几眼,“兰花暂时放在花园这儿,行吗?”阿京犹豫稍许:“这……你将来有机会给我拿回去呵!”
阿让感激:“谢谢领导!要你替我这盆兰花操心了。”
阿京爱花,浇水、***虫、剪枝、施肥,阿京下足了功夫。兰花,越发显出了高贵与绮丽。半年后,阿京提拔阿让担任办公室主任。过了一段日子,单位却有些人反映说阿让性情变了,还说阿京之所以如此重用阿让,是阿让送了阿京一盆名贵兰花。阿京拍案大怒:“把我阿京扯到哪儿去了?!”冷静下来后,阿京始终觉得阿让是个办实事的人才,就找了阿让谈话。阿京叹了口气说:“阿让,你赶紧将兰花搬走,毕竟这兰花仍在我家中的花园呵!”
阿让笑容可掬:“领导,嘴长在人家脸上呢,由他们说去……我家里地方窄小,过些时候我一定搬走!”
一年了,兰花依然留在阿京的花园里面。
阿京终于退休了。次日一大早,阿让出现在阿京的老屋门前,恭敬有加:“我……我家刚刚搬了新居,有地方了,我想这兰花……”
其实,阿京对这盆兰花已有了深厚感情,很是不舍。但他的脸上仍保持着微笑:“应该应该!”兰花被搬走了,阿京心里空荡荡的。
这天,接任阿京职位的年轻领导,给阿京来了电话,请老领导到他家一叙。阿京知道这年轻人很务实,自然乐意。阿京走近新领导楼下,恰好看见对方将一盆花扔向垃圾堆。阿京诧异,这兰花太熟悉了。
新领导见阿京目光专注,就笑着说:“办公室主任阿让送来的!他说他家摆放不了,硬要暂时搁置在我家。哎,我又不懂养花,你瞧,这花都蔫了!”
阿京长叹一声:“蔫了……这花蔫了,应该扔掉了。”
日子渐渐过去,阿京辞世了。有一天,路过郊外的阿让心头一动,停车走入多年未进的阿京老屋。一进门,阿让看见阿京养花怡情生活照的旁边,摆放着一盆生机勃勃的兰花。他惶惑:“这花……这兰花……”
阿京的老伴淡淡地说:“兰花是阿京在垃圾堆拾回来的,他把蔫了的花救活了!他离开的那天傍晚,单单牵挂这盆兰花!”说着,她郑重将兰花递向阿让,“可我也老了……一直担心有没有机会将兰花送还你呢。”
阿让有些心慌,双手颤抖,把花盆摔了个粉碎。翠绿的兰花,折断了七八瓣……(本文选自2010年2月7日《南方日报》)
1.小说以“一盆兰花”为题,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简要分析下列句子的含义。
(1)蔫了……这花蔫了,应该扔掉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兰花是阿京在垃圾堆拾回来的,他把蔫了的花救活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概括小说中阿京、阿让这两个人物形象的特点,并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说的结尾意味深长。最后”花盆摔个破烂”是阿让因真相被识破心虚失手?还是良心发现主动摔碎,以此向这种行为告别?请结合全文选择其中一个观点,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春秋战国是一个动乱时期,所谓“春秋无义战”就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本质。但是从另一角度看,正是由于那时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尚未形成,所以“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才得以出现。稍懂一点中国历史的人都知道,那时候,作为知识分子的“士”阶层能够通过各种途径、场合比较自由地发表自己的看法,通过“游说”来谋求改变自己的地位,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这样便在一方面充分地挖掘出他们自己的智慧,另一方面纷乱的世界日益呈现出其不合理性,“礼崩乐坏”,旧的秩序破坏了,新秩序尚未建立,又使社会呈现出许多荒废的现象。而知识分子对宇宙和人生则有一种比较稳定的看法,诚如孟子所云:“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孟子·梁惠王上》)正是由于“士”阶层有他们的“恒心”,亦即有自己比较固定的思想信念,具备了超过一般人的智慧,所以他们能对纷繁不合理的世界持批判的态度。一方面不满意现实,一方面面对现实又无可奈何。所以他们往往以游戏的态度把人事和物态的乖舛、丑拙、鄙劣当作一种有趣的东西加以嘲弄乃至欣赏,用“笑”来撕破笼罩在各种人物关系上的假面具,使其露出滑稽可笑的真面目,幽默于是就这样产生了。
此外,先秦各国宫廷里还活跃着另外一种人物——优。这一点同英法古代宫廷的情景差不多。《左传》《国语》《战国策》诸书里都提到过“优”的存在,《史记》更是堂而皇之地列了《滑稽列传》,为优伶作传。汉初以优俳身份侧身朝廷的,有东方朔、枚皋等人。这种人物往往也能在政治舞台上扮演幽默的角色。先秦时期,各国国君是主人,臣下百姓是奴仆,给皇帝提意见称为“谏”,这是一件很危险的事。但是倡优可以是例外,他们能以戏谑的态度,用常人所不敢的滑稽、幽默的语言和动作逗国君或皇帝高兴,甚至与国君开玩笑,顺便进行讽谏,这便是所谓的“谲谏”。著名的优孟以及汉代的东方朔都玩过这一类花样,他们的一些故事早已成为中国人所熟悉的典故了。
总起来说,先秦至两汉的幽默最常见的是讽谏、滑稽一类事件,而最善于创造这类幽默的有两种人:一是具有高度文化修养和智慧的诸子和“游说”的谋士;二是那些善于“谈言微中,亦可以解纷”的滑稽多智的“优”“俳”。正是这两类人在先秦、秦汉宫廷中上演了一幕幕幽默的滑稽剧。这些宫廷滑稽剧让人们笑了两千余年,至今仍未完全失去魅力,仍然可以使人再笑若干年代。(节选自赵志伟《幽默的中国人》)
1.下列对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的行为的介绍,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B.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以较固定的思想信念对纷繁不合理的世界持批判的态度。
C.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对“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不满意可是他们又无可奈何。
D.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以游戏的态度来赞赏那些有趣的或是丑恶的人事和物态。
2.下列对“谲谏”有关内容的阐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B.“谲谏”源于汉初,代表人物东方朔、枚皋等人以优俳身份在朝廷中扮演幽默的角色。
C.“谲谏”是没有任何危险的,以戏谑的态度给国君或皇帝提意见,他们会愉快地接受。
D.“谲谏”的故事连篇累牍,先秦著名的优孟以及汉代的东方朔是古代家喻户晓的笑星。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B.戏谑的态度,幽默的语言和动作,是优俳与君王打交道的手段,破坏旧秩序,建立新秩序才是目的。
C.《左传》《国语》《战国策》诸书里都写过“优”,说明“优”在政治舞台上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D.先秦两汉的诸子、谋士以及“优”“俳”创造的以讽谏、滑稽为主的幽默,至今还有一定的魅力。
- 1When I come across a good essay in reading newspapers,I am o
- 2世界上国家最多的大洲是( )A.亚洲B.非洲C.欧洲D.南美洲
- 3如下图,直线AB、CD与直线EF相交于E、F,∠2=75 °,当∠1=( )°时,能使AB∥CD。
- 4网络曝光的上海“钓鱼执法”、司机断指鸣冤事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事件发生后,上海市政府高度重视,责令相关部门彻查真相,并将
- 5古诗文名句默写。(8 分)小题1:树树皆秋色, 。(王绩《野望》)小题2:
- 6如图所示,在光滑绝缘水平面上,质量为m的均匀绝缘棒AB长为L、带有正电,电量为Q且均匀分布。在水平面上O点右侧有匀强电场
- 7物体做直线运动的v - t图象如图所示,根据图象回答: (1)物体在OA段做_____________运动,加速度为__
- 810℃时,50g水里最多溶解甲物质10g,20℃时100g水里最多溶解乙物质20g,则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为 [
- 9阅读下面两个选段,完成1—5题。【甲】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
- 10在家鸽的体内,气囊直接与下列哪一结构相通( )A.口腔B.气管C.肺D.肝脏
- 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日击数牛飨士,习射骑,谨烽火,多间谍,厚遇战士。(5分)(
- 2矩形线圈在匀强磁场中匀速转动,从中性面开始转动180°的过程中,平均感应电动势和最大感应电动势之比为( )A.π:2B
- 3解下列方程:(每小题4分,共8分)⑴解方程:x2-2x-2=0 ⑵解方程: (x-3)2+4
- 42011年8月,在印尼闭幕的东盟与中日韩(10+3)经贸部长会议和东亚峰会(10+6)经贸部长非正式会议上,我国和日本提
- 5— Did you say goodbye to Anna?— Yes .When I _____ to say go
- 6在股票买卖过程中,经常用到两种曲线,一种是即时价格曲线y=f(x),一种是平均价格曲线 y=g(x)(如f(2)
- 7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种是分类的最基本单位B.同种生物的亲缘关系是最密切的C.七个等级中界的共同特征最多D.瑞典人
- 8设S是等差数列{a}的前n项和,S=3(a+a),则的值为A.B.C.D.
- 9如图所示是一个几何体的三视图,则在此几何体中,直角三角形的个数是 ( )A.1B.2 C.3D.4
- 10Stanley was a person who loved singing to himself in the b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