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0113 期中题
何蔚萍
拐过这个弯,就可以看到大门了,她觉得心跳得很急,但愿不要关。但愿……她觉得手脚冰凉。在大街的拐弯处,在雪花萦绕的惨淡的灯光下,大门紧紧地闭着。
她拉紧了围巾,向目所能及的地方张望了一番,希望大院里还有一个跟她一样晚归的人。但一个也没有。
只得叫门了。她绕着墙走过去。叫谁呢?金娣是她最好的朋友,可上个月出嫁了,要是在上个月看这场电影就好了,她立刻觉得自己很好笑。算了,叫刘安婶吧,在大院里,打招呼数她最亲热,可她嫌这胖老婆子势利,平常是不大搭理她的。那是好多年前了,她读完高中被下放,妈妈难过得哭,刘安婶却说:“你下放以后就是贫下中农了,以后生了伢也是贫下中农了。”后来招工回城,这刘安婶对她并不坏,可她总忘不了那句话,不能叫她,再说,既然平时没交往,现在打搅人家也不合适。那么只好叫马平平了。这个十四岁的男孩,父母在外省工作,他跟姥姥住。打小时候起,他就总缠着她讲故事,她也不叫他失望。她瞅准了平平家的方向,她象是第一次发觉,墙头怎么这么高哇!声音该传不进吧?唉,就传进了又怎么样呢?十四岁的孩子睡着,哪怕在旁边敲大鼓也不会醒的那就叫平平的姥姥吧。那是最慈祥不过的老太太了,全院里也就她最关心她的婚事,三天两头要给她介绍对象。但她却“对”得怕极了。那些衣冠楚楚的小伙子的审视的目光,能把她的人看矮了一截,她心里很痛切地感到了悲哀,她在广阔天地里磨去了最美好的年华。人说,十七十八无丑女,可她,已经三十岁了,如果再年轻五岁,那怕三岁呢,她也要争取一下。她并不笨;可现在,都晚啦,就像去看这场电影,不防门已关上一样。那么,就听天由命,随便找一个,她又不愿意;于是人们背后都讲她会挑剔,只有平平的姥姥没讲过,可是,叫这六十多岁的老人深更半夜、又冒着大雪来给自己开门,这万万使不得!
她觉得很冷。才发现雪更大了,风更紧了,近处远处,都是白茫茫的的世界。当看到大街尽头时,有个黑点朝这边走来。她的眼猛然睁大,如果是大院里的人该有多好啊!她一定会对他说一千声一万声的谢,不管他在不在意。
终于走近了,一个提篮子的中年人。但他丝毫没有拐进大院的意思,匆匆过去了。
她真想顿脚,真想诅咒。不知是诅咒那人,还是诅咒自己;是诅咒天气,还是诅咒运气。她眼巴巴地盯着他的背影,一时充满了羡慕。他是提着东西的,回家一定有人给他开门,是母亲,是妻子?那家,一定是温暖极了的。她也有家、有床、有被、有炉子;尽管有点孤独,却是暖和的,然而她进不去,咫尺天涯,该死的电影。
她不能设想能在门外过一夜。喊吧!笼统地喊,谁愿意谁来开。她发誓,不管开的是谁,以后都要对他很好很好。
她终于放开了嗓子,并用手去捶,“开开门……”
“吱”的一声,门开了。
原来并没有关上。
1.根据原文,概述这篇小说的典型环境和故事情节。
典型环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故事情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第六段“可现在,都晚啦,就像去看这场电影,不防门已关上一样”这句话反映了“她”怎样的心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插入对中年男人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说结尾“原来门并没有关上”有什么含义?试作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故事情节: “她”看电影晚归,进大院时叫人开门。(意对即可)
2.下放农村,感觉好像错过了恋爱的最佳时节,婚姻之门已经关上的无奈与伤感。(意思对即可)
3.插入中年人的描写,一是对比叙写了中年人的温暖,既反衬自己的孤单悲凉,又给她带来希望。二是为行文制造波澜,使小说情节跌宕起伏。(意对即可)
4.最后一句将故事情节推向高潮,一语双关,直接给人以惊喜。既实指“没关门”又揭示了小说的主题,只要不放弃追求,生活之门永远不会将我们拒之门外。(意对即可)
核心考点
试题【风雪夜归何蔚萍 早归者与晚归者的心理是不一样的。她是个晚归者,街上早已冷冷清清,多的是风、是雪、是脚印。 拐过这个弯,就可以看到大门了,她觉得心跳得很急,但】;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陈灿富
周末,阿让驾驶摩托车送来一盆兰花。这盆兰花属名贵的一类。阿京直接说:“拿回去!你知道我的性格的吧?”
阿让解释:“我一个老同学送的,我家里没有地方摆放,我想到了你的花园……”阿京再次品评着兰花:“老同学送你的贵重礼物,我怎么可能收下?”
阿让疑惑地说:“不会吧,这也算贵重礼物?我老同学的花卉场有不少哩。”阿京态度坚决:“阿让,不是我不信任你。我收下了,从此以后摆脱不了嫌疑。”
阿让为难:“这……我不可能退回去吧?”他反复打量小花园几眼,“兰花暂时放在花园这儿,行吗?”阿京犹豫稍许:“这……你将来有机会给我拿回去呵!”
阿让感激:“谢谢领导!要你替我这盆兰花操心了。”
阿京爱花,浇水、***虫、剪枝、施肥,阿京下足了功夫。兰花,越发显出了高贵与绮丽。半年后,阿京提拔阿让担任办公室主任。过了一段日子,单位却有些人反映说阿让性情变了,还说阿京之所以如此重用阿让,是阿让送了阿京一盆名贵兰花。阿京拍案大怒:“把我阿京扯到哪儿去了?!”冷静下来后,阿京始终觉得阿让是个办实事的人才,就找了阿让谈话。阿京叹了口气说:“阿让,你赶紧将兰花搬走,毕竟这兰花仍在我家中的花园呵!”
阿让笑容可掬:“领导,嘴长在人家脸上呢,由他们说去……我家里地方窄小,过些时候我一定搬走!”
一年了,兰花依然留在阿京的花园里面。
阿京终于退休了。次日一大早,阿让出现在阿京的老屋门前,恭敬有加:“我……我家刚刚搬了新居,有地方了,我想这兰花……”
其实,阿京对这盆兰花已有了深厚感情,很是不舍。但他的脸上仍保持着微笑:“应该应该!”兰花被搬走了,阿京心里空荡荡的。
这天,接任阿京职位的年轻领导,给阿京来了电话,请老领导到他家一叙。阿京知道这年轻人很务实,自然乐意。阿京走近新领导楼下,恰好看见对方将一盆花扔向垃圾堆。阿京诧异,这兰花太熟悉了。
新领导见阿京目光专注,就笑着说:“办公室主任阿让送来的!他说他家摆放不了,硬要暂时搁置在我家。哎,我又不懂养花,你瞧,这花都蔫了!”
阿京长叹一声:“蔫了……这花蔫了,应该扔掉了。”
日子渐渐过去,阿京辞世了。有一天,路过郊外的阿让心头一动,停车走入多年未进的阿京老屋。一进门,阿让看见阿京养花怡情生活照的旁边,摆放着一盆生机勃勃的兰花。他惶惑:“这花……这兰花……”
阿京的老伴淡淡地说:“兰花是阿京在垃圾堆拾回来的,他把蔫了的花救活了!他离开的那天傍晚,单单牵挂这盆兰花!”说着,她郑重将兰花递向阿让,“可我也老了……一直担心有没有机会将兰花送还你呢。”
阿让有些心慌,双手颤抖,把花盆摔了个粉碎。翠绿的兰花,折断了七八瓣……(本文选自2010年2月7日《南方日报》)
1.小说以“一盆兰花”为题,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简要分析下列句子的含义。
(1)蔫了……这花蔫了,应该扔掉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兰花是阿京在垃圾堆拾回来的,他把蔫了的花救活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概括小说中阿京、阿让这两个人物形象的特点,并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说的结尾意味深长。最后”花盆摔个破烂”是阿让因真相被识破心虚失手?还是良心发现主动摔碎,以此向这种行为告别?请结合全文选择其中一个观点,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春秋战国是一个动乱时期,所谓“春秋无义战”就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本质。但是从另一角度看,正是由于那时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尚未形成,所以“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才得以出现。稍懂一点中国历史的人都知道,那时候,作为知识分子的“士”阶层能够通过各种途径、场合比较自由地发表自己的看法,通过“游说”来谋求改变自己的地位,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这样便在一方面充分地挖掘出他们自己的智慧,另一方面纷乱的世界日益呈现出其不合理性,“礼崩乐坏”,旧的秩序破坏了,新秩序尚未建立,又使社会呈现出许多荒废的现象。而知识分子对宇宙和人生则有一种比较稳定的看法,诚如孟子所云:“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孟子·梁惠王上》)正是由于“士”阶层有他们的“恒心”,亦即有自己比较固定的思想信念,具备了超过一般人的智慧,所以他们能对纷繁不合理的世界持批判的态度。一方面不满意现实,一方面面对现实又无可奈何。所以他们往往以游戏的态度把人事和物态的乖舛、丑拙、鄙劣当作一种有趣的东西加以嘲弄乃至欣赏,用“笑”来撕破笼罩在各种人物关系上的假面具,使其露出滑稽可笑的真面目,幽默于是就这样产生了。
此外,先秦各国宫廷里还活跃着另外一种人物——优。这一点同英法古代宫廷的情景差不多。《左传》《国语》《战国策》诸书里都提到过“优”的存在,《史记》更是堂而皇之地列了《滑稽列传》,为优伶作传。汉初以优俳身份侧身朝廷的,有东方朔、枚皋等人。这种人物往往也能在政治舞台上扮演幽默的角色。先秦时期,各国国君是主人,臣下百姓是奴仆,给皇帝提意见称为“谏”,这是一件很危险的事。但是倡优可以是例外,他们能以戏谑的态度,用常人所不敢的滑稽、幽默的语言和动作逗国君或皇帝高兴,甚至与国君开玩笑,顺便进行讽谏,这便是所谓的“谲谏”。著名的优孟以及汉代的东方朔都玩过这一类花样,他们的一些故事早已成为中国人所熟悉的典故了。
总起来说,先秦至两汉的幽默最常见的是讽谏、滑稽一类事件,而最善于创造这类幽默的有两种人:一是具有高度文化修养和智慧的诸子和“游说”的谋士;二是那些善于“谈言微中,亦可以解纷”的滑稽多智的“优”“俳”。正是这两类人在先秦、秦汉宫廷中上演了一幕幕幽默的滑稽剧。这些宫廷滑稽剧让人们笑了两千余年,至今仍未完全失去魅力,仍然可以使人再笑若干年代。(节选自赵志伟《幽默的中国人》)
1.下列对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的行为的介绍,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B.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以较固定的思想信念对纷繁不合理的世界持批判的态度。
C.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对“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不满意可是他们又无可奈何。
D.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以游戏的态度来赞赏那些有趣的或是丑恶的人事和物态。
2.下列对“谲谏”有关内容的阐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B.“谲谏”源于汉初,代表人物东方朔、枚皋等人以优俳身份在朝廷中扮演幽默的角色。
C.“谲谏”是没有任何危险的,以戏谑的态度给国君或皇帝提意见,他们会愉快地接受。
D.“谲谏”的故事连篇累牍,先秦著名的优孟以及汉代的东方朔是古代家喻户晓的笑星。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B.戏谑的态度,幽默的语言和动作,是优俳与君王打交道的手段,破坏旧秩序,建立新秩序才是目的。
C.《左传》《国语》《战国策》诸书里都写过“优”,说明“优”在政治舞台上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D.先秦两汉的诸子、谋士以及“优”“俳”创造的以讽谏、滑稽为主的幽默,至今还有一定的魅力。
牛 汉
②打枣前个把月,已经摘过一回,是由我攀到树上一颗颗地摘的。拣个儿大的,约五六成熟的,满满地摘一大篮子,母亲把它们洗净装在瓷罐里做醉枣。村里做醉枣的人家不是很多。醉枣的坛子严严地封着,搁在房里的条桌上,开坛的一瞬间,孩子们都屏着气团团围着母亲。坛盖一开,一股浓烈的酒香枣香喷发了出来,正在院子里的祖母立刻闻到,笑笑说:“醉得正合适。”要是醉得酒味压倒了枣味,就不算合适。开坛时,醉枣的香气隔几家院子都能闻到,仿佛绽开了一朵奇异的香喷喷的仙花。我家收枣时节,父亲从不插手,凝神静气地在屋里看他的书,炕桌上摆一碟刚刚出坛的、红艳艳的、胖胖的醉枣。看几页书,吃一颗醉枣。
③打枣的事由我祖母主持,先命令我把整个院子扫净,一粒羊粪蛋都不能留。打枣时,我早已高举竹竿,威风凛凛站在树下听候命令。祖母再三叮呼我,切不可使劲太大,下手要轻。当枣子噗拉拉坠落,击打在我的头上、肩头上、手臂上,不但不感到疼,还有一种酥痒的快感,而且凡是落在人身上的枣子,弹跳得格外远。很小的时候,看到祖母和母亲打枣,(2)千百颗枣子从她们身上朝四面八方溅射着,映着秋天浓艳的阳光,那种梦境般的情景,到今天仍历历在目。光芒四射的红枣坠落下来,从祖母和母亲身上溅射出去的瞬间,祖母和母亲变成了两个能发光的神话里的人物。如果我四十多年前把画学成,早已把这情景画了出来。
④我自小认为,祖母是个内心灵秀的女人,她常常说出一些极有诗意的话。打枣时,她诗兴大发,说:“树上的枣子不能打得一干二净,要留十颗八颗。到下雪时,这几颗留下的枣子会出奇地红,出奇地透亮。”祖母指着树尖上的那几颗晶红的枣,又说,“一来看着喜气,二来冰天雪地时,为守村的鸟雀度饥荒。”老人们说,一个村子,总会有几只不愿飞走、忍饥挨俄守着村子过冬的鸟雀。树上的枣很难打尽,树梢的枣大都是后结的“老生子”,而后结的果实往往不会成熟,枣树总是格外地护着它们,有时使着劲儿打,它们像焊在树枝上一样牢固。祖母对我说:“老生子不能打,再打,枣树会生气,明年不结枣子,或者结出来的也是苦的。”
⑤打枣,不但女人和娃娃们快活,枣树何尝不快活?(3)听到枣子溅落到地的声音,光芒四射地从树身上飞溅出去,晶莹如飞虹,那情景,那声音,那光彩,枣树能不感到快活吗?祖母深信不疑,我也信。
1.文章中多次写到与“枣”有关的快乐与独特感受,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要分析第③段中“祖母和母亲变成了两个能发光的神话里的人物”在文中的表现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简要分析文中祖母的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对枣子在阳光下溅落的景象进行了细致的描绘,共出现了(1)(2)(3)三次,请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说明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梁晓声
我第二天病倒了。接连多日,合衣裹着一床破棉絮,蜷在铺了一张席子的水泥地的一角发高烧。高烧初退那天,我睁眼看到一张忧郁而文秀的姑娘的脸。她正俯视我。我知道,她就是在我病中服侍我的人。又见她戴着“红卫兵”袖章,愈觉得她可亲。
我说:“谢谢你,大姐。”看去她比我大二三岁。
一丝悱然的淡淡的微笑浮现在她脸上。
她问:“你为什么一个人从大北方串联到大南方来呀?”
我告诉她,我并不想到这里来和什么人串联。我父亲在乐山工作,我几年没见他的面了,想他!我委托她替我给父亲拍一封电报,要父亲来接我。
隔日,我能挣扎着起身了,她又来看望我,交给了我父亲的回电--写着“速回哈”三个字。
我失望到顶点,哭了。
她劝慰我:“你应该听从你父亲的话,别叫他替你担心!”
我这时才发现,她戴的不是“红卫兵”袖章,是黑纱。
我说:“怎么回去呢?我只剩几毛钱了!”虽然乘火车是免费的,可千里迢迢,身上总需要带点钱啊!
她沉吟片刻,一只手缓缓地伸进衣兜,掏出5元钱来,惭愧地说:“我是这所学校的学生,‘黑五类’②。我父亲刚去世,每月只给我9元生活费,就剩这5元钱了,你收下吧!”她将钱塞在我手里,拿起笤帚,打扫厕所去了。
第二天临行时,她又来送我。走到气象学校大门口,她站住了,低声说:“我只能送你到这儿,他们不许我迈出大门。”她从书包里掏出一个柚子给了我:“路上带着,顶一壶水。”
空气里弥漫着柚香。我说:“大姐,你给我留个通信地址吧!”
她注视了我一会儿,低声问:“你会给我写信吗?”
我说:“会的!”
她那么高兴,便从她的小笔记本上扯下一页纸,认认真真给我写下了一个地址,交给我时,她说:“你们哈尔滨不是有座天鹅雕塑吗?你在它前边照张像寄给我,好吗?”
我默默点了一下头。我走出很远,转身看,见她仍呆呆地站在那里,目送着我。
路途中缺水,我嘴唇干裂了,却舍不得吃那个柚子。在北京转车时,它被偷走了。
回到哈尔滨的第二天,我就到松花江畔去照像。天鹅雕塑已砸毁了。满地碎片。一片片仿佛都有生命,淌着血。
我不愿让她知道天鹅雕塑砸毁了,就没给她写信……
去年,听说哈尔滨的天鹅雕塑又复雕了,我专程回了一次哈尔滨,在天鹅雕塑旁照了一张像,彩色的。按照那页发黄的小纸片上的地址,给那位铭记在我心中的大姐写了一封信,信中夹着照片。/ 信退回来了。信封上,粗硬的圆珠笔字写的是——“查无此人”。
她哪里去了?
想到有那么多我的同龄人“消失”在那个年代之中了,我的心便不由得悲哀起来。
注:①“大串联”:文化大革命中以“革命”的名义天南地北地联系。②“黑五类”:文化大革命中,父辈或祖辈乃至曾祖辈是地主、富人、反革命、坏蛋和右派分子,其子女称作“黑五类”。
1、“大姐”希望“我”在哈尔滨的天鹅雕塑前照张像送给她,这反映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天鹅雕塑已砸毁了。满地碎片。一片片仿佛都有生命,淌着血。”这句话有什么深刻意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说最后一段中“消失”除了指同龄人肉体的消失,还有哪两层主要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说中的“香柚”象征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列对小说的分析,不准确的两项是
B、“我”从哈尔滨“串联”到成都,不是为了“革命”,而是去探望很久不见的父亲,这并不是为了表现“我”的自私,实际上是对“文革”中所谓的“革命大串联”的嘲弄和讽刺。
C、“大姐”对“我”一往情深,而“我”却并没有及时寄照片过去,这表现了“我”有些自私,没有珍惜“大姐”的真情。
D、这篇小说立意深刻,以小见大,发人深省,是小小说中之大手笔。
E、这是一篇带有散文风格的小说,它采用第一人称叙述,显得真实亲切,有一种“天然去雕饰”的自然之美。
章 珺
茫茫人海,鳞次栉比的楼群,无意间听到的一个声音,或是偶然间瞥见的没有别人注意到的情景,让我们停下匆忙的脚步,在灯火阑珊处,蓦然回首。
我们突然间感到很孤独,又突然间知道自己不是孤身一人,在这个纷繁的世界上,我们来去匆匆,却不会无影无踪。那一刻,我们是那么的不堪一击,又是那么的坚韧无比。难以用语言表述的感觉,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那是一种没有来由的触动,既可以让人喜极而泣,又可以让人欲哭无泪。如果它能发出声音,那声音一定是微弱而固执的;如果它能行走,那步履一定是蹒跚而执著的。可是它无声无息,短暂的刺痛,还没有伤口,就被异乡的声音和风景抚平。
在他乡我们又有了另外一个家,漂亮的房子,富足的生活,想到自己曾背井离乡的时候,庆幸也许远远多于伤感。可是被我们淡化了甚至遗弃了的故乡,又注定会在某一天清晰无比。我们曾经用生命的第一声啼哭和稚拙的童音呼唤过的土地,又注定会在某一时刻穿透时间和空间,呼唤着我们回家。
于是,我们回家。背着沉甸甸的行囊,和已经疲惫的心,一起回家。无论我们早已功成名就,还是我们正在为生计奔波,当我们踏上回家的征途,我们会有着同样的冲动和期望。也许我们需要蜷缩在拥挤不堪的车厢里,也许我们要跋山涉水远渡重洋,只有在回家的那一天才发现,我们离开家已经走得太远。
我们回到了这里,我们和我们的祖先繁衍生息的地方。我们生在这里,却命中注定要离开这里,这是我们的幸运还是不幸?我们用心触摸这里的一切。在遥远的他乡,我们曾用音符去编织她;我们曾用泪水去打磨她;她的每条小路应该铺满红叶,燃烧着诗情画意;她的空气里应该弥漫着醉人的酒香,浸染着离愁别绪。我们本来可以自然而然地走到她的面前,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学会了刻意地寻求她感受她。可是,朴素的土地没有那么多的乡愁,对于那些依旧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来说,他们甚至已经忘记了这里是他们的故乡。我们与我们的故乡之间,已经有了那么多格格不入的东西。在那么一天,一路风尘之后,倚在故乡的门槛边,也许会伤心地告诉自己:我离开了这里,再也无法回到这里。我们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轻轻的一声叹息,却沉重得让人无法喘息。
我们在茫然中再次告别故乡。没有太多的依依不舍,我们甚至已经巴望着尽快离去。我们还未实现的梦想,被我们留在了他乡,还有太多的人太多的事,等着我们归去。
可是,当车轮启动的时候,我们便开始筹划起下一轮回家的行程。回家的感觉,又不知不觉涌上心头。故乡的景色还近在眼前,我们不知道,我们是舍不得离开这里,还是在盼望着再次回到这里?我们回家,毕竟不仅仅是为了成全那种感觉。
什么时候,对故乡的回忆里,夹杂了苦涩和痛楚,可是想起故乡时,我们还会有割舍不断的感动。也许在某一天,我们在故乡埋葬了最后一个亲人,我们不再有理由回到那里。可是在不经意间,我们还会拾起那种感觉。回家的感觉,细碎的、温暖的、潮湿的感觉,穿透了我们已经麻木而冷漠的心。回家不再是一种行动,它越来越虚化成为一种感觉。细腻而绵长的感觉,连缀着我们的一生一世。
我们回家,独自一人,或者带上我们浩浩荡荡的子孙。也许是在梦里,风雨飘零,我们又踏上了没有尽头的归途。
1.文中反复说“回家是一种感觉”,“我们回家毕竟不仅仅是为了成全那种感觉”,“我们还会拾起那种感觉”,又说“回家不再是一种行动”,结合全文分析:
(1)反复说到的“那种感觉”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仅仅是为了成全那种感觉”,还为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10字)
2.第七段中说“我离开了这里,再也无法回到这里”,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是通过哪几层内容来表现回家“越来越虚化成为一种感觉”的?
(1)试用简洁的文字分层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种结构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B.作者描绘了回家时所见的故乡景色,创造了诗情画意的境界,写出了对故乡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
C.文章构思独特,虚实交融,反复抒写了对故乡矛盾而又缠绵悱恻的情思,有回肠荡气之感,使读者产生共鸣。
D.文章结尾处,作者直抒胸臆,表达了对现代社会人们因追逐功利而迷失自己、变得冷漠的现象的讥讽,深化了主题。
E.本文语言优美典雅,含蓄蕴藉,化用古诗词贴切自然,富有抒情笔调的语句使文章韵味无穷。
最新试题
- 1完形填空。 A group of graduates, highly established in their
- 2甲、乙两个溜冰者,质量分别为m甲=59kg、m乙=50kg,均以6.0m/s速度在同一条直线上相向滑行,甲手持一个质量为
- 3-----May I __________ your dictionary? I’m not sure about th
- 4十七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对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对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战略部署,这是基于文化已经成为①经
- 5My former English teacher, who ____ in our school for over 2
- 6阅读下列材料和图片:材料一 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恩尼阿克”诞生于1946年,主要是用来计算炮弹飞行的弹道的。它以电了
- 7高氯酸、硫酸、硝酸和盐酸都是强酸,其酸性在水溶液中差别不大。以下是某温度下这四种酸在冰醋酸中的电离常数 从以上表格中判断
- 8若一次函数y=kx+b交于y轴的负半轴,且y的值随x的增大而减少,则k( )0,b( )0.(填“>
- 9若抛物线y=x2+(4-m)x+1的顶点在y轴上,则m=______.
- 10Everyone is _ about the policemen who work in Haiti af
热门考点
- 1A和B是属于同一类型的两个细胞,通过对其DNA分子含量的测定发现,A细胞中DNA含量是B细胞的两倍,最可能的解释是[
- 2如图所示,是萘的熔化过程图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萘的熔点是80℃ B.在ab段萘不吸收热量 C.在ab
-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的平方根是-1B.4的平方根是2C.如果一个数有平方根,那么这个数的平方根一定有两个D.
- 4He didn"t tell us the truth ___ elevent o’clock last night.A
- 5高空试验火箭起飞前,仪器舱内气体的压强=1atm,温度t=27℃.在火箭竖直上升的过程中,加速度的大小等于重力加速度g,
- 6If you ask many different questions, you will________all the
- 7春秋战国时期;标志着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是[ ]A.灵渠的开凿B.铁农具的使用C.曲辕犁的制造D.筒车的使用
- 8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5分)(1)千呼万唤始出来, 。转轴拨弦三两声,
- 9在物质混合(或反应)等过程中,会存在“1+1≠2”的现象.通常情况下,下列各种混合(或反应)过程中,“1+1”不等于“2
- 10如图所示,一水平传送带以速度v1向右匀速传动,某时刻有一物块以水平速度v2从右端滑上传送带,物块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