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文明的共相  总结我们历史演变的经验,有两条最重要:一是传统不能割断,二是世界不能脱离。清代的问题,就是它与世界相脱离,闭上了对外...
题目
题型:云南省模拟题难度:来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文明的共相
  总结我们历史演变的经验,有两条最重要:一是传统不能割断,二是世界不能脱离。清代的问题,就是它与世界相脱离,闭上了对外交往的大门。近30年来作为我国基本国策的改革开放,目标之一就是让我们进入世界的大家庭,不脱离世界大势来孤立地考虑自己的问题。
  历史的反思,传统的承继,归根结底是要整合自己的资源,为现代化建设所用。因此,近年传统文化受到重视,国学得到提倡,诚然是理所当然的好事情。可是除了大家为重建传统所做的努力,也有一些意外之见和意外之行,值得我们检讨和反思。比如为小学生设立国学班倒也罢了,却要小孩子们穿上古代的袍服,念《论语》还要摇头晃脑,此举实不可解。文明是有它的共相的。从文化学的角度来看,“求同”比“立异”重要得多。虽然我们做学术研究不能不区分出“异”,但是区分“异”的目标是为了求其“同”。
  对现代化和现代性问题,现在很多学者比较一致的看法是,现代化的模式不应该是一个。从历史上来看,以前的两个模式,一个是欧洲的模式,那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现代化的模式;第二个就是北美的模式,也是对现代化影响最大的一个模式。但是,当东亚兴起之后,特别是中国兴盛之后,人们在探讨,有没有第三种现代化的模式?中国的现代化过程,与欧洲、北美的模式一定是一样的吗?我看,不一定。
  尽管如此,在人类生命存在的基本价值层面,比如对生存的渴望、对爱的追求、趋利避害的心理、对灾难的应对等,人类的共同之处是非常多的,而不是简单地以国家、民族作为分界。照说作为文化符号的语言,是最能见出民族国家之间的差异的,但已故的美国研究中国思想文化的大学者、哈佛大学教授史华慈先生,曾亲口对我说过,连语言和思维的关系,也不像人们想像的那样重要。
  我们在重建文化传统的过程当中,一些传统节日恢复了原来的位置,我对此是完全赞同的。但我们不要忘记,我们是世界大家庭的一个成员,人类文明当中一些共性的东西、共相的东西,我们不会也不可能例外。(选自2008年2月3日《人民日报》,有改动)
1.根据原文的叙述,下列说法正确的两项是(     )
A.史华慈认为作为文化符号的语言,同样存在“共相”,它并不像人们想像的那样差异明显。
B.我国在改革开放中,要坚定不移地在各方面与世界接轨,进而融人世界的大家庭。
C.对人类生命存在的基本价值,我们应该以国家、民族为分界来进行评价。
D.按照作者的观点,现代化的模式可能会超过两种,这些模式会具有明显的民族界限。 E.继承传统的终极目的是通过整合先前的资源促成新的进步。
2.本文作者对“文明的共相”有哪些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历史的反思,传统的承继,归根结底是要整合自己的资源,为现代化建设所用。”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AE
2.①人类文明当中有一些共性的东西、共相的东西,恢复传统文化并不排斥世界文明的共相因素;
  ②人类生命存在的基本价值不应简单地以国家、民族作为分界;
  ③“求同”重于“立异”,不应强求统一现代化的模式;
  ④文明具有共相,我们在重建自己的文化传统时,要继承传统,为现在所用。(意对即可)
3.历史不能忘记,传统需要继承,但我们在反思历史和继承传统的过程中要注意整合,有所扬弃,反思和继承是为了服务现在。(意对即可)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文明的共相  总结我们历史演变的经验,有两条最重要:一是传统不能割断,二是世界不能脱离。清代的问题,就是它与世界相脱离,闭上了对外】;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病榻观叶
韩静霆
  时常隔着窗子望那些杨树,每棵树的躯干上都不免有许多瘢痕,每块瘢痕都画出纺缍形轮廓线,中间一个黑色的圆,大像人的眼睛了,而且是文了眼线的那种。我越琢磨越觉得奇怪,大杨树怎么不要鼻子、喉咙和嘴,五官弃了四官,只长了浑身的眼睛呢?而且那眼睛只知道木木地瞪人,傻傻的,从来不闭上。
  白杨树身上的木眼徒有其形,真正可以展示杨树蓬勃生命力的,还是得看那些绿叶。杨树枝条高高举着的绿叶,深深浅浅的,大大小小的,林林总总的,风儿一吹,欢快地翻动着,在阳光与微风里这些叶子们可真像闪闪烁烁的眸子,而且是灵动的,聪慧的,天真的,无忧的,最容易感动和永远有益无害的那种。
  对于大树来说,绿叶不是一个什么季节,而是一个时代,绿叶出生了,大树就又是一回青春期了。叶子们出生的礼仪是十分隆重的,先是一阵春风,又是一阵春雨,树叶儿该生了却不生,要等着杨树的枝枝权权上都挂满了丝穗,结了扬花,有了那种清水泼街,黄土垫道,遮天蔽日飞扬着彩带和花絮的喜庆气氛,嫩娇娇的叶儿才出生,才伸出尖喙。
  白杨举着繁茂的绿叶,就是举起了丰富峥嵘的生命,举起了蓬勃的春天和夏天,绿叶们在风中的私语才好听呢!他们放肆地、坦诚地、没有掩饰、做作和忌讳地说着一切生命的童话,说着生命的向往、欢愉、调侃、爱恋和闲适。那些飞来的鸟儿呀,那些藏在叶隙间的蝉呀,有了绿叶的阴凉,多了绿叶的感染,也有了神聊海侃的空间和抒情吟唱的兴致,他们感激着绿叶,和绿叶一起组合成了春夏两季的交响诗。
  绿叶是春夏两季的旗帜,绿叶们一同缔造了春天和夏天,但是当肃杀的秋风不打招呼径直闯入天地之间后,绿叶在严厉的秋天的无情围困中便耗尽最后的汁液,枯了、黄了,虽然在离开大树的刹那发出的绝响和在风中所作的最后的美丽的舞蹈,可以称之为大自然最精彩的杰作之一,但到底只是“天鹅的绝唱”。
  到了白杨树凋落的这些日子,我好像一下子就明白了,白杨树怎么生了那么多眼睛,那些大大的眼睛又怎么终年木然地瞪着。
  明年春天,又会有万千绿色的“小鸟”站上枝头,不是吗?
  落下的黄叶,落了就落了,没有哪一片叶子感慨万千,因为它们每一片叶子到底都绿过。哲学家萨特为了写作《辩证理性批判》搞垮了身体,当采访者问他对这种垮掉的感想时,坐在轮椅上的萨特笑眯眯地说:“健康是为了什么?”这番生命价值的阐释,的确应当使世上一切庸人震惊,让一切精英叹服。也许这可以看作是一枚曾经缔造春日和夏季的绿叶……在为黄叶飘零时的潇洒的独语!
  说不尽世上有多少辉煌的生命。荆轲踏易水的咏叹,嵇康临终的琴歌,岳飞在风波亭上的狂草,还有林觉民的绝笔《与妻书》,这些人的生命过程再短,也是一日长于百年。还有那些小人物呢,种树的郭橐驼,青楼的李香君,等等,等等,都活出了自己的模样儿,有过自己的欢悦。也许,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不同于他人的农绿与圣洁,生命之树不可能常绿,该绿的时候,一定要好好地绿,绿个淋漓酣畅,绿个浓情如酒,绿上一个春,一个夏,甚至还包括半个秋,绿个够。
1.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第l自然段对躯干的描写不仅是为了引出对绿叶的描写和议论,更是为后文的“明白”作伏笔。
B.庸人“震惊”是因为世上竟有把创造看得比健康还重要的人,精英“叹服”是因为自己在这方面做得不如他好。
C.阳光与微风里的绿叶充满着生机和活力,它们不仅美了自己,也美了白杨树,更为鸟们带来了快乐。 D.文章告诉人们健康其实并不重要,自己躺在病榻上也不是什么坏事,甚至还可以产生更多的思考,写出更多的文章。
E.文章写绿叶也就是在写入,绿叶美过之后便凋零,人辉煌之后要死去,像荆轲像嵇康等等,其实都是昙花一现。
2.解释文中画线部分的含义。
(1)“天鹅的绝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健康是为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什么说郭橐驼、李香君都活出了自己的模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动漫也需“中国特色”
苗苗
  在《国际漫画杂志》主编约翰·兰特看来,上世纪中期拍摄的《大闹天宫》、《铁扇公主》等动画片,至今仍然能让人们看到中国动漫惊人的创造力和感染力。“中国元素”依然是中国动漫发展的法宝。
  当然,“中国元素”不应简单等同于固守传统,“中国元素”并不意味着一味从中国的神话传说中寻找创作题材。约翰·兰特认为,“生活本身永远是创作的沃土。中国的社会在经历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对于中国现代社会图景的展现,让大家认识一个新的发展中的中国,展现平常人的生活,这应该是中国元素极为重要的一种表达内容。”
  缺乏完整的产业链,也是影响中国动漫发展的重要原因。“漫画一动画一衍生产品一消费者”是现在动漫产业发展比较成熟的一种模式,产业链层次分明且关联性强。但在国内,漫画通过“漫画一读者”盈利,动画片通过“动画一企业投资”生存,衍生产品制造商通过“厂商一购买少数动漫形象一消费者”赚钱。动漫产业被分成若干块,企业各行其是,谁也做不大,谁也做不好。
  专家认为,要打造动漫产业链,首先要实现“从重成品到重创意”的转变。对于动漫这样的“内容产业”,创意永远是第一位的。国家动漫产业部际专家联席会议成员傅铁铮介绍说,在国外,常常是先出漫画书看市场反应,市场反应好的再拍动画片,有些厂商甚至只是简单地买创意。而“中国动漫现在还是被当作产品,而非商品在生产。‘以产定销’的模式使得很多动画片缺乏市场,影响了动漫企业的收益和进一步发展。”
  打造产业链的另一个重要举措就是打通和开拓上下游产业,形成“开发一生产一出版一演出一播出一销售”的营销行为。中影动画产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黄军介绍说,在《淘气鬼马小跳》的制作和发行中,就有意识地进行了开拓上下游产业的尝试。首先,在动画片投拍前,中影动画在儿童刊物上连载《马小跳》多格漫画。这一方面是为动画片造势,另一方面也可以根据读者的反应,对动漫形象进行改造,以保证最后设计出来的形象是接受度最高的。在影片制作的同时,文具、玩具等各种衍生品也在同步设计、制作、出售。“我们有信心,要让马小跳存在于中国的大街小巷,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动画形象和动画产品。”(选自《人民日报》2007年10月25日,有删节)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与原文不一致的两项是(     )
A.从作品元素来看,还从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寻找创作的题材。
B.从产业链条来看,各自为阵的企业行为破坏了产业的完整性。
C.从经营理念来看,动漫现在还被当作产品,而非商品在生产。
D.中国动漫应打破产业壁垒,形成通畅的产业链。
E.中国动漫在投拍前应先在儿童刊物上连载漫画。
2.在约翰·兰特看来,中国动漫要准确把握“中国元素”这一发展法宝的重要内涵必须注意哪些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动画片《淘气鬼马小跳》在制作和发行上的成功经验是什么?请分条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门楣字匾的印记

  住在楼房里,出出进进总觉得少了些什么。想来想去,那昔日萦绕眼前的门楣上的字匾不见了。门楣上的字匾,蕴藏着深厚的民俗文化,记录着农村变迁。不管哪一家盖房,都要在大门的上方,用楷书、隶书、宋体或书法名人的狂草,在一米见长、近半米宽的砖磨、石雕上刻字,大多刻四个字。大凡来人登门,都要举目瞻望、默念,别出心裁的字匾,便引来一番赞叹和好评。门楣的字匾从有院落时就一直沿袭下来,它有农家的热望,有农家的期盼,也有农家的鸿鹄之志。我对门楣上的字匾没有过多的考察研究。我想,除“耕读人家”“紫气东来”“天道酬勤”等字匾是几百年来沿袭下来的外,有许多为应景之作,是针对当时的社会环境、人文教育、宣传理念而设定的。
  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中期的房屋,多为土坯房屋,房屋四角用砖砌而成,门窗砌上砖,四周用土坯垒起,住房是简陋了些,但作为门面的门楼,不能含糊,用砖砌起,叫做砖包疙瘩,在当时是富有和气派的象征。门楣上的字匾用砖磨刻写,多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持家”“爱社如家”等。那时农民家里、心里就像是一张纸,没有家底,也没有私念,一心想着集体、国家。只要能为集体、国家多作贡献,再苦再累心也甜。那些字匾是发自他们内心的情感。从旧社会走过来的人,有了土地、吃穿,过上了安稳日子,怎能不知恩图报呢!
  文革时期的住房,与五六十年代没有什么变化,但门楣上的字匾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盖的房屋门楣字匾写上了“斗私批修”“大公无私”“红心向阳”“兴无灭资”等字样,用红漆漆着,显得醒目而刺眼。它好像在默默关注着文革,这些语言硬邦邦,像一根根棍子戳到人身上。那时,那些“耕读之家”“光宗耀祖”“书香门第”被铲掉,留下疤痕。这是一种印记,它在土尘的散落中,记录着流年岁月。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改革春风吹遍祖国大地,处处显示出勃勃生机。农村一改昔日的破败,展现了新模样。破旧的土坯房不见了,整齐的村道两旁,屹立着两层楼。青砖绿瓦的门楼,高大而气派,门楣上的字匾多姿多态,有青石雕刻而成的字匾,有大理石磨制而成的字匾,有镶着龙凤的烤瓷字匾。其内容也百花齐放,“日耀华门”“耕读务本”“龙凤呈祥”“清昂寰宇”“勤俭廉明”,既有高远的志向,又有幽香的韵律,耐人寻味。这些门楣字匾反映了农民走进新时代、当家做主人的气概,丰衣足食、生活安定的天伦之乐,成了农村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如今,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城镇化的建设,形成包围农村之势。也许在一些农村,民居将由楼房代替,门楣上的字匾渐渐消逝,欣赏字匾的雅趣也随之消失了。流年的陈迹远去了,字匾里的故事失传了,但是中华文化传统的字匾,会永远刻在我们的记忆里。 (2011年4月《光明日报》,略有改动)
1.下列关于农村的“门楣字匾”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门楣字匾记录着农村的变化历程,蕴藏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
B.门楣字匾从有院落时就一直沿袭,皆为四字,以表达农家的愿望。
C.门楣字匾,有许多应景之作,内容和社会环境、人文教育等有关。
D.门楣字匾多姿多态,制作材料不同,字体不同,大小则大致相同。
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门楣字匾代表着农家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所以许多人家都尽量把字匾写得别出心裁,以求登门之人的赞叹和好评。
B.门楼和门楣字匾往往是富有和气派的象征,因此不管住房如何简陋,在门楼和门楣字匾的用料上都绝不能含糊。
C.门楣字匾的内容随时代而变,像“爱社如家”、“兴无灭资”等,虽语言生硬,但都表现了农民知恩图报的心态。
D.门楣字匾的内容大多既体现高远志向,又有幽香的韵律,既有雅趣,又反映现实生活,成了农村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门楣字匾用楷书、隶书、宋体或书法名人的狂草镌刻,选择何种字体,反映了主人的兴趣爱好。
B.门楣字匾和时代联系紧密,而有些不一定就是人们真实愿望的反映,如文革时期某些门楣字匾。
C.随着农村城镇化建设的推进,民居被楼房代替,门楣字匾将随之消逝,门楣字匾文化也将消失。
D.改革春风吹遍祖国大地,门楣字匾内容也百花齐放,丰富多彩,显示了人们的思想越来越多多元。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五九(注)
老舍
  张丙,瘦得像剥了皮的小树,差不多每天晚上都来喝茶。他的脸上似乎没有什么东西;只有一对深而很黑的眼睛,显出他并不是因为瘦弱而完全没有精力。当喝下第三碗茶之后,这对黑眼开始发光;嘴唇,像小孩要哭的时候,开始颤动:他要发议论了。
  他的议论,不是有系统的。他遇到什么事便谈什么事,加以批评。但无论谈什么事,他的批评总结束在“中国人是无望的,我刚说的这件事又是个好证据”。说完,他自动地斟上一碗茶,一气喝完;闭上眼,不再说了,显出“不必辩论,中国是无望的。无论怎说!”
  这一晚,张丙来了,第三碗茶喝过,我笑着说:“老张,有什么新闻?”
  出我意料,他笑了笑——他向来是不轻易笑的。“打架来着。”他说。
  “谁?你?”我问。
  “我!”他看着茶碗,不再说了。
  等了足有五分钟,他自动地开始:“假如你看见一个壮小伙子,利用他身体气力的优越,打一个七八岁的小孩,你怎办?”
  “过去劝解,是第一步。”
  “假若你一看见他打那个小孩子,你便想到:设若过去劝,他自然是停止住打,而嘟囔着骂话走开;那小孩子是白挨一顿打!你想,过去劝解有意义吗?”他的眼睛发光了,看看我的脸。  
  “我自然说他一顿,叫他明白他不应当欺侮小孩子,那不体面。”
  “假如他懂得什么体面,他还不那样做呢!你真要过去说他几句,他一定问你:‘你管得着吗?你是干什么的,管这个事?"你跟他辩驳,还不如和石头说几句好话呢。假如你和他嚷嚷起来,自然是招来一群人,来看热闹;结果是他走他的,你走你的:可是他白打了小孩一顿,没受一点惩罚;下回他遇到机会还这样作!”
  “那么,你以为应当立刻叫他受惩罚,路见不平……那一套?”我知道他最厌恶武侠小说,而故意逗他。果然不出我所料,他说:“别说《七侠五义》!我不要做什么武侠,我只是不能瞪着眼看一个小孩挨打;那让我的灵魂全发了火!更不能叫打人的占了全胜去!我过去,一声没出,打了他个嘴巴!”“他呢?”
  “他?反正我是计划好了的:假如我不打他,而过去劝,他一定得意扬扬而去。设若我跟他讲理,结果也还是得打架;不过,我未必打得着他,因为他必先下手,不给我先发制人的机会。”他又笑了。我知道他笑的意思。
  “但是,”我问,“你打了他,他一定还手,你岂是他的对手?”我很关心这一点。因为张丙是那样瘦弱的人。“那自然我也想到了。这种人,向来利用筋肉的优越欺人,及至他自己挨了打,他必定想想那个打他的,一定是有些来历;因为他自己是看清了有无操必胜之券而后开打的。”
  他不言语了,我看得出,他心中正在难受——难受,他打了人家一下,不用提他的理由充足与否。
  “他打人,人也打他,对这等人正是妥当的办法;人类是无望的,你常这么说。”我打算招他笑一下。
  他没笑,只轻轻摇了摇头,说:“这是今天早晨的事。下午四五点钟的时候,我又遇见他了。”
  “他要动手了?”我问,很不放心地。
  “动手打我一顿,倒没有什么!叫我,叫我——我应当怎样说——伤心的是:今天下午我遇见他的时候,他正拉着两个十来岁的外国小孩儿:他分明是给一家外国人做仆人的。他拉着那两个外国小孩,赶过来,低声下气地央告他们:踢他!踢他!然后向我说:你!你敢打我?洋人也不打我呀!然后又向那两个小孩说:踢!踢他!
  看他敢惹洋人不敢!”
  ……
  他停顿了一会儿,忽然问我:“今天是什么日子?”
  “五九!”我不知道为什么,我的泪流下来了。“噢!”张丙立起来说,“怪不得街上那么多的"打倒帝国主义"的标语呢!”
  他好像忘了说那句“中国人没希望”,也没喝那碗茶,便走了。
  【注】这篇小说是老舍为“五九”国耻日而写的,发表于1931年10月《齐大月刊》。“五九”即1915年5月19日,就是在这一天,袁世凯与日本签订了“二十一条”卖国条约。
1.开头一段的描写突出了人物怎样的外貌特征?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理解文中画线句子。回答问题。
(1)文中写到“我不知道为什么,我的泪流下来了”,“我”为什么流泪?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他好像忘了说那句‘中国人没希望’”这句话有什么含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综合全文,分析张丙的性格特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以“五九”为题有何用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1-3题。
  (1)城市从发端之日起,就由形形色色的人组成。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军事、贸易和迁徙进一步推动了多元文化的碰撞和融合,也形成了每一座城市的独特气质。这种气质一方面基于一个城市的文化底蕴和创意产业,另一方面则集合了城市中各个社会群体和阶层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
  (2)今天,世界各国的人们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为关注文化自由以及文化的识别性。全球化下的城市文化面临着来自各个方面的冲击。信息和人员的大量流动使得城市之中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异域文化和本土文化、移民文化和主流文化之间的碰撞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强度。
  (3)多元文化同时影响着历史和未来的和谐。越来越多的城市管理者认识到,一个兼顾了历史和未来、促进多元文化和谐共存的文化战略,以及融合其中的个性,即鲜明的文化识别,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环。
  (4)“和谐”的理念蕴藏在中国古老文化之中。中华文化推崇人际之和、天人之和、身心之和。《礼记》在描绘“大同社会”时提出:“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论语·子路》记载有:“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5)在社会学上,“和谐”是指一种社会安定平和的状态。如《左传》所言:“八年之中,九和诸侯,如乐之和,无所不谐”。中国的先秦诸子也都在各自的著述中设想了和谐社会的图景。同时“和谐”也见诸西方先贤的理想。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系统地提出了“和谐说”,和谐包含着对立和统一。同一时期的另一位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进一步提出“看不见的和谐比看得到的和谐更美好”的主张。而在《理想国》和《法律篇》里,柏拉图也开始寻求“整个社会将获得非常和谐的发展,各个阶级将获得自然赋予他们的那一份幸福”的美好状态。
  (6)数百年来,人们对“和谐城市”模式的探讨,从来没有停止过。从“乌托邦”到18世纪的“理想城市”,再到“田园都市”的一系列的理论、主张和模型无不在探索如何建立城市在空间上、秩序上、精神生活和物质吐纳上的平衡与和谐。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环境问题和发展问题的日趋严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应运而生。各国政府提出的发展战略大多围绕如何重建人与城市、人与自然的和谐展开,最终达到现在与未来之间的和谐。由此可见,对“和谐生活’’和“和谐城市”的追求和实践贯穿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并且越来越彰显在人们为城市的明天所描绘的蓝图之中。
  (7)建立“和谐城市”,是从根本上立足于人与自然、人与人、精神与物质的和谐,在形式上体现为多文化的和谐共存、城市经济的和谐发展、科技时代的和谐生活、社区细胞的和谐运作以及城市和乡村的和谐互动。“和谐城市”的理念对城市管理和城市规划提出更新的挑战,并将之引入更高的境界。 (选自百度《上海世博主题问答》)
1.下列有关“和谐’’与“文化”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城市由形形色色的人组成,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军事、贸易和迁徙进一步推动了文化的碰撞和融合,使城市和谐的因素变得越来越复杂。
B.信息和人员的大量流动使得城市之中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异域文化和本土文化、移民文化和主流文化之间的碰撞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强度,从而使和谐成为城市发展的主题。
C.越来越多的城市管理者认识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兼顾历史和未来的多元文化状态,制定促进多元文化和谐共存的文化战略并融合其中的个性。
D.“和谐”与“文化”一方面基于一个城市的文化底蕴和创意产业,另一方面则集合了城市中各个社会群体和阶层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人们对“和谐城市”模式的探讨,数百年来从来没有停止过。从乌托邦开始的一系列理论、主张和模型都在探索如何建立城市在空间上、秩序上等方面的平衡与和谐。
B.随着环境等问题的日趋严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应运而生。各国政府提出的发展战略都围绕如何重建人与城市、人与自然的和谐,最终达到现在与未来之间的和谐展开。
C.作者强调了立足于人与自然、人与人、精神与物质的和谐在建立和谐城市中的重要性并且认为这些是建立多元文化“和谐城市”的根本。
D.多文化的和谐共存、城市经济的和谐发展、科技时代的和谐生活、社区细胞的和谐运作以及城市和乡村的和谐互动是和谐城市的表现形式。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礼记》中“大同社会”中描绘出的“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与共产主义社会理想中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们的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极大提高完全一致。
B.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提出的和谐说包含着对立和统一,即通过事物内部的对立斗争,产生矛盾的各种因素或者说各方力量的均衡,从而诞生统一而又稳定的和谐。
C.同一时期的另一位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进一步提出“看不见的和谐比看得到的和谐更美好”的主张,强调了精神层面的和谐的重要意义。
D.在《理想国》和《法律篇》里,柏拉图也开始寻求“整个社会将获得非常和谐的发展,各个阶级将获得自然赋予他们的那一份幸福”的美好状态。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