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木笛  南京乐团招考民族器乐演奏员,其中招收一名木笛手。  应试者人头攒动,石头城气氛热烈——这是一个国际级乐团,它的指挥是丹麦...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同步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木笛
  南京乐团招考民族器乐演奏员,其中招收一名木笛手。
  应试者人头攒动,石头城气氛热烈——这是一个国际级乐团,它的指挥是丹麦音乐大师,这位卡拉扬的朋友长期指挥过伦敦爱乐乐团。
  考试分初试、复试和终试三轮。两轮过后,每一种乐器只留两名乐手,两名再砍一半,二比一。终试在艺术学院阶梯教室进行。
  “木笛。有请朱丹先生。”
  声音未落,从一排腊梅盆景之间站起一个人来。修长,纤弱,一身黑色云锦衣衫仿佛把他也紧束成一棵梅树。衣衫上的梅花,仿佛开在树枝上。走进屋门,朱丹站定,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他的木笛。之后,抬起头,他看见空濛广阔之中,居高临下排着一列主考官。主考席的正中,就是那位声名远播的丹麦音乐大师。大师什么也不说,只是默默打量朱丹。半晌,大师随手从面前的一叠卡片中抽出一张,助手谦恭地拿过卡片,把它递到朱丹手中。接过卡片,只见上面写着——在以下两首乐曲中任选一首以表现欢乐:1.贝多芬的《欢乐颂》;2.柴可夫斯基的《四小天鹅舞》。
  看过卡片,朱丹眼睛里闪过一丝隐忍的悲戚。之后,他向主考官深深鞠了一躬。抬起眼睛,踌躇歉疚地说:“请原谅,能更换一组曲目吗?”这一句轻声的话语,却产生沉雷爆裂的效果。主考官有些茫然失措起来。
  片刻,大师冷峻发问:“为什么?”
  朱丹答:“因为今天我不能演奏欢乐曲。”
  大师问:“为什么?”
  朱丹说:“因为今天是12月13日……南京大屠***纪念日。”
  久久,久久,一片沉寂。
  大师问:“你没有忘记今天是什么考试吗?”
  朱丹答:“没有忘记。”
  大师说:“你是一个很有才华的青年,艺术前途应当懂得珍惜。”
  朱丹说:“请原谅——”
  没等朱丹说完,大师便向朱丹挥了挥手,果断而又深感惋惜地说:“那么,你现在可以回去了。”
  听到这句话,朱丹顿时涌出苦涩的泪。他流着泪向主考席鞠了一躬,再把抽出的木笛轻轻放回绒套,转过身,走了。
  入夜,石头城开始落雪。朱丹披着雪花不知不觉走到鼓楼广场,穿过广场,他又走向坐落在鸡鸣寺下的南京大屠***死难同胞纪念碑。
  临近石碑是一片莹莹辉光,像曙色萌动,像蓓蕾初绽,像彩墨在宣纸上的无声晕染。走近一看,竟然是一支孩子方阵。有大孩子,有小孩子;有男孩子,有女孩子。他们高矮不一,衣着不一,明显是自发聚集起来的。他们的头上、肩上积着一层白雪,仿佛一座雪松森林。每个孩子手擎一支红烛,一片红烛流淌着红宝石般的泪。
  顷刻之间,雪下大了。雪片密集而又急促,仿佛纷纷丝巾在为记忆擦拭锈迹。
  伫立雪中,朱丹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轻轻吹奏起来。声音悲凉隐忍,犹如脉管滴血。寒冷凝冻这个声音,火焰温暖这个声音。坠落的雪片纷纷扬起,托着笛声在天地之间翩然回旋。
  孩子们没有出声,孩子们在倾听,他们懂得,对于心语只能报以倾听。
  吹奏完毕,有人在朱丹肩上轻轻拍了一下。回头一望,竟然是那位丹麦音乐大师。朱丹十分意外,他回身向大师鞠躬。大师说:“感谢你的出色演奏,应该是我向你鞠躬。现在我该告诉你的是,虽然没有参加终试,但你已经被乐团正式录取了。”朱丹问:“为什么?”大师略作沉默,才庄重虔敬地说:“为了一种精神,一种人类正在流失的民族精神。”
  说完,大师紧紧握住朱丹的手。朱丹的手中,握着木笛。
  文章中对“雪”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令,渲染了一种肃穆、悲壮的气氛。
②推动情节的发展。为刻画人物(少年儿童、朱丹)作铺垫,打基础。
③表现人物性格。烘托主人公朱丹纯洁高尚的民族情感和民族精神,凸现了少年儿童心灵的洁白无瑕。(从渲染氛围、推动情节、烘托人物三方面分析即可)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木笛  南京乐团招考民族器乐演奏员,其中招收一名木笛手。  应试者人头攒动,石头城气氛热烈——这是一个国际级乐团,它的指挥是丹麦】;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贫困却不潦倒的风度
天歌
  张罗同学聚会时,我们这些混得不错的同学很自觉很有风格地把费用划为三等:混得一般的交300;混得不好的,一分钱都不用出;混得好的,聚会缺多少,补多少,兜底。大家图的就是个乐儿,不想让自家兄弟姐妹为几两银子犯难。
  尽管这样,班长还是颇为担心地说:九度能来吗?
  是啊,九度是那样好面子的一个人,这些年,先是在有着大好前途的机关里受了牵连下岗,后是爱人查出了淋巴癌,再后来跟人合伙开饭店,饭店没开起来,借来的钱却全让人卷走了。九度这些事都是在校友录上,同学们辗转相传的。九度也来校友录,留言却总是说些好事:姑娘考了第一名(尽管那只是小学二年级的期中考试);妻子终于不用再去化疗了。还有,他给报社提供的新闻线索被采纳了,人家给了50块钱。
  有同学提议大家凑些钱帮帮九度,好歹阶级兄弟一场。却不想班长乘兴而去,败兴而归,他说:那家伙说他还想捐点钱出来给谁呢!人家的日子过得好着呢!同学说:你看九度,日子都过成那样了,还是绷着,还装,死要面子活受罪。
  是的,九度上学那会儿就是瘦死不倒架的那种人。按照规定,九度是可以申请贫困贷款的,他却硬撑着不肯,同学中一度流传着他的一句名言:把钱留给更困难的同学吧。并把这句话演变成各种版本:把不及格的机会留给渴望人生完美的同学吧!把失恋的痛苦留给没有痛苦过的漂亮女生吧!
  那年冬天,东北那叫嘎嘎冷,连件旧棉衣都没有的九度走路全靠跑。他说:本来在零度边缘,这一跑,温度“噌”地蹿了九度。其实,九度说的是39度,不过冻得嘴一哆嗦,“30”就吞了下去。这话风行了起来,九度就叫了九度,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淹没了他的本名。
  聚会那天,九度还真来了。不光来了,还穿得特别利索。一身浅灰色的西装配了一条红格子领带,比好些混得不错的同学收拾得还像成功人士。有同学上去就是一拳,说:你个九度,不装能死啊?咱们哥们儿,谁还笑话你不成?
  九度打着哈哈,跑前跑后张罗着。席间,大家喝酒聊天,牢***怨气差点就把酒店的天花板顶起来:什么股票太没谱了,说套牢就套牢,十几万转眼就打了水漂儿;什么现在的孩子太难管了,钢琴说白买就白买,那玩意儿放家里死占地方,又不能当写字台使;什么现在的官场简直就没法混,大领导之间都别扭着,听谁的话站谁的队,有学问着呢!九度笑着给大家布菜、倒酒,一哥们儿喝得有点大,硬着舌头说:九度,你说你点背的,啥啥没赶上,要不咋也弄个副局干干。
  我们都拦着那哥们儿不让他哪壶不开提哪壶,如果同学聚会整成富人对穷人的颐指气使就没劲了。没想到九度却端起酒杯,对大家说:“我九度这些年是遇到些事,但是,还好,都扛过来了。我正有个好消息要告诉大家呢,今年我闺女以全市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省重点,学费全免。”我的天!我暗叫一声,给儿子找了4个补习老师,结果连市重点的门都没摸着。九度说:“我也重新上岗了,电视台聘我当特约记者,咱也混进新闻界了。还有,我爱人从得癌症到今天已经8年了,也就是说,我们每一天都在创造着生命的奇迹……”
  九度一口干掉了杯里的酒,不知为什么,刚才那些牢***满腹或者臭显摆的哥们儿都有点蔫,咋好像自己的日子过得没九度带劲呢?聚会结束时,班长拿出了账单。账单上,九度的名字下面没有写交钱的金额,而是写着一行字:物品搬放、保管,接送……班长说:九度不肯白白占大家的便宜,他没交钱,一定要以别的方式补偿回来。还有,他的那身西装是他从前在机关时做的,他的妻子最近很不好……
  看着依旧忙忙碌碌送同学的九度,我说:换了我们,谁可以做到像九度那样贫穷却不潦倒,活得生气勃勃的呢?
  是的,我们眼里要面子的九度,其实要的是一种有尊严的生活方式。贫穷不可怕,可怕的是看不到生活里的温暖,失去了对生活的热情。在这一点上,九度表现得相当有风度。
1.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第二段班长的担心,为后文故事情节的发展设置了悬念,激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毕业后的九度生活境遇不佳,却在校友录上只报喜不报忧,并且拒绝大家的帮助,都是因为他死要面子,这为他后来的转变作了铺垫。
C.一句“把钱留给更困难的同学吧”被同学们演绎出了各种版本,这虽然是在开九度的玩笑,但玩笑中却包含着大家对九度“瘦死不倒架”的敬佩。
D.小说运用插叙的叙述方式,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描写手法,塑造了主人公九度的形象。
2.小说的主人公九度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条陈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同学们”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尾两段,有人说是画蛇添足,有人说其必不可少,你的观点呢?请结合全文进行探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爱闲说
董桥

  闲最难得。闲和趣相似,袁宏道说是如水中之味、花中之光、女中之态,虽善说者不能下一语,唯会心者知之。现代人慕闲之名,求闲之似,于是品茶赌马以为怡情,逛街打牌以为减压,浪迹欢场以为悦性。那只是闲的皮毛,沾不到闲的神情。闲,得之内省者深,得之外骛者浅。内省是自家的事情,常常独处一室,或读书,或看画,或发呆,终于自成一统。外骛是应酬的勾当,迁就别人多过自得其乐,心既难静,身亦疲累,去闲愈远矣。
  袁宏道说趣,其实还有一句说“趣如山人之色”,我不信,只好不引。古代掌管山林的官员叫山人,即山虞,掌山林之政令也;那倒是实实在在的职务,有事可做。袁宏道的“山人之色”指隐士,爱竹林山水,烟岚与居,鹿豕与游,衣女萝而啖芝术,大半是些适应不了现实社会的人,只得避世,只得隐居,摆出山林大架子,染出一脸清高色。这样的人既无真趣,心也甚忙,有什么色好看!我反而很想见识一些旧时从事卜卦算命职业的山人,好歹帮人避凶趋吉;也想亲近几个归田种菜的大学问家,他们起码还事生产。二
  今人之迹,什九市廛,既无陵薮可以小隐,大隐于朝市也不是人人都做得到的修养,求闲于是只剩了追求大忙中的一点闲忙而已。大忙是俗务,身不由己;闲忙是雅兴,浮生之中偷来的。所谓善琴者不弦,善饮者不醉,善知山水者未必真要一头钻进青山绿水之中。李日华《味水轩日记》说:客持文徵明着色山景帧,渲染虚浑用赵孟頫家法,画的是古柏、草亭、竹筱、涧流,上系一诗曰:茗杯书卷意萧然,灯火微明夜不眠;竹树雨收残月出,清华凉影满窗前。那是值得偷闲看看的景致。李日华是万历二十年进士,官至太仆少卿,却不喜仕进,一旦通显,志在谦退,归田园居,杜门却扫,好收藏,善鉴赏,跟董玄宰、王惟俭一样醉心金石书画。虽说李日华性格落穆恬淡,经济条件还是好的,不然也不可能看破放下。他在人家家里看到文承寿草书二诗,有“寂寂寥寥无个事,满船风雨满船花”之句。那寂寥无事的境界,一般人殊难消受;朝市忙人惯见的是满船的风雨,追慕的是满船的繁花,得此片刻之闲,于愿足矣。三
  “闲”字其实最怕惹上太多的正气和太多的霸气。王家凤写桂花,说到刚刚归属阳明山国家公园的阳明书屋,原本是国民党党史会的所在地,其中中兴宾馆则是蒋介石生前最后一处行馆。宾馆里处处桂花,既有两层楼高的几株四季桂,后花园还有一株稀罕的丹桂。问满脸风霜的老花匠:是蒋公生前偏爱此树?他说:“贵气临门啊!”不巧“桂”与“贵”谐音,闲闲几株瑶草琼花,竞都披上了满枝的使命。再问他:如此香甜的丹桂,当年可曾采下来做江浙人最喜爱的桂花酱?老花匠指一指楼上一角,说那是“总经理”孔二小姐的房间,她在楼上可以看到这株树:“谁敢碰她的花!”汉宫秋老,佳人迟暮,终归不许人间过问一树的荣枯。
  我怕清高,也怕圣贤,更不相信后花园的丹桂碰不得,平日谋稻谋粱之余,不忘寄意画中的山水,涉猎乱叠的杂书,求的正是忘却缰人的头巾,拾回片刻的闲散。月前孙立川提起我劝董建华读点闲书的旧作,说是“天地”也正是编印一套闲书系列,要我写序。我倒觉得闲书不必有序,免得撩起正气,一下子驱散了水中之味、花中之光、女中之态,“谁敢碰她”?因此,是不为序。
1.本文第一部分所引袁宏道对“闲”的认识一句话中,“唯会心者知之”,“会心者”指的是怎样的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第一部分从正反两方面所揭示的“闲”的内涵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第二部分的“所谓善琴者不弦,善饮者不醉,善知山水者未必真要一头钻进青山绿水之中”一段话运用类比的方法想要说明的意思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第二部分谈及李日华谦退、归田进入了他理想的“闲境”时提到“虽说李日华性格落穆恬淡,经济条件还是好的,不然也不可能看破放下”。这一笔在第三部分整体中起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困难|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1~4题。给匆忙走路的人
严文井
  我们每每在一些东西的边端上经过,因为匆忙使我们的头低下,往往已经走过了几次,还不知有些什么曾经在我们旁边存在。有一些人就永远处在忧愁的圈子里,因为在他即使不需要匆忙的时候,他的心也俨然是有所焦灼的。这种人的唯一乐趣就是埋首于那贫乏的回忆里。
  这样的人多少有点不幸。他的日子同精力都白白地消费在期待一个时刻,那个时刻对于他好像是一笔横财,那一天临到了,将要偿还他的一切。于是他弃掉那一刻以前所有的日子而处在焦虑粗率之中,也许那一刻真的可以令他满足,可是不知道他袋子内所有的时刻已经花尽了。我的心不免替他难过。一条溪水从孕育它的湖泊往下注时,它就迸发着,喃喃地冲激着往平坦的地方流去。在中途,一根直立的芦苇可以使它发生一个漩涡,一块红沙石可以使它跳跃一下。它让时间像风磨一样地转,经过无数的曲折,不少别的细流汇集添加,最后才徐徐地带着白沫流入大海里,它的被人叹赏决不是因为它最后流入了海。它自然得入海。诗人歌颂它的是它的闪光.它的旺盛;哲学家赞扬它的是它的力,它的曲折。这些长处都显现在它奔流当中的每一刻上,而不是那个终点。终点是它的完结,到达了终点,已经没有了它。它完结了。
  我们岂可忽略我们途程上的每一瞬!
  如果说为了惧怕一个最后的时候,故免不了忧虑.从此这个说话人的忧虑将永无穷尽,那是我们自己愿意加上的桎梏。一颗星,闪着蓝色光辉的星,似乎不会比平凡多上一点什么,但它的光到达我们的眼里需要好几千年还要多。我们此刻正在惊讶于它那有魅力的耀人眼目的一点星光,也许它的本体早已寂冷,或者甚至于没有了。如果一颗星想知道它自己的影响,这个想法就是愚人也会说它是妄想。星是静静地闪射它的光,绝没有想到永久同后来,它的生命就是不理会,不理会将来,不理会自己的影响。它的光是那样亮,我们每个人在静夜里昂头时都发现过那蓝空里的一点,却为什么没有多少人于星体有所领悟呢?
  那个“最后”在具体的形状上如同一个点,达到它的途程如同一条线,我们是说一点长还是一条线长呢?
  忽略了最大最长的一节,却专门守候那极小的最后的一个点,这个最会讲究利益同价值的人类却常常忽略了他自己的价值。
  伟大的智者,你能保证有一个准确的最后一点,是真美,真有意义,超越以前一切的吗?告诉我,我不是怀疑者。
  不是吗?最完善的意义就是一个时间的完善加上又一个时间的完善,生命的各个小节综合起来方表现得出生命,同各个音有规律地连贯起来才成为曲子,各个色有规律地组合起来才成为一幅画一样。专门等待一个最后的好的时刻的人就好像在寻找一个曲子完善的收尾同一幅画最后有力的笔触,但忽略了整个曲子或整幅画的人怎么会在最后一下表现出他的杰作来?
  故此我要强辩陨星的存在不是短促的,我说它那摇曳的成一条银色光带消去的生命比任何都要长久,它的每一秒没有虚掷,它的整个时辰都在燃烧,它的最后就是没有烬余,它的生命发挥得最纯净。如果说它没有一点遗留,有什么比那一瞬美丽的银光的印象留在人心里还要深呢!
  过着一千年空白日子的人将来实实在在地为他自己伤心,因为他活着犹如没有活着。(选自《山寺暮》,1937年6月初版,有删改)
1.根据文意,解释“匆忙走路的人”的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为什么要用较多笔墨写溪水、星光、陨星?试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最后一段写到了匆忙走路的人的“伤心”,文中哪些词语与之相呼应?这种写法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错误的两项是(     )
A.本文是一篇哲理色彩较浓的散文,它探讨的是关于如何对待人生、对待时间的问题。
B.除了比喻,文中还使用了拟人、反问、对比等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富有艺术感染力。
C.作者认为,伟大的智者能保证他的“最后一点”是真美,又有意义,且超越以前一切的。
D.匆忙走路的人古今中外都有。在焦灼中生活,实在是人类的痼疾,作者对此给予了深刻而尖锐的批判。
E.《给匆忙走路的人》中的“等待”和《等待戈多》中的“等待”,其寓意不尽相同。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湖泊
王小妮
  带着一根擀面杖,德国的朋友坐两小时的火车来和我们共同包一顿饺子。如果他不来,我们就得一律用细酒瓶擀面。吃过了中国饭喝过了中国酒,朋友说,这附近有一个熊湖,很值得一看。随后的一星期,找熊湖成了大事情。树林茂密,又不会问路,我们捉迷藏一样乱走。几次遇到一个跑步的德国小伙子,后背像扎武装带满满地扎了一排,远看像一排手榴弹。我们经常见他,细看时背后捆扎的竟是饮用水。
  别人的湖啊,你在哪儿?秋天了,橡树、核桃树、栗子树的果子劈劈啪啪又砸头又硌脚,路上采了我所见过的最大蘑菇,直径有30厘米。举着蘑菇见到了湖。哪里有熊,只有野鸭子在红黄绿各色树叶的粼粼倒影里。湖边有一个小酒吧,两层楼,有人端坐在高处看水,有人坐在水边晒太阳,我估计那一天有30人在熊湖边,一丝人声都没有。
  离熊湖几公里远有个停车场,车辆到那里为止,不能再接近湖。除林间偶尔有原木的秋千木椅外,没有什么设施。从公路到熊湖边,至少步行一小时的沙石路。林间几家原住户,外墙高处挂着鹿角猎枪松枝,湖区不供游人留宿。
  这以后的又一年秋天,我们早回了国回到东北,去看长白山脉的一串火山湖。夜里听到当地人讲各种熊瞎子的故事,熊瞎子掰苞米,熊瞎子偷蜂蜜,熊瞎子和老虎打架……在阵阵笑声中,那又笨拙又憨实的家伙,竞引起了我们的兴趣。于是让我想起了熊湖。在中国的东北部更应该有熊湖,一百年前这一带还完全蛮荒。德国的纬度和中国东北差不多。在德国中部平原上,能闻到中国北方旷野中浓烈的草香。特别在秋天,湖水山色完全相似,只是居住的人不同。
  10月的东北,过了旅游季节,立刻萧瑟,紧临火山湖修建的宾馆正要锁门过冬,松林间拉根电线,洗衣机整日整夜突突地响,脏水冲着飞旋的落叶直接流进湖里。
  有个清凉的早上,想到一个人的两句诗:德意志啊德意志,得到了意志,丧失了激情
  和德国人比,中国人的激情实在太高涨了。这几年旅游业兴起,每逢旺季,或举家出行,或单位公款出游,大小车辆涌向这里,成排地挤满湖边。东北宾馆里的人说,来这儿的客人多数是彻夜打麻将,有时候下湖一会儿,主要是捕鱼。谁看湖?拔凉拔凉的水有什么好看?
  中国东北最有名的湖是松花湖,10月中旬去,水边的简陋木屋全上了锁。说服老板开一间最豪华的,但是一打开房门,看到的竟是满天花板黑压压地爬满快冻僵的瓢虫,有电视机,没卫生间。在德国刚好相反,可以没电视机,干净的卫生间是必须的。德国的家庭旅馆还会送过来一份果盘,或者一束鲜野花。在松花湖过的那一夜,老板送过来一只超长手电筒,专门叮嘱我们,出门就可以方便,不要走远,惹得狗叫。
  别人的东西不要羡慕,因为你自己也会有,我的长辈这么告诉我。但是,我怎么告诉我的孩子?
1.文中描绘的熊湖周围环境有何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1)在德国中部平原上,能闻到中国北方旷野中浓烈的草香。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德意志啊德意志,得到了意志,丧失了激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它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解释文章最后一段的含意,写出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顺着一条土路寻找父母
铁马
  仲秋。正午。星期天。太阳毒辣辣地炙烤着大地。
  我们在城里吃好了午饭下乡去看父亲。坐的是弟弟开的新“现代”。一眨眼的工夫,我们就到村口了。打开车门,一股热浪袭来,两个侄女直喊“好热”。我们从新“现代”里钻出来,走了一段凹凸不平的土路才到门口。
  母亲正在做饭,却没看到父亲的身影。我问母亲:“爸呢?”母亲一边炒菜一边回答说:“还在地里摘棉花呢。你爸呀,干起活来就不知早晚。你们吃饭没有?”
  我没有回应母亲的话,径自沿着通往我家棉花地的小路去寻找父亲。我看见连片的棉地,棉花在秋阳下泛着苍白的笑脸,棉花的秸秆、枝叶显得有些耷拉。
  我顺着那条窄窄的土路地埂找到我家的棉花地,没有看到父亲,却看见了两三只硕大的蛇皮袋和一大堆新摘下的雪白的棉花。我朝棉地大喊了几声。父亲听见了我的叫喊,“哦”地应了一声,才从那一人多高的棉秆丛里探出脑袋来,汗水在父亲通红的脸庞上直往下流。我有些责备地说:“爸,该回家吃饭了,妈在等你呢!”他好像没有听见我的话似的,说:“你把路旁的棉花装好掮回家晒晒,家里楼上还有好几袋呢,下午把它们拉去卖了。”然后,又把脑袋缩回那棉地里,就像一朵结在秸秆上不想摘下的棉花。
  我把棉花装好,正好两袋。秋阳的毒辣使我三步并成两步把棉花掮回家,并按照父亲的吩咐用晒筐把棉花摊开来晒在门口的稻场上。此时父亲也掮着一袋棉花回来了。我去接他肩上的棉袋时,看见父亲的衣衫全部湿透,像从水里捞上来的人。父亲顺手从条台上拿起事先用硕大的玻璃瓶子晾好的开水,仰起脖子“咕咚——咕咚”地往肚里灌,然后坐到后门口歇凉。两个侄女儿不知从哪里弄来两把旧蒲扇,乖巧地对爷爷说:“爷爷你好好歇歇,我们给你扇风。”她们很卖力地扇风,屁股却翘得老高老高的。“傻孙女哟,别扇了,莫把自己扇出一身汗来呢。”父亲的笑容比开在秋天的棉花还要灿烂!
  母亲把盛好饭菜的碗端到父亲手里。父亲像是自言自语,又像是在告诉我们:“今年棉花要比往年的好很多,估计今年能卖个千把块出头。加上卖黄豆、芝麻的钱,两千出头是绑在马背上的。要是早一个星期把先前摘的棉花卖了真赢了,那时的价钱一斤是2.8元,昨天跌到2.75元。今天晚些时候你们去帮我把棉花卖了,说不定价钱还会跌呢。”
  我们在返城之前,帮父亲把棉花拉到收购点卖了,并将七百多元的现金交到他的手里。父亲和母亲把我们送到村口上车。父亲忽然记起了什么,“你们等一下”,然后去村口路边的屠夫家拿来三斤猪肉,对我们说,“你们带上,乡下的猪肉比城里的好呢,价钱又便宜”。
  太阳挂在西边的天幕上。
  车子开出好远了。我从反光镜里看到父亲和母亲还在向远去的“现代”挥手,泪水就情不自禁地涌出来了。(文章有删改)
1.请简要分析本文第一自然段的表达特点及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联系上下文,谈谈“还在地里摘棉花呢。你爸呀,干起活来就不知早晚。你们吃饭没有?”一句有什么作用和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的主人公“父亲”具有怎样的品质?请结合文中描写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于文中多次出现的“‘现代’”和“土路”两种物象,你有什么认识和感想?请结合文意简要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