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听雨季羡林  ①“润物细无声”,春雨本来是声音极小极小的,小到了“无声”的程度。但是,我现在坐在隔成了一间小房子的阳台上,顶上有块...
题目
题型:专项题难度:来源: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听雨
季羡林
  ①“润物细无声”,春雨本来是声音极小极小的,小到了“无声”的程度。但是,我现在坐在隔成了一间小房子的阳台上,顶上有块大铁皮。楼上滴下来的檐溜就打在这铁皮上,打出声音来,于是就不“细无声”了。按常理说,我坐在那里,同一种死文字拼命,本来应该需要极静极静的环境,极静极静的心情,才能安下心来,进入角色,来解读这天书般的玩意儿。这种雨敲铁皮的声音应该是极为讨厌的,是必欲去之而后快的。
  ②然而,事实却正相反。我静静地坐在那里,听到头顶上的雨滴声,此时有声胜无声,我心里感到无量的喜悦,仿佛饮了仙露,吸了醍醐,大有飘飘欲仙之概了。这声音时慢时急,时高时低,时响时沉,时断时续;有时如金声玉振,有时如黄钟大吕,有时如大珠小珠落玉盘,有时如红珊白瑚沉海里,有时如弹素琴,有时如舞霹雳,有时如百鸟争鸣,有时如兔落鹘起,我浮想联翩,不能自已,心花怒放,风生笔底。死文字仿佛活了起来,我也仿佛又溢满了青春活力。我平生很少有这样的精神境界,更难为外人道也。
  ③在中国,听雨本来是雅人的事。我虽然自认还不是完全的俗人,但能否就算是雅人,却还很难说。我大概是介乎雅俗之间的一种动物吧。中国古代诗词中,关于听雨的作品是颇有一些的。顺便说上一句:外国诗词中似乎少见。我的朋友章用回忆表弟的诗中有“频梦春池添秀句,每闻夜雨忆联床”是颇有一点诗意的。连《红楼梦》中的林妹妹都喜欢李义山的“留得枯荷听雨声”之句。最有名的一首听雨的词当然是宋蒋捷的《虞关人》,词不长,我索性抄它一下: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④蒋捷听雨时的心情,是颇为复杂的。他是用听雨这一件事来概括自己的一生的,从少年、壮年一直到老年,达到了“悲欢离合总无情”的境界。但是,古今对老的概念,有相当大的不同。他是“鬓已星星也”,有一些白发,看来最老也不过五十岁左右。用今天的眼光看,他不过是介乎中老之间,用我自己比起来,我已经到了望九之年,鬓边早已不是“星星也”,顶上已是“童山濯濯”了。要讲达到“悲欢离合总无情” 的境界,我比他有资格。我已经能够“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了。
  ⑤可我为什么今天听雨竞也兴高采烈呢?这里面并没有多少雅味,我在这里完全是一个“俗人”。我想到的主要是麦子,是那辽阔原野上的青青的麦苗。我生在乡下,虽然6岁就离开,谈不上千什么农活,但是我拾过麦子,捡过豆子,割过青草,劈过高梁叶。我血管里流的是农民的血,一直到今天垂暮之年,毕生对农民和农村怀着深厚的感情。农民最高希望是多打粮食。天一旱,就威胁着庄稼的成长。即使我长期住在城里,下雨一少,我就望云霓,自谓焦急之情,绝不下于农民。北方春天,十年九旱。今年似乎又旱得邪行。我天天听天气预报,时时观察天上的云气。忧心如焚,徒唤奈何。在梦中也看到的是细雨蒙蒙。
  ⑥今天早晨,我的梦竞实现了。我坐在这长宽不过几尺的阳台上,听到头顶上的雨声,不禁神驰千里,心旷神怡。在大大小小高高低低,有的方正有的歪斜的麦田里,每一个叶片都仿佛张开了小嘴,尽情地吮吸着甜甜的雨滴,有如天降甘露,本来有点黄萎的,现在变青了。本来是青的,现在更青了。宇宙间凭空添了一片温馨,一片祥和。(选自当代中国出版社2008年版《季羡林散文精选》)
1.文章围绕“听雨”展开,作者的写作思路是怎样的?请简要梳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⑤段中“可我为什么今天听雨竟也兴高采烈呢?”为何着一“竟”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⑤段中“这里面并没有多少雅味,我在这里完全是一个‘俗人’”。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③段中引用了许多古诗文,其作用是什么?从文中看,“听雨”可以折射出不同的人生境界,文中折射出了哪些人生境界?请结合文本内容作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先写自己听到春雨时的喜悦感受,再联想古人听雨有不同境界,最后点出听雨喜悦的原因,表达自己对农村与农民的深厚感情。(意对即可)
2.①竟:竟然,意料之外。
  ②从常理的角度来看,作者研究学问、写文章需要安静的环境,雨敲铁皮的声音的确是令人讨厌的,而我却“高兴”。
  ③从年龄和人生阅历的角度来看,作者已经到了“望九之年”按照蒋捷的“听雨论”,“我”应该完全能够达到“悲欢离合总无情”的境界,已经能够“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了。然而我今天却“欢”了“喜”了。
  ④这样非同寻常的反应突出了我对农村和农民的深厚情感:我宁愿承认自己是“俗人”也要关心一下“俗事”——农民们的麦田久旱后能喜逢甘霖。(意对即可)
3.作者并不是像古人那样追求雅致(或借雨抒发个人情怀),而是为麦田久旱后喜逢甘霖而感到高兴,他想到的是俗事。(意对即可)
4.作用:印证“在中国,昕雨本来是雅人的事”的观点;用古人听雨的境界反衬自己听雨的境界;增加作品的文化内涵和文化色彩。
  折射出的人生境界:执著于个人的悲喜;超越了人生的悲欢离合;关注民计民生。(意对即可)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听雨季羡林  ①“润物细无声”,春雨本来是声音极小极小的,小到了“无声”的程度。但是,我现在坐在隔成了一间小房子的阳台上,顶上有块】;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寒鸟
刘鸿伏
  冷而犀利的风刮过天空。云层仿佛越积越厚的冰凌,凝重、灰暗,无有涯际。
  土地里微微的暖气被树尖草梢的冰凌冻住,就如冻住一个季节。
  一声叹息,起自渺远的空中。也许那不是叹息,是鸟翅划动空气时疲累的声音。
  是啊,那翅声仿佛是一声叹息,从灰暗的寒空滑落。一只鸟从远处现出飞的轮廓,如一片瑟瑟发抖的枯叶。一只鸟,又一只鸟……渐渐越聚越多,翅声越来越沉,不知名的小鸟,在天空密密地集结在一起,被风狂暴地推拥着、撕扯着,不辨东西。它们是一群疲累而且饥寒的鸟,漂泊在无路的天空,或停落在冰冷的大地。野草上一粒草籽或土地里冻住的一枚麦穗,都被空中饥饿的眼睛无限放大。
  天空模糊了鸟影,风声湮没了鸟声。当高楼某个窗口的某个人偶然望见几乎遮住了半个天空的鸟群,蓦地吃了一惊:怎么会有这么多流浪的鸟啊,它们能到哪里去呢?
  那么多的鸟,一阵阵地起落,鼓起勇气飞行。远处是结冰的河流,近处是白皑皑的丛林,天地之间只有风声。它们曾经飞过了流沙一样多的日子,飞过了树叶一样多的城镇和村舍。大地上没有巢,飞不动了,找一片树林和浅岗停落,互相挨挤着度过寒冷的黑夜。但树林外,是网罟;浅岗下,是猎枪。它们或许能挺过饥寒,但往往逃不出陷阱。
  谁也不知道它们从哪里来,我想有一些鸟儿,一定来自老家的某片草垛或炊烟下的屋顶。而此时,它们在寂寞中飞行。冰雪满途时寻找温暖,饥饿时寻找食物,它们是寒鸟,翅膀在天地间划出坚忍。也曾优雅地飞翔,快乐地追逐着花朵和流云。它们的啼鸣曾经是世间最悦耳的乐音。
  南方,北方,寒冰如铁,雪满山川。那是大片大片的寒鸟!像灰暗的云,被大风吹散又聚拢。它们分散时,让人几乎忽视了它们的存在;聚拢时,人们感到了震惊。一些最赢弱的小鸟不断坠落空中,一些孤单的鸟不断地加入队伍,它们从不同的草丛和丘冈顽强地飞上半空。那是生的阵容,或许也是死的队列。如是生便是最壮丽的生,如是死便是最悲壮的死。
  遮住了半个天堂,起落抑扬的鸟群啊,大地白茫茫真干净。分散了抑或才有存活的希望,但那是寂寞的生吧?鸟的生存法则和人的生存法则是如此不同。
  读懂鸟的,只有天空。但大地被冻住的时候,天空也被冻住了,冻不住的只有翅膀。
  会有花朵在遥远的地方开放,会有丰收在饥寒之后闪烁金黄,在视线里渐行渐远的寒鸟啊,传说在天的那边,每棵根芽都能长出一个春天。(选自《散文》2010年第5期)
1.开头两节文字是环境描写,请简要分析其表达特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全文,用简要的语言概括寒鸟面临的生存困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在写寒鸟的飞行过程中插入描写“高楼某个窗口的某个人”的吃惊,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寒鸟”这一形象寄寓了作者丰富的情感,请联系全文予以探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彩色的荒漠
雷抒雁
  从库尔勒出城不久,车子就离开国道,进入油田公路。新修的油田公路,像一支黑亮的箭镞直直地射向前方。前方,是茫茫的戈壁,是黄沙漫漫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是举世闻名的西气东送的第一口气井。车子全速奔驰在戈壁上。在我们的视野里,地平线的远处,是无遮无拦的穹隆和淡淡升腾着的云朵。开阔的戈壁,像是一方棋盘,偶尔看见一团两团圆圆的草棵,像是刻意摆下的一局残棋。生存与死亡,在这里艰难地进行命运的博弈。我们来到这里时,已是深秋时节,灰色,到处是灰色。沿着公路,我们向塔中油田进发。这条路将劈开塔克拉玛干沙漠直通塔里木盆地的中心。那里,将是另一种风景,另一幅图画,另一样色彩。
  塔里木河是一条河岸散乱的河流,夏季过去,汹涌的河水已变得平静和细瘦。河的两岸,是密密麻麻的胡杨树林。这些树,多数已经飘落了黄色的叶子,呈现出一种刚劲和苍凉。车子向前,茂密的树林,渐次变得稀疏。树的脚下,已经薄薄厚厚地铺上一层黄沙。独立的树木,有的如石雕,有的如铜雕;虽然,它们也许已经死去,年复一年的风沙折断了树枝,剥开了树皮,可是树的残干依然挺立,像是一群强悍的舞者,向天空和大地顽强地倾诉着它们的意志和信念。我喜欢这些树,视它们为上天兆示给人类的精神榜样。和我一样,石油工人们也喜欢胡杨树,曾经为了保护26棵胡杨,他们七次挪动井位,多花费了200万元人民币。渐行渐远,塔里木河水显然已经无力哺育这些植物,塔克拉玛干高大的沙丘,已愈来愈稠密地拥挤在道路的两边。
  可是,这一条沙漠公路却宽阔、平坦,不逊于我在内地看到的任何一条公路。笔直的道路随沙丘的起伏,上上下下。炎夏地表温度可以达到60~70℃。你尽可以想象炎热、干燥、漠风会怎样折磨工人们的血肉之躯;但你无法想象,他们以怎样的智慧固定流沙,夯实路基,让这路像与生俱来地生长在沙漠中一样。
  翻过几座沙山,眼前一亮,只见一片银灰色的油罐塔高耸着,巨大的弯弯折折的银灰色管道在塔间穿绕;还有一些雄伟的建筑和这些油塔管道比肩而立。阳光下,银色、金色、棕色,各种由建筑物放射出的光芒,让人顿时抖落了长途奔波的困倦和疲惫。塔中油田到了。仰望那些建筑,那一瞬,脑海突然闪现出唐僧师徒历尽波折,看到西天胜景时的那番惊讶和喜悦。明知一切都是真实的,你有时还不得不问自己:这会不会是幻觉?
  在这一切色彩中,最鲜艳夺目的,是石油工人身上工装的红色。那是一种让人肃然起敬的颜色。红帽、红衣、红裤,有如朝霞,有如春花,更似共和国飘扬的旗帜,照耀着这一片沙漠。在油田,我看到最显眼、最有气势的两句话:“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这话被写在墙壁上,刻在石头上,嵌在沙丘上。是心声,也是写照;是鼓动,更是诺言。
  我们的终点是伟大的西气东送工程的起点——克拉2号气井。和沙漠地貌截然不同,这里是犬牙交错、怪石林立的雅丹地貌。没有路,钻井的迁移甚至不得不动用直升机。石油工人硬是在这乱石中,打下了井,钻出了气,修成了路,铺下了管道。当我把耳朵贴近输气管道,听见咝咝的天然气奔走的急促喘息声,那一刻,真有点让人激动。它们翻山越岭,渡江跨河,要到数千里之遥的上海、北京。那一刻,我真想让北京的亲友知道,当你们为做午餐轻轻转动天然气灶的开关旋钮时,我能听见那清脆快活的声音,我的心跳正激荡在这离你们遥远而又亲近的地方。
  虽说是深秋,草木尽枯,但我却看到了荒漠里最令人难忘的色彩。(有删节)
(1)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①我喜欢这些树,视它们为上天兆示给人类的精神榜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为什么说,在他所看到的一切色彩中,最鲜艳夺目的是石油工人身上工装的红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专项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悲壮的超越
卞毓方

  ①凡人不幸陷于末世,注定了要上演悲剧;一个大有作为的人不幸陷于末世,同时也是他那个时代的悲剧。郑成功,无疑是晚明的一位军事天才兼政治天才:取名“成功”,就径直道出了他经邦济国,扶助乾坤的赫赫大志,又字“大木”,寄寓的同样是独木长天的煌煌抱负。倘若他与刘邦并世,当不失为登台拜将的韩信;倘若他替李唐定鼎,将不亚于凌烟阁上的秦琼:且看他的云水角襟:“只有天在上,而无山占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但他不幸生活在朱明王朝的薄暮,自打踏上政治舞台,浓重的悲剧雾霭就把他重重包裹。
  ②郑成功真是生不逢时。早在17年前,在他还只有20岁的时候。朱明王朝就在李自成农民大军的炮火中降下了帷幕;随着吴三桂投降爱新觉罗氏,满人入关,入主中原,仓促的南明弘光政权,以及随后并起的鲁王、唐王政权,也都旋起旋灭;如今,抗守西南一隅的桂王朝廷亦是幕燕鼎鱼,倾覆在即。而他,既然生为大明遗民,有幸为唐王朱聿键亲赐国姓,自是矢志廓清山河,不惜和清军血战到底的了。这是一段艰辛曲折、可歌可泣的历程。想当初,他焚去儒服,披上战袍,高擎反清复明大旗,统帅有志之士,连袂云,挥汗雨,雄视江东,是何等壮怀激烈!比方说最近四年多来,他就以厦门、金门两岛为根据地,三次誓师北伐;其中,以第三次声势最为浩大,大兵一路进入长江,连克瓜洲、镇江,直捣金凌。“缟素临江誓灭胡,雄师十万气吞吴。试教天堑授鞭渡,不信中原不信朱。”至今想起,犹令人仰天长啸,血沸神飞。可惜呀,可惜!由于他被空前的大捷冲昏了头脑,误中了金凌城守军的缓兵计,未了,反落得损兵折将,惨败而归。
  ③天未厌乱,国步多艰,方今之时,伪满朝廷的气焰正炽,山河纷纷沦于敌手,形势对义军极为不利。如何才能扭转时局呢?谈判——在这之前不是没有尝试过,说到底,那只是敌人诱降的翻版,他又岂甘自毁节操;开仗——这是早晚免不了的,不过,将不再是他们主动北伐,而是清军大兵压境,四面围剿。以区区两岛目前的实力,要和清军抗衡,显然凶多吉少,只怕扬州,江阴的惨烈局面又是在眼前重演。史可法公的《复多尔衮书》固然写得辞采飞扬,“城存我存,城亡我亡”的誓语也不失昂愤激烈,结果,不过是使淋漓的鲜血更加淋漓,至多是增加几缕悲壮的尾音而已;“恨血千年土中碧”。老天啊,老天!以四海之广,八荒之大,难道就没有我义军更好的出路吗?
  ④突然,海上狂风大作,洪波如上涌起,俄而,就像神话中仙人骑辟水兽从龙宫越出,远近的海水涮地分开一条大路一该是冥冥中有神的力量启示,郑成功在刹那间完成了生命的突围:他决计战略转移,先行跨海东征,收复眼下荷兰人强占的台湾……
  ⑤以后的故事,就是大家熟知的了。他本人没有来得及吟唱的,山河已经替他镌刻了;时人没有来得及升华的,历史已经替他弘扬了。山不转水转,他以悲壮的战略转移超越了悲壮。这是大义之上的大义,战场之外的战场。它超越了单一民族的狭隘视野,是个体生命在错综复杂的国家、民族矛盾面前所爆发出的最强度的璀璨。伟业不一定在顺境。伟业不一定在全过程。尽管,郑成功在收复台湾后的第二年,便不幸日落中天,遽然病逝。但他奇迹般地从绝境中把握了未来。他是以大智大勇、大忠大义去撞击时代,从而在华夏民族大一统的版图上,留下了倚天仗剑的永久性造型。
1.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文章运用了夹叙夹议的手法,用饱含激情的笔调回顾了郑成功充满浓郁悲剧色彩的命运,给读者以现实感、苍凉感、真实感。
B.郑成功诗词的点染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第①段中的“只有天在上”一诗,再现了郑成功被浓重的悲剧雾霭重重包围的现实。
C.第④段中的景色描写既自然地引出了下文的“跨海东征”,收复台湾,又恰到好处地衬托出人物当时的心情。
D.作者在解读郑成功的同时,实际上也是在观史、读史。“城存我存,城亡我亡”的誓语固然不失昂愤激烈,但事实只能是“使淋漓的鲜血更加淋漓”。
2.文章①②段充分渲染了郑成功的“不幸”与“生不逢时”,这样写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⑤段中说:“他本人没有来得及吟唱的,山河已经替他镌刻了;时人没有来得及升华的,历史已经替他弘扬了。”试简析这句话的含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联系全文,谈谈你对文题“悲壮的超越”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专项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我与地坛(节选)
史铁生
  要是有些事我没说,地坛,你别以为是我忘了,我什么也没忘,但是有些事只适合收藏。不能说,也不能想,却又不能忘。它们不能变成语言,它们无法变成语言,一旦变成语言就不再是它们了。它们是一片朦胧的温馨与寂寥,是一片成熟的希望与绝望,它们的领地只有两处:心与坟墓。比如说邮票,有些是用于寄信的,有些仅仅是为了收藏。
  如今我摇着车在这园子里慢慢走,常常有一种感觉,觉得我一个人跑出来已经玩得太久了。有一天我整理我的旧相册,看见一张十几年前我在这园子里照的照片——那个年轻人坐在轮椅上,背后是一棵老柏树,再远处就是那座古祭坛。我便到园子里去找那棵树。我按着照片上的背景找很快就找到了它,按着照片上它枝***形状找,肯定那就是它。但是它已经死了,而且在它身上缠绕着一条碗口粗的藤萝。有一天我在这园子里碰见一个老太太,她说:“哟,你还在这儿哪?”她问我:“你母亲还好吗?”“您是谁?”“你不记得我,我可记得你。有一回你母亲来这儿找你,她问我您看没看见一个摇轮椅的孩子?……”我忽然觉得,我一个人跑到这世界上来玩真是玩得太久了。有一天夜晚,我独自坐在祭坛边的路灯下看书,忽然从那漆黑的祭坛里传出一阵阵唢呐声;四周都是参天古树,方形祭坛占地几百平米空旷坦荡独对苍天,我看不见那个吹唢呐的人,惟唢呐声在星光寥寥的夜空里低吟高唱,时而悲怆时而欢快,时而缠绵时而苍凉,或许这几个词都不足以形容它,我清清醒醒地听出它响在过去,响在现在,响在未来,回旋飘转亘古不散。
  必有一天,我会听见喊我回去。
  那时您可以想象一个孩子,他玩累了可他还没玩够呢,心里好些新奇的念头甚至等不及到明天。也可以想象是一个老人,无可置疑地走向他的安息地,走得任劳任怨。还可以想象一对热恋中的情人,互相一次次说“我一刻也不想离开你”,又互相一次次说“时间已经不早了”,时间不早了可我一刻也不想离开你,一刻也不想离开你可时间毕竟是不早了。
  我说不好我想不想回去。我说不好是想还是不想,还是无所谓。我说不好我是像那个孩子,还是像那个老人,还是像一个热恋中的情人。很可能是这样:我同时是他们三个。我来的时候是个孩子,他有那么多孩子气的念头所以才哭着喊着闹着要来,他一来一见到这个世界便立刻成了不要命的情人,而对一个情人来说,不管多么漫长的时光也是稍纵即逝,那时他便明白,每一步每一步,其实一步步都是走在回去的路上。当牵牛花初开的时节,葬礼的号角就已吹响。
  但是太阳,他每时每刻都是夕阳也都是旭日。他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他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晖之时。那一天,我也将沉静着走下山去,扶着我的拐杖。有一天,在某一处山洼里,势必会跑上来一个欢蹦的孩子,抱着他的玩具。
  当然,那不是我。
  但是,那不是我吗?
  宇宙以其不息的***将一个歌舞炼为永恒。这***有怎样一个人间的姓名,大可忽略不计。
  [注]①《我与地坛》是史铁生的散文名篇,文章描述了“我”瘫痪以后的心路历程,包括对生命的感悟,对母亲的追怀,对地坛中人事景物的深沉思考等。全文共七个部分,这里选的是第七部分,略有删改。
(1)文章第二段从哪三个方面表现“觉得我一个人跑出来已经玩得太久了”?请简要说明。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四、五两段中,“孩子”“老人”“热恋中的情人”分别体现了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①孩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老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热恋中的情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语言表达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他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他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晖之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综观全文,作者对生命的感悟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专项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二十年以后
欧·亨利
  纽约的一条大街上,一位值勤的警察正沿街走着。一阵冷飕飕的风向他迎面吹来。已近夜间10点,街上的行人寥寥无几了。
  在一家小店铺的门口,昏暗的灯光下站着一个男子。他的嘴里叼着一支没有点燃的雪茄烟。警察放慢了脚步,认真地看了他一眼,然后,向那个男子走了过去。
  “这儿没有出什么事,警官先生。”看见警察向自己走来,那个男子很快地说,“我只是在这儿等一位朋友罢了。”
  男子划了根火柴,点燃了叼在嘴上的雪茄。借着火柴的亮光,警察发现这个男子脸色苍白,右眼角附近有一块小小的白色的伤疤。
  “这是20年前定下的一个约会。如果有兴致听的话,我来给你讲讲。大约20年前,这儿,这个店铺现在所占的地方,原来是一家餐馆……”男子继续说,“我和吉米·维尔斯在这儿的餐馆共进晚餐。哦,吉米是我最要好的朋友。我俩都是在纽约这个城市里长大的。从小我们就亲密无间,情同手足。当时,我正准备第二天早上就动身到西部去谋生。那天夜晚临分手的时候,我俩约定:20年后的同一日期、同一时间,我俩将来到这里再次相会。”
  “你在西部混得不错吧?”警察问道。
  “当然哆!吉米的光景要是能赶上我的一半就好了。啊,实在不容易啊!这些年来,我一直不得不东奔西跑……”
  又是一阵冷飕飕的风穿街而过。接着,一片沉寂。他俩谁也没有说话。过了一会儿,警察准备离开这里。
  “我得走了,”他对那个男子说,“我希望你的朋友很快就会到来。假如他不准时赶来,你会离开这儿吗?”
  “不会的。我起码要再等他半个小时。如果吉米他还活在人间,他到时候一定会来到这儿的。就说这些吧,再见,警官先生。”
  “再见,先生。”警察一边说着,一边沿街走去,街上已经没有行人了,空荡荡的。
  男子又在这店铺的门前等了大约二十分钟的光景,这时候,一个身材高大的人急匆匆地径直走来。他穿着一件黑色的大衣,衣领向上翻着,盖到耳朵。
  “你是鲍勃吗?”来人问道。
  “你是吉米·维尔斯?”站在门口的男子大声地说,显然,他很激动。
  来人握住了男子的双手。“不错,你是鲍勃。我早就确信我会在这儿见到你的。啧,啧,啧!20年是个不短的时间啊!你看,鲍勃!原来的那个饭馆已经不在啦!要是它没有被拆除,我们再一块儿在这里面共进晚餐该多好啊!鲍勃,你在西部的情况怎么样?”
  “哦,我已经设法获得了我所需要的一切东西。你的变化不小啊,吉米,你在纽约混得不错吧?”
  “一般,一般。我在市政府的一个部门里上班,坐办公室。来,鲍勃,咱们去转转,找个地方好好叙叙往事。”
  这条街的街角处有一家大商店。尽管时间已经不早了,商店里的灯还在亮着。来到亮处以后,这两个人都不约而同地转过身来看了看对方的脸。
  突然间,那个从西部来的男子停住了脚步。
  “你不是吉米·维尔斯。”他说,“20年的时间虽然不短,但它不足以使一个人变得容貌全非。”从他说话的声调中可以听出,他在怀疑对方。
  “然而,20年的时间却有可能使一个好人变成坏人。”高个子说,“你被捕了,鲍勃。在我们还没有去警察局之前,先给你看一张条子,是你的朋友写给你的。”
  鲍勃接过便条。读着读着,他微微地颤抖起来。便条上写着:
  鲍勃:刚才我准时赶到了我们的约会地点。当你划着火柴点烟时,我发现你正是那个芝加哥警方所通缉的人。不知怎么的,我不忍自己亲自逮捕你,只得找了个便衣警察来做这件事。
(1)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鲍勃对警察说“这儿没有出什么事”,表现了他在和老友见面前的愉快心情。
B.鲍勃说“这些年来,我一直不得不东奔西跑”,反映出他负罪在逃的窘迫之状。
C.鲍勃给警察讲述他和朋友约会的缘起,是为了缓解他害怕被逮捕的紧张心理。
D.高个子男子担心鲍勃很快认出他不是吉米,便把衣领向上翻着,盖到耳朵。
E.鲍勃读便条时微微颤抖,表现了他当时惊愕、恐慌、尴尬等复杂的内心活动。
(2)小说中的鲍勃具有什么样的性格?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专项题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