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题型:模拟题难度:来源:
郁土
阅读至此,感慨不已。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大约可分两类:一类是做官的,一类是不做官的。而在不做官的当中,又有做不了官和不想做官的。后者少之又少,史书上将其归为“隐逸”“逸士”。今日得闲,就把《二十五史精华》中的“隐逸”部分通读一遍。再参照顾准对古希腊知识分子命运的分析,不禁对中国古代这部分知识分子的命运感慨不已。
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大一统专制统治下,假如你不把所学知识“货与帝王家”,简直没有出路。而归隐便是这其中一条若隐若现、充满荆棘的羊肠小道。表面看,隐居是一种主动的行为,其实不然。隐士们之所以这样做,全是不得已而为之。或为了保全身家性命,或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或对现实政治不满,以此作为一种不得已的抗议。要知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而读书就是为了做官。假如读书而不做官,那也就自动甘居下流了。范蠡辅佐勾践灭了吴国后,看穿了越王的为人,弃官不做,泛一叶扁舟于江河湖海之上,后来还成了富可敌国的大商人,这是非常稀少的例子,而且当时商人的社会地位也不高。有些知识分子不能医国,就去医人,但看看华佗的下场,你就知道得罪政治权威是个什么下场了。无奈之下,只好隐居,绝不与现实政治发生任何联系,哪怕生活清贫一些也没有关系。
可以这么说,但凡隐居者,都是些拥有独立人格的高尚之士,他们或博览群书,或德性高尚,或多才多艺,为乡里所称。他们隐居以后,虽说也留下了大量的诗歌、书画与专著,比如陶渊明、陆羽等,但对于大多数隐士来说,所学非所用,随着他们的辞世,其一肚子学问也就随之带进了坟墓,这对于当时的社会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极大的浪费。在西方,教会是与政治权威相抗衡的另一种权威,知识分子不满意现实政治,可寄身教会,衣食无忧地研究科学、哲学、自然科学等,自得其乐的同时,也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而中国的知识分子则没有这么幸运,一旦选择了隐居,则衣食住行皆成了问题,要亲自“种豆南山下”了。并且,除了琴棋书画及儒道学问外,更无自然科学的内容可供他们研究(中国无此传统,即使研究了也没有出路),其内心的苦闷,可想而知。
好在中国自古就有这个传统,帝王允许这些采取不合作态度的知识分子逍遥于世俗生活之外,如尧时的许由,周时的伯夷、叔齐等,算是给这些人了一条出路。
隐士中也有具清醒政治头脑者,如东汉桓帝延熹时的汉阴老父,汉桓帝“幸竟陵,过云梦,临沔水,百姓莫不观者”,只有他“独耕不辍”;更有南郡襄阳人庞公,面对荆州刺史刘表的责问“夫保全一身,孰若保全天下”,他这样回答道:“鸿鹄巢于高林之上,暮而得所栖;鼋鼍穴于深渊之下,夕而得所宿。夫趣舍行止,亦人之巢穴也。且各得其栖宿而已,天下非所保也。”这是隐逸者何等理直气壮的宣言!
只可惜这些知识分子,因种种原因,既不能从政,又不能进行专门知识的研究,而默默终其一生,这不能不说是我们这个民族的巨大损失。(选自《文汇报》,有删改)
1.下面关于中国古代“逸士”的叙述,与原文意思不符的一项是( )
A.所谓“逸士”,是指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中那些不想做官的人。他们常常不满或脱离现实政治。
B.隐士选择了隐居就意味着选择了清贫,但他们安贫乐道,自得其乐,可见,隐居是他们大多数人的主动选择。
C.“逸士”都是一些有独立人格的高尚之士,隐居之后,他们大多数人的生活之路常常是狭窄的,也很难有所作为。
D.东汉的汉阴老父和三国时期的南郡襄阳人庞公都是隐士中具有清醒政治头脑的人,他们用行动或语言诠释了自己的人格。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虽然弃官的范蠡日子过得逍遥自在,后来还成了富可敌国的大商人,但这只是特例,并不能代表大多数知识分子的命运。
B.在大一统专制统治下,归隐只是一条荆棘道。大多数隐士所学非所用,最终把一肚子学问带进了坟墓,从而给当时社会造成了极大的浪费。
C.中国古代的许多隐士,除了琴棋书画及儒道学问外,不能进行专门知识的研究,这是我们民族的巨大损失。
D.西方的知识分子不满意现实政治,可寄身教会,衣食无忧地研究科学、哲学、自然科学等,享受着绝对的自由。
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顾准认为:在古希腊,学问是一种个人的创造活动,而在专制的古代中国,知识无非是“求禄”的资本。作者是赞同这一说法的。
B.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是相当自由的,他们可以做官,也可以不做官,经商、从医都可以,帝王允许他们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
C.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一旦选择了隐居,就要安贫乐道,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涉足现实政治或得罪政治权威,否则,就可能像华佗一样,招来***身之祸。
D.中国古代的隐士中不乏才高品优的人,但他们很难像西方那些不满现实政治的知识分子一样衣食无忧地做专门知识的研究。
答案
2.D
3.B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谈隐逸郁土 《顾准文集》中写道,在古希腊,“学问不是‘货与帝王家’换口饭吃的玩意,而是一种个人的创造活动,这才能够产生或者放眼宇】;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王永杰
②胡杨是古老的树,据说,几千万年前就在地球上生存了。它曾经是山地河谷的主要树种。在新疆伊犁地区,巩乃斯河沿岸至今还有胡杨树的身影,但是已经没有成片成林的了。随着时间的推移,不知是沙漠选择了胡杨,还是胡杨爱上了沙漠,胡杨逐渐演变成了沙漠河流沿岸最主要的树种。目前,全世界90%的胡杨在中国,中国90%的胡杨在新疆,新疆90%的胡杨在塔里木河沿岸。
③胡杨是美丽的树。每年10月,秋天的胡杨就穿上金黄色的礼服,迎接四面八方慕名而来的宾客。远观胡杨,层林尽染,一片金色的海洋。近观胡杨,每一片叶子都很通透,叶脉清晰可见,特别是在太阳初升或者夕阳西下的时候,逆光或者侧光去端详,透明的叶片相互映衬,散射出黄色的光晕。当然,最壮观的是乘坐三角翼飞机,逆着光从胡杨林头顶飞过。视野开阔,胡杨、沙漠、河流尽收眼底,黄色的沙丘、黄色的胡杨,还有泛着银色鳞波的河水,真是壮丽神奇。
④胡杨是一种神奇的树。小的时候形状如柳树,枝条柔软,叶子细长。长大了,树干挺直,叶子就成为杨树叶子的形状,只不过尺寸小一些。所以,胡杨也称为“异叶杨”“变叶杨”。有人说,胡杨的奇特在于一树三种叶。一棵粗壮的胡杨,离地一米以下长有枝条的话,叶子一定是柳叶的样子,高一些就是杨树的叶子,再高一些会有枫叶的形状。
⑤胡杨的根很奇特,可以扎到地下几十米,吸取水分,顽强地撑起一片生命的绿色。走进胡杨林,你可能会看到,有些粗大的胡杨,裸露的根部很粗壮,很发达。但胡杨小的时候,根系很不发达,只有一个主根很粗,这主要和胡杨生长的环境有关,它必须把根迅速插进地底下,获取宝贵的水资源。所以胡杨很难移栽,因为一不小心就会挖断其主根。前几年,单位搞园林绿化,想栽种几棵胡杨。有人急于求成,挖了十几棵胳膊粗细的胡杨栽进院子,结果只成活了一两棵。
⑥胡杨是顽强的树,生长在西北沙漠地带,耐干旱、耐盐碱,不怕酷热严寒,不畏风沙侵袭。它们或成片成林,或孑然一身,顽强地矗立在沙漠戈壁,履行着自己与生俱来的使命——抗风沙,保绿洲。沿着沙漠公路走一走,你会看到在沙漠边缘,沿着古河道,生长着或高或低、错落有致的胡杨,尤其是沿着塔里木河两岸,生长着茂密的胡杨林。有人说,正是有了这片胡杨林,天山南麓的大片绿洲才免遭沙漠的吞噬。所以,当地人称胡杨为“英雄树”,也有人赞美它是“沙漠的脊梁”。
⑦第一次走进沙漠,见到胡杨,我就为它顽强的生命力所折服。粗壮的树干、开裂的树皮、奇异的形状,在塔克拉玛干大漠的烈日炙烤下,顽强地挺立着,用不太茂密的叶子,为我们这些到访者撑起一片片阴凉。有的树冠已经枯死,却从半腰伸出一根绿枝;有的下半部分的小虬枝沿着树干枯萎着,树顸部分却绿意盎然;有的半边身子似乎已经焦黑,却在另一侧长着茂密的枝叶;甚至有的上半部分已经没有了树皮,露出白森森的树干,下半部分却快意地生长着;还有的树身子已经匍匐在地,靠一些枝杈支撑着,树冠部分依然歪歪扭扭地向上展开……此时此刻,我似乎体味到了一些坚韧不拔的含义。
⑧传说,胡杨一生3000年,“生而不死1000年、死而不倒1000年、倒而不朽1000年”。胡杨就是这种树,坚守着一片贫瘠的沙漠,固守着千年不变的信念。有时候,我站在沙丘上,或坐在胡杨树下,任思想的野马穿越时空随意驰骋。一棵嶙峋的老胡杨,也许曾经为西天取经的唐玄奘撑起过一片阴凉;一根枯萎了的老树干,也许曾经为行走在丝路上的商旅拴过疲惫的骆驼;一段躺在沙丘上的老树皮,也许曾经见证了西域历代王朝刀光剑影的兴衰。不屈的胡杨、不老的胡杨、不朽的胡杨,只有你能说出尼雅的奥秘,墨有你真正了解沧海桑田的变换。如今,塔里木河不再奔流不息,罗布人与楼兰古国消失在茫茫的大漠沙尘之中,而古老的胡杨树依然顽强地挺立在沙漠的边缘,守望着现代文明在荒野之中的繁衍生息。(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A.文章第②段使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这是为了证明胡杨树是古老的树种。
B.胡杨树的主要特点是树种古老、色彩美丽、叶子和根奇特、生命力顽强。
C.从第⑤段中的事例可知,生命力顽强的胡杨树在别的地方是很难成活的。
D.人们称胡杨为“英雄树”“沙漠的脊梁”,是因为它在防沙护林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E.作者对胡杨树作了具体描写,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胡杨树的无比热爱和赞美之情。
(2)第⑦段细致地描写了沙漠胡杨的形态,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结合上下文赏析第⑧段中画线句的表达艺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人说:“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读了本文,你对这句话会有怎样的理解和认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马帅
“我看完之后听了一整天。”王翠婷在接受《看世界》记者采访的时候说,“我觉得十分震撼,因为我们都是有梦想的人。”
王翠婷在和记者交流时反复提到了“梦想”这个字眼,“当时正想和几个朋友一起拍个关于梦想的东西,这段视频突然激发了我的灵感。我便立即叫来朋友一起看。”
王翠婷当天晚上就给视频的上传者留言了:“两位大哥看见请回!求合作!”留言立即得到了回应,他们约好了第二天见面。王翠婷当时并不知道,这两位大哥将登上春晚,而他们的合作,将拉开这支后来叫做“旭日阳刚”组合的圆梦之路的序幕。
在北京市丰台区,在视频里出现的那间随意而窄小的屋子里,她终于见到了两位大声唱着“如果有一天,我悄然离去,请把我埋在,在这春天里”的大哥——王旭和刘刚。接下来,大家“就在一个路边的小排档吃点串喝点酒什么的”,然后谈定了他们音乐生涯的第一次合作。
王翠婷和他们拍完《农民兄弟首部MV》后,王旭、刘刚的生活就开始发生了变化,首先联系他们的是北京电视台,然后浙江电视台也开始请他们做节目。“我们是第一个和他们合作的,但后来‘旭日阳刚’的走红并不是因为我们,”王翠婷诚恳地说,“是因为他们本身就很棒。”
“虽然只有一把破木吉他,在街上在桥下在田野中,唱着那无人问津的歌谣……没有信用卡,没有她,没有24小时热水的家。”这首歌原本只是描述流浪歌手的生活,却在“旭日阳刚”演唱之后,变成了一个群体在城市生活的写照。在中国城市化的进程中,每一个唱着“请把我埋在春天里”的农民工后面,都有着孤寡老人、留守儿童,还有萧索的村庄。进城的人们,他们渴望融入城市,却又有些格格不入,而对于城市,这个群体应当有更多的梦想与诉求。
成名之前的王旭和刘刚,并没有想到过能上春晚。即便是网络走红后,“旭日阳刚”也曾表示他们并没打算辞掉工作,“我们要永远保持现在这种状态,如果走完全商业化的路子,会失去我们自己。”
在一些媒体的报道里,我们甚至可以看到他们对获得的名利有一种本能的恐惧,认为这不属于他们。王旭说.他感觉有一种巨大的力量在推着他们往前走,但不知道这股力量会不会像当初突然涌现一样,也会突然消失。实际上,王旭至今未从公司辞职,现在只是请假参加节目,单位领导很支持他。他说自己也许有一天还会回去管理仓库,而刘刚也能接受再次成为街头歌手的落差。
“我认识他们的时候他们刚火,去找他们时他们都很抗拒,说不想这样,只想好好唱歌。”王翠婷在和记者聊天时,也突然想起了这个细节。
原本就是进城谋生的农民工,在遭受生活重压和无人帮助的情况下,唱歌只能作为爱好或梦想。即便是现在出名了,他们也要为将来考虑,能否真正进入歌坛,进不了歌坛又该如何回归到原有的打工生活,他们肯定比别人想得多、想得远。刘刚说,如果能沿着这条路走下去,他们就是“农民工歌手”;如果还是回到从前,他们还是“农民工流浪歌手”,但“只要生活里充满音乐,我就知足了”。
结束采访的时候,突然想起了几乎与“旭日阳刚”同时火起来的一部电影的台词,在这个人人都在透支梦想的年代,它难免会引起普通大众的共鸣:“梦想这东西和经典一样,永远不会因为时间而褪色,反而更显珍贵。”(选自《看世界》,有删改)
(1)下列对新闻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文章标题一语双关,明指“旭日阳刚”唱的歌曲《春天里》,实指他们红遍大江南北,从而迎来了歌唱的“春天”。
B.“旭日阳刚”的成功纯属一种巧合,若没有王翠婷等人的帮助,他们还会默默无闻地照旧过着“农民工流浪歌手”的生活。
C.文中多次提到梦想,是想告诉人们有梦想定会成功,我们要像“旭日阳刚”那样,为了心中的梦想而不懈追求。
D.在中国城市化的进程中,每一个唱着“请把我埋在春天里”的农民工都有融入城市的梦想与诉求,而事实上他们又与城市格格不入。
E.“只想好好唱歌”道出了“旭日阳刚”的心声,表现了他们执著的精神追求,但也能看出他们自我满足的心态。
(2)作为一篇访谈稿,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对“旭日阳刚”进行采访,而通过王翠婷来介绍“旭日阳刚”,这种写作视角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旭日阳刚”组合是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的结尾说“梦想这东西和经典一样,永远不会因为时间而褪色,反而更显珍贵。”请联系文章内容和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王宪昭
尽管我们不能否认神话中对世界物象的解释存在大量的杜撰,但就思维本身而言,神话在许多因果关系的推论方面具有合理性。一方面,神话在阐释“人类起源”时,应避免陷入“先有蛋还是先有鸡”的逻辑循环,树立神话有先验性的权威地位,这要求必须设立一个毁灭原有人类的叙事背景;另一方面,当人类清楚地认识到婚配与人类自身生产的关系后,就不能避开人类产生与婚配的关系。于是设定世界上原来曾出现过神创造的人或自然存在的人,因为洪水暴发,只剩下一对兄妹或极少的“人种”,通过婚姻传续人类的情节与人们的现世结合起来。这样通过二次创造人类,把“人类再生”与“婚配生人”巧妙结合起来,其中又会加入大量有关道德、禁忌的因素。这样人类的产生既有了无懈可击的“源”,也有了顺理成章的“流”;既有无须验证的历史依据,又有能够接受的现实基础,使原来难以解决的两难推理得以妥善解决。这也许正是神话之所以被人们视为神圣叙事的原因之一。
神话的意义还在于它是带有先验性质的寓意或象征。神话是人类文化进程中的必然产物,它在历史上的出现是动态发展的复杂文化现象。但它绝不是人类一种休闲式的创作,而是带有明显的社会功利性的文化成果。就神话的本质而言,它主要说明或揭示的可能不是真理或规律,但却能成为一种寓意或象征。神话所阐释的内容源于人们对日常经验的感官认识,在一定程度上这种认识是回避人与自然、人与人的矛盾的一种设想,而这些设想不可能并不需要放在实践中去检验。因为神话流传的前提是人们首先要无条件地信服,就好像神话中的“天帝”本身就是一种想象出来的理念,在现实生活中根本无法去证明。但这并不是说,神话完全是人类童年时期做梦的结果,或者说是人类靠想象或幻想制造出的痴人梦语。相反,神话是人类为了解决自身生存和发展问题的最好最直接的文化载体。毋庸否认,在这些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有利于民族团结和民族发展的“理性”。诸如神话中对人类生存规则的阐释,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把握,对人类敬畏之心的渲染,对人类和谐环境的期盼,从某种意义上说,都可以视为符合人类发展的理念。(选自《中国社会科学报》,有删改)
1.下列有关神话的解说,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大量的神话之所以能世代传承并积淀下来,凭借的是其对人类本身的自觉的“理性”思考。
B.“人类再生”与“婚配生人”是神话中关于人类的产生的“源”和“流”的关系的阐释。
C.神话是回避人与自然、人与人的矛盾的一种设想,它所阐释的内容源于人们对日常经验的感官认识。 D.作为人类解决自身生存和发展问题的文化载体,神话中蕴含着有利于民族团结和民族发展的“理性”。
2.下列对“神话的理性”的理解,不正确的的一项是( )
A.神话是人类早期的文化创造,是人类靠想象或幻想制造出来的。
B.神话在阐释“人类起源”时,既有无须验证的历史依据,又有能够接受的现实基础。
C.神话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有利于民族团结和民族发展的“理性”。
D.神话是人类文化进程中的必然产物,是带有明显的社会功利性的文化成果。
3.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神话的叙事表面上是荒诞的,但其本质却是对人类本身一种自觉的“理性”思考。
B.神话对“人类起源”的阐释,就其思维本身而言,具有因果关系推论方面的合理性。
C.从本质上来说,神话主要说明或揭示的并非真理或规律,但却能成为一种寓意或象征。
D.无条件地信服是神话流传的前提,但这与神话的“理性”并不矛盾。
法布尔
它找到适当的细树枝,就用胸部的尖利工具刺成一排小孔。这些小孔的形成,好像用针斜刺下去,把纤维撕裂,并微微挑起。如果它不受干扰,一根枯枝常常刺出三四十个孔。卵就产在这些孔里。小孔成为狭窄的小径,一个个斜下去。一个小孔内约生十个卵,所以生卵总数约为三四百个。
这是一个昆虫的很好的家庭。它之所以产这许多卵,是为了防御某种特别的危险。必须有大量的卵,遭到毁坏的时候才可能有幸存者。我经过多次的观察,才知道这种危险是什么。这是一种极小的蚋,蝉和它比起来,简直成为庞大的怪物。
蚋和蝉一样,也有穿刺工具,位于身体下面近中部处,伸出来和身体成直角。蝉卵刚产出,蚋立刻就想把它毁掉。这真是蝉家族的大灾祸。大怪物只须一踏,就可轧扁它们,然而它们置身于大怪物之前却异常镇静,毫无顾忌,真令人惊讶。我曾看见三个蚋依次呆在那里,准备掠夺一个倒霉的蝉。
蝉刚把卵装满一个小孔,到稍高的地方另做新孔,蚋立刻来到这里。虽然蝉的爪可以够着它,而蚋却很镇静,一点不害怕,像在自己家里一样,在蝉卵上刺一个孔,把自己的卵放进去。蝉飞去了,多数孔内已混进异类的卵,把蝉的卵毁坏。这种成熟的蚋的幼虫,每个小孔内有一个,以蝉卵为食,代替了蝉的家族。
这可怜的母亲一直一无所知。它的大而锐利的眼睛并不是看不见这些可怕的敌人不怀好意地呆在旁边。然而它仍然无动于衷,让自己牺牲。它要轧碎这些坏种子非常容易,不过它竟不能改变它的本能来拯救它的家族。
我从放大镜里见过蝉卵的孵化。开始很像极小的鱼,眼睛大而黑,身体下面有一种鳍状物,由两个前腿连结而成。这种鳍有些运动力,能够帮助幼虫走出壳外,并且帮助它走出有纤维的树枝--这是比较困难的事情。
鱼形幼虫一到孔外,皮即刻脱去。但脱下的皮自动形成一种线,幼虫靠它能够附着在树枝上。幼虫落地之前,在这里行日光浴,踢踢腿,试试筋力,有时却又懒洋洋地在线端摇摆着。
它的触须现在自由了,左右挥动;腿可以伸缩;前面的爪能够开合自如。身体悬挂着,只要有微风就动摇不定。它在这里为将来的出世做准备。我看到的昆虫再没有比这个更奇妙了。
不久,它落到地上。这个像跳蚤一般大的小动物在线上摇荡,以防在硬地上摔伤。身体在空气中渐渐变坚强了。它开始投入严肃的实际生活中了。
这时候,它面前危险重重。只要一点风就能把它吹到硬的岩石上,或车辙的污水中,或不毛的黄沙上,或坚韧得无法钻下去的粘土上。
这个弱小的动物迫切需要隐蔽,所以必须立刻到地下寻觅藏身的地方。天冷了,迟缓就有死亡的危险。它不得不各处寻找软土。没有疑问,许多是在没有找到以前就死去了。
最后,它找到适当的地点,用前足的钩扒掘地面。我从放大镜里见它挥动锄头,将泥土掘出抛在地面。几分钟以后,一个土穴就挖成了。这小生物钻下去,隐藏了自己,此后就不再出现了。未长成的蝉的地下生活,至今还是个秘密,不过在它来到地面以前,地下生活所经过的时间我们是知道的,大概是四年。以后,在阳光中的歌唱只有五星期。
四年黑暗中的苦工,一个月阳光下的享东,这就是蝉的生活。我们不应当讨厌它那喧嚣的歌声,因为它掘土四年,现在才能够穿起漂亮的衣服,长起可与飞鸟匹敌的翅膀,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中。什么样的钹声能响亮到足以歌颂它那得来不易的刹那欢愉呢?
1.文章最后一句,作者认为什么样的钹声也不能响亮到足以歌颂它那得来不易的刹那欢愉,结合全文,说说作者这样说的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理解文中两个画线句子的含意。
(1)它竟不能改变它的本能来拯救它的家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它开始投入严肃的实际生活中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尾段说:“四年黑暗中的苦工,一个月阳光下的享乐,这就是蝉的生活。”这句话在全文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是一篇科学小品,语言上有什么特点?试举例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忆陈垣先生陆其国
陈垣字援庵,生于1880年,卒于1971年,广东新会人。辛亥革命后,陈垣到北京,开始钻研文史。后在北大、北师大、辅仁大学、燕京大学等校任教。1926年起任辅仁大学校长。一生从事教育达七十年,并先后任京师图书馆馆长、北平图书馆委员、故宫博物院理事兼故宫图书馆馆长等职。
陈垣是李希泌的父执,李曾撰文说起有一次陈垣的助手和学生刘乃和在老师家,遵师命去书房取一部《元六十家文集目录》稿本,陈垣告诉刘此书在第几条“胡同”第几层书架;一会儿又要取一张老照片,那在第几条“胡同”第几层书架,刘皆随手取来。李希泌对陈老这样得心应手地使用自己的图书资料,既惊讶,又佩服。1964年夏,李希泌陪同亚非学会负责人艾毅根拜访陈垣,应客人要求,陈垣请适在他家的刘乃和领客人参观厢房里的藏书。“厢房的面积并不大,但书架一行一行地排列得很整齐,行与行之间留有一条通道,陈老名之为"胡同",顺序名之为 "第一条胡同“第二条胡同"……书架上的书也放得很整齐。陈老对哪本书放在第几条胡同第几个书架都记得一清二楚。”(李希泌语)
原来“胡同”是陈垣喻指他的藏书室。在我看来,陈垣自况家有“胡同”,盖缘于他腹有诗书。腹有诗书的人,即使家无“胡同”,依然可以气定神闲,因为他已在心里“砌”起了“胡同”;反之,腹无诗书,即使在家里砸钱堆起再多的“胡同”,不过是附庸风雅,华而不实。由是观之,一个人要做到腹有诗书,家里有无 “胡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心里要有“胡同”;这是一种先由外而内,再由内而外的抵达;这里包含的已不仅仅是学问和学识,还有人品人格,乃至学术精神。能完成这种抵达的人很少,就像陈垣家有“胡同”,并与之融会贯通的人很少一样。但惟其少,才更令我们这些后人敬仰。敬仰他,也是敬仰真学问、真学识,更是敬仰一种品格、一种境界。
陈垣的弟子赵光贤,曾对梁启超根据《新唐书.薛延陀传》里“值贞观二年突厥叶护可汗见弑”的记载,考证出唐玄奘赴印度出发年代为贞观元年,而非历来以为的贞观三年佩服得五体投地。后来他读到1924年10月上海《东方杂志》第21卷第19 期上发表的陈垣《书内学院校慈恩传后》一文,该文将梁氏的诸条考证一一驳倒。“其中有一条我记得最清楚,就是先生据《通典》《册府元龟》诸书,证明在贞观元年(不是二年)被***的是统叶护,而玄奘到西突厥素叶城见到的是统叶护的儿子肆叶护。一字之差,遂成大错。当时我想,原来我国还有比梁氏更高明的人,从此使我五体投地地佩服的人不是梁任公而是援庵先生了。”(赵光贤语)
当然,做一个学人,学问固然重要,风骨更不可缺。《通鉴胡注表微》是陈垣一部呕心沥血之作,从这部书很可以看出陈垣的风骨。陈垣读胡三省《通鉴注》时,正身处敌伪统治的北平,人民生活在黑暗中。他说自己“精神异常痛苦,阅读胡注,体会了他当日的心情,慨叹彼此的遭遇,忍不住流泪,甚至痛哭”。感情的接近,思想的相通,各自身受的苦难,驱使陈垣下决定为胡注写出“表微”。这部著作彰显了胡三省的内心情怀,也凸显出陈垣的民族气节和学人傲骨。
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本文由“胡同”在家里说起,再引出回忆的对象。开篇出人意料,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又为下文的叙评做了很好的铺垫。
B.文章第二段对陈垣的简要介绍,说明了陈垣学术生涯的漫长以及在图书馆管理方面的丰富经历,在全文起到总领作用。
C.文中引用李希泌的话介绍了陈垣家中的“胡同”的具体设置,说明了陈垣家中藏书的丰富以及他能很好地管理与使用。
D.文章用较大篇幅引用赵光贤的话,内容上突出了陈垣的博学与治学的严谨,形式上体现了回忆录这种文体对真实性的要求。
E.本文在详细叙写“胡同”、简要评价人物的基础上,点明文章的主旨--拥有大量的藏书对于学术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2.文中说“这是一种先由外而内,再由内而外的抵达”,应该如何实现这一“抵达”?请谈谈你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标题为“家有‘胡同’”,但后两段并未提及“胡同”。请对后两段的作用进行探究。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新试题
- 1吴某因参与制贩K粉50公斤而被判处死刑。他坦言,当初跟他人冒险一场并不是为了钱,也知道K粉是毒品,但哥儿们有难不好推辞。
- 2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一次试验中,小明出于好奇,他将一小包铜粉和铝粉的混合物放入到盛有一定量硝酸银溶液的烧杯中,充分反应
- 3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的是( )A.NH4Cl溶液B.NaOH溶液C.NaCl溶液D.HCl溶液
- 4有关公司的组织机构以下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决策机构B.执行机构 C.助理机构 D.监督机构
- 5民族政权并立是两宋时期的重要特征。下列能正确反映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示意图是[ ]A.AB.BC.CD.D
- 6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1)如果图中ABCD四地是武汉、广州、北京、哈尔滨,那么代表武汉的是______ ;代表哈尔滨的
- 7如图,在两个同心圆中,三条直径把大圆分成六等份,若在这个圆面上均匀地撒一把豆子,则豆子落在阴影部分的概率是( )。
- 8如图是一个骑车者和一个跑步者的路程与时间的变化图线,从图中可以获得的合理信息很多,请写出两条,说明理由.信息一:____
- 9正确使用显微镜的三个步骤是:一、取镜和安放,二、对光、三、观察.______.
- 10下列反应中会有沉淀产生的是 [ ]A.将二氧化硫气体通入酸性HMnO4溶液中B.将二氧化硫气体通入碘水中C.将二
热门考点
- 1图为某商场同一时期甲、乙两种商品的有关情况变化图,根据你的比较和分析,下列最可能出现的情况是A.乙商品是甲商品的替代品B
- 2读某地正午太阳高度年变化情况图,回答问题。 小题1:该地位于A.南回归线以南地区B.北回归线以北地区C.0°—23°26
- 3It’s fun to receive presents. It also feels good to give to
- 4—I can’t find Mr. Smith. Where did you meet him this morning
- 51999年比利时发生的“二噁英污染”事件轰动全球,二噁英是目前人们已知的物质中毒性最强的一种,焚烧生活垃圾时会产生二噁英
- 6如图是人体呼吸系统组成图,请据图回答问题:Ⅰ(1)人能嗅到各种气味,是因为______上部黏膜内有接受气味刺激的嗅觉细胞
- 7以下各组所选的鉴别试剂正确的是( ) 被鉴别的物质鉴别的试剂AAl和MgNa2SO4 溶液B稀HCl和稀H2SO4F
- 8A、B、C、D四个完全相同的小球等间距地分布在一条竖直直线上,相邻两球的距离等于A球到地面的距离.现让四球以相同的水平速
- 9工业生产中原料常常不能全部转化成产品.工业上用电解饱和食盐水生产烧碱(NaOH),同时生成氯气(Cl2)和氢气.请写出反
- 10“大连人真有福气,蓝天、碧水,林鸟婉转身边游,珍贵海雕现金州……”外地游客这样说。人类与鸟类和谐相处“共享一片蓝天”的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