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题型:专项题难度:来源:
——忆陈垣先生陆其国
陈垣字援庵,生于1880年,卒于1971年,广东新会人。辛亥革命后,陈垣到北京,开始钻研文史。后在北大、北师大、辅仁大学、燕京大学等校任教。1926年起任辅仁大学校长。一生从事教育达七十年,并先后任京师图书馆馆长、北平图书馆委员、故宫博物院理事兼故宫图书馆馆长等职。
陈垣是李希泌的父执,李曾撰文说起有一次陈垣的助手和学生刘乃和在老师家,遵师命去书房取一部《元六十家文集目录》稿本,陈垣告诉刘此书在第几条“胡同”第几层书架;一会儿又要取一张老照片,那在第几条“胡同”第几层书架,刘皆随手取来。李希泌对陈老这样得心应手地使用自己的图书资料,既惊讶,又佩服。1964年夏,李希泌陪同亚非学会负责人艾毅根拜访陈垣,应客人要求,陈垣请适在他家的刘乃和领客人参观厢房里的藏书。“厢房的面积并不大,但书架一行一行地排列得很整齐,行与行之间留有一条通道,陈老名之为"胡同",顺序名之为 "第一条胡同“第二条胡同"……书架上的书也放得很整齐。陈老对哪本书放在第几条胡同第几个书架都记得一清二楚。”(李希泌语)
原来“胡同”是陈垣喻指他的藏书室。在我看来,陈垣自况家有“胡同”,盖缘于他腹有诗书。腹有诗书的人,即使家无“胡同”,依然可以气定神闲,因为他已在心里“砌”起了“胡同”;反之,腹无诗书,即使在家里砸钱堆起再多的“胡同”,不过是附庸风雅,华而不实。由是观之,一个人要做到腹有诗书,家里有无 “胡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心里要有“胡同”;这是一种先由外而内,再由内而外的抵达;这里包含的已不仅仅是学问和学识,还有人品人格,乃至学术精神。能完成这种抵达的人很少,就像陈垣家有“胡同”,并与之融会贯通的人很少一样。但惟其少,才更令我们这些后人敬仰。敬仰他,也是敬仰真学问、真学识,更是敬仰一种品格、一种境界。
陈垣的弟子赵光贤,曾对梁启超根据《新唐书.薛延陀传》里“值贞观二年突厥叶护可汗见弑”的记载,考证出唐玄奘赴印度出发年代为贞观元年,而非历来以为的贞观三年佩服得五体投地。后来他读到1924年10月上海《东方杂志》第21卷第19 期上发表的陈垣《书内学院校慈恩传后》一文,该文将梁氏的诸条考证一一驳倒。“其中有一条我记得最清楚,就是先生据《通典》《册府元龟》诸书,证明在贞观元年(不是二年)被***的是统叶护,而玄奘到西突厥素叶城见到的是统叶护的儿子肆叶护。一字之差,遂成大错。当时我想,原来我国还有比梁氏更高明的人,从此使我五体投地地佩服的人不是梁任公而是援庵先生了。”(赵光贤语)
当然,做一个学人,学问固然重要,风骨更不可缺。《通鉴胡注表微》是陈垣一部呕心沥血之作,从这部书很可以看出陈垣的风骨。陈垣读胡三省《通鉴注》时,正身处敌伪统治的北平,人民生活在黑暗中。他说自己“精神异常痛苦,阅读胡注,体会了他当日的心情,慨叹彼此的遭遇,忍不住流泪,甚至痛哭”。感情的接近,思想的相通,各自身受的苦难,驱使陈垣下决定为胡注写出“表微”。这部著作彰显了胡三省的内心情怀,也凸显出陈垣的民族气节和学人傲骨。
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本文由“胡同”在家里说起,再引出回忆的对象。开篇出人意料,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又为下文的叙评做了很好的铺垫。
B.文章第二段对陈垣的简要介绍,说明了陈垣学术生涯的漫长以及在图书馆管理方面的丰富经历,在全文起到总领作用。
C.文中引用李希泌的话介绍了陈垣家中的“胡同”的具体设置,说明了陈垣家中藏书的丰富以及他能很好地管理与使用。
D.文章用较大篇幅引用赵光贤的话,内容上突出了陈垣的博学与治学的严谨,形式上体现了回忆录这种文体对真实性的要求。
E.本文在详细叙写“胡同”、简要评价人物的基础上,点明文章的主旨--拥有大量的藏书对于学术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2.文中说“这是一种先由外而内,再由内而外的抵达”,应该如何实现这一“抵达”?请谈谈你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标题为“家有‘胡同’”,但后两段并未提及“胡同”。请对后两段的作用进行探究。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2.实现这一“抵达”首先要由拥有藏书到腹有诗书,富有学问和学识;再次要能对所学诗书融会贯通,表达出自己的感悟与评析,将学问和学识化为自己的人品人格。(意对即可)
3.(示例)文中的“胡同”有内外之分,后两段虽未提及“胡同”,但实际上也是在写“胡同”,写的不是陈垣家中外在的“胡同”--藏书,而是陈垣内在的“胡同”--学问和风骨;后两段承接第四段的评价,由前文对陈垣得心应手地使用藏书的赞叹,上升到对陈垣的学问和风骨的敬佩,丰富了人物的形象和文章的内涵。(意对即可)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家有“胡同” ——忆陈垣先生陆其国 说家有“胡同”,容易让人误以为家坐落在胡同里。想想也是,家在胡同再正常不过。如说胡同在家里-】;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前苏联]左琴科
于是,叶列麦伊·巴勃金叫来警犬搜查。来了一个戴鸭舌帽、打绑腿的便衣,领着一只狗。狗还是个大个头,毛是褐色的;嘴脸尖尖的,一副尊容很不雅观。便衣把那只狗推到门旁去闻脚印,自己“嘘”了一声就退到一边。警犬嗅了嗅,朝人群中扫了一眼(四周自然有许多人围观),突然跑到住在五号的一个叫费奥克拉的女人眼前,一个劲儿地闻她的裙子下摆。女人往人群里躲,狗一口咬住裙子。女人往一旁跑,它也跟着。一句话,它咬住女人的裙角就是不放。女人“扑通”一声跪倒在便衣面前。
“完了,”她说,“我犯案了。我不抵赖。”
她说:“有五桶酒,这不假。还有酿酒用的全套家什,这也是真的。都藏在浴室里。把我送到公安局好了。”人们自然惊得叫出声来。
“那件皮大衣呢?”有人问,她说:“皮大衣我可不知道,听都没听说过。我说的都是实话。抓走我好了,随你们罚吧。”
这女人就被带走了。便衣牵过那只大狗,又推它去闻脚印,说了声“嘘”又退到一旁。狗转了转眼珠,鼻子嗅了嗅,忽地冲着房产管理员跑过去。管理员吓得脸色煞白,摔了个仰面朝天。他说:“诸位好人呀,你们的觉悟高,把我捆了吧。我收大伙的水费,全让我给乱花了。”
住户们当然一拥而上,把管理员捆绑起来。这当儿警犬又转到七号房客的跟前,一口咬住他的裤腿。这位公民一下子面如土色,瘫倒在人群前面。他说:“我有罪,我有罪。是我涂改了劳动履历表,瞒了一年。照理,我身强力壮,该去服兵役,保卫国家。可我反倒躲在七号房里,用着电,享受各种公共福利。你们把我逮起来吧!”人们发慌了,心想:“这是条什么狗,这么吓人啊!”那个商人叶列麦伊·巴勃金,一个劲儿眨巴着眼睛。他朝四周看了看,掏出钱递给便衣。
“快把这只狗牵走吧,真见它的鬼。丢了貂皮大衣,我认倒霉了。丢就丢了吧……”他正说着,狗已经过来了,站在商人的面前不停地摇尾巴。商人叶列麦伊·巴勃金慌了手脚,掉头就走,狗追着不放,跑到他跟前闻他那只套鞋。商人吓得脸色倏地就白了。他说:“老天有眼,我实说了吧。我自己就是个混账小偷。那件皮大衣,说实话也不是我的,是我哥哥的,我赖着没还。我真该死,我真后悔啊!”这下子人们哄地四散而逃。狗也顾不得闻了,就近咬住了两三个人,咬住就不放。这几个也一一坦白了:一个打牌把公款给输了;一个抄起熨斗砸了自己的太太;还有一个,说的那事叫人没法言传。人一跑光,院子里便空空如也,只剩下那条狗和便衣。这时警犬忽然走到便衣跟前,大摇尾巴。便衣脸色陡地变了,一下子跪倒在狗跟前。他说:“老弟,要咬你就咬吧。你的狗食费,我领的是三十卢布,可自己吞了二十卢布……”后来怎样,我就不得而知了。是非之地,不可久留,我便赶紧溜之乎也。(选自《世界经典小小说100篇》,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综合运用了对比、夸张、比喻、象征等多种表达技巧,形象地揭示了深刻的主题。
B.小说对所有当事人的神态和动作描写,增添了文章的生动色彩,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C.小说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形象而生动地暴露出人的内心世界的丑恶的一面。
D.小说情节曲折生动,跌宕起伏,综合运用了记叙、议论、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
E.小说最后对便衣的描写是故事的高潮,不仅使情节波澜起伏,而且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2)这篇小说以“狗鼻子”为题,有何深刻含义和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篇小说的主题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主角是警犬,有人认为是事件中的所有当事人,你赞成哪一种观点?请表明观点并阐述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黄敏兰
②史铁生回京后立即住进了友谊医院,他是在父亲的搀扶下艰难地走进医院的。当时他曾暗中发誓:“要么好,要么死,一定不再这样走出来。”没想到一年之后却是被人抬着出院。为什么没治好病也没去死呢?其中原因很多,一是天使般的大夫的挽救。一位王主任和一名护士长两次将他从死神那里“抢下来”,王主任后来劝他看书,说:“人活一天就不要白活。”这句话给他指出一条活的路,让他慢慢地做些事,于是慢慢有了活的兴致和价值感。还有就是朋友的支持和帮助,史铁生说:“我没死,全靠了友谊。”(《我二十一岁那年》)朋友们鼓励他,不时给他带来欢乐和对新生活的期待。
③出院后的史铁生成了“待业青年”,前途无望;他母亲不甘心放弃,多次尝试治疗均以失败告终,也引起他的烦恼。于是他经常失魂落魄地跑到家附近的地坛公园,不断地思考生与死的问题。地坛的苍凉与宁谧让史铁生躁动的心安静下来,让他暂别外界的纷扰,沉迷于精神的畅想、与大自然的交流。静下心来的他,也能通过观察地坛的人与事思考尘世生活。
④更重要的是,在那个洁净的世界里,他找到了灵魂的支柱——上帝(这个概念并非狭义的、具体的“上帝”)。他不停地与上帝对话,终于在上帝的感召下,使精神得到升华。不幸的史铁生因幸运地走进地坛而选择了生路。“在人口密聚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若换作人潮密集的北海、颐和园等名胜景区,即便有动人的美景,也不能符合史铁生的需要。“因为这园子,我常感恩于自己的命运。”
⑤接下来要面对的就是如何活的问题了。这期间他母亲不断到劳动局低声下气地为儿子申请正式工作,但每次都遭遇冷漠的拒绝。不得已他到一家街道工厂去做临时工,工资好像是每月15元,仅能糊口。这种糟糕的境遇让史铁生痛苦不堪。因为他不是一般的病人,而是残疾人:却恰恰又是一个追求崇高感和优美感的人。在当时的中国,“人的尊严”还是个陌生的字眼,至于残疾人的尊严就更无从谈起。且不说处处遭受白眼是寻常之事,更有人肆无忌惮地当众讥笑、嘲弄。有人嘲笑他,他说他恨不得抱着炸药包冲过去,与之同归于尽。少数人善意的同情和怜悯,更令有着高贵品格的他难以忍受。找不到正式和体面的工作,只能和一些没文化的老弱病残者为伍,以画彩蛋这种简单劳动为生。从史铁生作品中描绘的阴暗破旧的工作场所、低俗的氛围,即可看出他对自己当时状况的不满甚至痛恨。
⑥为了有尊严地活着,他必须找一个体面的职业。
⑦起初史铁生试图走外语翻译这条路,但是当时的中国尚未改革开放,对外交流没有展开,这条路显然行不通。于是在朋友的劝说下,他改投文学门下:“我一心只想着写小说,仿佛那东西能把残疾人救出困境。”“为什么要写作呢?作家是两个被人看重的字,这谁都知道。为了让那个躲在园子深处坐轮椅的人,有朝一日在别人眼里也稍微有点光彩,在众人眼里也能有个位置,哪怕那时再去死呢也就多少说得过去了。”(《我与地坛》)
⑧选择了写作的道路是一方面,是否具备写作的能力还没有把握。别人质疑他学历不高,也不像正常人一样可以“体验生活”,如何能够写作?
⑨幸运的是,上帝给了他超凡的文学天赋:简洁优美的语言、敏锐的感受力、丰富的想象力等等一切,再加上对生命、对命运独特而深邃的思考,最终成就了一个伟大作家史铁生。
⑩从知青到画彩蛋的“待业青年”又到作家,史铁生的命运有着巨大的改变。命运让他去思考命运,苦难驱使他去回味苦难。(选自《中华读书报》,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文章紧紧围绕史铁生对于生死问题的态度展开,突出了史铁生高尚的人格和坚强的意志。
B.正是因为史铁生信奉上帝,才使得他的灵魂找到了支柱,精神得以升华,命运得以转变。
C.命运的改变使史铁生看透了生死,看破了红尘,于是,他能坦然地面对生死,面对人生的挫折。
D.文章选取了史铁生的一些典型事例作为素材,按时间顺序叙写,中心明确,重点突出。
E.医院的大夫、护士挽救了史铁生的生命,而朋友的鼓励和支持则是史铁生活下来的唯一精神支柱。
(2)从文章内容看,史铁生的“幸运”与“不幸”分别指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多处直接引用史铁生的文章中的话,这样写有什么样的好处?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文章内容,谈谈史铁生的人生经历和人生态度对我们有怎样的启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建军
托尔斯泰的文学成就是巨大的,他的作品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们包含了作者终其一生都不曾放弃的“对真理和博爱的渴求”。无视真理、博爱、苦难和拯救等重大的问题,仅仅追求“文学”价值的文学,是不可能成为伟大的文学的。事实上,文学没落和破败的显著标志,就是作家把全部的注意力都放在“文学”上,只追求技巧的新奇和形式的完美,或者,都放在自己身上,只满足于对肉体快感的叙写和阴暗情绪的宣泄。在那些褊狭、平庸的作家看来,文学与他人是没有关系的,与政治是没有关系的,与道德是没有关系的,与苦难的历史、沉重的现实、茫远的未来,都是没有关系的,总之,文学只为“文学”本身而存在。
文学必须面对的“迫切问题”,是人的生存境况。真正的作家把文学当做讨论生活的一种方式。他关心、同情弱者。他把写作当做帮助人们摆脱苦难的伟大的伦理行为。他大胆地抨击罪恶,无畏地追求真理,执著地探寻生活的意义。遗憾的是,在我们的时代,文学的这些重要的使命和责任,常常被当做一种陈腐的教条和失效的纪律。
为他人而写作,而不是仅仅为自己写作;为真理而写作,而不是单单为荣利写作;敢于对抗邪恶,而不是与之同流合污;勇于直面苦难,而不是视若无睹:充满拯救不幸者的焦虑,而不是陶醉于掉臂而游的逍遥——这就是俄罗斯文学的精神传统,也是俄罗斯文学显得伟大和高贵的根本原因。
对比起来看,中国文学则呈现出与俄罗斯文学完全不同的精神气质。在中国的文化语境中,文章被视为“经国之大业”,诗歌则被当做“观风俗”的镜子和“正得失”的手段。我们的文学被夸大了政治作用,写文章的人反倒失去了自由感和余裕心,而统治者则因为多疑和恐惧,常常通过“文字狱”等手段,来控制写作者的灵魂,长此以往,很多作家便恂恂然如辕下驹,完全失掉了灵气、朝气。然而,大地上总有巨石压不住的竹笋,总有野火烧不尽的春草。从批判精神和责任意识的角度来看,中国也有与俄罗斯大师一样伟大的作家。我们的优秀作家——例如司马迁、曹雪芹和鲁迅——身上所表现出来的高贵气质,他们的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成熟经验,与世界上任何国家的作家和作品相比,都毫不逊色。
对那些被市场绑架、被***劫持、被时尚裹挟的作家来讲,司马迁和俄罗斯文学意味着方向和出路。只有像太史公和俄罗斯大师那样勇敢地生活,那样无畏地写作,我们才有可能写出有价值的作品,才有可能使自己时代的文学显得高贵而伟大。(有删改)
1.关于托尔斯泰所理解的“真正的艺术”,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为了生活和现实中的人而存在的艺术。
B.具有以追求功利为目的的性质的艺术。
C.成为人们交流情感的有效手段的艺术。
D.对生活有效用的有价值有生命的艺术。
2.对俄罗斯文学和中国文学的“精神气质”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俄罗斯文学为了他人和真理而写作,而中国文学在传统领域常常被夸大了政治作用。
B.俄罗斯文学敢于对抗邪恶、直面苦难,中国文学创作者往往缺失自由感和余裕心。
C.俄罗斯文学不为自己和荣利而写作,充满了拯救不幸者的焦虑。
D.中国历史上许多统治者控制写作者的灵魂,很多中国作家失掉了灵气、朝气。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托尔斯泰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其作品包含了作者一生都不曾放弃的“对真理和博爱的渴求”,特别是对“文学”价值的追求。
B.文中说“我们的文学被夸大了政治作用”,其意在否定文学与政治的关系、文学对政治的积极作用。
C.在作者看来,文学必须面对人的生存境况,是讨论生活的一种方式,作家应追求真理,探寻生活的意义。
D.文章从托尔斯泰的可贵谈起,肯定了俄罗斯文学的精神传统,全盘否定了中国文学的精神气质,强调作家必须具有社会责任感。
陶纯
乞丐的年龄并不大,但为了顺利讨到钱,他不得不将自己打扮得老相一些。他还寻思,自己的模样不能太窝囊,太窝囊的话,人们见了你就像见到苍蝇那样恶心地走开,根本没有好心情丢给你钱。
每天都有西装革履风度翩翩的富人从乞丐面前走过,走向不远处的那些小洋楼。乞丐翻来覆去说着乞讨的话,当然大多数富人都对他置之不理,扬长而去,偶尔有个把人在他面前停顿一下,丢给他一张票子。乞丐不由心花怒放,因为这一张票子顶得上他在别处乞讨三天还不止。
有一个矮矮胖胖、留着两撇小胡子的富翁刚搬到这里来,乞丐觉得这人面善,再遇上他时,乞讨起来就格外用心用情。乞丐几乎声泪俱下地说,先生,行行好吧,俺爹是个瞎子,俺娘瘫痪在床,俺老婆给人贩子拐跑了,俺女儿又得了白血病,没钱治病,眼看就要咽气了……富翁看了乞丐一眼,嘴角动了动,摆摆手止住他,从兜里摸出一张百元大票,扔在他面前的一块肮脏的白布上。乞丐赶忙作揖跪拜,连说,恩人,恩人,俺一辈子记着您……等他抬起头来时,看到大恩人已经走远了。
两天后,那位留小胡子的富翁再次从乞丐身边走过,乞丐先作揖磕头,说先生行行好吧,俺想送女儿去医院,但俺交不起住院费……富翁这回连眼皮都没抬,像甩手丢一只烟头那样,扔下一张百元大票后快步远去。留小胡子的富翁买了辆油光瓦亮的小卧车。从那以后,每逢富翁坐车路过,乞丐都冲着那辆小卧车行.大礼。如果富翁步行而来,乞丐就张口乞讨。令乞丐喜不自胜的是,自己差不多每次都有收获,很少有落空的时候。他想,这个富人可真是天底下最好的,这个天底下最好的富人居然让自己碰上了,老天爷有眼啊!
这天黄昏,富翁又款款出现了。乞丐酝酿好感情,待富翁走到五米远的地方时,先作揖跪拜,然后噙着泪说,先生,托您的福,俺女儿住进了医院,但住院费眼看又花光了……富翁大概刚赚了一笔,脸上挂着笑,看上去心情极好。心情极好的富翁这回没有马上走开,甩过一张百元大票后,他蹲下来,说,每次见了我你都编假话,有那个必要吗?
见老底被揭穿,乞丐很不自在地笑笑,血涌上了脸,好在他脸黑,看不出来。富翁又说,十年前,我就是你现在这个样子。
可是,您现在大发了。乞丐啧啧道。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我已经给过你两千元钱。十年前,我就是靠两千元钱起家的,主要倒腾海产品。如今,全市的海货基本上都被我垄断了。记住,以后不要再朝我要钱了。富翁说完后,腆着小肚子款款而去。
乞丐望着富翁远去的背影,淡淡一笑。一个计划随之在他的脑子里形成了。
乞丐一连十天没在这条幽静的马路上出现。
十天后,乞丐却又来到了这里,他的样子更加落魄,恨不得马上就见到那个留小胡子的富翁。等到天黑,富翁才露面。乞丐顾不得礼节,大声说,先生,我也按您的办法,进了一批海货,但没卖出去,全臭了……
富翁说,是吗?
乞丐痛哭流涕道,两千多块钱啊,全砸进去了……
富翁说,我没让你也去倒腾海货呀。
可是,您靠这个发了,我却完蛋了。乞丐哭得更加伤心。
富翁一点都不为之所动,说,瞧瞧吧,这就是富翁与乞丐的区别。自此以后,留小胡子的富翁真的没再给过乞丐一分钱。乞丐枯坐在这条美丽的马路上,经常一连数天毫无所获。又过了一段时间,乞丐实在熬不下去了,只好重新回到市区的繁华地带乞讨。他对同伴们说,咱挣不了大钱,就安心在这里一点一点地讨要吧。(选自《微型小说选刊》,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富翁看了乞丐一眼,嘴角动了动,摆摆手止住他”,富翁“摆摆手止住他”的原因是他认为乞丐在编造谎言,他已经全都知道了,没有必要再编下去了。
B.“留小胡子的富翁”最后没有再给乞丐一分钱,是因为他认为乞丐已经失去了改变自己生活的动力,没有必要再施舍。
C.小说善于通过肖像描写展现人物性格,如“很不自在地笑笑,血涌上了脸”,就写出了乞丐认识到自己以乞讨为生的可耻。
D.小说讲述了一个发生在乞丐与富翁之间的故事,乞丐原想像富翁一样做水产生意发家,没想到却失败了,从此一蹶不振。
E.小说情节简单却深含哲理,它告诉人们,要想改变自己的命运,必须不屈服于命运,顽强进取,依靠自己。
(2)文中“留小胡子的富翁”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说“一个计划随之在他的脑子里形成了”,“一个计划”指什么?请根据文中人物的性格进行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的富翁说“这就是富翁与乞丐的区别”,请结合上下文探究富翁与乞丐有什么区别,并就此谈谈自己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李可染直到74岁时的1981年,才担任举旗不挂帅的中国画研究院院长,一生的绝大多数时期只是一个艺术家、一介布衣,但他的一生所系,主要是通过艺术而关乎天下与民族。年轻时,他以艺术而投身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事业,在杭州参与“一八艺社”等进步学生运动是一个艺术青年的热血之举,在家乡徐州从事唤起民众工作、在武汉等地创作许多抗日宣传作品则是一位艺术家的社会担当。到了晚年,李可染作为一位艺术大家,参加了大量的公益活动与慈善事业,赤子之情与仁爱之心是李可染艺术的人文基石,深厚而又广大。
③其人文思想化入艺术,则表现为他把自己的艺术探索与艺术创作始终归结为对艺术时代性的提炼与总结。早在杭州国立艺专求学时,他以中国画底子转入西画专业,且后来居上,在于他学习的勤奋与思想的活跃。20世纪40年代前期,他应邀担任重庆国立艺专讲师时,提出“以最大功力打进去,以最大勇气打出来”,深入传统堂奥,由文人画而及宋元画理、汉唐气象。50年代初,他和张仃等人有感于元明文人山水画的清疏与清代院体山水画的刻板,大胆地深入生活、深入自然,且坚持不懈,从而开辟了山水画的新天地。60年代初,他把学习所得、生活所得、思想所得转化为艺术所得,采一炼十,由对景写生转向对景创作,完成了个人艺术面貌的塑造与展开,同时确定了20世纪下半叶中国山水画艺术的时代坐标。更为重要的是,70年代中后期至去世之前,他在“为祖国山河立传”的旗帜下,以雄厚精进的创造力,把个人所有转化为时代所有,把艺术所有转化为历史所有。
④李可染一生主要的社会角色是教师,正是在课堂上手把手教学的过程中,正是在带领学生外出写生的路途中,李可染通过言传身教,把自己的人生色调敷设在年轻学子的底版上,把自己的思想情怀浸漫进年轻学子的脑际里,把自己的探索追求扩大为师生共同奋斗的事业。李可染以寂寞之道,创立了中国美术的“苦学派”。李家山水不仅丰富了中国山水画图式宝库,更让20世纪的中国山水画可以无愧千古,笑傲江湖。
⑤李可染弱冠时即以大字榜书而让乡亲们纷纷登门求春联。年轻时,他的个人展览会举行,徐悲鸿等名流或以作品交换,或付钱相购。上世纪60年代,北京荣宝斋销售其作品,价格已然不低。80年代初,香港艺术品拍卖会上,李可染的作品便高逾数万。这些年来,其作品在海内外,无论是画廊经营,还是拍卖,行情都是一波未了一波又起。他与齐白石、徐悲鸿、傅抱石、张大千组成的第一方阵,带动了中国艺术品市场的不断上扬,体现了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基本走势。其实,李可染在中国艺术品市场发展的任一阶段,都只是顺其自然,他不排斥市场,不讨厌金钱,不拒绝收藏,但他不喜欢哄抬炒作,也不愿意独享其成,更不愿意让市场牵着自己的鼻子走。
⑥他始终是一个严肃的艺术家、一个辛勤的耕耘者。(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李可染出身贫寒,能够取得巨大的艺术成就,是因为得到了钱食芝的提携,林风眠、徐悲鸿、齐白石和黄宾虹等人的赏识、推崇和帮助。
B.李可染一生大多数时期只是一个艺术家、一介布衣,直到年逾古稀才担任中国画研究院院长这一实质性的行政职务。
C.在杭州参与“一八艺社”、在徐州从事唤起民众工作、在武汉等地创作抗日宣传作品等活动都表现了李可染的赤子之情。
D.第③段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了李可染的艺术人生,旨在表现其把自己的艺术探索与艺术创作始终归结为对艺术时代性的提炼与总结。
E.本文运用典雅、富有文采、如话家常的语言,讲述了李可染的“生前身后名”,塑造了一个严肃的艺术家和辛勤的耕耘者的形象。
(2)本文主要从哪些方面介绍了艺术家李可染的一生?请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⑤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末说:“他始终是一个严肃的艺术家、一个辛勤的耕耘者。”这句话给了你什么样的启示?请结合全文,谈谈你感受最深的一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新试题
- 1—May I try on the jeans? —Yes, you ____. [ ]A. should B.
- 2已知函数f(x)=aln(2x+1)+bx+1.(I)若函数y=f(x)在x=1处取得极值,且曲线y=f(x)在点(0,
- 3某金属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氢气,该金属与锌组成原电池时,锌做负极,此金属是[ ]A.Mg B.Fe C.Al D.
- 4名著知识填空:(4分)母亲啊!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到它的巢里;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到你的怀里。这首诗的作者是
- 5The doctor thought _____ would be good for you to have a hol
- 6在四边形ABCD中,∠A=∠B,∠C=∠ADC。(1)求证:AB∥CD。(2)若∠ADC-∠A=60°,过点D作DE∥B
- 7关于合理人口容量的叙述,正确的是A.合理人口容量小于环境承载力B.地区经济越发达,其合理人口容量就越小C.地区自然环境的
- 8如图,直线l和双曲线y (k>0)交于A、B 两点,P是线段AB上的点(不与A、B重 合),过点A、B、P分别向x
- 9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B、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
- 10我国现有少数民族[ ]A.56个 B.55个 C.49个
热门考点
- 1(-a5)·(-a)4=_____.
- 2先化简,再求值:2a2-4•(a2+44a-1)÷(12-1a),其中a=12.
- 3如果图示曲线表示城市化速度,则( ) A.A曲线可表示发达国家城市化过程B.A曲线
-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热敏电阻是把热量这个热学量转为电阻这个电学量B.金属热电阻的化学稳定性好,但灵敏度差C.电熨
-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9分 每小题3分)①前不久,《人民日报》头版头条用了个新闻标题《江苏给力“文化强省”》,其
- 6声波属于机械波,下列有关声波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同一列声波在各种介质中的波长是相同的B.声波的频率越高,它在空气
- 7已知a:b:c=3:5:7,则3a+2ca+b+c的值为( )A.1523B.2315C.3815D.以上都不对
- 8地图上两点间的距离为3厘米,比例尺是1:1000000,那么两地的实际距离是____ _米.
- 9如图甲所示,理想变压器原、副线圈的匝数比为10:1,R1=10Ω,R2=20Ω,C为电容器,已知通过R2的正弦式电流如图
- 10下列文学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故乡》《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分别选自鲁迅的《呐喊》和《且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