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题型:0121 模拟题难度:来源:
在一座乡村,一个农妇的儿子爱上了美丽的贵族少女。备受单相思煎熬的他,做出了离家到庄园主家当花匠的决定。启程的那天,雨丝纷飞。孤独的母亲坐在滴雨的屋檐下目送儿子欢天喜地朝远方的庄园走去,年轻的农夫欢快地走着,他吹着欢快的口哨,始终也没有回过头。
秋收的一天,他自告奋勇爬上高高的草垛,卖力地干活,因为他心爱的少女正在楼上的阳台注视这里。高傲的少女或许也被这劳动的场面所感染,顽皮地向草垛上的人们伸出了手臂,年轻人踮起脚尖为了握一握少女的纤手,不幸从高高的草垛上跌落摔死。
母亲闻讯赶来了。与儿子分别已久,万万没有想到会以这种结局重逢。当儿子在村人的嬉笑中下葬的时候,她紧紧地搂住冰冷的儿子,没有一丝抱怨,两行热泪从这位一生倔强从不落泪的农妇的脸庞上滑落。她说:“我的孩子!”
从小到大看电影无数,许多影片别说情节,就连名字也记不大清楚了,但少年时看过的这部外国影片至今记忆犹新。
我恰恰是影片中那样一个孩子,疯狂地爱上了去远方的大路。多少年行色匆匆地穿行于中国的地图,拎起行囊道一声:“我去西藏了!”“我去黑龙江了!”头也不回便出了家门,一心直奔目的地。
直到有一天,我离开院子走了很远,忽然漫不经心地回了一下头的时候,发现年迈的姥姥、两鬓染霜的父母仍然伫立在阳台上,望着我。
我每次出远门的时候,家人都是这样久久地凝视着我的背影,只是因为我从不回头,所以从不知道。我还不知道,即便我度完周末离家去江对岸的报社上班的时候,他们同样在阳台上目送着我的离去。
我回头的那一天,第一次向他们扬起了手。我永远记得家人的笑容。
一年又一年过去了,站在阳台上的亲人一个个离我而去,如今只剩下母亲,以她不变的柔情站在那里。
1998年我得到去南极中国长城站采访的机会,出发的时候,身为画家一生拿惯了油画笔的母亲为我赶织了一双厚厚的羊毛袜子。当时考察队发的靴子没有女性的尺码,是母亲织的那双厚毛袜才使我的一双脚在男式靴子里没有打晃。在南极大陆的暴风雪中跋涉的时候,冰雪毫不留情地灌进了靴子结成冰坨,也多亏母亲给我的羊毛袜让我的双脚抵御了南极的冰寒。
四年前我受报社的派遣到海外追访郑和下西洋遗踪,连续三年在印度洋沿线的亚非国家奔波。每次出发的时候,母亲都要帮助我准备行囊。她既担心携带的物品多累坏了我,又担心哪一样物品没带上,路上会诸多不便。于是,放进行囊中的每件物品都要掂量再三。将近七旬的老人了,她甚至还吃力地将沉甸甸的行囊试着背到瘦弱的肩上,体验我将承受的分量。
我想起了徒步穿越中国的途中倒在罗布泊的余纯顺,他倒下的那年,社会对他的赞颂对他的宣传达到沸点。那年我恰好在上海,他的家乡。经人指点我找到了他的家,上海一条弄堂里一间简陋的房子。屋子虽小,但因为只有他父亲一人而显得空空荡荡。老人低着花白的脑袋正在凝视儿子背着行囊的照片,此刻市内举办的余纯顺徒步中国事迹展览正观者爆满。
当时正午已过,听说老人还没有吃午饭,我走进厨房发现只有一把青菜,就帮老人煮了一碗清汤面,老人端着碗仍吃不下,他睁着昏花的双眼望着我说:“人们夸倒下的是个英雄,对我这个父亲来讲,死去的是一个儿子啊!”
我永远记住了那句话,正如我难忘阳台上亲人注视我远去的背影一样。
有一年的夏天,我遇到一位长年穿行在中国大地的背包族,和我一样被人们称为所谓的“行者”,他拿出一个旅途留言簿希望我在上面写几句话,我说就不用写了吧,有件事你记住就行——在路上常给母亲打个报平安的电话。
1.下列对散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本文的主题可以理解为对母爱,对亲情的赞美,呼吁大家要珍惜现在拥有的亲情,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B.“多少年行色匆匆地穿行于中国的地图”一句,运用比喻的手法,成功地刻画了一个志在四方、热衷于工作的青年形象。
C.“一年又一年过去了,站在阳台上的亲人一个个离我而去”一句,写出了作者对故去的亲人在情感上的愧疚,表达了作者对逝去亲情的珍惜和眷恋。
D.本文的细节描写非常成功,例如写母亲吃力地试背沉甸甸的行囊这一细节,就很好地刻画出既平凡又伟大的母爱,让人觉得真切可感。
E.作者直接引用了余纯顺父亲的话,明确地表达了作者对余纯顺行为的不理解,同时也呼吁社会不要盲目地去赞美那些忽略亲情的个人英雄主义行为。
2.文章第2~4段写了作者少年时看过的一部外国影片,试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举例z分析这篇散文在写作上的主要特色。(要求答出两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人认为文章最后一段有些多余,应该删去,你认为如何?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2.写出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揭示了文章的主题。自然地引出下文,同时也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增强了文章的文化内涵。
3.①本文选取的材料很多,但是都紧紧围绕着母爱、亲情这一线索,很好地体现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②本文的语言有很强的抒情性,将抒情与叙事、描写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4.示例:不应该删去。从结构上来说,原文中的最后一段同其他所有材料一样,都是紧紧围绕着母爱、亲情这一线索展开的,这一段与其他材料构成了一个整体,使得文章内容更加充实、紧凑。从文章的主题看,原文中的最后一段,特别是最后一句话,起到了深化主题的作用。由于种种原因,我们不能和亲人们时刻在一起,但我们要珍惜与亲人们在一起的时间,感受亲情的可贵;在与亲人们分离的日子,我们要从行动上去关心、关爱自己的亲人,多与亲人沟通,让他们的心不寂寞,让他们的希望不落空。所谓儿行千里母担忧,我们要让我们的母亲少一些担忧,多一些放心。(言之有理即可)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儿行千里 我第一次骑单车穿越中国的途中,母亲还不时将一封封家书提前寄到我将到达的地方,好让我每次到达一个陌生的城镇,都会收到家人】;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诗以简法语言作为自己的本色语言,然而,简省绝不意味着简单。阿恩海姆说:“‘简化’在艺术领域里往往具有某种与‘简单’相对立的另一种意思,它往往被看做是艺术品的一个极重要的特征。当某件艺术品被誉为具有简化性时,人们总是指这件作品把丰富的意义和多样化的形式组织在一个统一结构中。由艺术概念的统一所导致的简化性,决不是与复杂性相对立的性质,只有当它掌握了世界的无限丰富性,而不是逃向贫乏和孤立时,才能显示出简化性的真正优点。”古代诗学的简省,就是这样一种包含了丰富与复杂的简省,它的价值不在其简,相反却在其简所带来的繁。
对于诗学简省的语言中包含了丰富与复杂,早在刘勰时就已发现,《文心雕龙·物色》曰:“是以诗人感物,联类不穷……故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杲杲为出日之容,漉漉拟雨雪之状。皎日瞄星,一言穷理;参差沃若,两字穷形;并以少总多,情貌无遗矣……及离***代兴,触类而长,物貌难尽,故重沓舒状,于是嵯峨之类聚,葳蕤之群积矣……所谓诗人丽则而约言,辞人丽淫而繁句也。”刘勰认为,诗作的语言与辞赋的语言各有自己的特色,诗作简约而辞赋繁丽,然而其在表情达意方面,简省的诗学语言却并不见得比繁辞丽句差,毋宁说简约的诗句反而能达到更好的效果。“灼灼”“依依”等词所表达的“一言穷理”“两字穷形”“情貌无遗”的艺术境界,就是辞赋语言所难以企及的。
刘勰以为简省的语言可以少总多。在他看来,在无限丰富的对象世界面前,语词其实相当有限,要用同样多的语词来对对象进行对应式的描摹根本没有可能,其结果只会造成词语的杂沓和堆积。在这种状况下,人们只有变换一种思维方式,将繁言变成简语,这样与对象相对应的可能性反而可以增大。
其实,从诗学的语言结构来看,以少总多确实有一定的科学根据。由于诗学语言最大限度地降低了语言的冗余性,摒弃了那些只是为了交流的语符,语言的能指系统和表意功能反而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激活,因此,诗歌的信息含量较之其他文体语言来说确实要更大。王夫之在解释诗学语言的这种特点时,说:“论画者曰‘咫尺有万里之势’,……唯盛唐人能得其妙,如‘君家住何处?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崔颢《长干行》)。墨气所射,四表无穷,无字处皆其意也。”以为诗学简法语言中蕴含了一种由内向外辐射的力量。由于诗学语言本身的简省,这就给了读者以相对多的想象空间,从而使读者有在想象之中描绘出物象的美丽的机会,这应该是其以少总多实现的最后一个环节。将窗户打开,一览无遗的房间,总是不如挂上一袭窗帘的房间有魅力。
如果单纯地从表意的效率来看,叙事学的繁法语言以几千几万言来表达一个简单的道理,其效率当然是相当低下。然而,文学作品的语言并非只是为了传情达意,甚至可以说主要并非是传情达意,既然如此,也就不能只是以表意的效率的高低来衡量叙事学。事实上,表意效率之低恰恰是叙事学的需要与吸引力所在。与诗学的向着作者不同,叙事学是一门向着读者的艺术,换句话说,叙事学在很大程度上为了向读者提供娱乐与消遣。这可以说是小说叙事学存在的前提条件之一。这就决定了小说不仅要用通俗的语言,而且也要用详尽细琐的语言,这样,叙事作品就会更加直观,更加接近于形象本身,而读者接受起来也可以毫不费神,能够自得其乐。严复、夏曾佑说:“读其书者,一望之顷,即恍然若亲见之事者然。故读简法之语言,则目力逸而心力劳,读繁法之语言,则目力劳而心力逸。”当然,从小说的说理教化的目的来看,以详尽的笔墨来渲染或解说某个道理,也能令人接受,正如管达如所说:“凡事详切言之则易晓,浑括述之则难明。”
诗学语言简而不觉其短,叙事作品繁而不觉其烦,这就是中国诗学与叙事学语言的艺术魅力。(选自《中国叙事之学》,有删改)
1.下列关于简省语言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简省绝不意味着简单,在艺术领域,“简化”与“简单”往往是相对立的概念,而与“复杂”“丰富”不是对立的概念。
B.古代诗学的简省,就是指文字的简约,它的价值在于其简所带来的简洁明快,最大限度地降低了语言的冗余性。
C.简省的诗句所达到的“一言穷理”“两字穷形”“情貌无遗”的艺术境界,是辞赋语言所难以企及的。
D.从诗学的语言结构来看,简省的语言以少总多确实有一定的科学根据。将繁言变成简语,这样由于诗学语言本身的简省,给读者以相对多的想象空间。
2.下列表述的内容,不属于诗学语言与叙事学语言的不同之处的是( )
A.与诗学的向着作者不同,叙事学是一门向着读者的艺术,换句话说,叙事学在很大程度上为了向读者提供娱乐与消遣。
B.诗学以简法语言作为审美特征,叙事学以繁法语言作为审美特征。《长干行》是以简法语言为主要审美特征的作品,《水浒传》则是繁法语言的代表。
C.诗学语言表意效率高,信息含量大,留给读者较大的想象空间;叙事学语言表意效率低,更加详尽、直观即更接近形象本身。
D.诗学语言让读者目力逸而心力劳,叙事学语言让读者目力劳而心力逸。正如管达如所说:“凡事详切言之则易晓,浑括述之则难明。”
3.根据文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咫尺有万里之势”的绘画原理与“以少总多”的诗歌原理有相通之处,可用来形象地说明语词的少与意义的多之间的辩证关系。
B.“墨气所射,四表无穷,无字处皆其意也。”王夫之如是解释诗学语言特点,即诗学简法语言中蕴含了一种由内向外辐射的力量。
C.“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于是嵯峨之类聚,葳蕤之群积矣”说的是诗歌的语言特点。
D.民间说书艺人的“说书”是向着听众的艺术,它运用的是繁法语言,即用通俗、详尽的语言叙事,使听众听起来毫不费力,以提供娱乐与消遣。
刘心武
我出了汽车才感觉到下着小雨。从我下车的地方到通向剧场大门的宽大阶梯,还有一小段距离,为了避免淋雨,我从售票处以及相连的平房那儿绕向阶梯,因为那里有挡雨的棚檐。我一边小跑,一边朝剧院大门望去,慌急中,我忽然撞到一个人的肩膀上,我立足定神一看,是个小伙子,戴着一副眼镜。他的眼珠子在镜片后也细打量着我。
“您有票吗?”
我吃了一惊。竟还有比我更痴迷芭蕾舞的。这剧场前的小广场上,在路灯光下,霏霏细雨中活像巨型甲虫的小汽车,默然地斜趴成一大排,除了我们俩再没别的人影。里面舞台上剧已过半,他还在这里等退票?
“我自己要看!”我一边回答他,一边掏我的票。咦,怎么没有?“不,”那小伙子蔼然地对我说,“我不要您的票,您快进去看吧!”
我从衣兜里掏出一堆名片,从中抽出了那张宝贵的剧票,顺口问:“你不看,呆在这儿干什么?”“等散场。等她出来。”
我立刻明白,是一对恋人同来等退票,只等到一张,因此小伙子让姑娘先进去了。我倏地忆及自己的青春,一些当年的荒唐与甜蜜场景碎片般闪动在我心间,我不由表态:“啊,你比我更需要……你进去吧!”
我把票递给他,他接过去,仔细地看了一下排数座号,退给了我,我那张票是头等席,180元一张,他是等我主动打折么?我忙表态:“不用给钱,快进去吧!”他却仍然把我持票的手推开了。
我觉得这个小伙子很古怪。
小伙子很难为情,解释说;“我答应在外面等她……她也许会随时提前出来……我还是要在这儿一直等着散场……”说着便扭头朝剧场大门张望,生怕在我们交谈的一瞬间,那姑娘会从门内飘出,而他没能及时迎上去。
我抛开那小伙子,跑向剧场大门。小雨如酥,我险些滑跌在门前的台阶上。从每扇门的大玻璃都可以看到前廊里亮着的灯光,可是我推了好几扇门都推不开。后来我发现最边上的一扇是虚掩的,忙推开闪进。前廊里有位女士,我走过去把票递给她,她吃了一惊,迷惘地看看我,摇头;紧跟着前廊与休息厅的收票口那儿走来一位穿制服的人。显然,那才是收票员。他先问那位女士:“您不看了吗?”又问我:“您是……怎么回事儿?”我发现先遇上的那位女士,不,应该说是一位妙龄女郎,站在前廊门边,隔着玻璃朝外看,我也扭身朝外望去,只见那个小伙子仍在原地,双臂抱在胸前,痴痴地朝剧场大门这边守候着……
从演出区泻出《天鹅湖》最后一景的乐曲,王子与白天鹅的爱情即将冲破恶魔的阻挠而终于圆满。妙龄女郎望着雨丝掩映的那个身影,忽然咬紧嘴唇,眼里闪出异样的光……我站在那儿,摩挲着鬓边白发,沉浸在永恒的旋律里……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我”是小说的线索:“我”与小伙子的剧场外碰面,“我”在剧场内见到“站在前廊门边”的姑娘。以“我”把二者联系在一起,将男女主人公之间的纯真爱情表现出来了。
B.“我”愿意把价值180元的票让给等待散场的小伙子,是因为“我”被小伙子的执着与真诚打动,可以看出“我”极为善良。
C.小说取材于生活中的平凡小事,而雨天既为人物活动创造了朦胧、缠绵的活动氛围,同时又在无声地诉说他们的贫寒。
D.妙龄女郎站在前廊里,是因为她本不喜爱芭蕾舞剧,本打算离开,可是为了不辜负小伙子的一片心意,又不好马上出去。
E.结尾“我站在那儿,摩挲着鬓边白发,沉浸在永恒的旋律里……”一句表现了作者对人间美好的爱情的感动和对两个年轻人纯真爱情的赞美。
(2)小说两次提到《天鹅湖》乐曲,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篇小说细节描写的手法比较突出,请从小说中选取两个具体例子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构思巧妙奇特,故事引人入胜,是微型小说的一大特点。正所谓“无巧不成书”,但巧合不能突兀,要合情合理。这篇小说的两处巧合合理吗?请探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林清玄:其实,这是从我个人的需求出发的。我小时候生活在农村,家里很穷,跟一般年轻人一样,一心想要成功,想要追求更好的生活。在当时看来,所谓成功就是成为有钱、有权、有影响力的人。后来,我在报馆工作,又做了报社主管;还在电视台主持节目;文章也受到很多人的欢迎,书很畅销。按照世俗的眼光来看,我应该是蛮成功的。但当时我并不快乐也不满足。于是,我开始思考成功的意义何在。慢慢地,我发现,如果成功却失去快乐,这种成功还不如不要。在都市中努力拼搏的人们一心只顾着赚钱,一味追求物质和现实的享受,其实内心充满迷惘。所以只能说是我个人需求正好迎合了当时人们的需求。
广州日报:你一直处于非商业性的写作状态,但作品一直热卖,对此,你自己有什么看法?
林清玄:作品能受到什么样的理解或欢迎,是没办法预期的。我举个例子,去年下半年,深圳一所小学的校长写信邀请我前去演讲,因为小学课本里选了我三篇文章。当时我很感动,20多年前写那三篇文章时根本不会想到它会入选小学课本,也不会想到小学生们希望我前去演讲。在创作时,你可以掌握的,只是自己作品的方向。
广州日报:你的作品常常涉及茶道和佛教智慧,这跟周作人的作品似乎有相似之处?
林清玄:某些部分有相似,但实际上很不同。我读过周作人的全集,也很喜欢他的文章,但我没有受到他的影响。他太喜欢掉书袋,自己的意见只有一点点;另外,他的文字也没有伸缩性,一般都只有短短的几百字。我呢,不喜欢掉书袋,自己不感动的东西不会去写。
广州日报:那么,哪些作家对你的影响比较大?
林清玄:在中国作家里,苏东坡对我影响最大,还有辛弄疾、杜牧、李白等,他们都是些潇洒自在的人。苏东坡的作品里有很多生活的元素,而且,不管处在什么状态下都能写出好文章。另外,在外国作家里,泰戈尔、纪伯伦、惠特曼等对我影响也比较大。我喜欢的作家和作品有三个特点:一是比较生活化;二是有点自由派;三是有些哲学和思想,而不是纯粹好看而已。当然,我并不是刻意去学习他们,而是他们慢慢对我形成了影响——写生活的、自由的、浅显的东西。我觉得文章应该很浅白,在浅白中有感动、向往等美好的东西。
广州日报:近些年,国学热逐渐升温,一些地方还会给学生举行开笔礼啊之类的传统仪式,你怎么看?
林清玄:我觉得这些都是好事啊,人应该站在传统上,内心才会深刻,才会有信心。如果完全放弃传统,我们就无法理解到生活中深刻的部分,就会缺乏自信。不过,一个教授在中央台讲《论语》竟然可以引起那么大的轰动,我开始觉得不可理解。这可能是传统文化在承续的过程中曾经有过一段断层,是压抑太久之后的爆发。
广州日报:记者生涯对你的创作有什么帮助?
林清玄:10年的新闻工作经历对我的写作帮助很大。一般的作家写了300字可能你还不知道他到底要写什么,但我写文章时会马上进入主题、进入重点,这是新闻从业经历对我的启发,因为突出重点是新闻写作的本质所在。还有,记者常常是把深奥的东西用浅显的方式表达出来,让大家都能了解,我写文章时不会故弄玄虚,而是尽量使文字浅显易懂。很显然,一篇文章10个人看了之后鼓掌与100个人都能读懂,这两者之间,后者的意义更大。
广州日报:可以说,你的作品中体现了一种慢生活的生活方式,但快节奏的都市中,生活似乎慢不下来?
林清玄:慢生活常常会被曲解为不积极的、消极的生活。其实,慢生活重要的不是时间的进程,而是做这件事情时,你的内心是否从容。我以前在电视台讲慢生活,有人就骂我说慢生活让年轻人没有斗志。其实,你泰然自若也可以很有斗志,你很紧张也不见得你有斗志。比如,你看奥运会上的那些最了不起的选手,他们内心都很从容,他很轻松却完成了很困难的事情,反而那些功夫不好的选手很紧张。所谓从容,就是有定力,有定见,有对人生的长久规划。
广州日报:对于现在出版界的商业炒作,你怎么看?
林清玄:我对此比较宽容。其实,很快做成的东西也会很快消失,以前的作家是把脚印刻在石头上,而商业炒作一本书,就像在沙滩踩脚印,潮水一来,脚印就消失了。时间会筛选作家和作品,对于各种炒作现象,其实不必太在意。
1.下列对访谈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林清玄通过自己的成长经历,认识到成功的意义在于快乐,这给予人们深深地思索:怎样才算是一个成功的人。
B.周作人喜欢掉书袋,他的作品中只有一点点自己的思想。所以林清玄喜欢却不认同他的作品,周作人也没有对林清玄的文学创作产生影响。
C.林清玄努力学习苏东坡、泰戈尔等中外作家的创作风格,慢慢形成了写生活的、自由的、浅显的东西的特色。
D.林清玄认为慢生活其实指的是内心的从容,也就是有定力,有定见,有对人生的长久规划,而快节奏的生活才是消极的对人无益的。
E.对于如今出版界的各种商业炒作现象,林清玄持宽容的态度,觉得不必太在意它,他认为时间是“裁决家”。
(2)从访谈的内容看,哪些因素对林清玄的文学创作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画横线处“可以说,你的作品中体现了一种慢生活的生活方式,但快节奏的都市中,生活似乎慢不下来?”记者的发问方式有什么特点?这样提问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平常茶非常道》这本禅茶文化散文中,林清玄说:“我每天的生活就像一杯茶,大部分人的茶叶和茶具都很相近,然而善泡者泡出来更清香的滋味,善饮者饮到更细腻的消息。人生需要准备的,不是昂贵的茶,而是喝茶的心情。”其中,“人生需要准备的,不是昂贵的茶,而是喝茶的心情”,你认同这种观点吗?请结合文本,联系生活,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居庸关,自古为天下九塞之一。它位于北京城西北百余里的崇山峡谷之间,素有“绝险”之称。至于居庸之名,则起于秦代。而设景“叠翠”,为***客文人所瞩目,则始于金代章宗年间。据史书栽录,最早描绘居庸关的诗,是唐代高适的《使青夷军入居庸》三首。其实,与高适同时代的祖咏的《望蓟门》比高适还要早些时候。居庸关,唐代又称蓟门关,或军都关。《望蓟门》描绘了边塞军营景象,作者并没有描述关隘的地势风光,却展示了雄浑壮丽的古战场的战斗气氛,生动感人。高适在《入居庸》三首中描绘的则是另一番景象。诗中险峻、荒凉的古塞风光,正是当时居庸关的真实面貌。
在此之前,从汉至隋的八百多年间,居庸关虽“常宿重兵,以谨管钥”,为兵家必争之地,但是,由于战事频仍,朝代多变,居庸关的战略作用也常有变异。汉代的居庸关,主要是沟通中原和塞外的要道。二陀魏把它同卢龙塞作为二险,据“以杜贼出入之路”。北齐改之为纳款关,成为查缴赋税的关口。那时,居庸关的景物风光,尚未能引起人们的注目。最早的记述,是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其中的描写,颇有诗情画意,把它当作最早描绘居庸的诗句,也未尝不可。
在唐以后的八百多年里,情况则大不相同。从辽、金在北京建都时起,居庸关作为都城的西北门户,其战略地位跃居关隘之首。《金史》记载:“中都之有居庸,犹秦之崤函,蜀之剑门也。”随后,又命名为“居庸叠翠”,列入燕京八景之一。文人墨客对它的赋咏开始多了起来,著名诗人刘迎的诗作具有代表性。从刘迎的笔下可以发现,当时的居庸关,尽管精锐据守,军事设施加强,但仍然保持着汉唐以来的雄浑、苍莽、荒疏的自然风貌。
明代永乐迁都北京之后,居庸关因作为都城的西北门户,受到朝廷的极大重视。其建设规模之大,大大超过以往历代。诗人陈子龙说:“险到居庸地脉分,何须长戍羽林军”。其实,居庸关设置卫所,储备武器粮草,倒是常备不懈的。居庸关对于北京的防护,起了重要作用。明成祖朱棣肇建北京城以后,诗人邹缉作诗倡议重设北京八景,其中歌咏八景之首的“居庸叠翠”的诗作,虽多歌功颂德、粉饰太平之辞,但对居庸的险和翠则描写得比较成功。从此,诗人笔下的居庸关,险中蕴秀,翠衬险奇,多姿多彩,分外妖娆。
康熙掌政以后,从历史经验出发,主张对边远民族实行“怀柔”“德化”,故对长城及其关隘采取保而不修的方针。在其影响之下,清代描写居庸关的诗歌,一扫明人华丽、颂扬之风。大文学家朱彝尊在《百字令·居庸关》一词中以沉郁的心情描述了景物的荒凉。万里长城之居庸关,作为军事工程,已经结束它的历史使命。而作为山河胜迹,则千秋壮丽,永放光芒!
1.下列各项对“居庸关”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居庸关,名称起于秦代,素有“绝险”之称,且有“九关第一数居庸”的美誉。
B.居庸关在战事频仍、朝代多变的汉至隋八百多年间,其战略作用却一直未变。
C.居庸关设景“叠翠”始于金代章宗年间,“居庸叠翠”在明代成为燕京八景之首。
D.居庸关历史上既是军事工程,又是山河胜迹;而今成为来京人士必游的胜地。
2.下列关于历代文人对“居庸关”所进行的描写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唐代诗人高适的《入居庸》描述了居庸关险峻、荒凉的风光;祖咏的《望蓟门》则把壮丽雄浑的古战场的战斗气氛展示了出来,生动感人。
B.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是最早的对居庸关景物风光进行记述的著作,其中的描写很有诗情画意,应该可以把它们当作最早描绘居庸关的诗句。
C.诗人刘迎的诗作在金代诸多文人墨客对居庸关的赋咏中具有代表性,从刘迎的笔下能够看出,汉唐以来的雄浑、苍莽、荒疏的自然风貌仍在居庸关上存留着。
D.明代诗人邹缉歌咏“居庸叠翠”的诗作虽对居庸的险和翠进行描写,却多歌功颂德、粉饰太平之辞;而陈子龙的描绘则更显居庸翠衬险奇、妖娆万分之姿。
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千百年来,居庸关凭险和翠驰名世界,誉满人间。从唐代诗人祖咏开始,许多诗人写诗描绘过居庸关,而唐时居庸关是以“蓟门关”“军都关”之名出现在诗中的。
B.《金史》记载:“中都之有居庸,犹秦之崤函,蜀之剑门也。”可见金代居庸关的战略地位之重,那时的居庸关,应该既有精锐部队据守,又在军事设施上有所强化。
C.明朝永乐迁都北京之后,居庸关又一次成为都城的西北门户,受到朝廷的极大重视。至此,居庸关的战略地位跃居众关隘之首,其建设规模之大,远远超过以往各代。
D.康熙执政以后,从历史经验出发,对长城及其关隘采取保而不修的方针。因为,在他看来,居庸关在历史上并没有起到应有的防护作用,只是被作为山河胜迹予以保留。
郭文斌
“山水”同在为“清”,“日月”同在为“明”,一个“同”字,道尽了天地秘密,也道尽了文化的秘密,特别是中国文化的秘密。无水之山少了情韵,无山之水少了风骨;无日之月少了热烈,无月之日少了温柔;水因山不浊,山因水不枯;日因月不烈,月因日不晦。这一切,都在一种“大同”之中实现了。
这便是“清明”。
清明看上去是季节,其实是人格。没有山水精神的人格是残缺的人格,没有日月精神的人格同样是残缺的人格。而山水日月精神,说到底则是天地精神。天同覆,地同载。齐生死便是由此而来。
对于中国人来说,从来就没有生,也从来没有死,因为中国人有怀念,真诚又深沉的怀念。而怀念来自人格,人格来自奉献,奉献来自觉悟,觉悟来自天地精神,来自“清明”。而要参透这个“清明”,则需要昼夜等长、万物复苏相佐。惟有此时,人们才能生死并参。而只有生死并参,人们才能留意生死之间的“我”,才能把握生的“清”,死的“明”,才能让灵魂春色永驻。
清明处心积虑,她让我们看破:死是一个假象。就像春分过后,杨柳依然,所谓春来草自青。或者说,只要我们在“清明”之中,“死”就成为杨柳,就会成为春色,就会成为秋千,就会成为风筝,就会成为踏青途中的欢声笑语。
为此,清明前后,栽瓜点豆。这时候的瓜和豆睡醒了,开始了它们新一轮的生命旅程,带着山水之清气和潮湿,带着日月之光辉和温暖,带着主人之期待和叮嘱,开始它们的旅行,走进农历,走进它们的缘分,走进它们的因果。
而充盈在天地间的灵魂又何尝不是如此。
大家把郊游认为是在扫墓之后乘机呼吸新鲜空气,锻炼身体,显然表面化了。真正郊游的意义在《庄子》中。庄子认为,人不必执着于生,因为生若是一次远游,那么死就等同于归。出游是惬意的,惬意可能让人流连忘返,但天黑下来了,所有的惬意都成了归意。路上行人欲断魂,正是因为我们在路上。出游的目的是让你体会那个“归”。
庄子说得好啊:天地赋予形体让我承受,赋予生命让我劳累,赋予衰老让我安逸,赋予死亡让我安息。所以把活着看做是乐事,也就是把死去看做是乐事了。这是一种“归”。
视生若死,视死如生。这是庄子的安详和智慧。
孔子说得更彻底:朝闻道,夕死可矣。清明讲的就是这个“道”。在杨柳依依中,在草色青青中,在旧墓,在新坟,在山麓,在河滨,如果我们没有看到这个“道”,我们已和“清明”擦肩而过。中国的节日,大凡都是诱发你对道的感悟,诱发你对山水精神的感悟,对天地精神的感悟。依山悟崇高,傍水悟清廉;以日月悟光明,由天地悟正大;假生之乐悟慈,借死之苦悟悲;从而珍惜青春,珍惜年华,珍惜生命,珍惜因缘,感念造化宏德,善待自然有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中国的节日,大凡和祭有关。以祭悟道,这是中国人的智慧。在我理解,清明是春祭,中元是夏祭,寒衣是秋祭,大年是冬祭。而一切祭的背面却是暗藏的狂欢。哀以乐感,乐以哀感,一体两面,这便是中国人的大幽默、大安详。
如此,真正的清明上河图在阴阳两界展开。把追思和狂欢均匀地撒在四季,让岁月芬芳,让大地馥郁,让灵魂清明,中国文化的大戏就这样一代代演了下来,一如长河。
这时的“上河”已不单单是清明的“上河”了。
清明不仅是节日,清明也是人格,炎黄子孙的人格。
(1)下列各项中,对原文内容的理解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春分过后是清明。这既是一句话,又是一个哲理——只有太阳直射到黄经,才有昼夜等长,阴阳平衡。
B.“山水”同在为“清”,“日月”同在为“明”,一个“同”字,道尽了天地秘密,也道尽中国文化与其他文化的一个相通之处——大同。
C.没有山水精神的人格是残缺的人格,没有日月精神的人格同样是残缺的人格。也就是说,人要是不关心山水日月就成了人格残缺的人。
D.“清明处心积虑,她让我们看破:死是一个假象。”“处心积虑”一词运用拟人修辞,作者有意贬义褒用,以强调清明给人们的生命启示。
E.真正郊游的意义在《庄子》中。所以,大家把清明郊游认为是在扫墓之后乘机呼吸新鲜空气,锻炼身体,显然是错误的。
(2)作者说“清明看上去是季节”,文章体现了哪些清明作为节日本身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文本,分析文题“清明不仅是节日”的深刻内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说“视生若死,视死如生。这是庄子的安详和智慧”;也说“孔子说得更彻底:朝闻道,夕死可矣”。从清明节来看,庄子与孔子思想的相通之处是什么?举例说明这种思想在今天有何现实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新试题
- 1两船从同一港口同时反向而行,甲船顺水,乙船逆水,两船在静水中的速度都是vkm/h,水流速度是20km/h.(1)xh后两
- 2如图,正方形OABC的边长为2.(1)在其四边或内部取点P(x,y),且x,y∈Z,求事件“|OP|>1”的概率;(2)
- 3站在南极点上的人,他的[ ]A、左边是西,右边是东B、左边是东,右边是西 C、四面八方都是北 D、四面八方都是南
- 4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是它的外角和的3倍,求这个多边形的边数。
- 5命题“对于正数a,若a>1,则lga>0”及其逆命题、否命题、逆否命题四个命题中真命题的个数为______.
- 6、一种新款手机的价格原来是a元,在今后m个月内,价格平均每两个月减少p%,则这款手机的价格y元随月数x变化的函数解析式:
- 72006年9月12日,第61届联合国大会总务委员会举行首次会议,一致决定拒绝将冈比亚等极少数国家提出的所谓“台湾在联合国
- 8读我国局部地区太阳年辐射总量(单位:KW.h/m2)分布图,完成下列问题。小题1:对该地区太阳年辐射总量分布特点影响最大
- 9萝卜花(丁立梅)①萝卜花是一个女人雕的,用料是萝卜,她把它雕成一朵朵月季花的模样。花盛开,很喜人。②女人在小城的一条小巷
- 10(2013辽宁营口)如图是镁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和该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镁原子的相对
热门考点
- 1银行信用卡是一张形同身份证大小的塑料卡片,具有许多优点,以下说法错误的是:A.由商业银行发行B.具有消费、转帐结算等功能
- 2升旗仪式上,旗手缓缓向下拉动绳子,旗子就会徐徐上升,这是由于旗杆顶部有一个______滑轮,使用它的优点是可以_____
- 3Jenny was _________ to hear the news that their team didn’t
- 4就文化自身的传承而言,_____和_____,都会对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_____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文
- 5请写出一个根为x=1,另一根满足-1<x<1的一元二次方程______.
- 6如图:AC⊥CE于C,DE∥CE于E,∠1=40°.(1)求∠2,∠3的度数;(2)AC与DE平行吗?说明理由.
- 7与文艺复兴相比,欧洲启蒙运动最突出的特点是 [ ]A、倡导人文主义 B、提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构想 C、推动了
- 8已知三条线段长分别为7,15,20,以其中一条为对角线,另两条为邻边,可以画出______个平行四边形.
- 9阅读下面这幅漫画,说说它的寓意。不少于60字。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a、b、c、d四点分别表示我国领土的最西、最北、最东、最南端,据图回答问题。小题1:图中b、c两地中属于我国哪个省区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