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吴阶平:“红色御医”的传奇人生余玮考虑“吃饭问题”走上从医路  如果从16岁入北平燕京大学医预科算起,吴阶平可谓把一辈子的...
题目
题型:模拟题难度:来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吴阶平:“红色御医”的传奇人生
余玮
考虑“吃饭问题”走上从医路
  如果从16岁入北平燕京大学医预科算起,吴阶平可谓把一辈子的生命交给了他所热爱的医学事业。他很坦率地说:“我从来没有想过不做医生而去从事其他职业,我很早就决定做医生。当然,这应该说是我父亲的决定。”
  在吴阶平的记忆里,父亲十分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只是在大方向上对孩子进行影响,诸如做人、为学、处事等,却很少具体关心他们哪门功课考了多少分。在当时军阀割据、政治腐败的情况下,吴敬仪对子女今后从业作出要求,第一不要从政,第二不要从商。他认为,官场太腐败,做官会身败名裂,社会动荡,经商会倾家荡产——要学科学技术,而且必须学医,医生决不会失业,不过,要学医一定要做个好医生,一定要进协和。
  于是,吴门三代及近亲中有30余人从医。同辈的姐夫陈舜省、大哥吴瑞萍、妹夫蔡如升、胞弟吴蔚然及吴阶平本人,分别在临床医学中外科、内科、儿科、泌尿外科领域里独领风***。
  1947年,吴阶平经著名泌尿科专家橱元甫教授推荐,赴美国芝加哥大学进修,师从现代肿瘤内分泌奠基人哈金斯教授。哈金斯非常喜欢这个年轻、勤奋的中国学生,有时看见吴阶平干脆利落地做实验、做手术,感慨地说:“你有几只手啊!”由于手术技术不一般,吴阶平在美国落下了一个“三只手”的荣誉称号。
  第二年年底,在进修即将结束时,哈金斯非常希望吴阶平能留下为自己主持临床工作。然而,吴阶平却婉言谢绝了。他知道自己应当回国发展祖国的泌尿外科。见证共和国总理最后的岁月
  在吴阶平家的书柜上方,一直悬挂着一张放大了的***总理的黑白照片。他生前总是说,总理的言行风度给了他“终身难忘的教诲”。
  从1957年起,他在***身边工作了近20年。吴阶平多次担负为国内外最高***治病的特殊任务,事前事后总理都有具体指点。总理对人热情关怀,无微不至。不仅领导同志健康出现问题总理亲自过问,对普通患者也很关切。对此吴阶平触动很大。昊阶平最不愿意的是敬爱的周总理做自己的病人。从20世纪60年代起,他就参加了对总理本人的医疗保健工作。在那特殊的时代,日理万机的***,终于积劳成疾。1972年5月19日,经过专家会诊,诊断***患了膀胱癌。当时,负责***医疗工作的,是中央领导小组及其领导下的一个医疗组。吴阶平是医疗组的组长,医疗小组成员一致认为,为控制***的病情,需要动手术,于是给中央领导小组成员打了报告。在对***进行膀胱镜检查的前一天,医疗组接到指示,大意是为了慎重起见,做检查、观察和治疗要分“两步走”。吴阶平认为,真要分“两步走”,很可能就永远没有第二步了。这时,吴阶平灵机一动,对邓颖超大姐说:“如果我在检查的时候看见有一块小石头,顺便拿出来就不用再走第二步了。是否还要留着等着走第二步?”“当然就顺便拿出来了。”邓颖超说。
  这是吴阶平第一次为了敬爱的周总理斗胆冒险,缓解了***的病情。很快,电话里传来了***的原话:“医生们两步并一步做得好,感谢他们。”“获奖专业户”心底最爱“伯乐奖”
  几十年来,吴阶平所获的奖励不计其数,可谓“获奖专业户”。仅临床科研方面,他已7次荣获全国科学技术奖。1984年,他获得了巴黎红宝石荣誉奖章,1987年又获巴黎红宝石最高荣誉奖。然而,当原北京医科大学向他颁发首届“伯乐奖”时,他说:“我平生获得的奖励不止一种,但我最看重的是这‘伯乐奖’。”
  吴阶平自幼最讨厌死记硬背,上大学时还用一些刁钻古怪的问题去戏弄死读书的同学。因此,他当老师也不提倡自己的学生这样去做,力主把教知识变为教本领。他认为一切知识来源于实践,知识只有在实践和思考中运用,才会转化为才能;只有把实践、思考、知识三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走上自觉成长的道路。他是这样教育学生的,也是这样做的。
  吴阶平创立了中国第一个独立完整的泌尿外科,培养了中国好几代泌尿外科医生。他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不断开拓的探索者,也是广栽桃李、识拔英才的医学“伯乐”。他的学生郭应禄曾说:“现在中国泌尿外科界的骨干力量,几乎都是吴老师培养出来的。”持手术刀的社会活动家

  吴阶平不仅是一位医学家、教育学家,还是一位社会活动家,曾有人称他为“中国‘医疗外交’中的特殊‘大使’”。他出任过九三学社中央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等职务,先后参加国际学术会议80余次。很多年过去了,当年的“吴大夫”,除了参与立法还要进行执法检查、监督,每年都要到不同的省市区检查法律的执行情况,以及政府职能部门的工作情况,及时地收集信息、反馈情况或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不论是在手术台上,还是政治舞台上,吴阶平都是出色的。
  退出领导岗位后,吴阶平仍在不倦地奋斗着。生活中的他,没有业余时间,每天上、下午和晚上3个单元,始终在忙。吴阶平生前曾告诫退休的老人,不要完全闲下来,要继续接触外界,联系社会,还要适当训练脑体、思考问题,这是维持健康体格的重要条件。他身材不很高大,却透着博大深沉的气质,给人印象最深的是那双眼睛,蕴蓄着追索和求实,闪烁着睿智和刚毅。
  2011年3月,一辈子孜孜不倦的吴阶平停止了自己的思考,停止了自己的脚步,完成了一卷多彩的人生传记,读来耐人寻味……(选自《天津日报》,有删节)
(1)下面各项中,对原文内容的理解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吴阶平的父亲希望子女既能坦荡做人,又有一技之长安身立命,所以为子女们选择了医学作为职业,很多子女也在医学领域学有所成。
B.吴阶平在美国学习阶段以自己的天赋和努力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在做实验、做手术方面,连他的老师哈金斯教授都自叹不如。
C.在***总理患病期间,作为医疗组的组长,吴阶平在没有成功保障的情况下,冒着巨大的风险为总理做手术,取得了意想不到的结果。
D.为祖国医学界广栽桃李、识拔英才是吴阶平的志愿,故而获奖不计其数的他最看重的却是原北京医科大学向他颁发的“伯乐奖”。
E.吴阶平始终践行着生命不息奉献不止的信念,在退出领导岗位后,始终战斗在医疗卫生岗位的第一线,救死扶伤、治病救人。
(2)吴阶平逐渐成长为一位医术精湛、医德高尚的医学家,除了天赋和自身努力外,还有哪些外部原因?请结合文章内容概括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结尾说吴阶平“完成了一卷多彩的人生传记,读来耐人寻味”,请结合全文,分析这部“多彩的人生传记”的具体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当年吴敬仪为让子女远离政治而让吴阶平学医,多年后吴阶平却凭借医学的杰出贡献走上政治舞台,这二者是否矛盾?科技工作者是否应该积极参与政治?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AD
(2)①父亲的影响和家庭氛围的熏陶;②美国进修的经历和世界顶级专家的指导;③周总理言行风度的影响和具体指点。
(3)①在中国泌尿外科独领风***,为上至国家***下至普通群众的患者治疗疾病;②创立了中国第一个独立完整的泌尿外科,培养了中国好几代泌尿外科医生;③积极参政议政,担任多种社会兼职,在政治舞台上有出色的成绩。(意对即可)
(4)示例:不矛盾。①在军阀割据、政治腐败的情况下,吴敬仪对子女不要从政,不要从商,要学科学技术,做个好医生的要求,是为了令子女学有专攻。②吴阶平在医学领域和政治领域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渠道不同,但都是贡献社会、服务人民。③我认为科技工作者也应该以自己的专业技术服务社会,政治并不仅仅是做官,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都不可能真正远离政治,科技工作者应该以自己的专业技术参与政治,这并不会影响自己专业的研究,而是可以更好地把自己的技术专长和社会发展结合起来。(回答不赞同,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吴阶平:“红色御医”的传奇人生余玮考虑“吃饭问题”走上从医路  如果从16岁入北平燕京大学医预科算起,吴阶平可谓把一辈子的】;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青春心态:“五四”文学审美心理素描
  这个概括来源于徐志摩,《默境》中他写到:
  但见玫瑰丛中,青春的舞蹈/与欢容,只闻歌颂青春的谐乐与欢踪;/轻捷的步履,/你永向前领,欢乐的光明,/你永向前引:我是个崇拜/青春、欢乐与光明的灵魂。
  这里青春、欢乐、光明是三位一体的。“五四”作家的宗教就是青春与欢乐、光明三位一体的“青春教”。“五四”作家不是将欢乐当成是一种消费和闲暇来对待的,“五四”作家不是简单地将光明当作外在于个人的目标来认识的,他们是将欢乐、光明融合在个体的人的生命形态——“青春”之中,“五四”作家的青春教又是光明教和欢乐教。正因如此,“五四”文学开辟出一条以欢乐、光明、青春心态为宗旨的审美战线以反对封建文学的自虐、黑暗、老年心态。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是以青年为突破口来建设“五四”青春型文化的。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在其发刊词《敬告青年》中竭力赞美青年,《新青年》杂志将“改造青年之思想,辅导青年之修养”作为自己的天职;1916年李大钊在《新青年》2卷1号上发表《青春》一文,认为中国以前之历史为白首之历史,而中国以后之历史应成为“青春之历史,活青年之历史”。“五四”新文化运动从本质上讲就是一场青年文化运动,它标志着中国传统的长老型文化的终结和中国现代青春型文化的诞生。由此“五四”新文学运动在这一背景中是与整个“五四”文化运动的青春型转向相应和的。
  “五四”新文学作家主体是青年,从新文学的创作主体这一角度来说,将“五四”文学说成是青年的文学是完全不过分的。以1918年时“五四”作家的年龄为例,陈独秀、鲁迅两人算是比较大一些,其余李大钊29岁,周作人33岁,钱玄同31岁,刘半农28岁,沈尹默35岁,胡适27岁,都是很年轻的,至于郭沫若、郁达夫、张资平、陶晶孙、冯沅君、庐隐、石评梅、冰心、丁玲等冲上“五四”文坛时许多人只20出头。他们的出现给现代文坛带来一股青春风,一扫中国文坛的暮年气。以哪些作家为主体往往会决定一种文学的性质,中国古代文学以士大夫为主体,他们写作常常是从栽道或消闲的角度出发。“五四”文学则是情感的自燃,青春的激情和幻想,青春的***动和焦虑,青春的忧郁和苦闷,青春的直露和率真……“五四”文学是青春性的文学,“五四”文学的审美是一种青春心态的审美。
  “五四”文学的青春型审美心理特征不是空穴来风。梁启超的“新文体”可算是它的精神先兆,梁氏文章“雷鸣怒吼、恣肆淋漓、叱咤风云、震骇心魄”,一扫四平八稳、老态龙钟之气。1900年他在《少年中国说》中表现了希望变老大中国为少年中国的幢憬,前文所及李大钊《青春》一文与上文有着气脉上的承续关系,郭沫若也说:“五四”以后的中国在我的心目中就像一位葱俊的有进取气象的姑娘,是“年轻的祖国”,“五四”作家的青春气息是如此的富有感染力量,主体的气息投掷于对象的身上,使得对象也变成青春勃发的了。祖国在更生,是年轻的祖国;时代在变化,是年轻的时代。这种整体的青春气息在“五四”时代的文学杂志的名称上也可以明确地看出,《新青年》、《新潮流》、《少年中国》、《猛进》、《创造》、《狂飙》等等都是一种青春风格的命名。“五四”文学审美心理上的青春气息几乎是不证自明的。“五四”作家的忧郁是青春的忧郁,“五四”作家的幻想是青春的幻想,他们对于青春的迷恋已经到了走极端的程度,钱玄同甚至说过不可理喻的话“人过四十该枪毙”。(节选自葛红兵《正午的诗学》)
1.作者说“‘五四’文学的审美是一种青春心态的审美”,下列表述不属于这一观点的依据的一项是(     )
A.“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是以青年为突破口来建设“五四”青春型文化的,“五四”新文学运动是与整个“五四”文化运动的青春型转向相应和的。
B.“五四”新文学作家的主体是青年,他们的出现给现代文坛带来了一股青春风。
C.“五四”时期的中国受时代青年们青春气息的影响,有进取气象,变得青春勃发。
D.“五四”时代的文学杂志的名称如《新青年》、《新潮流》、《少年中国》等等都带有一种青春气息。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五四”作家的宗教是青春、欢乐与光明三位一体的“青春教”,由于他们将欢乐与光明融合在个体的生命形态之中,所以“五四”作家的青春教又是光明教和欢乐教。
B.“五四”文学运动的转向是指以自虐、黑暗、老年心态为特征的封建文学向以欢乐、光明、青春心态为宗旨的“五四”青春型文学的转变。
C.“五四”新文化运动从本质上讲就是一场青年文化运动,它终结了中国传统的长老型文化,催生了中国现代的青春型文化,是一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化运动。
D.“五四”文学的青春型审美心理特征是有一定的依据的,梁启超的“新文体”就是它的发端,其《少年中国说》一文实际上就是一篇青春宣言书。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开篇引述徐志摩的诗句,主要目的是为了引出青春、欢乐与光明这个话题,为论述“五四”文学的审美是一种青春心态的审美这一主旨服务。
B.一个时代的作家主体特性往往决定一个时代的文学性质,中国封建时代的作家群以士大夫为主体,体现出一种老年心态,因此李大钊认为中国以前之历史为白首之历史。
C.“五四”新文学运动与“五四”新文化运动是平等并列的两个不同的概念,在从封建文化向新文化转变的背景中,前者与后者是相应和的。
D.“五四”新文学的创作主体是青年,“五四”文学是青年的文学,那么,“五四”新文学的读者群自然是青年,他们的青春气息使祖国成为年轻的祖国。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鉴赏家
汪曾祺

  全县第一个大画家是季匋民,第一个鉴赏家是叶三。
  叶三是个卖果子的。他这个卖果子的和别的卖果子的不一样。不是开铺子的,不是摆摊的,也不是挑着担子走街串巷的。他专给大宅门送果子。也就是给二三十家送。这些人家他走得很熟,看门的和狗都认识他。到了一定的日子,他就来了。里面听到他敲门的声音,就知道:是叶三。挎着一个金丝篾篮,篮子上插一把小秤,他走进堂屋,扬声称呼主人。主人有时走出来跟他见见面,有时就隔着房门说话。“给您称——?”“——五斤。”什么果子,是看也不用看的,因为到了什么节令送什么果子都是一定的。叶三卖果子从不说价。买果子的人家也总不会亏待他。有的人家当时就给钱,大多数是到节下(端午、中秋、新年)再说。叶三把果子称好,放在八仙桌上,道一声“得罪”,就走了。他的果子不用挑,个个都是好的。他的果子的好处,第一是得四时之先。市上还没有见这种果子,他的篮子里已经有了。第二是都很大,都均匀,很香,很甜,很好看。他的果子全都从他手里过过,有疤的、有虫眼的、挤筐、破皮、变色、过小的全都剔下来,贱价卖给别的果贩。他的果子都是原装;有些是直接到产地采办来的,都是“树熟”,——不是在米糠里闷熟了的。他经常出外,出去买果子比他卖果子的时间要多得多。他也很喜欢到处跑。四乡八镇,哪个园子里,什么人家,有一棵什么出名的好果树,他都知道,而且和园主打了多年交道,熟得像是亲家一样了。——别的卖果子的下不了这样的功夫,也不知道这些路道。到处走,能看很多好景致,知道各地乡风,可资谈助,对身体也好。他很少得病,就是因为路走得多。
  立春前后,卖青萝卜。“棒打萝卜”,摔在地下就裂开了。杏子、桃子下来时卖鸡蛋大的香白杏,白得像一团雪,只嘴儿以下有一根红线的“一线红”蜜桃。再下来是樱桃,红的像珊瑚,白的像玛瑙。端午前后,枇杷。夏天卖瓜。七八月卖河鲜:鲜菱、鸡头、莲蓬、花下藕。卖马牙枣,卖葡萄。重阳近了,卖梨:河间府的鸭梨、莱阳的半斤酥,还有一种叫做“黄金坠子”的香气扑人个儿不大的甜梨。菊花开过了,卖金橘,卖蒂部起脐子的福州蜜橘。入冬以后,卖粟子、卖山药(粗如小儿臂)、卖百合(大如拳)、卖碧绿生鲜的檀香橄榄。
  他还卖佛手、香橼。人家买去,配架装盘,书斋清供,闻香观赏。
  不少深居简出的人,是看到叶三送来的果子,才想起现在是什么节令了的。
  这年是叶三五十岁整生日,一家子商量怎么给老爷子做寿。老大老二都提出爹不要走宅门卖果子了,他们养得起他。叶三有点生气了:
  “嫌我给你们丢人?两位大布店的‘先生’,有一个卖果子的老爹,不好看?”
  儿子连忙解释:
  “不是的。你老人家岁数大了,老在外面跑,风里雨里,水路旱路,做儿子的心里不安。”
  “我跑惯了。我给这些人家送惯了果子。就为了季四太爷一个人,我也得卖果子。”
  季四太爷即季匋民。他大排行是老四,城里人都称之为四太爷。
  “你们也不用给我做什么寿。你们要是有孝心,把四太爷送我的画拿出去裱了,再给我打一口寿材。”这里有这样一种风俗,早早就把寿材准备下了,为的讨个吉利:添福添寿。于是就都依了他。叶三还是卖果子。
  他真是为了季匋民一个人卖果子的。他给别人家送果子是为了挣钱,他给季匋民送果子是为了爱他的画。
  季匋民有一个脾气,一边画画,一边喝酒。喝酒不就菜,就水果。画两笔,凑着壶嘴喝一大口酒,左手拈一片水果,右手执笔接着画。画一张画要喝二斤花雕酒,吃斤半水果。
  叶三搜罗到最好的水果,总是首先给季匋民送去。
  季匋民每天一起来就走进他的小书房——画室。叶三不需通报,由一个小六角门进去,走过一条碎石铺成的冰花曲径,隔窗看见季匋民,就提着、捧着他的鲜果走进去。
  “四太爷,枇杷,白沙的!”
  “四太爷,东墩的西瓜,三白!——这种三白瓜有点梨花香味,别处没有!”
  他给季匋民送果子,一来就是半天。他给季匋民磨墨、漂朱膘、研石青石绿、抻纸。季匋民画的时候,他站在旁边很入神地看,专心致意,连大气都不出。有时看到精彩处,就情不自禁地深深吸一口气,甚至小声地惊呼起来。凡是叶三吸气、惊呼的地方,也正是季匋民的得意之笔。季匋民从不当众作画,他画画有时是把书房门锁起来的。对叶三可例外,他很愿意有这样一个人在旁边看着,他认为叶三真懂,叶三的赞赏是出于肺腑,不是假充内行,也不是谀媚。
  叶三只是从心里喜欢画,他从不瞎评论。季匋民画完了画,钉在壁上,自己负手远看,有时会问叶三:
  “好不好?”
  “好!”
  “好在哪里?”
  叶三大多能一句话说出好在何处。
  季匋民画了一幅紫藤,问叶三。
  叶三说:“紫藤里有风。”
  “唔!你怎么知道?”
  “花是乱的。”
  “对极了!”
  有一天,叶三送了一大把莲蓬来,季匋民一高兴,画了一幅墨荷,好些莲蓬。画完了,问叶三:“如何?”
  叶三说:“四太爷,你这画不对。”
  “不对?”
  “‘红花莲子白花藕’。你画的是白荷花,莲蓬却这样大,莲子饱,墨色也深,这是红荷花的莲子。”
  “是吗?我头一回听见!”
  季匋民送了叶三很多画。
  有时季匋民给叶三画了画,说:“这张不题上款吧,你可以拿去卖钱,——有上款不好卖。”
  叶三说:“题不题上款都行。不过您的画我不卖!”
  “不卖?”
  “一张也不卖!”
  他把季匋民送他的画都放在他的棺材里。
  十多年过去了。
  季匋民死了。叶三已经不卖果子,但是他四季八节,还四处寻觅鲜果,到季匋民坟上供一供。
  季匋民死后,他的画价大增。日本有人专门收藏他的画。大家知道叶三手里有很多季匋民的画,都是精品。很多人想买叶三的藏画。叶三说:
  “不卖。”
  叶三死了。他的儿子遵照父亲的遗嘱,把季匋民的画和父亲一起装在棺材里,埋了。(选自《汪曾祺小说》,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叶三父子的对话,表现了儿子的孝顺和父亲的倔强,更显示出父亲对季四太爷的敬重和对其画作的珍爱,并且,借这番对话不着痕迹地实现了文意的过渡。
B.叶三奇特的贩果方式和出自肺腑的赞赏等内容和其他人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些内容都不动声色地流露出作者的爱憎之情。
C.这是一篇颇具特色的小说,它既是人物志,又是风俗画。而这些民间生活场景正在逐渐消亡,作者以生动的笔触作了充满诗意的回眸。
D.汪曾祺的小说取材最多而且写得最好的都是旧日的市井和乡村生活、五行八作、能工巧匠,本文从选材的角度看便可归入此类小说。
E.这篇小说在现实生活中添加了浪漫主义色彩,在所描绘的暗淡平庸的生活中添加了亮色;作者把自己发现的美告诉读者,增强人们对生活的信心,使生活更加诗化。
(2)作者以大量的篇幅写叶三贩果的情况,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和隋节的展开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简要分析第三段的语言特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把叶三称作“第一个鉴赏家”,请就文本的内容来探究,作者认为作为鉴赏家的叶三具备了哪些条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河南省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软糖”的故事
  1949年的某一天,黑泽明在东京TOHO观看稻垣浩的影片《被遗忘的孩子》。片中有这么一幕:一间教室,孩子们都在认真听老师讲课,镜头转到一个角落,一个学生独自坐在那里,自顾自地傻笑,这是一个弱智儿童。黑泽明觉得非常压抑,一阵阵眩晕和窒息,几乎要吐出来。他起身奔出放映厅,直挺挺地倒在大堂沙发上。女服务员过来询问,他试图站起来,但差点摔倒,最后只能让她帮忙叫了辆出租车回家。
  影片里的小孩,就像是当年的自己,这是他心底最敏感的一段记忆。黑泽明的童年,并不如他后来所取得的成就那般光鲜。小时候他被伙伴们称作“软糖”,笑他像个小女孩般胆小怯懦,谁都可以欺负他,加上智力发育比同龄小孩要晚,所以他又显得很迟钝。
 课堂上,老师每讲一个知识点,都不忘加一句:“当然了,黑泽明同学应该是不会懂的吧。”然后全班大笑。黑泽明对上课毫无兴趣,多是望着窗外发呆,成了班里多余的人。对此,后来的黑泽明毫不避讳。他认为儿童智力的发展是参差不齐的,而教育政策却无视这一点,要求他们必须在同一年龄统一入学,实在荒谬!
  黑泽明在二年级下学期,由森村小学转学至黑田小学。就是在黑田小学,黑泽明遇到了自己人生中最重要的两个人,一个成为他一生的朋友,一个成为他的启蒙恩师。
  同班也有一个“软糖”。这位叫做植草圭之助的“软糖”更迟钝,更易哭,连走路跌倒也要大哭一场。有了他垫背,黑泽明遭受的欺侮和嘲弄明显减少,日子稍稍好过了些。也许是因为同病相怜吧,他成了黑泽明最好的伙伴。两个人在一起的时候,黑泽明不自觉地扮演起了哥哥的角色。
  植草就像一面镜子,黑泽明可以从他身上看到自己,了解自己。后来黑泽明说,自己就是在这个时候慢慢开窍,逐渐聪明起来的。
  由于进步飞快,老师还让他当上了班长。在提名副班长时,黑泽明选了一个成绩较好的学生。老师提示说:“如果选一位成绩较差的,说不定这会成为他进步的动力呢。”
  于是黑泽明提名了植草圭之助。事实也证明了老师的预言,看起来一无是处的植草同学,当上副班长之后有如脱胎换骨,写出了一篇让老师刮目相看的长篇作文,并从此信心爆棚到以“紫式部”自居。所谓少年壮志君莫笑,虽然没有达到紫式部的高度,植草日后也混出了不小的名头,成了编剧,《美好星期天》《酩酊天使》的剧本就是他与黑泽明合写的。
  而这位眼光独到的老师,就是立川精治。尽管黑泽明蒙受立川老师教导的时间不长,却弥足珍贵。同之后的山本嘉次郎老师一样,立川精治老师被黑泽明视为自己最重要的启蒙恩师。
  黑泽明清晰地记得,在一次绘画课上,立川老师破天荒地让同学们随便画自己想画的,而当时绘画课通行的是实物临摹,画得越像越好。
  听到如此新鲜和宽松的要求,黑泽明顿时兴起。作画时,不惜把铅笔弄断来涂颜料,还用手指沾上口水作进一步的涂抹。不难想象,他的画以及他脏兮兮的模样,又成了大家的笑料。但是立川老师没有嘲笑他,非但如此,还对他用唾沫作画的方式大加赞赏。黑泽明很受鼓舞,这应该是他上学以来首次获得老师的表扬吧。
  正是在立川老师的影响下,黑泽明爱上了画画。立川老师身上有股自由开放、鲜活感性的气质。这种独特的气质,深深影响着黑泽明,直到生命的终点。后来,立川老师跟保守顽固的校长结怨,辞职而去。而此时的黑泽明,已经完成了人生的第一次蜕变,成为最优秀的学生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自称“紫式部”的植草给黑泽明封的名号“清少纳言”,也是一位女作家。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第一,两人都比较喜欢文学;第二,两人都很女孩子气。对于后者,黑泽明的父亲黑泽勇早已察觉,并且开始注意培养黑泽明的男子汉气概。
  黑泽勇是军人出身,退伍后在一所中学任体育老师,身上保留了军人一贯的严肃。他出生于有武士传统的家庭,却是个极其开明的人,对时代潮流亦有自己的见解。父亲经常带全家去看电影,不论是本国的还是外国的影片都看,在当时像这样的家长不多。他还经常带黑泽明去听评书。在黑泽明的记忆里,这些都是儿时最快乐的经历。黑泽明不喜欢上体育课,但又不能忽视对身体的锻炼,父亲便遵从他的喜好,让他学习剑道。
  黑泽明自幼身板儿弱,唯一引以为豪的就是剑道了。他的技艺长进很快,多次与高年级的同学对决并取胜。五年级时他升为剑道队副队长,父亲奖给他一套黑色的护具。有一天在回家途中,黑泽明误入另一学校学生的地盘,遭到七八个人的围堵。他们个个手持竹刀、木棍,还朝他投掷石子。起初黑泽明只想逃跑,却还是被砸中。愤怒之余加上对自己剑术的信心,他转身拔下背上的竹刀,拉开架势。几个回舍下来,黑泽明将这群乌合之众打得人仰马翻。
  这一突发事件,成为一次难得的实战检验,获胜无疑是对他剑术的肯定,代价却是丢失了一套剑道服,头部也被石块砸中,留下了永久的疤痕。黑泽明对剑道的热爱是自始至终的。他反对暴力,但是喜欢对决时的那种气势和感觉,这些都在他的作品里得到了体现。
  黑泽明在回忆录里总结道:“从小学开始,自己的长处和短处都是非常明显的,无论从哪方面看,我都是属于文科系统。”但此时黑泽明的偏好只是在文学和绘画上,我们尚且看不出任何他会走上电影之路并成为一代大师的征兆。(选自《读者》2011年第1期)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传记中多次提到人物的绰号,多次引用人物的语言,这样做不仅能使内容更生动、写法更灵活,而且,有时还能还原当时的场景,增强内容的真切感和可靠性。
B.本文精心选取了对黑泽明的成长有重要影响的人物和事件,这就避免了流水账似的冗长乏味,内容凝炼,重点突出,主旨鲜明。
C.立川老师的赞赏和先前老师的嘲讽,立川老师的自由开放和校长的顽固保守,父亲的男子汉气概和黑泽明的女孩子气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在对比中突显了人物的特点,寄寓了作者的褒贬。
D.文章写黑泽明与其他学生的那场打斗,显示了“软糖”不软,主要是为了表现黑泽明似柔实刚的性格特征。
E.文章结尾处并未像其他传记那样做“事后诸葛亮”似的附会,而是如实地说明黑泽明先前的经历和他后来成为电影艺术大师其实没有什么关系。
(2)文章开头写黑泽明看电影时的感受和反应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黑泽明说:“从小学开始,自己的长处和短处都是非常明显的。”他的长处和短处分别是什么?请根据本文的相关内容分条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黑泽明及其伙伴的成长历程来看,有些教育是失败的,有些是成功的,请根据文本的内容,探究其中失败的教训和成功的经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河南省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节奏是音乐、舞蹈和歌唱这些最原始也最普遍的三位一体的艺术所同具的一个要素。节奏不仅见于艺术作品,也见于人的生理活动。人体中呼吸、循环、运动等器官本身的自然的有规律的起伏流转就是节奏。人用他的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去应付审美对象时,如果对象所表现的节奏符合生理的自然节奏,人就感到和谐和愉快,否则就感到“拗”或“失调”,就不愉快。例如听京戏或鼓书,如果演奏艺术高超,像过去的杨小楼和刘宝全那样,我们便觉得每个字音和每一拍的长短高低快慢都恰到好处,有“流转如弹丸”之妙。如果某句落掉一拍,或某板偏高或偏低,我们全身筋肉就仿佛突然受到一种不愉快的震撼,这就叫做节奏感。为着跟上节奏,我们常用手脚去“打板”,其实全身筋肉都在“打板”。这里还有心理上的“预期”作用。节奏总有一种习惯的模式。听到上一板,我们就“预期”下一板的长短高低快慢如何,如果下一板果然倚合预期,美感便加强,否则美感就遭到破坏。在这种美或不关的节奏感里你能说它是纯粹主观的或纯粹客观的吗?或者说它纯粹是心理的或纯粹是生理的吗?
  ②节奏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也是心理和生理的统一。它是内心生活(思想和情趣)的传达媒介。艺术家把应表现的思想和情趣表现在音调和节奏里,听众就从这音调节奏中体验或感染到那种思想和情趣,从而起同情共鸣。
  举具体事例来说,试比较分析一下这两段诗:
  噫吁嗽?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其险也若此,磋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李白《蜀道难》
  呢呢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划然变轩昂,猛士赴敌场。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韩愈《听颖师弹琴》
  ③李诗突兀沉雄,使人得到崇高风格中的惊惧感觉,节奏比较慢,起伏不平。韩诗变化多姿,妙肖琴音由细绵细腻,突然转到高昂开阔,反复荡漾,结尾的两句就上升的艰险和下降的突兀作了强烈的对比。音调节奏恰恰传出琴音本身的变化。正确的朗诵须使音调节奏暗示出意象和情趣的变化发展。这就必然要引起呼吸、循环、发奋等器官乃至全身筋肉的活动。你能离开这些复杂的生理活动而谈欣赏音调节奏的美感吗?你能离开这种具体的美感而抽象地谈美的本质吗?
  ④节奏主要见于声音,但也不限于声音,形体长短大小粗细相错综,颜色深浅浓淡和不同调质相错综,也都可以见出规律和节奏。建筑也有它所特有的节奏,所以过去美学家们把建筑比作“冻结的或凝固的音乐”。一部文艺作品在布局上要有“起承转合”的节奏。我读姚雪垠同志的《李自成》,特别欣赏他在戎马仓皇的紧张局面之中穿插些明末宫廷生活之类安逸闲散的配搭,既见出反衬,也见出起伏的节奏,否则便会平板单调。我们有些音乐和文学方面的作品往往一味高昂紧张,就有缺乏节奏感的毛病。“张而不弛,吾不为也!”(节选自朱光潜《从生理学观点谈美与美感》)
1.下列关于“节奏”的表述,不符合题意的一项是(     )
A.音乐、舞蹈和歌唱这些最原始最普遍的三位一体的艺术不能缺少的一个要素是节奏。
B.节奏可以是呼吸、循环、运动等人体器官符合生理自然规律的起伏流转。
C.当我们面对审美对象时,审美对象表现的节奏必须符合我们的生理自然节奏。
D.引起听众同情共鸣的艺术,艺术家一定会把应表现的思想和情趣表现在音调和节奏里。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欣赏高超的艺术表演,当觉得每个字音和每拍的长短高低快慢都恰到好处时,这说明我们进入一种美的节奏感里。
B.欣赏艺术表演,当全身筋肉仿佛突然受到一种不愉快的震撼时,这说明我们的筋肉打板时没有跟上节奏。
C.《蜀道难》的节奏较慢且起伏不平,李白在突兀沉雄的气象中让人得到崇高风格中的惊惧感觉。
D.《听颖师弹琴》变化多姿,妙肖琴音,是因为诗的音调节奏传达了琴音本身的变化。
3.根据原文内容提供的信息,下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运用正确的音调节奏传达出作品的意象情趣及变化发展,这样的朗读一定很有美感。
B.节奏见于多种艺术形式中,因为无论是声音、形状、色彩抑或语言文字,都有自己的起伏流转。
C.“张而不弛,吾不为也!”作者引用这句话是为了说明,特别高昂紧张的音乐文学作品,我们一般人是到不了这种境界的。
D.节奏感既是客观的也是主观的,既是生理的又是心理的;第三段结句的两个反问,说明了节奏美感的特性。
题型:河南省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赶花
陈毓
  管桩桩十七岁那年,管父以一个苍凉的手势作别了他十分留意的阳世。管父是个养蜂人。现在,怎么办呢?管桩桩能做的,就是子承父业,做养蜂人。
  父亲每年赶花的时间和线路管桩桩和他母亲都知道。虽然他们没走过那路线,但彼此爱着的人,心和心是相通的,一个人的行迹会在另一个人心里留下印记。那么多年,管父赶花的线路画在他们心上了。现在,管桩桩就是把心中的线路在现实中用脚勘踏一遍。他知道在那条路上,什么时间会有什么花在什么地方等着他和他的蜜蜂来。
  一月底的时候管桩桩和他的蜜蜂到达荆州,荆州的油菜花早的,在二月就有开的,晚的,会开至四月,管桩桩在荆州待到四月底,五一前后转场至河南平顶山、三门峡、陕县,在这段路程里,迎接他们的是一路的槐花。跟着槐花的脚步走,就赶到了山西高平,正是六月时节,高平的野生黄荆条开的漫山遍野都是。管桩桩有时会给一个诗意的比喻,说那是大自然的心花一朵朵开足了。
  时间很快走进七月、八月。河南的芝麻开花了,他们就折回去赶芝麻花。
  阳光、花香、温暖,似乎还有父亲的气息,淡淡的,有一点点甜。管桩桩想,在路上,自己的脚印没准会和父亲的脚印重叠呢,自己这回搭帐篷的地方,是否正是父亲上回停留的那片地?这样想的时候,管桩桩心里会有一片朦朦胧胧的幸福与安详。
  九月到来,管桩桩他们就不去.更远的地方了,他们当然可以一年在路上追着花走,一年都活在春天里,如果他们愿意的话。但是,他们在九月要做的一件事,就是回家。管桩桩一直在说“我们”。“我们”,从前是他和他的蜜蜂,现在是他和妻子和蜜蜂。让妻子待在自己和蜜蜂之间,管桩桩心里的欢喜没法和外人道,但他就是这样排序的。从前,管桩桩回家是要看母亲,现在回家,是看母亲和自己四岁的儿子。
  管桩桩在独自赶花的第三年结的婚。管桩桩觉得自己的心旖旎如四月的油菜花田,结婚第二年,他们一起上路赶花了。生活真好。管桩桩叹息一般在心里说。
  四月的一天,管桩桩在如海的油菜花田间忙着摇蜜,抬眼的间歇,看见一辆汽车一颠一颠地向自己这边开来,因为太忙,他没十分在意来人,他猜他可能是来这里采风的艺术家吧,反正每年管桩桩都会和类似的旅游者、画家、摄影爱好者相遇。那人倒安静,顾自忙自己的,停车,选地方,搭帐篷。
  黄昏收工后,那人来到了管桩桩的帐篷前,主动请管桩桩夫妇喝了点啤酒,吃了点铁盒子装着的食物,管桩桩就用蜂蜜水招待来人,还挖了一大勺蜂王浆劝客人吃,管桩桩说:你吃了吧,保管你这一年都不得感冒。第二天,当他们又忙着摇蜜时那人开车走了,只把一顶帐篷留在半里外。
  那人傍晚归来,果然带着如枪炮的照相机,折过管桩桩的帐篷,再次请他和妻子吃先一次吃过的东西,和他们聊天,问他们的收入,每年赶花的线路,零零碎碎的话。管桩桩问他是不是记者,他说不是。那你是做什么的呢?那人就在一个本上画了一座很好看的房子。你是个盖房子的?那人呵呵笑了,说差不多,是收拾房子里面的。管桩桩推测说,那你是个泥水匠了,刷房子的吧,这倒真是不像。但是,就算猜错了又有什么关系呢。
  第二天一大早,那人就拔帐篷走了。看着他的车子像来时那样一颠一颠地开走。“嗨,他倒是赶场赶得快呢!”管桩桩心里说。一个理想油然产生,并迅速生根,转眼枝繁叶茂。管桩桩想要一辆能装得下自己和妻子以及五十箱蜜蜂的大车子。那样,在往后赶场的日子里,车子就是他们的房子,是他们在路上的家,车子的样子大概就是大卡车的样子,改装后一边摆放蜂箱,一边做他和妻子的起居间。
  那时候,自己就开着这车,带着妻子和蜜蜂,在青空下追赶着鲜花的踪迹,他们到达的区域将会扩大,他们要从海南沿海北上,要去云南罗平、贵州安顺、安徽歙县、江西婺源、江苏兴化、甘肃陇南、新疆昭苏大草原,还要去青海湖,去陕西汉中……那都是他听别的赶花人说过的地方,他们夸说那些地方的美,说那里的油菜花田是世界上最动人的风景。
  开着那辆车,追着赶着,没准他们就把中国走遍了呢。(摘录自《2010年中国小小说精选》网络版)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管桩桩十七岁那年,作为养蜂人的父亲去世了,管桩桩情非得已,只能子承父业做了一名养蜂人。
B.管桩桩一年四季在外“赶花”,一年四季都活在春天里,但跋涉奔波的辛劳可想而知,而他却发自内心地高兴,喜欢这样的生活。
C.小说中写到的油菜花、芝麻花、槐花和荆条花等都是“生活之花”,而不是“风花雪月”之“花”,“赶花”就是管桩桩的生存、生活的手段,在管桩桩看来并不浪漫,也无诗意。
D.小说主要运用了心理描写来刻画主人公形象,塑造了一个热爱自己的职业,热爱生活,热爱家人,充满幸福和理想的青年农民形象。
E.二十岁的管桩桩结了婚,从此他开始和妻子一起“赶花”,这才开始体会到生活的幸福,他的心里也开始有了更多的牵挂。
(2)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小说题目“赶花”的含义及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说中写“那人”的情节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青年农民进城务工是当今中国农村社会的主流,而在《赶花》中读者看到的却是一个子承父业的管桩桩形象,你认为这个形象有现实生活的基础吗?他的存在有现实的积极意义吗?小说描写的他的幸福感合情理吗?请你就这三方面的问题任选其中一个加以探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河南省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