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歌者默然陈镭   ①对我来说,沈从文是那种适合在十一点的月光下,默默阅读的作家。我喜欢看月光像烟雾一样照在窗台上,但窗外的风声并不能把...
题目
题型:同步题难度:来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歌者默然
陈镭
  ①对我来说,沈从文是那种适合在十一点的月光下,默默阅读的作家。我喜欢看月光像烟雾一样照在窗台上,但窗外的风声并不能把烟雾卷走,一卷又一卷故事就在默然中缓慢展开。
  ②真正的歌者,歌声永不会肆无忌惮,他会在歌声中轻轻包上一层薄纱。在那一卷又一卷的故事中,他让热情的目光收缩,沉静地看待冷酷的世间。然而这绝非世故,因为他只是让这热情向内聚敛。然而这聚敛也并非压抑的火山,因为他内里其实是温暖的热泪,在热泪的流动中隐含着生存的艰难和对艰难生活的敬畏。当然,更重要的,是热泪中沉重的爱。这便是我称他为歌者的原因。这层薄纱包裹得那样艺术,令歌者在描述故乡时,为绵绵的深爱添加了透明的颜色,像沅水摇荡的青波,像水手熟睡中的笑容。
  ③如果我们凝视歌者笔下长河般的画卷,我们会发现,他常用看似清淡的笔墨,点出令人心灵颤抖的故事。萧萧的悲剧,天天的痛楚,以及《边城》中美得几乎让人忘记了的不幸,让人看到他深爱的美在无可挽回地消逝,令陌生的旁观者亦忍不住为之深深痛惜。
  ④一个世界正在失去,另一个世界并没有弥补住破损的缺口。现实与梦幻水乳交融,失望与希望都诉说着人性。沈从文的书中绝少刺激,只有平缓深远的歌声,勾勒出神话与历史间的原乡,将湘西的幽邃气息,将人性的朴实纯净,传送又传送,传送到远方。
  ⑤那歌声的画卷中缀满了血色的梅花,然而这梅花也终究只是背景的点缀,让人稍稍有些惊悸,旋即又木然,旋即又宁静。“大家就是这个样子活下来”。于是梅花淡出,满纸烟云的青山绿水依然铺就长卷,那些人也就如翠翠手中渡船的缆绳,坚韧不拔地系在乡土,目送逝者随青波远去。有时我会想起歌者勾画的这个湘西,想到乱世里,人命真不如蝼蚁。然而歌声却尽力地缝补过去。夕照、炊烟、兵变、战乱,杂然无属,却又彼此深深联系。沈从文只是缓缓放歌,于是抒情的笔触一幕又一幕,于荒诞无道的世路中,更有连绵柔韧的生命和生命的憧憬。这场景,正像是芳草斜阳外,婴儿的哭声响起,震颤了欲看斜阳的人的心灵。
  ⑥风声呼呼地吹过,窗玻璃上生出了蓬松的、清冷的水汽。在十一点的月光下,屋内很安静,这加大了风声恣肆的魅力,使人的心情慢慢平缓下来,渐渐觉得沉静。在这样的时刻,许多人的渴望无非是能听到、看到一些真正的故事罢了。刚好有这么一个人,前半生他是歌者,后半生他也是歌者。只不过前者优美绵长,而后者没有歌词,只在周围的声音中沉默。
  ⑦对他这样的歌者而言,不是个人不能容忍时代,也许只是时代不能容忍个人。他不革命,也没要求阶级的解放,他只是要人们从他的全部歌声中去认识我们这个民族,他想用湘西去探索更深层的题旨。他从来不是主流,因此倍感寂寞。
  ⑧我凝视着他的相片,那是建国初期,他穿着中山装,仪容整洁,脸上露出平静的笑意。他真的看到自己的命运了吗?他想得到他最后与身后的声名了吗?这个和蔼的中年人只是平静地笑着,让人忘记了他是伟大的歌者,忘记了,在他笔下,世界看到了那片神奇的土地。(有删改)
1.从全文来看,沈从文的作品有哪些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怎样理解“那歌声的画卷中缀满了血色的梅花,然而这梅花也终究只是背景的点缀”这句话的含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简要回答第⑥段景物描写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歌者默然”是作者对沈从文的评价,联系文章简要谈谈你对这一评价有什么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1)在沉静内敛中饱含对生活的敬畏与爱。(2)用清淡的笔墨书写生活的不幸和美的消逝。(3)用平缓深远的歌声表现破损世界中人性的朴实与纯净。(4)用抒情的笔触表现不幸生活中生命的连绵、柔韧和憧憬。
2.沈从文的作品中有很多生活的不幸,但这些不幸不是他作品的主体内容,他的作品重在表现生活的美、生命的坚韧和憧憬。
3.(1)以声写静,反衬屋内的安静。(2)这种安静使人能更好地平静下来认识沈从文和他的作品,并引出作者对沈从文一生的思考。(3)与第①段所写的月光和风声相呼应。(意思相近即可)
4.这一评价恰到好处。沈从文把他的一生都贡献给了文学事业,他以自己的文学作品探索未来,思考民族文化。他从来不追求名声地位,一生甘愿做一位无声的引路者,默默无闻地用自己的歌声引导大家理解人生,用自己的作品引导人们认识社会。他从来不愿做社会的主流,甘愿被人们遗忘。所以,这一评价是非常准确的。(所答内容结合文章且合理即可)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歌者默然陈镭   ①对我来说,沈从文是那种适合在十一点的月光下,默默阅读的作家。我喜欢看月光像烟雾一样照在窗台上,但窗外的风声并不能把】;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问题。 
  ①2003年10月15日清晨,朝阳辉映着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耸入云天的发射架。乳白色的“神舟”五号飞船内,杨利伟——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正静候着一个举国关注的时刻。
  ②上午9时整,随着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巨型运载火箭喷射出一团橘红色的烈焰,托举着载人飞船拔地而起,直刺九霄……
  ③这是人类航天史上一次不同凡响的发射,它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
  ④为了这个飞天梦想,一个古老的民族已经等待了几百年,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
  ⑤1957年10月4日,哈萨克大荒原一个小小的角落里,发出一声沉闷的巨响,一枚顶端载着一个直径58厘米铝制圆球的火箭,梦幻般地升上了星空。
  ⑥苏联成功发射人造卫星的消息,震动了最早具有飞天梦想的中国人。中国是嫦娥的故乡,火箭的发源地,是诞生了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的国度。在航天时代到来之际,中国,不能再一次落伍。
  ⑦面对天疆的呼唤,翌年5月17日,***在中共八届二中全会上,挥动了他那扭转乾坤的大手:“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
  ⑧进入新的一年,整个中国都在期盼着这一时刻的早日来临。
  ⑨在这个金色的秋日,这一刻终于到来了。在万户的飞天尝试过了六百多年后,又一个勇敢的中国人——杨利伟,向太空飞去……
  ⑩9时10分许,“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准确进入预定轨道,飞天勇士杨利伟顺利进入太空。
  一个民族迎来了飞天梦圆的辉煌时刻!
1.选文的导语部分是哪几段?用一句话概括导语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④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⑤段描写了苏联成功发射人造卫星一事,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何理解最后一段的深刻含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1~4题。
  把“神舟”五号飞船送上太空的是“神箭”“长征”二号F型火箭。它是为载人飞船量身定做的,是目前中国起飞质量最大、长度最长、系统最复杂的火箭。为了“神舟”飞船的发射成功,1992年开始研制的“长征”二号F型火箭,在历时八年的研制过程中始终将可靠性、安全性放在首位。火箭上多个元器件和系统采用了“双保险”设计,假如一套系统出了问题,可以立即切转到另一个系统;同时,火箭提高了元器件等级和筛选标准,提高了发动机的可靠性。其可靠性指标从长二捆火箭的0.91提高到了目前的0.97,其安全性系数更是达到0.997,使它成为目前国内可靠性指标最高的运载火箭。
  “长征”二号F型火箭中有两个系统是独有的。一个是故障检测系统,其中包括火箭上自动诊断和地面诊断两个方面。这套系统可以在飞船待发射阶段和上升阶段自动进行故障检测,一旦有问题它会自动报警。假如航天员正在塔架上尚未进舱,他可以就近跳进塔架上的逃逸布袋,布袋是用一种弹力很强的特殊帆布做的,航天员跳进去后用四肢的阻力来控制下降的速度,像乘软滑梯一样从上面一直滑到地下室的安全地区。
  另一个就是逃逸系统。为保证航天员的安全,“长征”二号F型火箭配备了逃逸系统,一旦出现意外,它可以随时启动逃逸系统(也叫逃逸塔),在飞船的顶部,从远处看像是火箭上的避雷针。它的任务是在火箭起飞前900秒到起飞后一段时间,万一火箭发生故障,它可以拽着轨道舱和返回舱与火箭分离,并降落在安全地带,帮助火箭上的宇航员脱离险境。
  出现故障时,我们还可以将一些故障数据传输到地面,采用地面诊断。俄罗斯的火箭只有自动诊断功能,而没有地面诊断技术。在发射阶段,美国的航天飞机也没有逃逸系统。火箭上的逃逸救生系统,美国是在发射30多次,前苏联是在发射100多次以后,经故障诊断才研制成功的。我国的“长征”二号F型火箭研发中,质量控制的标准之严格达到了近乎严酷的程度。除了进行正常的专项考核之外,还对一些结构件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火箭强度有影响的零配件,只要有一点不足就直接报废,然后重新设计生产,以提高火箭的可靠性。火箭的飞行全过程不过600秒左右,我们却要求产品达到600小时的水平,以确保万无一失。
1.下列不属于提高“长征”二号F型火箭可靠性措施的一项是(     )
A.火箭上多个元器件和系统采用了“双保险”设计。
B.在发射塔上设计安装了逃逸布袋。
C.火箭提高了元器件等级和筛选标准。
D.配备了故障检测系统和逃逸系统。
2.下列对“长征”二号F型火箭故障检测系统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系统可以让正在塔架上尚未进舱的航天员安然脱险。
B.此系统在飞船待发射阶段和上升阶段自动进行故障监测和报警。
C.此系统由火箭上的自动诊断系统和地面诊断系统两个系统构成。
D.此系统中的地面诊断技术是俄罗斯火箭所没有的。
3.下列对“长征”二号F型火箭逃逸系统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长征”二号F型火箭的逃逸系统并不是安装在火箭上的。
B.此系统并不能自始至终发挥功能,其作用时间是有限的。
C.比较前苏联和美国的研制过程而言,“长征”二号F型火箭逃逸系统的研制还算是顺利的。
D.此系统完全是为航天员的安全配备的,一旦出现意外,它只能挽救航天员的生命。
4.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论断正确的一项是(     )
A.“长征”二号F型火箭适用于载人飞船,它的研制比长二捆火箭要复杂得多。
B.质量越大,长度越长,系统越复杂,火箭的功能就越强。
C.“长征”二号F型火箭的安全系数达到0.997,就是说该火箭发射1000次,保证有997次成功。
D.“长征”二号F型火箭是目前可靠性指标最高的运载火箭。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中国何时有酒,谁也说不清,《诗经》中就有“厌厌夜饮,不醉无归”之句。中国的人工谷物造酒起源于何时,一直是史学上争论的话题。而对山西汾阳县杏花村遗址进行的考古发掘,为解答这个问题提供了文物佐证。
  杏花村遗址在杏花镇东楼村东北方向,其堆积形成分别属于仰韶、龙山、夏、商文化时期。其中属于大约6000年前的仰韶文化中晚期的出土器物中,除了大量的陶质罐、盆、瓶、壶、刀等生活用具外,还令人惊叹地出现了小口尖底瓮。酿酒专家包启安先生指出:“小口尖底瓮实是酿酒发酵容器,原始先民在小口尖底瓮中利用谷物发酵成酒,然后澄清、饮用。”小口尖底瓮不仅我国有,古埃及酿造麦酒(啤酒)或葡萄酒时,也使用过与我国出土的同型的小口尖底瓮。包启安认为:“"酒"字是酿酒容器的象征,甲骨文和钟鼎文中的"酒"字几乎都是小口尖底瓮形,是最早的酿酒容器的有力证明。”古代巴比伦“舒麦尔酒”的象形文字,也是小口尖底瓮的形象,真是无独有偶。
  古时酿酒追求一个“清”字,汾酒在南北朝时期定名为“汾清酒”,可见它在当时造“清”的程度和质量水平之高。汾酒以“清酒”的技术革新一举成名之后,又在工艺上有了大的突破。从隋、唐、宋、辽、金一直到元代,一种使用“干和”工艺酿造的汾酒,当时被称为“干和酒…干酿酒”,连续800年称雄酒坛。那么“干和”到底是什么样的酿酒工艺呢?
  “干和”酿造工艺选用优质高粱米为原料,以河东神曲为糖化发酵剂。蒸米时,锅底加入花椒以串味,将饭捣烂冷却,加曲进行糖化,浸泡数十天。压榨取得第一次酒液后,再加入高粱米、蒸制、冷却、加曲,进行第二次糖化。然后将第一次酒液加入第二次糖化醅中,入缸密封,经陈酿、压榨、过滤,之后进行两次发酵、蒸馏。形成了熟料拌曲、干和入瓮发酵、蒸馏制酒的最新工艺,这也就是现代汾酒工艺的雏形。
  此法所得之酒,清澈如冰、醇香甘洌无比,名传遐迩。来村品尝者络绎不绝,每在酒后都为此酒议名。因干和入瓮的独特酿造技术而定名为“干和”,又叫“干酿”“干酢”。从此“干和”汾酒遂成为朝廷贡酒,驰名全国。
1.下列不能成为我国人工谷物造酒大约起源于6000年前证据的一项是(     )
A.杏花村遗址发掘出的仰韶文化中晚期器物,大约产生于6000年前。
B.杏花村遗址出土的器物中,有陶质罐、盆、瓶、壶、刀这些生活用具。
C.杏花村遗址还出土了属于仰韶文化中晚期的器物小口尖底瓮。
D.“酒”字在甲骨文和钟鼎文中,字形几乎都是小口尖底瓮形。
2.从原文看,下列对于“干和”酿造工艺相关内容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该工艺,是汾酒从隋、唐、宋、辽、金到元代连续800年一直都在使用的,汾酒在当时被称为“干和酒”“干酿酒”。
B.该工艺,第一步是选用优质原料蒸成饭,蒸米时锅底加入花椒以串味,然后将饭捣烂冷却,再加曲糖化,浸泡。
C.该工艺,第二步是在第一次压榨取得的酒液中,再加入原料,然后蒸制、冷却、加曲,进行第二次糖化。
D.该工艺,第三步是在第二次糖化醅中加入第一次酒液,入缸密封,经陈酿、压榨、过滤之后再进行两次发酵、蒸馏。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杏花村在6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中晚期就开始酿酒,可见这里是我国乃至世界上人工谷物酿酒的发源地。
B.古代巴比伦“舒麦尔酒”的象形文字,也是小口尖底瓮的形象,说明古代巴比伦酿酒时,也使用过小口尖底瓮。
C.古时酿汾酒以“清”著称,“干和”是在“清酒”的基础上发展与提高的,酿造工艺又达到了一个更高水平。
D.现代汾酒工艺,就是在“熟料拌曲、干和入瓮发酵、蒸馏制酒”这一古代“干和”酿酒工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诗人
梁实秋
  ①有人说:“在历史里,一个诗人似乎是神圣的,但是一个诗人住在隔壁便是个笑话。”这是个笑话。看看古代诗人画像,一个个的都是宽衣博带,飘飘欲仙,好像不食人间烟火的样子,《辋川图》里的人物,弈棋饮酒,投壶流觞,一个个的都是儒冠羽衣,意态箫然,我们只觉得摩诘当年,千古风流,而他在苌岭时堕入醋瓮里的那副尴尬相,并没有人给他写书流传。我们凭吊浣花溪畔的工部草堂,遥想杜陵野老典衣易酒卜居茅茨之状,吟哦沧浪,主管风***,而他在耒阳狂啖牛炙白酒胀饮而死的景象,却不雅观。我们对于死人,照例是隐恶扬善,何况是古代诗人,篇章遗传,好像是痰唾珠玑,纵然有些小小乖僻,自当加以美化,更可资为谈助。王摩诘堕入醋瓮,是他自己的醋瓮,不是我们家的水缸,杜工部旅中困顿,累的是耒阳知县,不是向我家叨扰。一般人读诗,犹如观剧,只是在前台欣赏,并无须侧身后台打听优伶身世,即使刺听得多少奇闻轶事,也只合作为梨园掌故而已。
  ②假如一个诗人住在隔壁,便不同了。虽然几乎家家门口都写着“诗书继世长”,懂得诗的人并不多。如果我是一个名利中人,而隔壁住着一个诗人,他的大作永远不会给我看,我看了也必以为不值一文钱,他会给我以白眼,我看他一定也不顺眼。诗人没有常光顾理发店的,他的头发作飞蓬状,作狮子狗状,作艺术家状。他如果是穿中装的,一定像是算命瞎子,两脚泥;他如果是穿西装的,一定是像卖毛毯子的白俄,一身灰。他游手好闲,他白昼作梦,他无病***,他有时深居简出,闭门谢客,他有时终年流浪,到处为家,他哭笑无常,他饮食无度,他有时贫无立锥,他有时挥金似土。如果是个女诗人,她口里可以衔只大雪茄;如果是男的,他向各形各色的女人去膜拜。他喜欢烟、酒、小孩、花草、小动物--他看见一只老鼠可以作一首诗,他在胸口上摸出一只虱子也会作成一首诗。他的生活习惯有许多与人不同的地方。有一个人告诉我,他曾和一个诗人比邻,有一次同出远游,诗人未带牙刷,据云留在家里给太太使用,问之曰:“你们原来共用一把么?”诗人大惊曰:“难道你们是各用一把么?”
  ③变戏法的总要念几句咒,故弄玄虚,增加他的神秘,诗人也不免几分江湖气,不是谪仙,就是鬼才,再不就是梦笔生花,总有几分阴阳怪气。外国诗人更厉害,作诗时能直接的祷求神助,好像是仙灵附体的样子。
  ④一颗沙里看出一个世界,一朵野花里看出一个天堂,把无限抓在你的手掌里把永恒放进一刹那的时光。
  若是没有一点慧根的人,能说出这样的鬼话么?你不懂?你是蠢才!你说你懂,你便可跻身于风雅之林,你究竟懂不懂,天知道。
  ⑤大概每个人都曾经有过做诗人的一段经验。在“怨黄莺儿作对,怪粉蝶儿成双”的时节,看花谢也心惊,听猫叫也难过,诗就会来了,如枝头舒叶那么自然。但是入世稍深,渐渐煎熬成为一颗“煮硬了的蛋”,散文从门口进来,诗从窗口出去了。一个人如果达到相当年龄,还不失赤子之心,经风吹雨打,方寸间还能诗意盎然,他是得天独厚,他是诗人。
  ⑥诗不能卖钱,一首新诗,如拈断数根须即能脱稿,那成本还是轻的,怕的是像牡蛎肚里的一颗明珠,那本是一块病,经过多久的滋润涵养才能磨炼孕育成功,写出来到哪里去找顾主?诗不能给富人客厅里摆设装潢,诗不能给广大的读者以娱乐。富人要的是字画珍玩,大众要的是小说戏剧,诗,短短一撅,充篇幅都不中用。诗是这样无用的东西,所以以诗为业的诗人,如果住在你的隔壁,自然是个笑话。将来在历史上能否就成为神圣,也很渺茫。
1.纵观全文,作者用了哪些理由来证明“一个诗人住在隔壁便是个笑话”?请分条陈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认为怎样的人才是诗人?请简要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作者眼里,新诗的特点是什么?请简要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原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1)作者在第一段使用王摩诘堕入醋瓮、杜工部旅中困顿等典故,想阐述什么道理?这样议论的特色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散文从门口进来,诗从窗口出去了”阐述了什么道理?这样的措辞有什么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重峦叠嶂间的田园(节选)
余秋雨
  对于以陶渊明为代表的安然自立型的文化人格,中国民众不像对魏晋名士那样陌生,也不像对三国群雄那样热络,处在一种似远似近、若即若离的状态之中。
  现在有不少历史学家把陶渊明也归入魏晋名士一类,可能有点粗糙。陶渊明比曹操晚了二百多年。他出生的时候,阮籍、嵇康也已经去世一百多年。他与这两代人,都有明显区别。他对三国群雄争斗权谋的无果和无聊看得很透,这一点与魏晋名士是基本一致的。但如果把他与魏晋名士细加对比,他会觉得魏晋名士虽然喜欢老庄却还不够自然,在行为上有点故意,有点表演,有点“我偏要这样”的做作,这就与道家的自然观念有距离了。他还会觉得,魏晋名士身上残留着太多都邑贵族子弟的气息,清淡中过于互相依赖,过于在乎他人的视线,而真正彻底的放达应该进一步回归自然个体,回归僻静的田园。
  于是,我们眼前出现了非常重要的三段跳跃:从漫长的古代史到三国群雄,中国的文化人格基本上是与军事人格和政治人格密不可分的;魏晋名士用极端的方式把它解救出来,让它回归个体,悲壮而奇丽地当众燃烧:陶渊明则更进一步,不要悲壮,不要奇丽,更不要当众,也未必燃烧,只在都邑的视线之外过自己的生活。
  安静,是一种哲学。在陶渊明看来,魏晋名士的独立如果达不到安静,也就无法长时间保持,要么悽悽然当众而死,要么惶惶然重返仕途。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大量立誓找回自我,并确实做出了奋斗的人物,但他们没有为找回来的自我安排合适的去处,因此,找回不久又走失了,或者被绑架了。陶渊明说了,这个合适的去处只有一个,那就是安静。
  在陶渊明之前,屈原和司马迁也得到过被迫的安静,但他们的全部心态已与朝廷兴衰割舍不开,因此即使身在安静处也无时无刻不惦念着那些不安静的所在。陶渊明正好相反,虽然在三四十岁之间也外出断断续续做点小官,但所见所闻使他越来越殷切地惦念着田园。回去吧,再不回去,田园荒芜了。他天天自催。
  这样一个陶渊明,应该更使民众感到陌生。尽管他的言词非常通俗,绝无魏晋名士的艰涩,但民众的接受从来不在乎通俗,而在乎轰动,而陶渊明恰恰拒绝轰动。民众还在乎故事,而陶渊明又恰恰没有故事。因此,陶渊明理所当然地处于民众的关注之外。同时,也处于文坛的关注之外,因为几乎所有的文人都学不了他的安静,他们不敢正眼看他。他们的很多诗文其实已经受了他的影响,却还是很少提他。
  直到宋代,苏东坡才真正发现陶渊明的光彩。由此可见,文化上真正的高峰是可能被云雾遮盖数百年之久的,这种云雾主要是朦胧在民众心间。大家只喜欢在一座座土坡前爬上爬下,狂呼乱喊,却完全没有注意那一脉与天相连的隐隐青褐色,很可能是一座惊世高峰。陶渊明这座高峰,以自然为魂魄。他信仰自然,追慕自然,投身自然,耕作自然,再以最自然的文笔描写自然。请看: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有了高远的心怀,有可能主动地对自己作边缘化处理。而且,即便处在边缘,也还是充满意味。魏晋名士对人生的高层次思考方位却被他保持住了,而且保持得那么平静、优雅。
  他终于写出了自己的归结性思考: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
  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一切依顺自然,因此所有的喜悦、恐惧、顾虑都被洗涤得干干净净,顺便,把文字也洗干净了。“大化”——一种无从阻遏、也无从更改的自然巨变,一种既造就了人类、又不理会人类的生灭过程,一种丝毫未曾留意任何辉煌、低劣、咆哮、哀叹的无情天规,一种足以裹卷一切、收罗一切的飓风和烈焰,一种抚摩一切、又放弃一切的从容和冷漠——成了陶渊明的思维起点。陶渊明认为我们既然已经跳入其间,那么,就要确认自己的渺小和无奈。而且,一旦确认,我们也就彻底自如了;彻底自如的物态象征,就是田园。(有删改)
1.依据原文,简要概括陶渊明诗作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上下文,解释画线句子的含义。
(1)找回不久又走失了,或者被绑架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了高远的心怀,有可能主动地对自己作边缘化处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将陶渊明和魏晋名士、屈原和司马迁进行了对比,分别简要分析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联系全文,谈谈你对陶渊明达到和拥有的“安静”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